㈠ 京剧里为什么是男人演旦角而不是女人演
因为在古代,旦角就是男扮女装的,女性一般饰演青衣这个角色。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
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称做泼辣旦。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戏曲中借用的称谓。
花旦其他情况简介。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
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㈡ 为什么传统京剧的旦角是男扮女妆
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京剧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或者说一些贵族的消遣,而女人的地位决定了这样的行当是不允许女人唱正旦这些重头戏的,甚至是女子学戏也是很卑贱的,戏子身份卑贱,女戏子身份更为卑贱,周慧敏主演的那个《刀马旦》不知道你看过没有,说的就是女戏子的生活,那个时候非常的受人鄙夷的。
因为这样的社会状况,自然而然就是男子反串旦角了。 古代女子地位地下,京剧是要抛头露面的活,女子肯定是不能出来的 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京剧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或者说一些贵族的消遣,而女人的地位决定了这样的行当是不允许女人唱正旦这些重头戏的
㈢ 为什么戏曲中会有女扮男装或是男扮女装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也出现了萌芽阶段的角色分工:在男日现,在女曰巫。现与巫在这种祭祀性的歌舞表演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故云:“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帝王贵胃也可以享受歌舞之奉。《史记·殷本纪》载封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春秋时代有“女乐”、“郑声”等等。原本神圣的祭祀歌舞已经式微,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尽管他们服务的对象己不是神圣的神抵,而是世俗的帝王贵胃,但是他们取得了大众认可的职业身份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名称:“优”或称“徘优”、“倡优”。由于优都是由男性充任的,在需要模仿女性角色时也自然而然地由男性担当,这便成为后世戏曲舞台上“反串”演出的起源。
男扮女装在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叫“弄假妇人”。三国时期,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祖游戏,作辽东妖妇状,嬉裹过度,道路行人掩目。北齐时出现的《踏谣娘》戏是“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①《踏谣娘》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当时“反串”演出已经蔚然成风。隋唐之间,歌舞渐变为戏曲,优人也由原来被豢养的奴隶身份转变为来自民间的艺人。《隋书•音乐志》记载“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②;《乐府杂录》记有名有姓者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据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今妇人为之(指踏谣娘剧),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③。唐代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据《青楼集》的记载:赵偏惜、朱锦秀、燕山秀,皆是旦末双全。故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着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干隆四十四年秦腔男旦魏长生进京,给久而生腻的昆腔和京腔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辞虽鄙狠,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清•昭桩《啸亭杂录》)。虽然男旦一度成为情色欲望的能指,但是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男旦作为艺术载体的一面得到承认,“反串”成了一门严谨的艺术。
与戏曲本身一样,“反串”还有其宗教渊源。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在母权、父会之前还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崇拜系统。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在超越二元对立之上有一个“圆满和完整的双性同体”。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天与地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后来才相互分离并成为单一性别的一对。佛教的雕像往往表现了一种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佛教的僧侣和尼姑也无从区别,形成了一种第三性。列维•斯特劳斯(Levi一Starus)s在《悲郁的热带》中说佛教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女性,它似乎是从两性争斗中超脱出来的。佛教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拥有众多的信徒。佛教的雕像是信徒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雕刻出来的,它表明信徒们是以“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为美,这为“反串”提供了审美心理依据。
“丈夫作闺音”和“女子铸伟词”的历史积淀。
㈣ 请问:京剧为啥要男扮女角,女扮男角,本色出演不好吗
男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男扮女装、男唱女腔,早期是因为不允许女性登台而产生,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登峰造极.
若论男扮女,汉代已有“弄假妇人”的记载,但真正戏曲中的男旦始于何时?元明两代都是有女演员的,女演员的地位与娼妓仿佛。明代的教坊,实如官妓,犯官、罪人的妻女往往发往教坊,成了“淫贱材儿”,既要供人蹂躏,又要供人取乐。男演员从明初起就规定要戴绿头巾以示辱,他们的妻女大抵也是演员。后世称妻子有外遇者为戴“绿帽子”或“绿头巾”。其源盖出于此。到了大清朝的顺治年间,皇上禁止男女同台演出,旦角便都由男优担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躏也就同样落到了男旦的头上——他们演出前要在戏院两厢“站台”,为来看戏的大爷们递水、陪坐;演出时要与台下捧场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余还要到阔佬儿处陪酒、卖笑,甚至还要同他们做些不伶不俐的勾当。他们虽是演员,同男妓的身份相去也不远了。泰国的人妖演出后到剧场外站在高台上同看客拍照,那情形同站台相类。
在清末封建社会时期.妇女被禁锢在家中,因此男旦的产牛是合乎历史潮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使到了民国初年,新思想有所抬头,但社会风气依然比较闭塞,连话剧舞台上的女角旦.也是由男人扮演的。象我国着名作家、戏剧评论家李健吾,他早年就是以扮演女角蜚声剧坛。所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男扮女角,决不能称为怪现象,而只能说是艺术创造。如日本的歌舞伎。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通行男扮女角。不过,双方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是各不相同。毫无疑问,前辈男旦演员在发展京剧旦角艺术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的如梅兰芳,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声誉,成为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之一。其次,京剧男旦在表演女性角色方面所取得的艺术心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以四大名旦为例,他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各不相同的角色,在唱腔方面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唱腔,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为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他如王瑶卿、王蕙芳、赵桐珊、于连泉、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欧阳予倩、张君秋、黄桂秋等,他们的功绩也不小,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这些着名男旦演员创造女性角色的最大特点是力求神似。如果一味在模仿女性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上下功夫,必然会造成矫揉造作的“娘娘腔”,也就会大大减弱观众的审美情趣。在这方面梅兰芳的成就最突出,他唱腔甜美,表演细腻,所以爱梅的观众特别多,观众爱梅不是爱梅的女性化,而是爱他在艺术上所创造的女性角色。应该承认,国际上对京剧男旦演员有个认识过程,据说梅兰芳访美初期,有人怀疑他是个有异性模仿欲的人。后来报刊不得不发表专栏,强调梅兰芳在各方面都很正常,是个有妻子儿女的人。以后美国戏剧界才逐渐认识梅派的艺术价值。如美国戏剧界、艺术评论的权威司徒克·扬说:“梅兰芳没有企图摹仿女子,他旨在发现和再创造妇女的动作,情感的节奏、优雅、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泼或温柔的某些本质上的特征……他扮演旦角只是力求传达女性特征的精髓连带所有的优美、深刻的感情、温柔和力量的节奏。“ (参见梅绍武着《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我以为他的评论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这些着名男旦演员为培养下一代男旦演员和坤旦演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健在的张君秋、赵荣琛、梅葆玖、杨荣环、孙荣蕙、王吟秋、宋长荣、沈福存、李瑛、温如华等男旦演员,都受到过前辈男旦演员的指导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坤旦演员逐渐登上了京剧舞台,她们当中不少着名演员是四大名旦的入室弟子或私淑弟子。如梅派坤旦演员言慧珠、顾正秋、吴素秋、李慧芳、李丽芳、罗惠兰、杜近芳、王玉蓉、沈小梅等,程派坤旦演员李啬华、李世济、张曼玲等,荀派坤旦演员童芷苓、张正芳、孙毓敏、刘长瑜等,尚派坤旦演员马博敏等,其他还有名躁一时的四大坤伶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杜丽芸,等等,这些坤旦演员既学流派,又为旦角艺术的发展闯开了一条新路.受到了广大京剧观众的赞赏
㈤ 京剧当中的旦角从来都是男扮女装反串表演,这是为什么
《京剧舞台上的性别反串艺术》
当年,曾有媒体采访梅兰芳大师,问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梅大师仅仅回答了四个字:“这是艺术”。
1840年京剧形成的初期,京剧舞台上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所以早期剧目多以生行戏为主,旦角戏很少。作为梨园现象,“男旦”是历史的产物。
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无关系。尽管女伶演戏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跃(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随着礼教意识强化,由于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戏、禁止养家班,京城等地梨园竟成为清一色男演员的天下。康熙以来,几乎每朝都有相关禁令,甚至连女子看戏也严加禁止,如:“道光时,京师戏园演剧,妇女皆可往观,惟须在楼上耳。某御史巡视中城,谓有伤风化,旋奉严旨禁止。”“咸丰时,张观准夙以道学自名,尝官河南知府,甫下车,即禁止妇女入庙观剧。”(《清稗类钞》第5065—5066页,中华书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剧界“全男班”盛行,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台前幕后,各色人等无不由男性担当,而剧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来扮演,至于女性则被排斥在大门之外。
后来,风气渐开、坤角初起时期,女演员登台仍难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剧见闻》所述:“从前京剧演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这就是男扮女的由来。光绪中叶有了女演员,但受到歧视,被称为髦儿戏。进不了大班,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以坤角呼之,以示区别。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大都演些减头去尾的唱工戏。”
㈥ 京剧为么总要男扮女装
其实以前也有女人唱戏的!你看红楼梦里面,元妃省亲的时候,贾家去江南买的唱戏的就是女孩。龄官,芳官等!!!也有男戏子,像蒋玉菡。男生唱戏的比较多,那是因为在练习京剧基本功的时候,太费力气了。一般的女生无法完成那些高难度的动作。还有就是物以稀为贵,再古代男子唱戏身份是很卑贱的,自尊什么的根本没有。但是那些有钱的王孙公子又喜欢和男戏子搞暧昧…………要是男的和女的搞暧昧,不管古代还是现在都不足为奇;但是男的和男的暧昧,就很为奇了。所以史书记载得比较多……你看红楼里就是最真实的优伶身份地位,那个薛蟠看到柳湘莲是唱戏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定人家是那种不好的人,也想沾点便宜,结果被打得半死。还有那个秦可卿的弟弟和宝玉去贾家私塾上学,在学堂和金荣他们打架那一节,你就可以看出来了。 所以说并不是没有女生唱戏 唱旦角,是因为男的更受欢迎,有那种大家可以想象中的暧昧成分在里面,你自己慢慢体会吧,哈哈……
㈦ 在京剧中,为何会有男的去演老旦
在京剧中,会有男的去演老旦的原因是古代的时候不允许女子登台唱戏。
其实之所以需要男人去扮演老旦,完全是因为古代的时候女子地位卑微造成的。女子在古代的时候一直都是男人的附属品,地位非常的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演员都是男人扮演的,因为当初是不允许女人唱戏的。
因此这种差异还是因为歧视造成的,男女平等以后才慢慢的出现了女性旦角,在此之前大部分的旦角都是男人扮演的。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会出现一批女性旦角,甚至出现了女扮男装的老生扮相,之后在京剧中就不会受到男女性别的限制了。
毕竟在京剧中,化上妆了以后观众也看不出男女,只能通过这个角色的戏来判断角色。所以只要扮演得到位,至于演员是男是女也就无关紧要了。而且有的时候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反而会把角色刻画得更生动。
㈧ 为什么古代的旦角都是男的扮的
20世纪上半叶,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把男旦艺术推向了一个顶峰。这之中所呈现的卓越技艺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外,也传达着这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而封建时代女子无权登台演出则成为了京剧男旦产生的主要原因。
“男旦”由来已久,从戏曲发展史上来看,汉初叔孙通定郊祀,制伪女伎,此为旦色滥觞之始。古代宫廷宴乐女子(歌姬)歌舞,直到唐代有梨园戏时,女子也仅仅是参加歌舞,从不粉墨登场参加演戏。
宋代以后,元曲、明代杂剧、传奇剧……等,粉墨登场者,皆由男演员扮演女角色,此后产生出来的各种地方戏,亦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
在中国传统艺术流传中,有男子扮作女子的传统,自此也就有“捧男旦”的传统,甚至有时男旦比女旦都要红,比如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唱腔创始人——梅兰芳先生,当然此外还有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
(8)为什么唱旦角要男扮女装扩展阅读:
生存状态:
在历史悠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迫、被奴役是事实 ,但从事技艺表演的男人也同样受到凌辱和歧视。在舞台上,通过男扮女装,女性可以成为男性创造的对象,可以逾越性别的藩篱,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旦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逸出等级的规范。
“倡优不分”和“伶人”向来是和娼妓、流寇、盗贼相提并论并被世俗所默认的。在封建社会,演员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戏子”,这明显带有十分浓厚的世俗意味 。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戏曲一直被视为有伤风化,君子不为的“末技”。元代南戏有“宦官子弟集错立身”一说,谴责宦门子弟当戏子。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因结交了一个叫棋官的戏子而被视为不长进,尽学坏。
京剧传统中的“男旦”早期被称为“相公”,男旦汇集的地方被称为“相公堂子”。社会与心理的隔离将伶人的地位不容辩解地摆在了社会最底层。而男扮女角则更是被看作是“不入流”的人而被人鄙视。
自明迄清,男旦已成为一个群体,但社会对于他们的接受只在于玩物的层面,他们常常被男人包养。干隆年间涌现出以蜀伶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群,演出的剧目多半是遗留着色情成分的“粉戏”。以色事居多,以技从艺少。
而倡优地位的低下,使众多名伶为势所迫成为仕宦商贾所狎的对象。正如清代诗中所云:“朝为俳优暮狎客,行酒镫筵逞颜色……酒阑客散壶签促,笑伴官人花底宿”的狎优之风冠绝天下。
人们在观赏其艺术创造的同时又侮辱他们、作践他们,艺术的尊荣与艺术创造者的低贱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㈨ 为什么京剧非要用男旦模仿女人,直接用女演员不可以吗
话不多说,先来一张老前辈们的合影。
应运而生的京剧自然需要完整的情节曲目,然而平民百姓喜欢什么?不论是战死沙场还是家长里短,最逃不开的就是男女之情。一场剧目里需要女性这样的角色存在,编进女性角色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封建社会里又找不来女性演员,那该如何是好?也正是如此,出现了男旦这样普遍的存在。
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能够使用女性演员的话,又怎么会不使用呢?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我们处于当时的历史时期,那么我们的神仙姐姐可能都要变成神仙哥哥了。
现在唱戏的已经不分男女,在央视11频道上你可以频频看到女性演员,这不也正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吗?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条件限制和社会观念,就比如现在我们再回头去看多年前的片子,你会想为什么会把电影调成这样的颜色呢?那不是当时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现如今审美改变了。
㈩ 京剧中的旦角为什么要由男人来反串
京剧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确实如你所言,因为当
时不允许男女同台演出,所以女性角色多由男人扮演。另外在后来的
演唱实践中发现,其实男人演女人在一些方面是更有优势的,尤其是
男人的声音条件,调门高,舞台生命长等,所以男旦虽然在解放后不
如以前,但仍然得到了一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