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男装劈胸与女装劈胸有什么区制
扩展阅读
手套有3m是什么标志 2025-09-22 01:03:27
纱手套什么样的 2025-09-22 01:02:44
刺绣旗袍配什么包 2025-09-22 01:02:42

男装劈胸与女装劈胸有什么区制

发布时间: 2025-06-19 17:41:08

1. 谁知道明朝将军服饰盔甲的制作材料和有关流程啊!特别是盔甲!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着之,可以御矢。"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2. 击剑与剑道有什么区别

一、定义不同

1、击剑:体育运动项目的一种。运动员穿戴击剑服装和护具,在击剑场上以一手持剑互相刺击,被先击中身体有效部位的一方,为被击中一方。有多种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并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战术取胜。

双方均穿剑道服,戴护具,持竹剑,按规则相互击打有效部位,由裁判计点数判胜负。亦可举行团体比赛,由选手数相等的团体双方分别一对一决出胜负后计算总分。

二、规则不同

1、击剑:双人比赛,比赛中,一方用剑尖刺击对手,使剑尖准确无误地刺在有效部位并具有刺入的性质。最后有效点击数多的一方为胜。

按规则,循环赛在3分钟内五次击中,淘汰赛在九分钟内十五次击中。最先击中对方达有效次数,或时间到后击中对方次数多者为胜。团体赛,最先击中对方达45次的团队为胜。

2、剑道:剑道的有效打击部位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剌喉部、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以上均为身体的要害部位。

一场常规的比赛应是5分钟,加时3分钟。主裁判宣告有效得分及暂停比赛的时候将暂停计时。比赛多是3分比赛,但有时由于时间关系,也可能是1分比赛。

在3分比赛中,谁先得2分为之胜出;另外,若一方先得一分,其后对手并未能得分,得一分者将胜出。

团体比赛时,胜出者较多的一队便是胜方,如胜出者数目相同,得分多的一方将胜出。如得分也相同,双方将各派出一代表来决胜负。

三、起源不同

1、击剑: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进行搏斗和猎食所使用的工具。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剑由最初的石制、骨制发展到青铜制、铁制,最后到钢制,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击剑运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是在法国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时期。1776年,法国着名击剑大师拉布瓦西埃发明了面罩,这一发明使击剑运动进一步走上了高雅道路。

人们戴上面罩、手套,穿上击剑服,就可以安全地进行一连串的攻防交锋。面罩的问世是击剑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击剑运动的发展中心。

2、两汉时期,中日即有兵器及冶炼铸造技术的交流往来。同时中国一脉相承的双手刀法经过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官方往来。

以及朝鲜半岛和大陆沿海周边地区和日本群岛的民间交流,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日本,传至日本的刀法经过长年战争岁月不断演变,在日趋稳定的日本江户时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样式,制作了剑道护具与竹剑的基本形制,确立了日后体育剑道的雏形。

3. 天津有什么特色菜

老爆三

老爆三,源于我国宫廷古菜“全家福”。是在天津地区极为流行的一道菜,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色泽红亮、口味咸鲜、蒜香味浓、鲜嫩爽口,滋味醇厚。下饭下酒都非常适宜。在天津地区,与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木须肉并称为四大家常菜。

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为正宗,另一种为清真做法。

正宗的老爆三是不应该放辅料的,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

具体做法:

三样主料先用湿淀粉上浆,入油锅滑开捞出;用葱蒜末炝锅,入酱油、醋、盐、料酒、高汤,再放入主料大火快速爆炒,勾入薄芡出勺。这道菜对厨师的要求甚高,用油、用火都吃功夫。

老爆三(清真)

原料:

羊心,羊肝,羊腰

制法:

将主料分别切成片状,上浆后温油滑出;勺内留底油,葱蒜炝勺,烹调料,再放入主料,翻炒均匀,淋蒜汁出勺

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鲜,蒜香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