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柏拉图
在哲人柏拉图和柏拉图派的思维中,没有肉欲,那种纯精神的爱,可谓臻于真、善、美的境界,那种爱愈激烈,就愈受赞扬。柏拉图在《 宴》一书中驯熟,那是比异性爱更清纯、更高洁的无所希求的行为,是纯粹的爱,是精神与精神的相逢,是超越肉欲、情念燃烧的结晶。由于这种观点,哲学书里的那些充满知性的对话,如雨水渗入大地,浸透少年的精神,于是,哲人把自己的影子,投向少年爱。不管如此貌美的女人,都是愚蠢的存在,移情于她,也会引起妻者的嫉妒心理,因此,有人向往少年爱。但是,这种柏拉图式的爱,其理想和现实颇有一段距离。《男色论》一书中断言:“柏拉图、苏格拉底、阿基毕阿底斯都是男色者。亚里斯多德曾经蓄养一位名叫巴顿的年轻人;雄辩家狄摩西尼斯也和一位年轻人过从甚密,而招致妻子的愤怒。”象这种“恋童爱”,是克里特岛上多利斯人的风俗,后来蔓延至雅典、斯巴达。有一位斯巴达王就曾经如此赞美柏拉图式的爱:“如果没有一个‘男爱人’,就不是真正优秀的市民;对国家也将一无贡献。”话虽如此,但无法理解其崇高精神的斯巴达人,却将之沦为堕落的肉体派男色,这种风气也见于雅典,到处可见男扮女装的人,徘徊在巷道里。
柏拉图在《 宴》里描绘了一种奇妙的人类形象,他说人本来的形态有三种,即男人,女人和两性人。这三种人在一起很骄傲,他们轻视神灵。有一天,它们哪着刀,齐心协力地向神灵砍去,想战胜神的意识。结果,惹怒了上帝,上帝一气之下,把人类的每一种形体砍成两半,企图扼杀人的力量。被上帝砍成两半的人类,有的微弱的死去了,有的向其他形体的半个人求救,努力地恢复原来的同体身形。这种半个人之间的互相追求,就是人类原来具有的性爱所起的作用。因此,由于性爱而追求其他的半个人形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形:一,原来男性的半个人和其他男性的半个人互相结合;二,原来的女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其他女性的半个人结合;三,原来两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原来女性的半个人相结合;四, 原来男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原来女性的半个人相结合。若根据柏拉图这种解释,第一种情形是男性同性恋,第二种情形是女性同性恋,第三种情形是喜欢女色的奸夫与喜欢男性的奸妇之间的性爱,第四中情形是半个男人和半个女人的爱。柏拉图说,兼备两性的男女人种,已经永绝了。
从柏拉图的奇妙的人形观中我们可以知道:
被译曾爱或恋的EROS的愿意是性爱或性欲。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的儿子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丘比特,丘比特就是欲求的意思,所以,爱、恋或欲求、欲望具有相同的意义。
‘贰’ plato 是什么牌子
柏拉图
‘叁’ 柏拉图是什么意思啊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柏拉图”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平坦、宽阔”,就像柏拉图的思想一样,柏拉图主张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比客观的物质世界更早存在,也就是说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精神,再有物质,柏拉图所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和物质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理想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这本书涉及了多个文化领域: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毫不夸张地说,《理想国》代表了当时整个希腊国家的所有文化。
在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像是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了出来,柏拉图在书中论述了他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关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构建和治理,人民的正义和善良。
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值得一看,不过最好看解析版的,不然会觉得无聊或看不懂。
‘肆’ 喜欢的人是个女装大佬,该怎么追
首先要了解大佬的爱好,然后一点点靠近。
谈恋爱也就是有爱情。
爱情是指两个人两情相悦时所萌生的爱与被爱的感觉,通常是指一男一女的异性行为,但近年已及至同性爱。西方人对于只有恋爱而不会有性爱的恋爱关系称之为柏拉图式恋爱。
柏拉图说,两颗心灵很孤独,彼此需要慰藉,就叫做爱情。这个说法很实在,正在于它很肤浅,从现象到现象,并不溯其本源。
注意事项:
人的爱情,是这三个层次的总和,又由于每个个体的人对三个层次的着眼程度,偏重程度不同,才有了人人心中的爱情标准,一团乱麻无以理出头绪而又非常想理出头绪的时,它给你的感觉就是神秘,但是不论三种层次的动因怎么偏重,集中表现为古希腊神话似的寻找。
这个寻找产生的那一瞬间,爱情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是一个完美的真理。当找对象,谈恋爱,结婚过日子这些实实在在的过程来临的时候,却反倒成了这幅完美图画的残缺的投影。
‘伍’ 柏拉图 是不啊、 哪位给解释下呗。 谢了。
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有关爱情的阐述主要见于其《会饮篇》中。其中有从低到高各种层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 首先,爱情是内在的本原的需求。柏拉图提到了这样一种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人的官能和力量都是现在的两倍。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一石两鸟,一方面个体人类只有原来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原始的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两位男性之间,那么“尽管很难说他们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但这样的结合推动着他们终生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爱情中,那些纯粹的性快乐实在无法与他们从相陪伴中获得的巨大快乐相比。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而全体人类,包括所有男人与女人,他们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爱神卡洛斯将在今生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爱人,并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希望。只要我们敬畏诸神,那么爱神终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病,使我们回归原初状态,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其次,柏拉图的爱神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沉浸其中的两人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爱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柄都不过是浮云腐土罢了。 第三,爱是各种流变状态的极致,美和丑,爱和怨,平凡与高贵,爱处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在柏拉图笔下,爱神卡洛斯的诞生是贫乏之神趁着丰富之神醉酒的机会接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并与之结合的产物。因此,他是一个天生贫乏却又充满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处于两种极端之中,他的父亲贫穷而愚蠢,母亲富有、充满智慧,这就决定了他生命的道路必须与智慧为伍,终生不断追求,视智慧为生命。他具有丰富和贫乏两个方面,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但也保留了善和美的痕迹。柏拉图就这样把“爱情”置于一个概念的罅缝中,爱神卡洛斯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他“处于任何常态和可描述的形态之间”,代表的是像“苏格拉底的无知”那样促人向上的动力,获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意志和感觉,这也是柏拉图对爱情元素的定义,爱情促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这正是对话录千年不衰的迷人之处。 补充: 柏拉图的对话录本来就意义不明,柏拉图的一贯的作风不是树立学说,而是引导人们自主去思考问题,自古以来对柏拉图的学说总是争论不断,怎可以一家之言来判定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振振有辞的否定前两种观点。 自己亲自去读读对话录,柏拉图的爱情观里压根没提到女性,他笔下的爱情和性爱全是男性间的,柏拉图是公开的同性恋,一生未婚,没有后代。当时男女地位不平等,认为男性的思想比女性的要崇高,男性之间的感情自然要比异性之间和女性之间的要高一等。从这一意义上,柏拉图式的性爱就是超越肉体和欲望的,是理想化的精神恋爱。 还有一种说法是柏拉图用爱情来隐喻对真理的追求,超越物质的纯粹的精神上的追求。 男女平等,何以见得?历史上有学者说柏拉图是女性主义者的前驱,有人说柏拉图是男权至上,举个例子他的学园不许女生入学,唯一的两个女生还是男扮女装混进去的,这样例子比比皆是。但矛盾的是,柏拉图又为女权说话,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老子的道德经有一点有些许相似,就是充满睿智的自相矛盾。 柏拉图的思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他很少有明确的观点,隐晦的论述促使着人们去自主的思考,
经济学图表
柏拉图是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
‘陆’ 什么是柏拉图
概述
柏拉图(Plato,∏λά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治观方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有关爱情的阐述主要见于其《会饮篇》中。其中有从低到高各种层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
首先,爱情是内在的本原的需求。柏拉图提到了这样一种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人的官能和力量都是现在的两倍。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一石两鸟,一方面个体人类只有原来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原始的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两位男性之间,那么“尽管很难说他们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但这样的结合推动着他们终生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爱情中,那些纯粹的性快乐实在无法与他们从相陪伴中获得的巨大快乐相比。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而全体人类,包括所有男人与女人,他们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爱神卡洛斯将在今生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爱人,并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希望。只要我们敬畏诸神,那么爱神终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病,使我们回归原初状态,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其次,柏拉图的爱神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沉浸其中的两人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爱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柄都不过是浮云腐土罢了。
第三,爱是各种流变状态的极致,美和丑,爱和怨,平凡与高贵,爱处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在柏拉图笔下,爱神卡洛斯的诞生是贫乏之神趁着丰富之神醉酒的机会接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并与之结合的产物。因此,他是一个天生贫乏却又充满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处于两种极端之中,他的父亲贫穷而愚蠢,母亲富有、充满智慧,这就决定了他生命的道路必须与智慧为伍,终生不断追求,视智慧为生命。他具有丰富和贫乏两个方面,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但也保留了善和美的痕迹。柏拉图就这样把“爱情”置于一个概念的罅缝中,爱神卡洛斯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他“处于任何常态和可描述的形态之间”,代表的是像“苏格拉底的无知”那样促人向上的动力,获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意志和感觉,这也是柏拉图对爱情元素的定义,爱情促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
补充:
柏拉图的对话录本来就意义不明,柏拉图的一贯的作风不是树立学说,而是引导人们自主去思考问题,自古以来对柏拉图的学说总是争论不断,怎可以一家之言来判定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振振有辞的否定前两种观点。
自己亲自去读读对话录,柏拉图的爱情观里压根没提到女性,他笔下的爱情和性爱全是男性间的,柏拉图是公开的同性恋,一生未婚,没有后代。当时男女地位不平等,认为男性的思想比女性的要崇高,男性之间的感情自然要比异性之间和女性之间的要高一等。从这一意义上,柏拉图式的性爱就是超越肉体和欲望的,是理想化的精神恋爱。
还有一种说法是柏拉图用爱情来隐喻对真理的追求,超越物质的纯粹的精神上的追求。
男女平等,何以见得?历史上有学者说柏拉图是女性主义者的前驱,有人说柏拉图是男权至上,举个例子他的学园不许女生入学,唯一的两个女生还是男扮女装混进去的,这样例子比比皆是。但矛盾的是,柏拉图又为女权说话,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老子的道德经有一点有些许相似,就是充满睿智的自相矛盾。
柏拉图的思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他很少有明确的观点,隐晦的论述促使着人们去自主的思考,这正是对话录千年不衰的迷人之处。
‘柒’ 关于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着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编辑]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着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教义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捌’ 什么是柏拉图派
在哲人柏拉图和柏拉图派的思维中,没有肉欲,那种纯精神的爱,可谓臻于真、善、美的境界,那种爱愈激烈,就愈受赞扬。柏拉图在《 宴》一书中驯熟,那是比异性爱更清纯、更高洁的无所希求的行为,是纯粹的爱,是精神与精神的相逢,是超越肉欲、情念燃烧的结晶。由于这种观点,哲学书里的那些充满知性的对话,如雨水渗入大地,浸透少年的精神,于是,哲人把自己的影子,投向少年爱。不管如此貌美的女人,都是愚蠢的存在,移情于她,也会引起妻者的嫉妒心理,因此,有人向往少年爱。但是,这种柏拉图式的爱,其理想和现实颇有一段距离。《男色论》一书中断言:“柏拉图、苏格拉底、阿基毕阿底斯都是男色者。亚里斯多德曾经蓄养一位名叫巴顿的年轻人;雄辩家狄摩西尼斯也和一位年轻人过从甚密,而招致妻子的愤怒。”象这种“恋童爱”,是克里特岛上多利斯人的风俗,后来蔓延至雅典、斯巴达。有一位斯巴达王就曾经如此赞美柏拉图式的爱:“如果没有一个‘男爱人’,就不是真正优秀的市民;对国家也将一无贡献。”话虽如此,但无法理解其崇高精神的斯巴达人,却将之沦为堕落的肉体派男色,这种风气也见于雅典,到处可见男扮女装的人,徘徊在巷道里。
柏拉图在《 宴》里描绘了一种奇妙的人类形象,他说人本来的形态有三种,即男人,女人和两性人。这三种人在一起很骄傲,他们轻视神灵。有一天,它们哪着刀,齐心协力地向神灵砍去,想战胜神的意识。结果,惹怒了上帝,上帝一气之下,把人类的每一种形体砍成两半,企图扼杀人的力量。被上帝砍成两半的人类,有的微弱的死去了,有的向其他形体的半个人求救,努力地恢复原来的同体身形。这种半个人之间的互相追求,就是人类原来具有的性爱所起的作用。因此,由于性爱而追求其他的半个人形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形:一,原来男性的半个人和其他男性的半个人互相结合;二,原来的女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其他女性的半个人结合;三,原来两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原来女性的半个人相结合;四, 原来男性的半个人要求与原来女性的半个人相结合。若根据柏拉图这种解释,第一种情形是男性同性恋,第二种情形是女性同性恋,第三种情形是喜欢女色的奸夫与喜欢男性的奸妇之间的性爱,第四中情形是半个男人和半个女人的爱。柏拉图说,兼备两性的男女人种,已经永绝了。
从柏拉图的奇妙的人形观中我们可以知道:
被译曾爱或恋的EROS的愿意是性爱或性欲。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的儿子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丘比特,丘比特就是欲求的意思,所以,爱、恋或欲求、欲望具有相同的意义。
(竭力为您解答,希望给予【好评】,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