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花木兰女装怎么样
扩展阅读
二楼童装店什么时候开门 2025-07-21 04:45:36
车皮衣用什么压腿最好 2025-07-21 04:43:43
坐月子睡衣怎么做 2025-07-21 04:43:40

花木兰女装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9-27 14:27:05

① 从军十八年的花木兰换上女装后,为什么令昔日的袍泽大感惊讶

1、封建时代,女子不能从军,不能考科举,不能从政做官。所以,有新兵到部队中去从军,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也不会去怀疑。2、花木兰有意伪装,也可能比较难被发现。3、封建时代的沐浴清洁的频率也没我们现在的这么高,尤其是北方人(花木兰的故事是北朝的)。

② 木兰诗中为什么木兰从军要女扮男装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会说些什么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将士们会说巾帼不让须眉,果真是女中豪杰 。


《木兰从军》中,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在中国,木兰从军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传说故事,讲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花木兰的形象特点

《木兰从军》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④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会说些什么

首先,将士们是惊讶的表情。之后,他们想象了木兰和他们在一起英勇杀敌的场面,怎么也想不到木兰竟是女儿身,回过神来,他们说:“将军,您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木兰诗》通过木兰的的故事,表现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睦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贵品质,以及她不求名利,不贪荣富贵,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着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诗中之事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⑤ 从军十八年的花木兰换上女装后,为什么令昔日的袍泽大感惊讶因为他们认为花木兰还是比较适合男装.

台北街头什么时候车子最多?车主都开着车出来的时候.

⑥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结局如何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处于男尊女卑的时代环境下,作为女子地位比较低下,是没有建功立业发展事业的机会的,因此历史上留名的大多数都是男性,但是就算如此,也有一些女子凭借自己优秀的能力在历史上留名,比如说挂帅出征的穆桂英,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相信关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大家也是知道的,花木兰也是人们心中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除了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之外,人们最佩服的还是她的孝心。河南商丘民间就有很多关于花木兰的传说,根据当地的一些传说,花木兰的父亲也是一名将军,在战场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因为后来年龄比较大了,没有办法再上战场了,所以就离开朝廷回到了家里。



没过多长时间花木兰的伤就养好了,再一次上了战场,最终战争也取得了胜利。战争胜利之后,朝廷对于边关的将士是要论功行赏的,花木兰和赵俊生在战场上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却没有接受朝廷的封赏,反而提出要复原回家,自称家里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回家照顾父母,两人的要求也得到了朝廷的同意,最后一起回到了家乡,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⑦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历史上真的有花木兰这个人物吗

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方的一首长篇民歌《木兰辞》,叙述的是一位巾帼英雄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位巾帼英雄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习字、骑马射箭,能文能武。官差送来征兵通知时,父亲年岁已高且身体不好,不能上战场杀敌。花木兰没有兄长,弟弟又年幼,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父母无奈只好让她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之久,花木兰处处小心以防被人识破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她晚上睡觉从不敢脱衣。战场上她凭着一身好武艺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升为一名将军。
大军凯旋归来,皇上论功行赏,封花木兰为尚书郎。花木兰既不愿做官,也不贪图钱财,只想回乡侍奉爹娘。皇上应允,派人送她回乡。家人杀猪宰羊迎接花木兰的归来,她换上女装出来向送她回乡的同伴道谢,同伴们这才知道木兰竟然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我们知道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它最早的记载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那么,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么一位巾帼英雄,还是说它只是个民间故事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花木兰”只见于民歌《木兰辞》中,并无正史记载,她很可能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记录正史的人多了去了,何况木兰曾是军中人,军士众多,常年在外打仗,朝廷史官未必记得过来。况且,就连期中一些高官也没有全都载入正史。所以,史书上没有记载也不足为奇。更有人认为花木兰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其生长的年代还是唐朝初年。因为,只有唐初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征的规定,其他时期没有。
唐、宋、明三个朝代的名人、文人都认定历史上真有花木兰其人,最具说服力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他们对唐代史自然比后人更了解。杜牧的祖父杜佑就是唐初着名的史官,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同是唐初人,他对木兰的事迹更为了解,杜佑将木兰的故事传给孙儿杜牧,这应是最可靠的佐证。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杜牧的那首《题木兰庙》。从这些材料可认定,花木兰确实是历史人物,也的确代父出征过。至于南北朝的叙事民歌《木兰辞》,不过是文人夸大和修饰后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⑧ 从军十八年的花木兰换上女装后,为什么令昔日的袍泽大感惊讶

因为“他”是女的。
小花从军时16岁,从军18年后34岁,令所有袍泽惊讶的是——她丫的为什么和我们呆一起这么久,就没见她来过大姨妈呢?

⑨ 从军12年的花木兰,是凭借什么没被人发现是女儿身的

《木兰诗》以极其疑练的诗歌语言叙述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丰满。作品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爱国英雄形象,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第一次以主角身份、喜剧色彩登上文学殿堂。从这一点来看,《木兰诗》开了女子文学的先河亳不为过,名副其实。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从军12年,为什么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呢?

最后,我们学习《木兰辞》的时候有一句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就说明木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来回奔跑,而古代能够在军营中来回奔波的只有传递信息的通讯兵,这样的兵种就意味着可以和很多人分开,经常会独来独往,所以这也是她能够不被人发现的又一个原因,毕竟不多接触人。尤其里边”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又一次说明,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根本就不会有人注意到身边人是男女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怎么才能在战争中保命或者取胜。

⑩ 语文花木兰一课中当将士们看见花木兰穿着女装走出来,他们是怎样的神情会怎么做

花木兰穿着女装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释义: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10)花木兰女装怎么样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着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