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大唐盛世下为什么穿女装
扩展阅读
旗袍上浆上硬了怎么办 2025-05-11 11:39:03
流产小月子穿什么睡衣好 2025-05-11 11:32:50
童装进货怎么看款式 2025-05-11 11:31:55

大唐盛世下为什么穿女装

发布时间: 2025-05-11 03:30:54

㈠ 历史上的唐朝和宋朝,哪一个更开放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两个朝代,“唐”、“宋”的盛况难免常常被后人拿来作比较。但说到开放程度,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唐风开放,宋风保守”。

到了宋代,这些法律都被废弃了。再也不是贵族社会,而是前所未有的市民社会。

而且取消了宵禁后,宋朝女子是可以自由上街游玩甚至工作,这样一来认识男性以及被男性看中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与男性自由来往,在婚姻大事上,宋朝女子仍旧还是由父母决定。

总体而言,唐、宋两朝在民风上,并无明显高低之分,各有其优劣之处,不过个人认为,好吃好喝好玩拥有美好夜生活的大宋,还是更让人想穿越期间,喝上一杯樊楼雪花酒。

㈡ 五一计划去西安,穿哪类汉服能更好融入呢

五一去西安,选择以下几类汉服能更好融入当地氛围。
一、唐制汉服: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唐朝文化底蕴深厚。唐制汉服款式多样,如齐胸襦裙,飘逸灵动,上襦短小精致,下裙高腰拖地,行走时裙摆随风摇曳,尽显温婉柔美;还有圆领袍,男装的圆领袍大气潇洒,女装的改良圆领袍则兼具时尚与古韵,穿上能让人仿佛穿越回大唐盛世。
二、汉制汉服:其风格古朴典雅,曲裾深衣线条优美流畅,绕身层数多,展现出含蓄内敛的气质;直裾袍服简约大方,适合不同场合穿着,能凸显穿着者的端庄稳重,在西安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衬托下,更显和谐。
三、明制汉服:明制汉服有独特的华丽感,马面裙是其经典代表,裙子褶裥平整,形似马面,搭配短袄或长衫,既精致又大方。在五一出行时,无论是游览古迹还是漫步街头,都能展现出别样的典雅韵味,与西安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

㈢ 唐朝服饰、后宫制度详解(复古演绎用,请详细些)

唐朝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由两汉时期到大唐盛世,中间历经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等几个朝代,这段时间内,最高统治者皆为汉民族,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多国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的统一君主政权出现,这段期间,服饰的总体走向并没出现太大变化,尤其是男子服饰,至于唐朝盛行的胡服,也只是在唐朝的中前期比较流行。
唐朝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圆领袍、衫,这是一种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外还有对襟、阔袖便服衫,这种便服多为有地位的人或者知识分子穿着。冕服是皇帝在重要场合穿的服装。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上绣有日、月、星、山、龙等十二种文章的图案。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称为“文”,以赤与自相配合称为“章”,所谓“文章”,也就是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章服上纹饰的位置有讲究,两肩绣日月,后领下绣星辰。所谓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就是这样来的。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冕冠的顶部的前圆后方的长方形是冕板,冕板前后垂下来的是“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㈣ 男装和女装有什么区别

男装和女装的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

男装:是指男性穿于身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服饰制品。包括上装和下装,男装会根据季节和个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

女装:女士穿着的衣物统称为女装。

2、服装尺码:大小不同。

3、服装款式不同:女装款式多样,男装款式单调。

(4)大唐盛世下为什么穿女装扩展阅读:

唐代女子不爱红妆爱男装: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玄宗时期宫中诸妇人,“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而且在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画也发现了些许的身穿男装的宫女图画,中由此可见,在数百年前的大唐盛世里,有无数的妙龄女郎和宫廷贵妇脱去了霓裳羽衣般的华服,着起了简洁的男装。中国素来男女服装分制严格,唐代这一风尚可谓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在《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高宗和皇后举行家宴,他们最宠爱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一袭男装到来,载歌载舞英武非凡,可谓霸气十足很有气场,高宗笑着问她:女孩子又不能当武官,你问什么要做此装扮?

从唐高宗的平和慈爱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反感女儿的男装扮相,或可以解释为高宗挚爱幼女,可是作为大唐的皇帝,如果女儿公然做出纲常伦理所不容的事情的话,也不会一笑了了吧。可见,唐代的中前期女子日常着男装是被社会风尚所允许的。

女子着男装流行的原因:

唐代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素以“开放、大气、雍容华贵”着称,其开放的程度和包容的心胸完全超越了其他王朝,可谓一枝独秀。

这样的评价或许稍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及考古发现而言,唐代确实有中与别代不同的风韵,或许可以理解为最为真正的“世界龙头老大”的自信和气度。只有在这样自由的土壤中才能生发出来最美丽的花朵,而打破传统藩篱的女子着男装成风就是其中娇艳的一朵。

有时社会的流行趋势是由几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带动起来的,比如清宫大戏《甄嬛传》中,皇帝为甄嬛独出匠心绘制“姣梨妆”,谁也不曾料到竟在王府贵妇中形成了一股饰姣梨妆的风潮,一次宴会中甄嬛见到一位福晋做此装扮才知其流行之广,影响至深,不禁很是感叹。

虽然此例中有杜撰和戏说的成分,但亦可证明知名人士对社会流行的影响力是如何深远难测。太平公主和其母武则天都喜爱着男装是有史料可循的,她们都是当时红极一时且执掌着一国大权的女子,放在现在或许也是超级“女神”级别的人物吧。

如此女神的社会带动力恐怕也是不容小觑的。于是官家女子和宫廷贵妇纷纷效仿,再进而传入寻常百姓家,继而成为人人争相跟随的潮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加之大唐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社会对女性的约束相对较少,世界各地的学者商人都聚集于大唐,各种文化在交流中更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更加开放与进步。武则天在高宗在世时便与之并称为“双圣”,这样的行为可不仅仅是因为她自己有惊人的胆识和能力,更是由于社会的大潮所支持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男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女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缘何唐代女子偏爱着男装

㈤ 什么是宫装每个朝代的宫装都是不一样的么可不可以介绍一下..

先秦时期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7%FE%CA%CE&in=24752&cl=2&cm=1&sc=0&lm=-1&pn=21&rn=1&di=1345226281&ln=2000

深 衣

深衣是连体式的长衣服,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左边的衣襟缝接出一片三角形,穿的时候,将它缠绕至背后,再用带子系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显露出肌肤和尚不完善的内衣。深衣一般用柔软的材料制成, 再用挺括的锦缎材料缘边,使其既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又持久耐穿。

带 钩

带钩是装在革带的顶端、用来束腰的钩子。先秦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

秦、汉宫装

其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3%AF+%B7%FE%CA%CE&in=2462&cl=2&cm=1&sc=0&lm=-1&pn=7&rn=1&di=1233087532&ln=61

魏晋南北朝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4%CF%B1%B1%B3%AF+%B7%FE%CA%CE&in=14405&cl=2&cm=1&sc=0&lm=-1&pn=4&rn=1&di=574635601&ln=215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4%CF%B1%B1%B3%AF+%B7%FE%CA%CE&in=5654&cl=2&cm=1&sc=0&lm=-1&pn=10&rn=1&di=630114961&ln=215

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大袖宽衫

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隋、唐宫装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7%FE%CA%CE&in=24752&cl=2&cm=1&sc=0&lm=-1&pn=8&rn=1&di=1271295081&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B7%FE%CA%CE&in=7208&cl=2&cm=1&sc=0&lm=-1&pn=15&rn=1&di=1227684881&ln=2000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半臂仙裙

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唐圆领衫、袍

圆领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装形式。它的前后身采用直裾,在领子、袖口、衣裾边缘部分都加贴边。在前后襟的下边,常各用一幅布横向拼接,腰部用革带紧束,上戴幞头,下穿长靴。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

唐幞头

起初,人们用一块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并使巾布的两角在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回到头顶打成结子作装饰,这就是初期的幞头。后来,人们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上带子,使其自然飘垂,装饰性就更强了;再后来,人们甚至将带子裁成或圆或阔的各种形状,并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放在带子里,这就变成了可以任意造型的翘脚幞头。

冕冠衣裳

唐代皇帝的服饰,在继承前代冕冠、冕服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服饰形态更加丰富、完备,在服饰的细节处理上也更加精细入微。

唐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这些装饰使服装的效果更加华美富丽。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宋代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CE%B4%FA+%B7%FE%CA%CE&in=25643&cl=2&cm=1&sc=0&lm=-1&pn=116&rn=1&di=950303536&ln=155

通天冠服

宋代的通天冠服包括云龙纹深红色纱袍、白纱中单(衬衣)、方心曲领(一种上圆下方、套在项上的锁形装饰,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深红色纱裙、金玉带、蔽膝(挂在前边的斧形饰片)、佩绶、白袜黑鞋、通天冠等。它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官服。

袆 衣

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背 子

宋代的背子是长袖、长衣身、腋不开衩,即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缝合的服装样式。背子模仿古代服装的形式,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作装饰,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不忘传统”。由于侍女经常穿着这种衣服侍立于主人的背后,因此得名“背子”。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辽及元代

辽皇后服

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络缝乌靴,悬挂玉佩和双同心帕。皇后上衣穿黑、紫、红等各种颜色的直领对襟衫,或者是左衽团衫。衫的前长拂地,后长拖地30厘米左右,衣上双垂红黄带。

元辫线袄

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元团衫

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4%AA%B4%FA+%B7%FE%CA%CE&in=1666&cl=2&cm=1&sc=0&lm=-1&pn=47&rn=1&di=2336284892&ln=210

明代

皇后服饰

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凤冠上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绣龙纹的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裙、红背子,配凤冠。

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因为被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称。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的纹样随品级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装饰: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

比甲

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变成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并成为青年女子日常穿着的外衣。后来到了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马甲。

裙子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虽然上面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即使施绣,也只是在裙摆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开始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清代宫装(以旗装为主)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6%EC%D7%B0&in=19811&cl=2&cm=1&sc=0&lm=-1&pn=21&rn=1&di=1074063564&ln=1297

氅 衣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无开衩,氅衣则左右开衩高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区,更以多镶为美。

裙 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

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

一口钟

一口钟就是斗蓬,是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清朝的一口钟有长短两式;领子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否则被视为非礼。女子所穿的一口钟,用鲜艳的绸缎作面料,上绣纹彩。冬天为了御寒还有以裘皮为里子的。

分列了几个朝代,介绍了一下宫廷服饰的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