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旗袍带什么头饰
头发应该挽成高高的发髻,头饰不要太惹眼,要复古,旗袍如果是深色,则头饰要靓一些,旗袍如果是浅色,头饰要深一些
2. 带发簪扎头发扎什么好看
带发簪可以选择一款盘发,一款中马尾盘成丸子头,再使用发簪固定。那么就可以搭配出温婉大气的效果。
再搭配一款修身的旗袍,就可以搭配的很好看。
3. 穿旗袍扎什么样的头发好看
:LZ说的是盘发麽。? 一、俄罗斯头 1、先扎个马尾...要扎底. 2 、我头发不够长 所以分了两股辨起来, 3 、辨好后 要交错绕着盘 (我用的橡皮筋比较粗 应该用细一些的,交错后会 遮盖住橡皮筋) 4 、用发卡固定。 二、花篮头 1、首先从头发右边分一股出来 开始辫. 2 、每辨一次 就从下面的头发中挑一股辫进去. 3 、一直挑辫到左边围绕一整圈,注意梳到左边的时候要把头发拉起来 贴着辫.不然很不平服. 4 、最后一直把头发辫到发尾 然后绕起来固定. 5 、梳理的时候 要用摩丝或者定型水.这样才平服 也显得头发光亮, 效果会好很多。 三、最简单, 暂时用筷子代替 1、扎个低马尾 (高的也好看 会活泼些)将簪子横插在橡皮筋下. 2、分开两股头发 向上围着簪子交错环绕. 3、把头发绕完,(注意要绕得形状好看 饱满)用黑发卡固定。 OK 完成 四、还是一根簪子的方法, 可以只用一根簪子搞定的 。 1、把头发握拢,将簪子斜压在头发上. 2、把簪子头部向下压 尾部向上翻转. 3、翻转360°然后挑起底下的头发插进去. 4、如果头发不长 可以把余下的头发随便散开,会有庸懒的韵味.(图5) 5、如果想干净清爽,可把余下的头发环绕一下固定(图6) 五、很多MM夏季喜欢梳的, 简单大方的样式,很多港剧中都有这个发式 。 1、扎个马尾. 2、将头发朝上或朝下翻一下 再扎一次. 3、将剩余的头发围着橡皮筋环绕 盖住橡皮筋. 4、用发卡固定一下,刘海可伏帖在前额。 六、大家应该会梳包发把这个是包发的演化版, 头发比较长的MM很适合,比古典的 。 1、将头发束在手中,向里扭一下. 2、用发卡固定. 3、把余下的头发顺着环绕一周,把扭出的那个发包 围住. 4、用发卡固定.(如果有隆重的宴会什么的 别朵华丽的头饰如图4) 七、凉爽简单的 1、扎个稍高点的马尾. 2、把扎好的头发 环绕盘好.(不要扭哦,扭紧了就不生动了) 3、刘海的配合很重要,可以将刘海拉起来倒刮几下,然后再固定夹好. 4、也可以把刘海伏帖在额头上 。 八、这个要借助工具了, 看到手上的那个小玩意没有呢?用它可以做很多发式的 。 1、还是要求马尾. 2、将头发套进工具中 从下方插下再拉出来. 3、拉出来后 将头发向内卷.然后固定.(要卷得饱满整齐哦) 4、好了 现在完成了 可以上班了.晚上有Party怎么办?没关系 装饰一朵夺目的花饰配上晚装,你就是明艳动人的了. 九、这个也是用上一个工具梳的, 前几个步骤和上个头发一样的,略过…… 1、扎好后 分开两股辨起来. 2、把辫子交错环绕固定. OK完成了 十、简单易学 1、马尾准备. 2、扎好一边马尾后把手指(大拇指 食指)压在马尾上. 头发围着手指绕一圈. 3、用手指把绕过的头发转成一个圈.... 4、把余下的头发 如同打结一样 从发圈中拉出来, 5、固定好小发髻. (和上面的步骤是一样的.) 6、把拉出来的头发 打蓬松.然后整理好. 刘海可以随意整理为自己喜欢的样式。 十一、比较卡哇伊的……手法和5类似 1、贴一边耳朵扎个歪的马尾. 2、把头发对折一下 ,再扎一次. 3、余下的发丝围着马尾根处绕一圈. 4、会有一些散开的发尾,把发尾整理蓬松凌散的效果. 5、加上装饰发卡…… 6、注意这个款式和5款的区别.5款要求整洁,一丝不乱. 此款要处理得随意生动. 十二、 另一种复古式的盘发, 和第6种的发式差不多,有一点小变化 。 1、将全部的头发束在手中,提得高一点. 2、把手中的头发向内拧紧,多拧几下就比较紧了. 3、拧好后用黑发卡固定.(注意图3的固定方法,多夹几个发卡在扭好的发包上.就很牢实了.) 4、将余下的头发在头顶上环绕盘好(歪一点更好看,正中也可以.如果余下的头发比较多且长,那么辫个辫子再固定更漂亮). 5、盘好余下的头发后,在前面夹上装饰的发卡.
4. 穿旗袍用发钗吗
用。配饰也是穿旗袍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种事物,头饰也可以以发簪为主,但不要太夸张。
5. 头戴发簪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啊
要看你佩戴的发簪的风格了。
如果是金色类的大型步摇等等,应该穿比较传统风格的汉服。
如果只是寻常的单簪,比如步步惊心里面的木兰簪,或者木簪,陶瓷簪,以及青铜簪带流苏不多的话,寻常的衣服也是可以搭配的。夏天的话,旗袍,波西米亚长裙,或者仅仅是带民族风的小碎花,刺绣,清新类的衣服都是可以的。
个人审美不同。自己觉得欢喜就好了。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上图,让我看看~~再考虑一下~
6. 穿旗袍的时候要穿什么内搭
说来自己这个98的人,也有20岁了。清明假期时计划去南京玩,因为自己特别喜欢民国文化和旗袍,所以就想穿一件旗袍去。原先在淘宝上看到一个款式打算买,但制作期实在太长,就辗转认识了一位裁缝阿姨,帮我比着样子做了一件。也算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件旗袍了。料子是黑色南韩绒,无袖款,原先以为会显老,但其实穿起来后,觉得还好,如果搭一个外套,就只是很像小黑裙。因为清明南京下雨,实在太冷,就叠穿了很多,硬朗的风衣很配旗袍的颜色。白色或者米色的针织外套,是旗袍万能的外搭。细节如上,用一支簪子把头发挽了起来。盘扣是用的小透明珠,整体没有太多设计,所以价钱对于学生党来说真的太能接受了,最后合算下来比淘宝还便宜。无袖的设计很适合清瘦的妹儿,很显高。总的来说,如果19岁的自己仍然是清丽的风格,那就尽量不要尝试大花和艳色,尺寸上也不必做得太紧身。如果能架得起来成熟稳重型的,和妩媚艳丽的,也可以大胆尝试。学生党的话,如果条件有限,可以选择一些平价的布料。总之,你美,便胜过了一切。
7. 旧时妇女的发髻上喜插一支银簪,簪子的最初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
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传统发型也常用簪作装饰。朝鲜妇女穿着韩服时,会用簪插在发髻,如戴上假髻,亦会以簪作装饰。
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7)旗袍配什么簪子好扩展阅读:
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在中国封建时代,中国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
发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造型简单,用于插髻使头发不散乱。发簪的材质有很多种,象牙、木、铜、金、银等都可以用作发簪。
发簪也常常用来盘发搭配旗袍。簪的材质和颜色可以根据旗袍样式来选择。素雅简洁的旗袍可以配木质、象牙等材质的簪子;繁复华丽一些的旗袍可以选择金属材质。
8. 贵重的物品,古代公主簪什么簪子
现在找不到专门给公主的簪子描写,但是应该等同于后宫嫔妃的等级吧。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干隆十六年(1751年),干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干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里,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于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于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于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着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于发髻之上。随着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抬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干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着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干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干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于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于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于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着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于“荆钗布裙”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征显着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于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着一枝方天戟,拴着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于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着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于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于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于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着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着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着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着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征、谐音于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于步摇的名称为什么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里衔着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着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着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着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里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于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9. 古代女子头饰、发簪;旗袍颜色种类~
【发饰】簪,钗,珠花,头花,宫绢,步摇……
1[可选多个]+2+3+4
1[工艺]:金累丝/累丝,烧蓝,点翠,扭珠,洒金,镂空,衔珠/丝……
2[形状]:蝶形,蜻蜓,桃形,凤形,云形,牡丹,莲花……
3[材质]:金,银,玉,珍珠,玛瑙,翡翠,红珊瑚,宝石,水晶,琥珀,猫眼……
4[名称]:簪,钗,步摇,绢花[这个就只要什么洒金/银,金/珠/银蕊,或者新裁就行]
例子:金累丝衔珠蝶形簪,烧蓝点翠凤形钗,镂空牡丹形红珊瑚头花,洒金珠蕊海棠绢花
【上衣】:1+2+3+4+5
1[颜色]:竹青,葱绿,碧色,翡翠色,黛青,黛绿,蟹壳青,石青,豆青,豆绿,松花,鸦青,樱桃红,银红,朱红,水红,茜色,桃红,枣红,殷红,绛红,嫣红,鹅黄,鸭黄,樱草色,橙黄,橙红,湘色,驼色,赭色,秋香色,靛青,湖绿,靛蓝,宝蓝,湖蓝,水蓝,藏蓝,黛色,绛紫,紫檀,雪青,丁香色,藕色,藕荷色,象牙白,月白,莹白,玄色,玄青,墨色,铜绿,乌金……
2[工艺]:弹墨,刻丝,彩绣,缕金,暗花……
3[图样]:藤纹,牡丹,并蒂莲,凤纹,蝶纹,鹤纹,祥云纹……
4[料子]:妆花缎,软烟罗,云锦,雨花锦,菱锦,蜀锦,浣花锦,散花锦,彩晕锦,雨丝锦,织锦,玉锦,织金锦,花素绫,广绫,交织绫,花软缎,素软缎,织锦缎,古香缎,平素绡,提花绡,天香绢,单罗纱……
5[样式]:琵琶襟,对襟,褂子,比甲,春衫,大袖衣……
例子:石青弹墨藤纹云锦大袖衣,桃红刻丝并蒂莲纹彩晕锦春衫,宝蓝彩绣牡丹织金锦对襟宫装。
【裙子】:和上衣差不多,就是最后的样子改成百褶裙,石榴裙,留仙裙,玉裙,月华裙,百鸟裙,花笼裙什么的,很简单吧
例子:银红暗花梅纹百褶裙,水红刻丝福纹素软缎石榴裙。
【服饰】
式样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药,黄鹤翎,金孔雀,侧金盏,莺羽黄;月下白,玉牡丹,玉宝相,玉玲珑,一团雪,貂蝉拜月,太液莲。碧江霞,双飞燕,剪霞绡,瑙盘,紫罗繖。美人红,海云红,绣芙蓉,胭脂香,锦荔枝,鹤顶红。淡红色的有佛见笑,红粉团,桃花菊,西施粉,玉楼春。
皇帝:明黄色
皇后:明黄色 正红色 可戴凤钿/凤冠
正一品:正紫色,可戴侧凤簪钗
各宫主位:宝蓝色,可戴侧凤珠钗
从三品以上:可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戴金步摇,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
从四品以上:可穿紫色(紫色必须为偏色,如浅紫,紫罗兰),可佩戴银步摇,可佩带短流苏)
从五品以上: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宝石蓝,靛蓝),可佩戴宝石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从七品以上: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从九品以上: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秀女:统一穿粉红色/浅绿色宫服。只可带头花
{灰色为国丧时所穿,其余时候不得穿之。}
飞龙图腾为皇帝之用
凤凰牡丹为皇后之用
孔雀为正二品妃之用
正三品方可佩戴护甲
贵人才能饰一侧丝质流苏
婉仪饰两侧丝质流苏
贵嫔以上方能饰步摇、两侧玉石玛瑙流苏
仅皇后和贵妃可饰凤样头饰,皇后九凤,贵妃六凤
颜色:茜素青色,水蓝色,月白色,鹅黄,深兰色,妃色,朱色,藕荷色,芙蓉色,烟罗紫,石榴红;绛紫色;水绿色;湖蓝色;冰蓝色;品竹色;葱绿色;乳白色;象牙白色;澹澹色;莲青色;烟霞色;赭红;玉涡色;樱红;湖碧;羽蓝色;蜜合色;月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