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民国旗袍面料是什么
扩展阅读
为什么喜欢穿女的睡衣 2025-10-04 18:15:19
哪里有童装毛衣库存 2025-10-04 18:11:01

民国旗袍面料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10-04 16:36:16

‘壹’ 民国旗袍特点有哪些

民国旗袍,作为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标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并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女性优雅气质的体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领:民国旗袍的立领设计是其显着特点之一,领口通常较高,有的甚至及至下巴,这种设计既显得端庄大方,又能有效保暖。
2. 对襟:民国旗袍多采用对襟设计,即前襟从领口一直开至下摆,两侧对称,用扣子系合。这种设计既便于穿脱,又增添了服装的层次感。
3. 盘扣仔隐:盘扣是民国旗袍的又一特色,通常由布条制成,呈螺旋状,既具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作用。盘扣的数量、形状和材质都有一定的讲究,如单排扣、双排扣等。
4. 收腰:民国旗袍注重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因此通常会在腰部进行收紧处理,使腰部线条更加纤细,突出胸部和臀部的丰满。
5. 下摆开衩:民国旗袍的下摆通常会开至膝盖或大腿处,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开衩的高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讲究,既要保持端庄,又要兼顾舒适。
6. 纹饰:民国旗袍的纹饰丰富多样,包括刺绣、印花、镶边等。这些纹饰通常具有一定的寓意,如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等,既增添了服装的艺术美感,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 面料与色彩:民国旗袍的面料多为丝绸、棉麻等天然材质,质地柔软,手感舒适。色彩方面,既有传统的大红、玫瑰红等鲜艳色彩,也有淡雅的粉蓝、翠绿等清新色调,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和身份的女性的需求。
8. 搭配:民国旗袍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讲究,如佩戴珍珠项链、耳环等饰品,以及穿着高跟鞋等,都能增添整体造型的优雅气质。此外,一些女性还会搭配披肩、手套等配件,以应对不同的场合和气候。
综上所述,民国旗袍以其独特的立领、对襟、盘扣、收腰、下摆开衩等设计元素,以及丰富的纹饰、面料和色彩选择,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独特韵味和优雅气质。同时,民国旗袍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了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贰’ 兰阴丹士林旗袍是什么东西

30年代我国旗袍的制作已趋成熟,在3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用阴丹士林蓝布做面料的旗袍。多为直腰款和长箱型剪裁或者花苞型裙摆。那时的款式多为中袖或长袖,比较松身和密实,多为年轻女子和女学生穿着。经常搭配白色的围巾,显的干净清纯。后期则发展的更为时尚化,更像丝绸旗袍,袖子很短,并窄身修腰,多搭配高跟皮鞋穿着,这也是是30年代旗袍的特征。

而阴丹士林本是人造染料的一种名称,原有各种颜色,但是人们嘴里常常说的“阴丹士林色”多是指的青蓝色。(最初是190号士林蓝布,简称“190”。因采用德国德孚洋行阴丹士林染料色卡上的190色号而命名。)这种布出现以后,在整个三十年代,深受年轻女孩子尤其是女学生的喜欢,因为它的颜色比其他布,更为鲜亮,穿一件阴丹士林布做的衣服,令人觉得特别干净,平整。(男女都可以穿,男的多穿长袍)

以下资料供参考:
在民国17年(1928年),上海的仁丰染织厂选用23×21支“龙头”市布坯,在卷染机上煮漂,使用德国生产的还原染料阴丹士林蓝RSN染制本光190号士林蓝布,创牌“兰亭图”。上市后,由于服用性广,耐洗、耐晒、不褪色,成为旗袍和罩衣的特色面料,深受城乡消费者的喜爱。
民国19年,仁丰染织厂厂长许庭钰用丝光白布试染190号蓝小样,发现色泽较本光坯更艳亮,且得色深。这一发现被当时控制染料的德孚洋行所掌握,进一步用少量士林青莲2R拼色,使色泽更见鲜艳。在色卡上补上丝光190色号,并严格控制处方。民国20年,光华机器染织厂率先用龙船牌商标生产此产品,并按德孚洋行规定贴上“阴丹士林190号蓝布”和“晴雨”标贴,以此识别产品的真伪。因其鲜艳度、光泽度优于本光190号,再配以广告宣传,产品一问世,销量迅速扩大。至民国34年时,丝光190号士林蓝布的生产厂有15家左右。按当时染料月耗量推算,月产量近70万匹。
当时,产品以震丰厂的“芷江图”,大新振厂的“新锚霖”,光新厂的“交通图”和华丰厂的“美亭图”为代表,人称“四大金刚”,“芷江图”和“新锚霖”又居领先地位。为了摆脱德孚洋行的控制,争取商标自主,震丰和大新振两厂以美国保晒霖士林蓝RSV取代阴丹士林。震丰厂还规定“芷江图”选用嘉丰棉纺织厂专织的22.5×21.5支左右捻丰鹤牌市布坯,改贴“原子蓝布”标贴。
新中国成立后,用23×21支坯布加工的190号士林蓝布的产量仍居色布的首位。

‘叁’ 旧事旗袍的福禄祥云是什么面料。

1. 旗袍面料之福禄祥云,选用了真丝提花重缎香云纱。这种面料以其独特的植物染色技术,在纺织界享有“软黄金”的美誉。
2. 香云纱,实际上是由薯蓣科植物薯莨的汁液浸泡过的小提花绸制成,经过与广东顺德、南海、老穗银三水等地未被污染的河泥(俗称“过河泥”)发生化学反应而得来。
3.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其设计灵感源自先秦两汉时期的深衣。到了民国20年代,旗袍成为女性最普遍的服装,并被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定为国家的礼服之一。
4. 然而,在50年代后,旗袍在中国大陆逐渐被人们冷落。

‘肆’ 清朝旗袍和民国旗袍有什么区别

清朝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区别如下

  1. 剪裁与版型

    • 清朝旗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符合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约束。
    • 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能够很好地表现女性的体态和曲线,更加贴合人体,展现出女性的柔美。
  2. 穿着搭配

    • 清朝旗袍:内着长裤,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较为保守。
    • 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可以露出腿部,更加开放和现代。
  3. 面料与装饰

    • 清朝旗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体现了当时的奢华与繁复之美。
    • 民国旗袍:面料较为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简约,更加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综上所述,清朝旗袍与民国旗袍在剪裁、穿着搭配、面料与装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