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裙的小袖怎么裁剪
扩展阅读
宝宝粉色旗袍配什么鞋子 2025-10-01 13:22:05
裙子边儿长怎么缝制 2025-10-01 13:00:06

旗袍裙的小袖怎么裁剪

发布时间: 2025-10-01 11:50:37

⑴ 旗袍的历史演变

现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⑵ 传统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艺手工旗袍裁剪注意事项

传统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艺
一、预缩水处理
旗袍面料,特别是真液滚裤丝面料,因具有较高的缩水率,在裁剪前必须进行预缩处理以保证成衣尺寸的准确性。操作方法是在面料反面均匀喷洒清水,待面料吸水后均匀熨干,防止面料在裁剪过程中出现褶皱,同时也有利于保持面料的光泽和美观。
二、裁剪步骤
1. 根据臀围尺寸加上2厘米确定缝份尺寸,在面料中心区进行裁剪。
2. 拉直粉线,两头固定成绷直线,以此为基准裁剪旗袍长度。
3. 从底摆向上固定粉线,确保线条的流畅性。
4. 划出后腰节、臀围线和旗袍长度线,下摆处预留三厘米作为折边。
5. 处理后腰省,确保熨烫后平整无皱。
6. 将前后片对折,固定至胸高位置,然后顺后片别至下摆。
7. 确定前片位置,处理前片的省位和腰省。
8. 妥善处理省位,确保前后片熨烫后平整一致。
9. 确定胸位、腰位、臀围位和下摆位。
10. 确定袖长、袖深、胸围宽、腰宽及下摆宽。
11. 划出侧缝线,保证线条流畅。
12. 划出领位及前大襟位。
13. 裁剪旗袍,侧缝处预留2厘米作为缝份,大襟线裁剪后,各处打剪口。
三、刮浆工艺
对裁剪好的衣片进行传统的刮浆处理,以固定面料四周,使其在缝制过程中不易变形,这一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
四、缝制要点
1. 缝合底襟和大襟,拉紧缝线,内外片同样处理,倒缝后烫平。
2. 裁剪0.5厘米宽的缝份,拉紧缝线,内外缝倒缝后烫平。
3. 手工绷缝,用剪刀打出齿牙状剪口,打水线到侧缝,烫平里面,臀围处归烫。
手工旗袍裁剪的注意事项
裁剪是制作旗袍的关键步骤,必须确保裁片的准确性。注意事项包括:
1. 核对尺寸和式样,注意体型特征和其他特殊要求。
2. 检查面料是否有油污、水渍、跳纱或颜色深浅不均,尽量避开这些问题。
3. 分辨面料的正反面,画粉时应在反面进行,选择浅色粉以简化操作。
4. 注意面料的顺毛和倒毛特性,以及图案的倒顺,格子面料需保持对称。
5. 先裁剪主件,再裁剪副件,按照顺序裁剪前后片、大袖、小袖和领面,最后裁剪零件。
6. 画线时保持横平竖直,注意经纱和纬纱的方向,通常以经纱为长度基准,领面使用纬纱。

⑶ 古代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⑷ 旗袍和旗服的区别是什么呢

旗袍,这一具有中华民族风情的女性服装,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旗袍不仅汲取了西洋文化的元素,而且经历了不断的改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30年代至40年代成为旗袍发展的顶峰,其修长的剪裁与当时流行的欧洲女装相得益彰。
旗服,又称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满语称之为“衣介”。它分为四种不同材质:单、夹、皮、棉,特征包括圆口领、窄袖、右侧捻襟、四面开衩的裙摆以及带扣绊和腰带。
旗袍与旗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理念与穿着群体。旗服宽松肥大,适合在寒冷地区穿着保暖;而旗袍则更加注重剪裁,修身适体,适合不同场合穿着。旗服是满族男女共用的服饰,而旗袍主要是女性的服装。
在清朝时期,汉族女性的服装风格经历了变化。康熙、雍正时期,流行小袖衣和长裙;到了干隆年间,服装风格变得更为肥短,袖口放宽,并流行云肩设计,有时加入小型装饰。晚清时,都市妇女开始穿着裤装,并在衣上镶饰花边。汉族女性与满族女性的穿着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明显差异。
关于旗袍是否源自旗服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太可能直接来源于旗服。尽管如此,旗袍在创制之初可能受到了旗服文化的一定影响。

⑸ 旗袍的制作工艺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旗袍的制作工艺和注意事项是确保成品美观与舒适的重要环节。
制作工艺:
裁剪:
裁剪前需核对尺寸、式样,注意有无体型特征记录和其他要求。
检查衣料有无油污、水渍、跳纱、色泽深浅不匀等,在裁剪时尽可能避让。
一般衣料有正反面区别,应细心分辨。裁剪时画粉要画在衣料的反面,并选用浅色画粉。
有的衣料,如羊绒、灯芯绒等原料有顺毛、倒毛的特征,裁剪时上下的方向必须顺排,不能颠倒。
裁剪时要先裁主件,后裁副件。按顺序先裁前后片,后裁大袖、小袖和领面,最后裁零件。
裁剪时画线一定要保持横平竖直,要注意衣料经纱纬纱(纵横)的方向,不要纵、横、斜乱用。
缝制:
在缝制前对面、里的裁片逐一检查质量和数量,并依次放整齐。
根据面料状况及部位,选用做标记的方法:线丁、粉印、眼刀、针眼。
缉省烫省,尽量与人体体型相吻合。
归拔衣片,通过归拔工艺进一步造型,使衣片尽量与体型特征相吻合。
敷牵带,牵带选用薄型有纺直丝黏合衬,宽1.2cm左右,粘贴时净缝居中。
装饰:
镶边、滚边、嵌边、荡条、盘扣、刺绣等都是旗袍常用的装饰工艺。
花钮设于旗袍领部、襟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采用的图案多为古色古乡的龙、凤、孔雀、福、绿、寿、喜、吉祥如意等。
绣花、手绘也是旗袍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它是我国传统的绣花工艺及国画艺术。
注意事项:
喷水预缩定型:由于旗袍的面料很多都采用真丝面料,而真丝的缩水率较高,在裁剪前必须对面料进行预缩水处理。
刮浆处理:对裁剪好的衣片四周进行传统的刮浆处理,使面料四周不容易脱丝。
熨烫技巧:高档面料精加工省缝不烫倒,要从中间分烫,省尖不歪斜。胸部烫出胖势,腰节位拔开,使省缝平服不起吊。
综上所述,旗袍的制作工艺和注意事项涵盖了从裁剪到缝制再到装饰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才能制作出既美观又舒适的旗袍。

⑹ 袖子的裁剪方法图解教程

服装裁剪
袖子 在四肢里,胳膊和腿是同等地位,但裁剪的时候,并不把裤腿单独列出来研究。这不是说裤腿不重要,而是由活动特性决定的。腿大多数时候都是直着的,很少有人把腿前翘高或后踢高,除非做运动。坐下的时候腿与臀的确是呈弯角,裤子会起大量的皱褶,但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上身,谁看你坐着的时候腿上是否有褶呢?所以裤子的裁剪并不把裤腿独立,从上到下一片过,皱也好、绷紧也好,不管你。袖子不同。人的活动多半靠手完成,胳膊从来不老老实实的放着,一会儿前抬、一会儿侧伸、有时候挠挠背、偶尔还举到天花板上。立正的时候,手臂放没放好,一眼可以看出来,有点脏的、皱的、斜的通通显露无遗。所以,在裁剪中,袖子就很重要――如果连袖子都不重要了,那简直没什么重要的了。
别看现在我们穿的衣服,袖子都正儿八经的裁啊、缝啊,搞得神乎其神的,其实当初袖子的地位与裤腿是一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汉服,标准的十字架,裁起来特简单,会拿剪刀就会裁。所以古代的小姐太太们都自己做衣服,地位很高的夫人才请别人做。
但这种袖子有很明显的毛病:把胳膊平伸成十字架时才好看,一放下来就满脸皱纹。问题是人究竟有几个时候冒充十字架呢?就算干活胳膊也多半是耷拉着的。多皱,在东方服装体系中根本不算回事,从古到今一直皱着,比如和服与韩服。中国的旗袍马褂之所以比较例外,与西方接轨很紧密,那是因为中国历史的耻辱,汉服完全断代了,只好从西方寻找信心。虽然如此,武术服依然有着汉服的传统,到处是皱,穿上去打一套太极拳,啧啧!神仙下凡~
但不管我们认为汉服、和服有多美,当今世界以西方服装为主流,他们认为多皱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所以本来天经地仪延续了几千年的多皱就成了毛病,就要改良。
改良是要经过步骤的,这个过程很难考证,我姑且从结构上推测,至于历史真实如何,有待史学家考证。
估计汉服的水平连身袖产生太多皱褶,第一步改成了斜角连身袖。这种斜角比较符合胳膊的常态,抬手也方便,立正时皱纹也不太多,尤其是裁剪容易,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理不理想我说了不算,得随大流。自从西方有了“省”的概念以后,衣服做得一天比一天贴体,胸是胸腰是腰,一丝多余的布料都没有。如果单单袖子那里容一大堆多布,那怎么忍受得了?所以大概改良的第二步是把袖子与衣身分开,把所有多余的布都切掉,再重新缝上去,甚至把手臂自然的弯度都做出来――这下好了,与衣身一样完全贴体了,全身协调。
这一改不打紧,虽然只是袖子与大身分家一个步骤,但从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来看,想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中间的学问就呈几何级增加。
1、既然是分了再装上去,就要装得严丝合缝,长度、弧度、拼合位的角度、布料的延展度等都要考虑。
要减少皱褶,就要对人体的形状特点、立体结构的表达方式、布料的缝纫特性很清楚。
胳膊是常活动的,要保证活动不受阻,就要研究胳膊活动的范围、布料的拉伸度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保证装得上去,并且尽量好看点、穿着舒服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让裁剪的水平要么达到天高,要么烂到地底。如果一个打版师立志穷其一生去研究袖子的打版,一定有很多很多内容可以研究,绝不会研究完了没事干。不过呢,作为日常应用,我们就不需要花精力去研究了,只需要把别人研究的结果看明白、把简单的拿来用就行了才智服装技术威心975851096。
明白了这些道理,才有必要接下来学怎么裁袖子--很多师傅教出的徒弟不成气候,不是师傅工夫不好或徒弟学得不努力,而是教的方法不当。虽然裁剪只是技术性的东东,但来龙去脉的讲究相当大,不把目标、特点讲明白,从头到尾只讲怎么画图、怎么打版,讲来讲去徒弟也不知道什么样是好的图、什么样子是达到了目标,这种教法叫做只有珠子没有线,散的,似乎学了不少,实际上问哪儿都模模糊糊、似对非对。
现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三点:袖子与大身要配合好、减少胳膊垂下时的皱褶、手臂要有活动余地。所有的袖子打版、研究、评价都是围绕这三点来展开。其中第二、第三点是矛盾的,西装的袖子一丝皱纹都没有,但穿过西装的人都知道,抬手相当困难,干粗活就别想了,所以穿西装的人都很绅士,有事情都爱到法庭辩论。汉服的袖子皱褶最多,但也是最方便活动的,中国人比较喜欢打架可能与这有关。以当今流行的观点来看,少皱就是好看,多皱就是不好看。那么把穿着方不方便活动也概括为好穿与不好穿的话,这对矛盾关系就是版师们天天挂在口头的“好看不好穿、好穿不好看”。
那么,我讲袖子的裁剪,基本线条、具体袖型、数据算法等会讲得很少,因为这些大家都会了。我只重点分析袖子与大身的配合关系、袖子少皱与活动性的平衡处理--能看懂裁剪图的时候,再一个一个学画具体款式就是浪费时间了。一、袖子的基本部位
袖子的打版只需把握住三个位置:袖窿、袖山、袖身。
袖窿在大身上,是袖子裁剪的依据,从形状上看就是一个洞,普通话也叫袖圈,英语叫armhole,都是洞的意思。广东话里洞的发音是窿(窟窿),如果说“这儿有一个洞”,广东话说的是“立豆有个窿”。因为广东和香港的影响力,久而久之,袖窿就叫开了。!
袖山是袖片上带弧线的部分,蛮象山的。
袖身是除袖山后余下的部分。
二、为什么袖山弯成这个形状? 因为袖窿就是这个形状。平时看到的袖窿弧线都是依附于前后片上,窿没有独立展现,形状被前后片吃掉了,我们一般就注意不到。把袖窿的裁片展开成一个平面的话,就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袖山的形状。
袖窿本来是个圈圈,袖山当然也要顺着一样才能装上去
把立体的圈圈展开成为平面的形状,即把下面的内弧镜向展开,成这样了,可不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袖山拐来拐去的样子。
根据不同的衣服,调整一下弧线,更好看一些
加个袖底线,就更清楚了
休闲的衣服袖山比较缓,曲线可以稍微马虎点,但基本样子还是那样
三、袖山与袖肥的矛盾平衡: 在袖山弧线恒定的情况下,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山越低、袖肥越大
袖山高最小为0,就是水平连身袖的效果。普通男衬衣袖山高8~12,穿着比较舒服。
普通女衬衫袖山高12~15,穿着舒服并且有型。
日常外套、西装袖山高16~20,相当有型,但也很不舒服。再高的话,胳膊抬起困难。
有一种袖子,袖山高比0还小,为负,不用说胳膊放下来的时候皱褶就是海量了,但这种衣服就是穿着手常抬上去的,比较滑雪服、体操举重服等。
袖肥参考:7 窄袖:手臂围+4~6
旗袍:手臂围+6~8 衬衣:手臂围+8~10!女西装:手臂围+10~12
男西装:手臂围+14~16女大衣:手臂围+14以上男大衣:手臂围+16以上
这些数据都不是绝对的,要参考胸围的比例。曾有个筒子根据想象说肥人的衣服会不会大身特大而袖子特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胸围大了,袖窿也跟着大,袖肥当然配套的变大了。蝙蝠袖比较特殊,不管胸围如何,袖肥都尽量的大
四、袖身不难*
袖身的打版比较随意。不讲究的,用直筒就行,讲究点的,可以使形状好看点。
1、直筒形的
2、顺着手臂自然弯度作点调整的:肘省、破两片、底与面长度区别
3、缝合因素的调整:弯线
先量好袖窿长度,按衣服的风格确定袖山高,确定袖山辅助线、袖长线、袖肥线,画好袖山弧线,袖身线、袖口线。这个在第三课讲过了,不再重复。
如果想让袖子贴全手臂的自然弯度,就在画袖中线的时候偏一个角度
两片袖
两片袖实际上是把调整后的一片袖完全切开,重新缝合。
有省的一片袖完全切开就成了两片袖,只是切开的位置并非袖中,而是省那里。
常规的两片袖
把小袖片从中分开,搬回到原来的位置
看起来就是一片袖的样子
书上很多种画袖的方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只要能达到袖型的效果,什么方法画都行。
六、袖子的变化
变化集中为四点:长度、袖山、袖身、袖口。
袖山:起皱、镂空、穿插
袖身:紧身、宽松、喇叭、羊腿、藕节等:; : G袖口:平袖口、反袖口、开衩、荷叶边、袖英等- \2
七、袖片的检查与对位
裁好了的袖子合不合格,需要检查这几个地方: 1、袖山弧线能否与袖窿弧线配合0 2、袖肥大小能否与胸围成比例0 I% j3、袖山高能否保证手臂活动量
( L4、袖长与袖口尺寸是否够量" 5、各连接部位是否过渡合理%
装袖常常讲到上袖点,指的是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的对应,方法因人而异
1、袖山高点对小肩线(或偏1cm). 2、袖底往上6~10对大身侧缝往上6~103、两片袖对袖山高点和袖底点
八,讲讲插肩袖7
插肩袖,其实就是连身袖的改良,只是与大身还有分开了,但分开的位置不一定在袖窿线上,可以自由画,想在哪儿开刀就在哪儿开刀,只要最后你还能拼成一件衣服。
还是先确定原型,画个自己喜欢的切口
选好袖子的角度,画出袖长,垂直画袖口
定个点,袖山的上半部分与切口一样,下半部分作镜向反射线,线的形状也可以调,长度一样就行了。这个点也随便定,一般在下三分之一处。5
连好袖底线,后袖片完成。量两个数据:袖山高和袖底长,前袖片要一样
前片也把切口线画好,袖斜度确定9 Z9 L, f
量取袖山高0 T0
同样画袖山弧线,长度要与袖窿弧线一样,不一样的话,调整弯度
这个衣身与袖子重叠在一起,有些筒子看不懂,其实挪开就明白了--很多时候为了画图准确,都重在一起画,完了再用不同的纸分开复制一个。
当把袖子装上后,原来重叠的那部分就有了更多的展开余量,活动起来很舒服% m3 k3
有些插肩袖没有重叠量,胳膊抬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a: K; R
有些袖子表面看也没有余量,实际上暗藏玄机

把袖窿底切开,**一小块,袖子就有活动余量了8 h
有些的干脆把整个袖底都另**一片,好看又好穿
插肩袖的袖片如果袖中线是直的,袖子可以一片双折,如果有弯度,就只能裁成两片,在袖中缝合。
九、其它变化
袖子上玩花样很多很多,怎么玩过不过份,我重点讲两个n
1、盖袖 盖袖只有袖山,而且只有一半袖山,袖身更不要了。穿起来感觉很诮皮,很多人都喜欢。其实盖袖的打版一点也不能含糊,与其它袖子一样,要从袖片原型上切出来。切的长度、弯度就随便了。
2、泡泡袖
很多筒子看裁剪书,泡泡袖或者其它做皱褶效果的都是很多片片的图,不知道搞什么明堂,晕得很。其实不用晕,切片片行业术语叫切展,就是切了展开拉大一点的意思为什么切展?怎么切展?都不用管先,把目标找出来就好办多了。泡泡袖要达到什么目的?把袖子变大变肥,弄出很多多余的布拱在那里--这就对了。但是,如果让你从头画一个泡泡袖的图,你肯定抓狂:到底多大多肥啊?线要弯到哪里才算合适啊?--心里没底了吧?
这个时候,切展就体现作用了:先把原型画好,然后想增加多少余量就切开多大的口子。想把袖山拱高点,就把袖山头展开点;想把袖肥鼓饱点,就把袖肥展开点。想一起壮大,那就一起展开。展完了,把所有线条调整圆顺,再裁出的袖子就相当合乎预期计划,一点不用担心变成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