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的由来是什么
旗袍的起源:旗袍,这种充满民族特色的女性服装,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满族女性的长袍。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这种服装便被称作“旗袍”。在清朝时期,汉族和满族女性的服饰各有特色。起初,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而汉族女性则仍然保持着上衣下裙的装束。到了清朝中期,满汉两族的服饰开始出现相互借鉴的现象;清朝末期,满族女性模仿汉族服饰的风气更为盛行,汉族女性也开始穿着满族的长袍。
旗袍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风格的影响,旗袍经过改良后开始在广大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在汉族女性吸收了西方服装元素后,经过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旗袍的款式多样,包括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和双襟等多种领型;领口有高领、低领和无领之分;袖口有长袖、短袖和无袖等样式;开叉有高开叉和低开叉;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和单旗袍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改良后的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中,流行的袍服一般设计较为紧窄合体,以便于骑射等活动。这种服装多采用左衽和窄袖,且较为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用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例如,唐代的胡服就曾经风行一时。在辽、金、元和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成为主流服饰。尤其是清朝,由于历时较长且较为稳定,袍服成为了典型的服饰。
清朝的服制改革: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率领军队入关,定都北京,并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稳固,清朝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剃发易服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传统的汉族服饰几乎被禁止穿戴,而满族的服饰开始在汉族中流行。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穿着袍服,袍服的种类繁多,包括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
辛亥革命后的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传统的礼教和风化观念也被丢弃,服饰开始走向平民化和国际化。旗袍因此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发展成融合中西元素的新款式。1911年后,上海成为时尚的中心,旗袍在上海女性中开始流行。旗袍的款式逐渐简化,色彩更加淡雅,更加注重展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为有袖的旗袍,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上海的女学生成为旗袍流行的引领者,她们的形象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象,成为时尚的先导。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其基本款式已经成熟。
‘贰’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