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为什么30年代旗袍一统天下
扩展阅读
旗袍短袖怎么裁剪 2025-08-28 05:13:27
口罩和手套怎么区分 2025-08-28 05:11:26

为什么30年代旗袍一统天下

发布时间: 2025-08-28 02:44:13

‘壹’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么区别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郁;“京派”风格则大气恢弘,矜持凝练,但免不了官派风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开端口,“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向西化,一反传统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类、 莎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与丝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化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任风云变幻,世风摇摆,它自岿然不动。 相 对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派”就显得矜持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样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总是守着它固有的宫廷范,不肯跟风。 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的丰富。 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和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犹如名门闺秀,“海派”犹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时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 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连,难以割离了。

‘贰’ 校服裤子里面有一层白网 是干什么的

校服裤子里的白网的作用是:

1、吸收汗啧

2、防静电作用

最好不要拆下来,因为拆了就会有静电,吸收汗渍的作用也会大大削弱,进而裤子就会吸附在腿上,这时候就需要你去拽裤子,特别不舒服。

(2)为什么30年代旗袍一统天下扩展阅读:

校服的发展历史: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熠熠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阖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三十年代出现的旗袍款校服,逐渐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为流行的十年。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杨沫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看看这时期的学生吧,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但这可不算校服,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在80年代后期,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校服一统天下

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

二十一世纪:制服式校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笼统的运动校服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们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韩版,制服式的校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制服能一定程度上传播社会礼仪文化,培养孩子的社会规范性。美观、舒适、安全是制服的主要表征,制服设计中加入一定的时尚元素,既不失制服的规范,又能凸显孩子的青春活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叁’ “旗袍”起源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一个“旗”字,就认为“旗袍”是满族的服饰改的,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在民国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称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长袍”、“长衫”,和当时男子穿的袍服名称相同。(汉人女子穿长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征)只是因为之前几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满人穿袍服,汉女穿袄裙(上衣下裳是汉人女子传统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当然地认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以讹传讹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领斜襟盘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末已经非常流行。

衣服没有领子 ,到了清朝末期,满族女子服饰模仿汉人女子加上了立领,完全汉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汉服”贴吧看看,那里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唐装旗袍”是汉人服饰,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肆’ 有没有旗袍起源的故事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伍’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所谓京派、海派之称,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的中国文坛。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为界,即并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海派风格反映在服饰领域内称其为“海派服装”。虽然“京派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与海派就各有其鲜明的个性。

海派文化完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们无疑会联想起旗袍美女的绰约风姿来。

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端口,没有“中体西用”、“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当然也无所谓“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到后来还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而极为丰富,从各类绸缎到棉布、呢类、纱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其次,旗袍廓形修长紧身,尤其适应南方妇女消瘦苗条的身材特征。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终扮演着流行的主角,风靡于上海滩的街头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由于开端口之初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上海深受欧美流行的影响。时装业发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一切时髦之物的中心,称之为“全国时装中心”也不为过,更有所谓“东方巴黎”之美誉。海派装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范。

相对于海派的创新,京派就显得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式样。

也许海派文化可称之为海洋文化,那么京派文化则可称之为内陆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旧京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壁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会为源头,中等阶层妆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缺乏整体更新的内在动力。上流社会以旧清遗留下来的大家望族和军阀政客为主,多沿袭旧制而着旗袍。旗袍款型类似过去,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采用棉布,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得
丰富。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样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长裙就是穿旗袍,式样并不丰富,不似海派服装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后才会出现在北京,其中特别洋化和大胆的则不会被接受。尽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还是日渐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随之抬高和降低,不过时间上滞后一些罢了。

京派和海派实际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陆’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6)为什么30年代旗袍一统天下扩展阅读: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柒’ 中国旗袍起源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穿的一种长袍。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上个世纪20年代是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到了顶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