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国美人穿高开叉旗袍,真的会“露大腿”吗
民国时期有主政一方的军阀势力们,也有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的小市民们。他们当中能把民国表现得最真实的便是那时的穿旗袍的女性,那时的旗袍并不是只待在有钱人的衣柜里,就是普通农家妇女的衣橱里也有一二件得体的旗袍。宋氏姐妹给人的形象多是一袭旗袍,很好辨识。就是马路上随便走过的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旗袍。
旗袍下面穿衬裙,所以这是民国的美女。现在的旗袍里面早已换了内容,也换成了另一种美。
B. 旗袍的历史演变
旗袍的历史演变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
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C. 民国风:旗袍的魅力,你get到了吗
作为中国 历史 上最特殊的时代,民国在饮食、服饰等诸多方面深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装逐渐从长袍马褂转变为中山装和中山装,而女装开始从传统的中国服装向旗袍传播,民国时期的许多女装风格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近年来,民国影视剧逐渐成为热点,包括、赵丽颖、刘诗诗、在内的许多当红女演员都参与了类似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这些女演员穿着民族旗袍,身材优雅迷人。此外,它们还有自己非凡的价值和中国古典美人的味道,可以说是真正的美,但最美丽的是民国的风格。
在众多的民国影视中,个人认为赵丽颖塑造的民国形象实在令人惊叹,在《老九门》,赵丽颖扮演尹新月,每个人的形态都是萝莉,可爱,一丝丝的男子气概。赵丽颖在剧中其千变万化的风格完美展现了民国女性不同的风采。其中,蕾丝搭配非常昂贵的白色皮草领外套,但也不失女孩的清新,生动诠释了民国富家的 社会 名流气质。在《胭脂》中,其带有轻微"柔和可爱"气氛的"优雅"风格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间谍片《密战》中,赵丽颖饰演知性、温柔、大胆、勇敢的的兰芳,以其高超的演技,将民国时期独立女性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其中大部分都是民国服装,民国服装中的旗袍是中国乃至世界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民族服装。尽管对它的定义和产生时间有很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丽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深服。
除了中国服装之外,民国时期的制服造型基础还加入了西服或中西合璧的元素:中国传统、西方现代和中西合璧。女装只是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件是夹克的下裙。年轻女性通常穿窄而细长的高领裙和黑色长裙。裙子下面没有刺绣图案,衣服也比较简单。这是民国初年的女装 时尚 。第二种是夹克衫下的裤子,和夹克衫下的裙子相似,只是夹克衫下的裙子换成了裤子。第三种是旗袍,属于满汉交融的类型。最初旗袍比较宽松,甚至袖子和版直的样式。其它的特点是宽、直、长款。但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了,腰部收紧了,曲线明显了,更好的展现出女性的特点,优雅中夹杂着性感,深受女性的喜爱。
对于民国旗袍来说,不管是明星穿搭还是普通人,都值得我们所展示旗袍最美的一刻,传承中国服装。
D. 有没有民国时代对于年轻女子的旗袍服装描写,参加晚会的也要
旗袍:腰身裁剪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嫌紧,少一分显松,她总能将最素雅的旗袍穿出别样的韵味。旗袍在她身上散发出白兰花般的优雅气息,展现出一种亭亭玉立、丰腴柔媚的气质。她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看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而不失和谐。
她娉婷婉约的身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仿佛她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绝伦的乐章。
和服:她身着浓淡相宜的龙胆色唐衣,搭配着紫苑丸萩的五衣,系着白色唐草立涌的裳,宛如夏日里垂柳般的长发披散下来,姿态柔媚,秀眉微挑,凤眼妩媚,肤色雪白,妆容精致,美艳无双。她仿佛是画中走出的女子,美得令人窒息。
她大概十七八岁,黑发如云,肤色似雪,眉目清秀,薄萌葱色的唐衣与水晶花的表着令她看起来清爽悦目,气质清雅,犹如一朵玉兰花静静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她的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雅致,仿佛是来自古代的仙子,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却又怕惊扰了她的宁静。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
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都展现了女性独有的韵味和魅力。她们不仅穿着得体,更有一份内在的优雅,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她们在晚会上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一种不凡的气质,仿佛是这场晚会的焦点,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她们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内心的优雅和从容。
E. 清朝旗袍和民国旗袍有什么区别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
区别:
1、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
2、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和女性曲线;
3、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
4、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5、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
6、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F. 民国时期的杂志上,有许多关于“旗袍”概念的讨论,什么是旗袍
旗袍是民国时期一种非常独特的衣物,这种衣物可以展现女性身材的曼妙感,而且也受到了当时很多年轻女性的侠义支持,在当时旗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穿法。
G. 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欲望的实现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到满足,一种是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则有惬意的情感体验 ;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有焦虑之感。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政权,一夜之间旗女装束销声匿迹。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在乱世中酿成,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摒弃硬朗造型的满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体现。
西方立体结构的裁剪方式传入中国以后,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西方服饰强调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夸张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民国旗袍以人体为主要设计对象,开省收腰,缩短长度,表现体态,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由于民国妇女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已经开始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其造型特点是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趋向于简洁,力求淡雅,在满足当代妇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体的自然曲线美,让妇女从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国旗袍经历了经典和改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阶段引入西方立体裁剪,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接近东方人的审美理想与习惯,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诗人认为“诗以若有若无为美”,因此,人体自然三围曲线造型的旗袍被称为中国女装国粹,讲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韵。
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它是顺其自然地由主体意识不断调节,而使之同外界的条件相适应,达到美与人体自然曲线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国人的审美要求。
H. 最近爱上了旗袍,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旗袍的知识
传统旗袍,又称中式旗袍。这种旗袍承载着五千年的服饰文化,是平面结构、前后片连裁,没有肩缝,是连身袖。民国初期为十字平面结构,破中缝的连袖。
I. 民国旗袍特点有哪些
民国旗袍,作为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标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并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女性优雅气质的体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领:民国旗袍的立领设计是其显着特点之一,领口通常较高,有的甚至及至下巴,这种设计既显得端庄大方,又能有效保暖。
2. 对襟:民国旗袍多采用对襟设计,即前襟从领口一直开至下摆,两侧对称,用扣子系合。这种设计既便于穿脱,又增添了服装的层次感。
3. 盘扣仔隐:盘扣是民国旗袍的又一特色,通常由布条制成,呈螺旋状,既具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作用。盘扣的数量、形状和材质都有一定的讲究,如单排扣、双排扣等。
4. 收腰:民国旗袍注重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因此通常会在腰部进行收紧处理,使腰部线条更加纤细,突出胸部和臀部的丰满。
5. 下摆开衩:民国旗袍的下摆通常会开至膝盖或大腿处,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开衩的高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讲究,既要保持端庄,又要兼顾舒适。
6. 纹饰:民国旗袍的纹饰丰富多样,包括刺绣、印花、镶边等。这些纹饰通常具有一定的寓意,如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等,既增添了服装的艺术美感,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 面料与色彩:民国旗袍的面料多为丝绸、棉麻等天然材质,质地柔软,手感舒适。色彩方面,既有传统的大红、玫瑰红等鲜艳色彩,也有淡雅的粉蓝、翠绿等清新色调,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和身份的女性的需求。
8. 搭配:民国旗袍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讲究,如佩戴珍珠项链、耳环等饰品,以及穿着高跟鞋等,都能增添整体造型的优雅气质。此外,一些女性还会搭配披肩、手套等配件,以应对不同的场合和气候。
综上所述,民国旗袍以其独特的立领、对襟、盘扣、收腰、下摆开衩等设计元素,以及丰富的纹饰、面料和色彩选择,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独特韵味和优雅气质。同时,民国旗袍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了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