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旗袍发展史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
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
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
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
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封闭,还
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那么最
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
,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
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
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
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
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
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
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
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② 袖笼深设计方法
袖笼深设计方法
引导语:下面是我我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袖窿深的设计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袖窿结构原理与设计:袖窿深设计方法
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吻合,形状与尺寸来源离不开人体。在服装袖窿结构与形状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体,观察人体臂根围截面,能直观并且详细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内部关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体臂根围进行精确测量,在保证不变形的情况下,拓画在纸上,这样也能清楚的观察到外型轮廓线。同时,可以准确测量臂根围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在各种款式服装变化中,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
一、先说说袖山和袖笼的关系。
比喻:一个西瓜切两半。一刀下去两个面。大小形状一样。凹凸互补。在说袖肥和袖山高的关系。比喻:想想白铁皮烟同。袖山越低仰角越大袖肥越大。。 当然还有些变形袖。如“棍袖”“双袖山”等。是在其中一个面上的某处加一个量。来满足视觉或运动功能性。袖子结构造型要把握几个要点:1、处理好人体拐点的这种转折关系,毕竟人体皮肤有弹性,而服装没有,所以充分的活动量是要有的,至于袖山与袖肥的关系除了满足人体基本活动量以外,更大的成分在于处理款式造型上,比如落肩肯定袖山小袖肥大。2、符合美学原理。3、符合人体臂部特征,曲度与肌肉。
二、人体臂根围测量:
臂根截面形状是测量净胸围84cm的标准人体取得的'。人体臂根围形状及尺寸近似整圆,直径在11.5cm左右,围度36cm,可从观察中得到,前袖山强弯曲,后袖山弱弯曲。因为前袖山由眩骨头形成,后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后腋窝点成前略高、后略低的形状。
三、按人体臂根围推导公式:
A、袖窿深推导:将测量得到的臂根围形状拓画在纸上,确定前胸宽与后背宽线。将肩峰点SP打开,将前袖山弧线拉成与前胸宽所形成的11度夹角,此时按水平线测出SP点移动为3cm,将此点作为有效袖窿深点加原来的直径长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数据4.5cm,可以得出11.5+3+4.5=19为前NP点至BL线距离。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此BL公式可得到2B/10+2.2cm,B84cm,BL=19cm(最小BL线深)。如果弹力面料可以负紧身,前胸宽可减小至2B*/10,BL线公式可不变。
B、前胸宽,后背宽公式推导:已知:B/2-龙门宽=前胸宽+后背宽。84/2-11.5cm=30.5,30.5/2=15.25(平均分配)。按前胸后背差1cm,前胸宽等于15.25-0.5=14.75≈15cm;后背15.25+0.5=15.75≈16cm,代入1.5B/10公式,胸84cm,1.5B/10=12.6cm。距15cm相差2.4cm,可采用2.5cm计算,即1.5B/10+2.5cm。后背宽比前胸宽大1cm,可推导出公式为1.5/10B+3.5cm。将36cmAH代入HB,约毛病地0.85HB。净胸围84cm,HB-42cm,0.85HB×42=35.7cm≈36cm。内衣类可得出0.88HB,基础推算完全可得到0.85HB。
四、按不同款式服装确定BL线:
基本BL线公式推导,我们在人体上取得计算可简化为BL=2B/10+2cm。各类服装可加系数变化及放
松量变化,每类服装袖窿应加深1.5-3cm,AH不小于5cm较科学。因为5cm除以2π等于0.8cm是可以看成是另一类服装变化的。小于0.8cm可以认为是同一类款式放松量在做变化。
A.紧身类、无袖类、针织类:2B/10=2=x,x=0
B.紧身适体类、唐装、旗袍类:2B/10+2+x,x=1~1.5cm
C.适体类、正装类:2B/10+2cm+x,x=2~3cm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2cm+x,x=3~5cm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2cm+x,x=6~8cm
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浅(从后领中向下量,B是人体胸围);
合体、紧身有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
合体、紧身无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
合体、紧身春秋装、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
半宽松、宽松休闲装、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合体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
半宽松、宽松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推板时,无论样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浅,一律按B/8增减(完全按原型的跳档增减比例);即胸围每档跳4厘米(合体、紧身),袖窿深相应跳0.5厘米;胸围每档跳6厘米(半宽松、宽松),袖窿深相应跳0.75厘米。
袖山:
合体、紧身的按AH/4+2.5(衬衫、连衣裙)、AH/3(春秋装、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根据设计视觉效果微调加减0.5~1厘米,以增减袖宽;6 s.
半宽松按AH/5~6、宽松按AH/8~10定袖山高;均可加减1-3厘米,以增减袖宽。
上述方法体型覆盖面较大,如果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仅4厘米(0.5x8=4),稍大于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动量一点儿,不会出现袖窿深超深超浅、袖宽超宽超窄的现象。袖窿周长与袖山弧线也比较容易匹配。
作为对比:当胸围每档跳4厘米,各种比例法(包括真比例法)的袖窿深相应分别跳0.67厘米、0.8厘米或1厘米;如果同样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分别是5.3厘米、6.4厘米、8厘米,明显地超过了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
;③ 旗袍做工细节讲解
细节如下:
1、锁边
将旗袍小肩线、侧缝线、底襟止口线、袖底缝用同类色线锁边。 提示:此工艺用于没有里子的旗袍或容易散口的面料。
2、打线钉
打线钉的部位有前、后片省位,臀围线,腰节,开襟止点,腋下省,绱领点,后领中缝,袖山顶点,袖肘省等。 提示:注意打线钉时上下两片衣料要完全吻合。
3、缉省缝、扣烫
(1)按照打好的线钉缉省缝,缉缝省尖位延长0.8cm,不缝回针,留10cm线头,手工打结。
(2)省缝熨烫有两种方法:
一是省道向中心线方向扣倒熨烫;
二是将省道分开向两边熨烫。腰省中间拔开,使省缝平服,不起吊。 提示:不能喷水的面料进行干烫,前片腋下省向上烫倒或分烫。
4、归拔前、后衣片
(1)归拔前衣片。
对于腹部突出的体型,需在腹部区域拔出一定的弧度,注意操作时需在胸部垫一块垫布。
(2)归拔后衣片。 拔开侧缝及中心线的腰部区域,并配合体型的要求拔出背部曲线。整体归拔处理时,在后背相关部位用大头针固定后,通过腰臀部位的归拔使衣片符合人体的自然状态。
5、贴牵条
(1)给归拔好的前、后衣片贴牵条,使归拔好的衣片外形曲线定型。
(2)牵条的布料需要直纹,约1~1.2cm宽,在贴牵条之前,先将牵条在转弯的位置剪若干个剪口,以便转弯;后衣片的牵条贴在左右两侧缝位上,在拉链开口侧缝贴牵条时,牵条应长于摆缝衩位5cm。 提示:给旗袍贴牵条时要使左右两边对称,以免旗袍两侧不一样。
6、合侧缝
将开拉链的一侧缝按前、后片正面相对缝合,留出装拉链的长度和裙衩长度,分缝熨烫。
7、绱拉链
(1)选择质量好的隐形拉链,长度要比开口的长度长2~3cm。
(2)在衣片上按照做缝的印记确定拉链位置。
(3)将拉链的反面与后衣片的正面对齐,利用拉链专用压脚(隐形压脚),按净缝线从上到下车缝拉链到开口处(预留空隙0.5cm)。将拉链拉合,在另一端用画粉每隔3~4cm做左右平衡的标记,然后从上到下按标记车缝拉链另一端在前衣片侧缝(预留空隙0.5cm)。
(4)从底端反面拉出拉链,小烫正面拉链口。
8、做底襟
将底襟止口按预留的缝份扣净,用三角针缲缝固定。
9、缝合肩缝、侧缝
(1)将前、后片正面相对,前、后分肩线对齐,按净缝线缉缝,后分肩线略有吃势,缝合后分缝熨烫。 提示:在车缝时注意不要拉长肩线。
(2)缝合旗袍前、后片侧缝至开衩止点,缝合时对准前、后片对位点,侧缝分缝熨烫。
10、做里子、绱里子
(1)将里子按衣片的量缝省,合肩缝、侧缝(留出装拉链的长度和开衩的长度),熨烫。
(2)把里子用缲缝针法固定在拉链处,用平缝针法固定在门襟位。
11、做门襟、滚边工艺
(1)将面里料门襟沿线车缝,要求在接近BP点上和人体胸上凹位处略有吃势。
(2)将正45°斜边布在衣片正面按设定的宽度车缝,翻正熨烫,在反面用缲缝针法固定滚条。 提示:门襟工艺可应用滚边、滚绳、装饰等工艺设计,既可单一应用,又可综合运用,应根据领部、裙衩的工艺设计而定。
12、做裙衩与下摆、绱里子
熨烫裙衩与下摆,固定摆缝的面、里布,将已折烫好的摆缝衩里布覆在面布摆缝衩位上,铺平衣片,各位置对准确定,然后用绗缝将面布、里布开衩位折边固定,再用缲针把面布、里布的开衩位缲牢、固定。
13、做领子
(1)将一片无缝份的实样树脂领衬放在领面的反面黏合,然后将领面上端剪去缝份,用正45°斜边布在衣片正面按设定的宽度车缝,翻正熨烫。 提示:滚边翻正后不能出现起皱现象,正面要平伏。领部工艺可应用滚边、滚绳、装饰等工艺设计。
(2)扣烫领面下端缝份,将领里和领面正面相对,对齐止口边,沿着树脂领衬外口边向外0.1cm的位置缉缝,头尾要回针。缉缝后把两领片的缝份修剔剩0.5~0.7cm。在缉缝时,领里的两个圆角要略拉紧些。
(3)将领里、领面的正面翻向外侧,让领面比领里让出0.1~0.2cm,并烫平。
14.绱领子
(1)领子放在衣片上,领面与衣片的正面相对,将领面的领下口与双层衣片领窝对齐,缝合。 提示:绱领子时领中间的剪口位对准衣片领窝后中的剪口位,以免出现偏领现象。
(2)将领里折向衣身的里布,把领窝的止口覆盖住,在领口下角与衣身缝合的转角处不能出现止口露出的现象。然后再用缲针将领里的领下口边与衣身的领窝缲牢。提示:完成后,领面、领里要平伏。
15、做袖子
(1)先缝袖子面布、里子的肘省,缝制方法及质量要求与缉衣身省道工艺相同。
(2)将省道缝头向上折烫,并在前、后袖缝的肘位上进行归拔,前袖缝进行拔烫,后袖缝进行归烫。
(3)收袖山(缩容袖山),袖山周长应比袖窿周长长1~1.5cm,在袖山的止口内缉两道缝线(车缝线迹调大一些),可将长出的尺寸容缩,使袖山周长与袖窿周长相等。 提示:也可用45°斜边带条缩容的方法,将带条沿袖山弧度拉一圈,缉在袖山缝份内,车缝时将带条拉紧,使袖山容缩1~1.5cm。
(4)将袖片的衣片、里子两侧面对面对齐,分别沿净缝线缉缝,分缝熨烫。 提示:缝侧缝时袖缝在下,前袖缝在上,将后袖缝中段(肘部位)稍容缩一些,使做好的袖子弯度与胳膊弯度相符。
(5)熨烫袖缝止口,按一定的宽度折烫袖口折边。
(6)将袖口面布与袖口里布缝合,先把袖口面布套入袖口里布,两袖口对齐毛边,对准面、里两袖缝位,然后沿袖口毛边缉缝。注意前、后袖的里布应与前、后袖的面料相对应。
(7)固定里、面袖,将袖里布覆在袖面布上,对齐袖缝,里布袖口毛边与面布袖口光边对齐,然后把面布、里布两袖缝止口缝合,袖圈底下7~8cm、袖口边上7~8cm的位置不固定。
16、绱袖
(1)将衣片袖山套入衣片衣身的袖窿内,袖山顶的剪口(扼位)与衣身的肩缝对齐,袖缝与衣身的摆缝对齐,然后叠齐袖山与袖窿的缝份边,沿袖窿圈缉缝。 提示:缉缝时要将里布袖窿掀开。
(2)袖子面布与衣身面布缝合后,把衣身里布的袖窿与面布的袖窿止口边叠齐,对准肩缝和摆缝,然后用绗缝将袖窿里布与面布暂时固定。
(3)将袖山里布折边1cm,然后用大头针把袖山里布暂时与袖窿里布固定,用手针缲缝袖山里布与衣身袖窿。
17、后工序工艺
(1)手工制作盘扣,装钉在门襟、领口等位置。
(2)在门襟、领口等位置钉子母扣,加强牢固度。
(3)手针工艺、装饰工艺。
(4)旗袍整烫工艺。
④ 在进行服装制版的时候,袖山的高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袖山的高度是根据衣身的袖山弧长推算的。
袖山高是指袖的顶点贴近落山线的程度,
俗称袖山高。袖山高可依据款式造型不同, 在一个可行的范围内变化。衣身的袖窿弧线与袖子的袖山弧线缝合,但袖山弧长并不与袖窿弧长完全等长,而是比袖窿弧长略长一些,二者的差值就是装袖时袖山的吃势量。
女上装袖窿的结构设计推算公式:
1、臂根深线的推算:成年女性中间标准体(160/84A)的肩高为5cm,净胸围为84 cm,根据2B/10+2.2cm算出臂根深线=19cm,看图中A处所标注的部位。
2、袖窿深线的推算:推算出臂根深后设计者就可以按不同款式的服装来确定袖窿深线,如无袖的服装袖窿深线直接可以取在臂根深线上,深度为19cm;
其它各类服装可加系数变化及放松量变化,即2B/10+2.2+X,如一般合体衬衫的袖笼深取值为 2B/10+2.2+(2)=21cm,看图中B处所标注的部位,这里所加的(2cm)为人体最基本的合体松量。
(4)旗袍袖山高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确定袖山高度的时候,还要考虑衣服的款式。
不同款式女上装袖窿深的取值方式:
A、贴体类、无袖类、晚装礼服、针织类:2B/10+2.2+X,X=0 ;
B、较贴体类、时装衬衫、唐装、旗袍类:2B/10+2.2+X,X=1~1.5cm ;
C、合体类、正装类:2B/10+2cm+x,x=2~3cm ;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2cm+X,X=3~4cm ;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2cm+X,X=4~6cm 。
⑤ 如何选择合适的旗袍
摘要:旗袍,充满灵性的创造,最能体现东方女子之韵味。要我说,大美中国在山水,秀美中国在女子。对旗袍的尺寸的测量知识的整理介绍。以下内容由懂视网整理,提供给您参考。合身的旗袍拍旗袍写真才好看如何选择合适的旗袍
选择合适的旗袍了解身体尺寸很必要
1、旗袍长:从颈侧点经乳峰点到旗袍下摆即旗袍末端的距离;
2、套装衣长:从颈侧点经乳峰点往下量至所需长度;
3、套装裙长:从腰围线经臀围线往下量至所需长度;
4、领高:从颈侧点经颈子往上量至所需长度(3~5cm自行选择);
5、领围:经过第七颈椎点和颈侧点一周的围度;
6、肩宽:手臂自然下垂,左右肩端点之间的长度;
7、后背宽:后两液点之间的距离;
8、胸围:立姿,自然呼吸,胸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围度;
9、胸宽:两前腋点之间的距离;
10、胸高:立姿,从颈侧点至乳峰点的距离;
11、胸距:两乳峰之间的距离;
12、腰围:立姿,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围度;
13、腰长:从腰围线到臀围线之间的距离;
14、前腰节:立姿,从颈侧点经乳峰点到腰围线的距离;
15、后腰节:立姿,从颈侧点经肩胛骨到腰围线的距离;
16、臀围:立姿,臀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围度;
17、袖长:(即臂长)手臂自然下垂,从肩端点到袖口的距离;
18、袖口围:短袖款式:手臂围,长袖款式:手腕围;
19、其他部位的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1.被测量者穿好紧身内衣;
2.被测量者呈端正,自然的立姿,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3.在测量"围度"时,要注意保持皮尺水平,不易过松、过紧。
⑥ 改良旗袍的裁剪与制作教程
改良旗袍的裁剪与制作教程如下:
工具/原料:剪刀、棉布、针线、缝纫机、尺子、水消笔、大头针、拉链、包边机。
制作步骤:
1、画好纸样,剪下来前片
2、后片
3、按照纸样裁布
4、裙片
5、袖子,领贴可以不用加
6、前片的小举亏片向内折边,熨烫后走一道线
14、从剪头所示的交界点开始,到另一边好答银的交界点结束,缝合两边向内折后熨烫,然后对折。两边要相差一毫米。短的一边先和衣服正面相对缝合,包住后再缝合另一边,在多出来的一毫米缝合,正面基本看不到线迹。
15、用另一件衣服的图片说明反面缝合时,针是紧靠着正面边缘缝合的。制作做盘扣的带子,2.5㎝宽,三折,再对折缝住;
16、制作盘扣
17、缝在合适的位友宴置
18、完工,熨烫。
⑦ 怎么做旗袍
女旗袍打版规格
成品规格:160/86
衣长:60,胸围:94(加放常量),肩宽:39,领围:38,肩宽:24(这些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来)
外形概述前,后均片有公主分割线, 省前面中间开襟钉纽扣6粒. 侧缝腰节处收腰.,袖口压2.5---3厘米的贴边.
制图公式 前片: 前中线 首先画出的基础直线
上平线 垂直于前中线
下平线 按衣长规格平行于上平线
止口线 取1.5厘米,由前中线量进
袖笼深线@/10+胸围/10-1厘米(包含横胸省)
腰节线 @/4
横领宽 2领围/10-0.5
直领深 2领围/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宽 肩宽/2-0.2
肩斜 22度
胸围大 胸围/4+0.5
胸宽 1.5胸围/10+3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大1.5厘米
起翘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横胸省 2.8厘米
胸高点 胸高:@/10+胸围/10+1
胸距 :胸围/10
延长上平线,袖笼深线,腰节线,下平线衣长降低0.7
横领宽:2领围/10-0.4
直领深:横/3
肩宽:肩宽/2+0.3
肩斜:20度
胸围大:胸围/4-0.5
背宽:1.5
胸围/10+3.5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放1.5厘米,后侧缝起翘1.5厘米,后中起翘 0.7厘米.
后腰省大3.3
备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据人体胸腰差和穿着的习惯进行适当的分配及调整
短袖制图公式
先量取前,后袖肥的长度
上平线 下平线
袖中线: 袖长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后袖肥大=后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总袖肥大两边各小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