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旗袍文化持续输出,外国女星越来越喜欢中国旗袍,关于旗袍你了解多少
旗袍文化持续输出,外国女星越来越喜欢中国旗袍,关于旗袍你了解多少?
各位网友们大家好,旗袍文化持续输出,外国女星越来越喜欢中国旗袍,关于旗袍你了解多少?说起旗袍,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女性服装,有专家认为旗袍最早形成于先秦时期,虽然现在学术界对此还有很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旗袍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穿旗袍的女人,美得像一幅画。一袭旗袍,袅娜娉婷,仿佛从烟雨朦胧的岁月里走来,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仪态万方。 这是一种极其代表东方女性魅力的服装,给人的观赏性非常好,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比较强,很多的礼仪现在也都采用旗袍的版型,款式,可以更加突出礼仪的魅力,更加吸引人眼球。所以我们为这样优秀的服装而感到骄傲。
㈡ 旗袍秀展示的是什么理念
旗袍秀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
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
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
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waist band)。女性服装基本与男装类似,但袍服的下摆只剪裁为两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旗袍不再是传统的满洲服饰, 它彻底改良为一种凸显女性窈窕曲线的服饰,设计多样,材质各异,色彩缤纷。
㈢ 旗袍深受世界女性欢迎,它来源于什么
旗袍是中国乃至世界女性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民族服饰。尽管对其定义和时代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服饰。20世纪20年代以后,它成为最常见的女装,1929年被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民族服装之一。
他认为民国旗袍对旗袍有影响,但他不认为两者之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所以认为不宜称民国旗袍为“旗袍”,因此,他主张将旗袍改名为“旗袍”,将“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旗袍研究会”。
㈣ 太惊艳!旗袍文化持续输出,外国女星为何越来越喜欢中国旗袍了
旗袍是中国特色的服装,更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装,当旗袍文化持续输出,外国女星就特别喜欢中国的旗袍。
可以发现外国人穿中国的服饰也别有一番风味,能够展现中国服饰的魅力能够将女性的美凸显出来,不同的人穿旗袍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一种服饰文化,对于女性来说出席一些正式的场合,选择旗袍也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旗袍这种衣服对人们的身材限制是比较大的。如果人们的身材比例比较好,五官特别的端正,穿上这种衣服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配上一双高跟鞋,气质是能够碾压众人的,成为最美的人。
㈤ 真美!外国女星撞上中国旗袍!中国的旗袍是如何影响西方时尚的
中国的旗袍是如何影响西方时尚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
1,航海时代,中西融通
首先,众所周知,伴随着人类航海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智利白银和美洲黄金,被大量的运输到了正在封建化末期的欧亚大陆,所以这个时期,欧亚大陆上的各个存在了千年的国家,都在因为又大量的白银流动,而让自己的文化和财富得到空前的融通,于是我们可以一代法王路易十四居然是康熙帝的迷弟。伊丽莎白一世也要考虑和万历皇帝的联姻。亚非拉各洲的宫廷,更是充斥极多的中国艺术品。
所以,当了这时独立的女子,再也不用看着封建丈夫的脸色,穿衣更加自由。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改良的旗袍,得到了发展的春天。而同时因为电影,电视,卫星,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入,更是外国女子,再次看到中国旗袍在世界文化融合下,被改良后,却又特立独行的美,故此,出于其先祖留下审美习惯,以及媒体的引导,就让中国的旗袍,在西方高档的时尚领域,影响深远了!
㈥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旗袍一般从长度来区分可分为中短款旗袍和长款旗袍。
再从服装细节来说:
按旗袍的开襟来看:
旗袍的开襟通常有七种,包括单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无襟。
按旗袍的领型来看:
旗袍的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样式:传统立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按旗袍的袖型来看:
大致上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等。
㈦ 旗袍为什么受到有些中西方人的喜爱
由于种种 历史 和现实原因,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人就彻底丢弃了自己的民族服装,由各种“胡服”取而代之。讽刺的是,西方人偏偏喜欢具有东方韵味或华夏乡土气息的东西,从中国的水墨画到山东的红高粱。由此,在上世纪初就有嗅觉敏锐的华侨设计制作了既符合美国人直观身材的爱好,又具有些许中国风格的女式长袍。
除了几个清式盘扣和领子,旗袍根本上就和中国传统服装没有关系。其前凸后撅突显身材的设计,以及越来越大的开叉,不仅和中式无关,而且与传统欧式也不符,是20世纪美式的风格。也正是这种美式裸露风曾在中东地区引起当地人士的强烈反感,并引发了日后一系列不该发生的故事。
旗袍在上个世纪初受到上海滩演艺圈女性的喜爱,部分原因是投美国人喜好,之后又成为上流 社会 女性,尤其是那些具有留学美国经历女性的喜爱。她们穿旗袍不是要继承发扬华夏服饰传统,而是要引领新 时尚 ,这种 时尚 则是随着美国人成为世界最富强国家而产生的。
上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旗袍在中国大陆被压在了箱底,取而代之的是模仿老大哥的一种军装及几种变体。上世纪末随着中国的开放,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各类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男士的正式礼服从中山装变为西服,旗袍再次成为一种交际场合的礼服。由于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旗袍迎合了美式口味,旗袍受到新一代演艺人士及 时尚 女士的钟爱。
旗袍虽然有些许中国文化元素,但其主调和追求凸现着美式风尚。由于美国人的喜好在上个世纪得以流行,时至今日旗袍的新风格仍然是美式的。有些人把它当作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实在是个莫名其妙的笑话。
喜爱的原因就是:女性突出的身材,线条轮廓感强,凸凹有致,视觉冲击力强大。这可能是不少人喜欢的原因吧。不过,目前当下穿旗袍的,年轻女性非常少,并没有十分接受,而且她们普遍认为旗袍都是老年妇女服装。一般情况下,年轻女性穿旗袍,多是什么庆典或者其它活动场所,个别的因为拍照需要才穿。所以,你基本上看不到年轻女孩子去穿这个服装的。
现在你经常看见穿旗袍的,主要是中老年女性,并且还具“规模”,比如有群体,培训班,专业人士带队指导等,如果搞得好的,她们会常常出现在不少公共场所,给商家表演演出等。中老年女性穿旗袍多了,于是形成一个看法,旗袍就是中老年女性的专属服装,旗袍,就是中老年女性的服装代名词。不过,旗袍貌似已经成为一个“复古”现象,尤其成为摄影日常。
知性而又爱美的女士,没有不喜欢旗袍的。
旗袍的美,美在对女性特征的“知晓”。
生理学上讲,女性身材的肌肉走势,呈S型。
旗袍加身,其特征表露无遗。
如果“叉”再开得恰到好处,走动起来,那真是风情万种。
旗袍的美,还在于和文化的相依相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造型,讲究的都是文化的含义与引申。
旧时的女子,旗袍加身,手上还不忘拿一把折扇、手绢什么的,边走边摇边舞。
无风不起,无浪不涌!
到了现在,更是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
在大的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了绘画的成分,音乐的成分,甚至是诗词的成分。
女性的美,因此大大的上了一个台阶。
而旗袍,俨然如云朵,无拘无束,飘忽不定。
露与不露,全是分寸说了算。
一个朋友的红颜知己,就最爱穿现代旗袍。
只要聚会,她准来。
来就必须穿旗袍。
人漂亮,气质极佳。
一袭旗袍加身,在我们这群老年人中间走来走去,感觉风都是热的。
她把旗袍的美,演绎到了极致!
旗袍,代表了中国女性的美!从古到今,旗袍一直以中国女性的国服延续。旗袍,象征着东方女性的柔美,优雅韵味。现在的旗袍,对女性的美的线条更加严格了些,能驾驭旗袍的可以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吾独爱旗袍!愿与旗袍共鸣一生!
欢迎关注懒宝宝,点击上面即可
旗袍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服装,早在1984年,旗袍就被指定为女性外交礼服。
近几年这种“中国风”更是使许多外国人“被圈粉”
旗袍为何广受中西方群众的喜爱?
1. 中国政府有意宣传这种非文化物质遗产 。如“5月江苏无锡总会大型公益活动旗袍走秀”
2. 旗袍本身能展现女性的端庄典雅,含蓄知性。
3. 各种电影的旗袍展现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秋·张穿着旗袍缓缓走进舞会;《花样年华》张曼玉慵懒而不失性感的靠在墙壁上。
4. 旗袍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和 时尚 元素的融入。
作为中国人,看到旗袍文化不但广受中国人的喜爱,而且收获了一叠又一叠的“洋粉”,特别骄傲和开心。
我是懒宝宝,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帮助你解决了问题,或者你也想发表你的观点,欢迎下面评论留言。
因为是一种文化。
对设计旗袍先人五体投地,女人着旗袍,你会发现,所有对女人赞美的语句都恰如其分,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㈧ 旗袍在国外展览馆的室内怎么设计的
旗袍在国外展览馆的室内以诗歌为主题。以旗袍为名的画布上,铺洒着各个设计师包涵情怀的诗歌元素,汇聚成一副诗的长卷。展览将展示传统旗袍新的可能性,为传统旗袍在未来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诗歌是种席卷世界的文体,旗袍展希望旗袍能够同样成为风靡全球、同时又包容各个特色的载体,做到有形有韵有意境,如风如月如诗篇。
㈨ 旗袍的历史
旗袍源于是满族服装,由于女式旗袍妇女穿上显得秀美窈窕,因此便成为全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服装,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 刘亦菲旗袍照
,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1]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
[2]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李玲玉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历届港姐经典旗袍造型(10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现代旗袍(12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