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国时期什么身份的女人才能穿旗袍
只要是女人就可以穿!- -...
旗袍作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服饰而已,
要说身份的话,有钱人穿的旗袍材质很好,普通人就穿普通的咯
⑵ 民国时期的女人穿什么衣服
民国时期的女人都爱穿旗袍。现在的社会,女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欢去穿衣服,露肩的露大腿的都有,服饰其实是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之一,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观。其实呢,不同时期的女性,她们的穿衣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在民国时期,这是一个新社会与旧社会并存的年代。民国时期的思想跟女权的兴起,使得民国时期的服饰与以前不一样。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国服饰。
社会潮流一直在变,但是经典永不变,民国时期的旗袍跟高跟鞋的搭配,就是当今社会也是很时尚的,旗袍象征着中国女性的美,她们将这种美展示给全世界。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女性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住过脚步,也正是因为女性们的追求,才使得时尚圈一直在前进,才会有了我们当今的时尚。
⑶ 旗袍适合怎样的人穿
怎样的人适合穿旗袍
怎样的人适合穿旗袍,众所周知旗袍是民国时期女性的穿着打扮,旗袍的端庄高贵是其他服饰都比不上的,旗袍可以说是一件非积聚优雅的艺术品,那么大家知道怎样的人适合穿旗袍吗,一起来看看吧。
旗袍适合怎样的人穿1
1、旗袍适合什么人群穿
一、瘦的人
首先对于旗袍来说,肯定是需要瘦的人来穿才会比较有效果,因为本身就是一款非常显身材的服饰,所以一些比较瘦的女生才可以将旗袍原本的样式穿出来,但是显然也不能是太瘦的身材,应该是瘦的刚刚好的类型,这样穿旗袍的时候才会有效果,并且是可以很好的穿出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哦。
二、丰满的身材
身材比较瘦可以穿出旗袍原本的样式,那么一些叫我丰满的身材就可以直接打造出一种较为妖娆的身姿,因为只要丰满的身材才可以真正的撑起旗袍,穿出韵味,但是这里较为丰满的身材一般都是指身材比较匀称的女生,肚子还有小腿上都没有赘肉,这样出来的效果才是比较好的,大家要注意。
三、腿细
除了上面两种身材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对身材要求还有一点,就是应该腿细,因为腿细我们才可以穿出感觉,大部分的旗袍都是开叉的旗袍,所以整体上面会出现的效果就是要露腿,那么在穿搭的时候就需要腿比较细的身材,这样打造出来的感觉才会是比较好看的所以这一点也应该注意哦。
2、什么鞋子适合搭配旗袍
一、小皮鞋
对于旗袍来说,本身就是一款有很强烈的复古情怀的服饰,那么在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小皮鞋进行搭配,最好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一款做旧款的小皮鞋,这样搭配出来的效果就是相当不错的,给人一种梦回七八十年代的感觉,非常有韵味,同时又给人一种超级怀旧的感觉,所以也是相当不错的哦。
二、复古高跟鞋
在选择鞋子搭配的时候自然就应该选择一款较为复古的高跟鞋,因为在进行搭配的时候我们本身就需要使用较为复古的元素进行搭配,所以我们搭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使用一款复古高跟鞋进行尝试,这样搭配出来的效果是很有设计感的,同时高跟鞋本身就可以直接达到增高的效果,给人非常舒服好看的感觉,所以整体上面也是很不错的,也可以进行尝试。
3、穿搭旗袍小建议
在很多时候有很多身材其实都撑不起旗袍的,都是因为身材的限制,但是现在有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对经典的旗袍样式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良,所以对于一些身材不是很好的女生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可以直接选择一款改良旗袍进行尝试,这样带来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一些穿不上旗袍的妹子可以了解一下。
旗袍适合怎样的人穿2
特征一:腰部纤细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一般穿旗袍的人身材都会非常的好,尤其是腰腹部的线条比较好看的,拥有明显腰线的,这种人穿上旗袍自然也会让人看起来更加的精致。因为旗袍会把我们身材包裹的非常的紧实,你的身材线条也会被勾勒的非常的明显,所以腰部纤细的人穿上会更加的有气质。
因为女性激素分泌,身材骨盆的原因腰腹部的脂肪更加容易堆积赘肉自然也会很容易就会形成。但是穿旗袍的女性她们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上的要求都非常的严格,运动控制饮食都是为了让她们自己穿上旗袍更加的有气质。的确,一个满腹便便的人和一个小腹平坦的人,一定是腰腹纤细的人更加适合旗袍。
特征二:身材高挑
因为旗袍的长度都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自然对女性的身高有很好的要求。不仅是身材要好,身高也不能特别的矮。旗袍到脚踝的设计,如果是身材比较娇小的女生穿的话,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偷穿妈妈的衣服,这样的话旗袍特有的韵味也不会被穿出来,反而会有点差强人意。
身材高挑的女生就算不穿旗袍穿一件非常普通的衣服,站在那里也会让人感觉非常的.有气质,更何况是穿了非常能突显女人味的旗袍,则会让人看起来更加的精致。而且旗袍开叉的设计也会让她们优秀的腿部线条很好的显露出来,也更添一份性感。
特征三:气质突出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是非常有气质的,但是穿旗袍的人一定都是气质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否认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旗袍穿的美,肤白必须和貌美,可见穿旗袍对女性身材的要求非常的高。但还是有很多的女性可以把旗袍穿的很好看,那自然是非常的有气质,毕竟旗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好的穿出感觉的。
无论是你穿旗袍之前的气质有没有很好,在穿上旗袍之后都会有自己的韵味,气质什么的也都可以很好的提现出来。但是要想把旗袍穿的好看,一定要有自信,其实那些经常穿旗袍的人就可以跟明显的发现她们的谈吐一举一动都透露她们特有的韵味。这种是想要模仿也模仿不出来的!
⑷ 旗袍适合什么人群穿 什么人群适合穿旗袍
其实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服装,也可以说是民国女性服装的代表,也是非常展现女性魅力的一种服装,那么究竟旗袍适合什么人群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旗袍适合什么人群穿
旗袍百一般适合18岁以上的女性穿着比较适宜。旗袍具度有显示女性特征的美感,突出女性之美,对肩、胸、腰、臀、腿等部知位之美,岁数太道小的女孩儿、发育尚不丰满,显示不出来美感。现在生活内水平提高了,老年女性穿容着旗袍也成为时尚的表现。
什么人群适合穿旗袍
一,从年龄层来看,30岁-39岁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最喜欢穿旗袍,而且都穿出了自己的风味和气质。从选择的旗袍款式来说,这个年龄段选择的旗袍一般中长款为主,可能是因为中长款更有迷人魅力的风韵;29岁以下的女性是选择短款旗袍的主力军,可能年轻觉得短款更性感时尚风潮;40岁以上的女人是长款旗袍的拥泵,估计是长款更代表文化底蕴更有古典气息。
二,从身材体型来看,1.58米-1.72米这个身高段的女人穿出来的旗袍更合体,略瘦苗条、标准匀称、微胖丰满这三种体型是选择旗袍的绝大部分人群,她们往往把旗袍穿的曲线玲珑有致,让身材显得楚楚动人。而偏瘦或者较胖的人群则是非常小的比例。偏瘦撑不出旗袍的线条美,较胖则破坏了旗袍的线条美。
什么人穿旗袍最好看
第一,肩膀要溜。因为端肩阔背的人穿旗袍会显得比较壮,体现不出旗袍需要展现出来的柔美的感觉。
第二,腰细。腰身太粗的人穿旗袍不太合适,因为整体的美感会受到影响。
第三,臀部丰满。臀部丰满的话穿上旗袍整体看起来玲珑有致,特别漂亮。
第四,脖子要长。因为旗袍是高领的,脖子长的人穿起来比较合适。脖子短的话不够美。
第五,胸部大小合适。
第六,个头适中。一米六到一米七的身高是比较合适的,过高和过矮都会破坏旗袍的风韵。
如何正确选择旗袍
一、面料
1.光泽度
迎宾感最重的面料就是光泽度强的面料,所以在选择面料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光泽度强的面料。
可以选择光泽度适中或者光泽度较弱的面料。
2.垂坠感
一般来说,垂坠感好的旗袍比轻薄的面料好上许多。不然风一吹过来,旗袍就轻飘飘的被吹得贴在身上,不仅不好看,而且还会很尴尬。市面上很流行的重磅真丝的面料还是很不错的。
二、款式
旗袍的款式可以按照长短来分,也可以按照袖长来分,也可以按照领口来分……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各个细节方面的体现。不仅旗袍不要太过于暴露,而且在细节的体现上要显得精致,而不是粗糙。如果想要旗袍不显得廉价,那么就需要注重细节。在细节上,比如衣扣、滚边、衣襟等就要下一番功夫。至少看上去是有质感的,而不是显得质量差、做工粗糙。
三、配色
这里的配色就笼统的包含着花色吧。
配色不单单是旗袍面料和花纹的颜色的配色,还有花纹和花纹之间的配色,还有用的丝线和花纹之间的配色……红色大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颜色了,但是在平时一些吉庆的日子里和一些重要的日子里,红色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颜色。
⑸ 民国时期的女人主要的服装是旗袍和洋装吗
觉得旗袍在民国是比较大众化的服装,一般市民阶级女性穿着,冬天有夹棉的稍厚一点的棉袍和大衣,洋装一般大概是当时影星歌星和富人女性的穿着,舞女和交际花也会穿,一般女性可能也会有,只是不作为常服。
⑹ 民国旗袍女子是谁
1、阮玲玉她是上世纪上海的第一个骨感美人,丹凤眼,瓜子脸,瘦削但不失丰满,天生自带一种幽怨的气质,以一袭旗袍加身,可以称得上三十年代旗袍的形象代言人,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的英格丽·褒曼”的阮玲玉。从老照片来看,阮玲玉的妆容精致妩媚,复古的波浪卷,尽显高级感,而她以一袭旗袍着身的身影也成了上海的一段传奇。2、胡蝶民国电影皇后胡蝶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她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电影皇后,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主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首个代表中国电影界出访外国的女明星论演技,胡蝶并不在阮玲玉之上,正如其所言,“阮玲玉演得了我演过的角色,但我演不了她演的角色。”论姿色,胡蝶留给世人的印象多是雍容华贵、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形象,她无需言语,只需盈盈一笑,旗袍下的身段,就是一幅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画卷。3、周璇把旗袍穿成传奇的民国女子,还有“金嗓子”周璇。从周璇留下的珍贵的照片来看,她真的极美,素净的脸上薄施脂粉,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朦胧的睡眼,加上一身精致的旗袍,她的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优雅与温婉。4、夏梦称为中国的“奥黛丽赫本”的夏梦,美貌与演技并存,与石慧、陈思思合称“长城三公主”,说是20世纪中国男人的梦中情人也不为过。夏梦偏爱旗袍,一领一衩一窈窕,稳重大方,不失分寸,难怪金庸对对她一见倾心了。金庸曾赞美道,“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同时,金庸把无尽的相思寄文中,黄蓉、小龙女……那些绝色美人大都有夏梦的身影,足见其魅力所在了。不可否认,看完民国时期的旗袍美女影星,风情万种简直惊艳了时光
⑺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
⑻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满族服饰吗
旗袍在中国还是非常受欢迎的,现在就算是外国的友人也都非常喜欢穿旗袍来凸显自己的好身材,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旗袍是哪个民族的服饰,你会知道吗?接下来, 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了解旗袍是哪个名族的服饰。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
旗袍的雏形及发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满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在当时受周边民族影响颇大。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之衣装习俗。而满人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在而后的女真服饰基础上,借鉴了蒙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则卜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满洲灭明建立清后,中国人改穿满洲服饰。因此满中歼式服饰成为主流。旗袍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常装和平民阶级的礼服。另外式样也有所改变:开叉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叉(称作“一裹圆”),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单长衫。
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到民国初期,由于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旗袍被作为中国的民族服饰继续沿用,民国一十八年四月,国民政府正式将旗袍作为“国服”。之所以启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饰,还有一原因是因为旗袍当时属于各朝服饰中最简化,且拥有轻便、易用省工、省料等优点,且纽扣的形式也便于穿着。这些都是适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尔后,长袍改短袄流行,其用意是汉人将旗袍的狭长剪除,和剪去辫子同理。领型也出现了前高后低的元孙培穗宝领。男式旗袍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领前低后高,加宽下摆,提高开衩,最后发展成了长衫。其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后,长袍作为日常服装的使用变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湾大学就读时,因为穿长袍被称为“长袍怪”。
女装旗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经民国各界人士的使用过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渐减短,腰身变窄,下摆收小,同时开衩变低,领型变矮。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女性接受维新思想,开始上学,于是旗袍作为轻便制服出现。
尔后,旗袍不断被改良,加入了汉族服饰的元素。
另外,英文里的Cheongsam虽然是“长衫”的音译,在实际应用上仅指女装旗袍。
⑼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