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1、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中国的古代妇女服饰,基本都是保守为主,在辛亥革命运动之后,上海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们无不年轻、时尚,是旗袍文化内涵传播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们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服饰禁锢解放后的产物,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随着旗袍的不断创新,旗袍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女性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臵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旗袍文化内涵的变革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2、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
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种中国风元素。近年来中国风深深影响着国际时装界,旗袍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大咖设计师们的青睐,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旗袍文化内涵。
举个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下一届举办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中方代表团派出的是1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红底白色大牡丹花为图案的传统花色,用传统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中国乐曲《茉莉花》,富含浓郁的“中国味道”,把“中国风”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内涵那独到的韵味,全世界眼睛一亮,为之惊叹、羡慕。
3、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同于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近代旗袍不是过去的满族旗袍,近代在变革之后其实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特有的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如果对清代传统旗袍与近代改良旗袍进行比较,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信仰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要说满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线条的表现以及款式的不同。满族旗袍受儒家等级、中庸、求同思想的影响,清代传统旗袍以繁缛富赡、温柔敦厚、程式单一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内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响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简单、形体曲线、自由多样为美。
4、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即使现代旗袍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内涵的骨子依旧是传统的,却又是变化无穷的。旗袍凭借着自身所存在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坛上享有一席之地。虽然今天的旗袍远不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但旗袍文化内涵再一次苏醒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现代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
旗袍文化内涵的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载体,沉淀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意识观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5、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之所以说是复兴,是因为旗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段敏感时期沉寂过,在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宣传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开始复苏。旗袍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旗袍文化内涵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即使经过了岁月长河的几番洗礼,但是几经演变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顽强的生命力绝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问,旗袍文化内涵的流传还将继续,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它会再度创造美丽的奇迹。
Ⅱ 清朝皇上,皇太后,皇后,太上皇,妃子等 穿戴衣服的规矩及都叫什么
皇上,自称:朕,寡人 太后称皇儿,皇后称皇上,妃子称万岁
皇后,自称:哀家 太后称皇儿,皇上称爱后,妃子称皇后娘娘
妃子,自称:本宫 太后称某妃,皇上称爱妃,皇后称妹妹
皇子,自称:儿臣 太后称孙儿,皇上称皇子,皇后称皇子
公主,自称:本宫 太后称某公主,皇上和皇后称爱女或皇妹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 桃花扇
旗袍,已经形成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后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 清代皇后凤袍
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鸡?;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Ⅲ 旗袍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的美,你知道它是怎样由来的吗
最早的旗袍雏形可以讲到明朝时期,那个时候出现明立领的衣服,后面移交到满族女子的长袍上,满人一般称为旗人,所以这件衣服就叫做“旗袍”。服饰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象征,中国历朝历代每个朝代服饰的样子都不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例如汉服等等。女性在中华民国时期最常穿的衣服旗袍,不单单展现了东方服饰的美,还可以东方女性的美展现出来。
现在旗袍不单单活跃在国内,还出了国门,受到了许多外国人非常喜爱。旗袍是东方美东方气质的体现,上海女人可以穿出旗袍的韵味,害羞中带着些恬静清新,充分展现出东方的秀气,气韵之美。
Ⅳ 旗袍被誉为什么
旗袍被誉为“东方美人”的代表,因其优美的剪裁、细腻晌敏的手工和独具特色的花纹而享誉世界。
旗袍最初起雀举源于清朝的官服,是一种传统的中式女性服装。后来经过演变和改良,成为了一种时尚优美的服装,为中国宴岁枝的文化和时尚做出了杰出贡献。
旗袍的设计风格以简约、端庄、大方为主,并在细节处理和花纹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它不仅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姿态和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时尚感,成为了跨越时空的经典服装。
因此,旗袍被誉为“东方美人”的代表,代表了中国女性的优雅、知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Ⅳ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什么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内涵对现代服饰市场其实具备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最近的几年间,旗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
旗袍文化其实始于清代,随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着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
旗袍的影响。
旗袍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它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优雅、贤淑、美丽等气质,旗袍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生活和艺术,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如此有代表性有超凡意义的服装,高开叉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旗袍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传统的象征,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 中国古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是保守的。旗袍通常包含各种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风格对国际时装业产生了影响。
旗袍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着名设计师的青睐,大胆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时代创新精神,注入时代血液,赋予青春活力,表达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内涵。
Ⅵ 旗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发明的
旗袍出于满族,你可以去网络下满族历史,汉族男女穿的衣服是汉服,跟旗袍完全两码事。满族进城就开始有旗袍,旗袍是旗人锁穿的袍子。 旗袍发明者是16世纪末“黑娘娘” 现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实是满族人的发明。传说当时满族有一个皇帝到东北来考察民情,在临走的时候,当地人告诉他,当地东北方向有一个女人“骑龙抱凤”,可以选为娘娘。皇帝就向着东北方向前行,后来在路上恰巧看到一个长得脸黑俊俏的姑娘,当时她正好是左手抱着一只鸡,右手正好拎着一块豆腐,看见皇帝来了,她就蹦到一座土墙上躲了起来。皇帝就把她认为是传说中的娘娘,后来就召进了宫,并封为黑娘娘。 进宫以后,她看到女人们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长又肥,迈步的时候脚蹬鞋踩,于是她就给剪开了。形成了后来的旗袍,变成了更合体的服装。旗袍也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风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个国家妇女的欢迎。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长到肚脐的对襟短褂。
Ⅶ 清代的旗袍有什么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说法。
旗袍的特点、款式、接触的社会层次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Ⅷ 清代的旗袍有什么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说法。
旗袍的特点、款式、接触的社会层次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Ⅸ 旗袍文化的旗袍的传说
从前在镜泊湖畔有个渔家姑娘,由于她从小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脸晒得红里透黑,人们都叫她黑姑娘。这个黑姑娘不光人长的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针线活做的好,打鱼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的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鱼常在湖边上转,树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种连衣裙的多扣袢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起来夹在腰间,平时扣袢一直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哪曾想,这样的长衫却送了她的命。
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沿乌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锦袍的姑娘,能帮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钦差下去选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进渤海故都坍塌了的墙围子里候选。派来选娘娘的钦差,左挑右挑也没选中一个。正急得没法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脸蛋黑黑的姑娘,头顶泥盆,手托一块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长衫,站在一垛土墙上。这姑娘正是黑姑娘。她上姥姥家串门,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给姥姥买豆腐,回来时路过这古城,见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么事,也挤上前来,站在那土墙上看热闹。因是三伏天的日头晒得人头晕,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扣在头上遮荫凉。钦差指着黑姑娘喊:“娘娘在这里!”
有人问钦差:“怎么说她是娘娘呢”钦差说:“你们看她站在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顶卷沿乌盔吗?她手托的那块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吗?她穿的那件十二个扣袢的长衫便是十二锦袍吗?”
说完,钦差大人就吩咐随从硬是把黑姑娘抬进北京。来到宫廷,皇上一看,这黑姑娘虽然黑一些,可长得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土封她为黑娘娘。
黑娘娘是劳动妇女,过不惯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想念家乡父老、更留恋那真山真水的渔猎生活,进宫后整天擦眼抹泪的,皇上为了安慰她,拿来她家乡产的人参、貂皮、鹿茸等,黑娘娘一见这“三宝”,想起了当初为了这些稀有的贡品,有多少家乡父老冒着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采集猎取,甚至有人丧了命,于是她起了很多办法使皇上把征收关东的“三宝”由珍贵稀有的人参、貂皮、鹿茸改为随手可得的草莓、湖鲫、烟袋草了。这一来可把关东的人民乐坏了,到处响起八角鼓,跳起满族舞,来歌颂黑娘娘的功德。
黑娘娘在皇宫里运用她的智慧,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后来见宫廷空的山河地理裙又肥大又长,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实在太可惜,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既节约又方便的衣装。哪曾想这一来惹了大祸。那些娘娘、妃子们本来就很嫉妒她,这回一见她剪了裙子就一齐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掉山河地理裙,这是有意剪断我主一统江山。皇上听了就把黑娘娘叫上宫殿来,对她说“穿上这珍贵的丝绸,是做娘娘的福份,节俭二字,在宫廷里用不上。你擅自改变宫廷服装是有罪的。
黑娘娘不认罪,还提到她过不惯这宫庭生活,要求放她回家乡打渔。皇上一听气得离开了龙墩,走到黑娘娘跟前,喊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宫去!”
黑娘娘自从进宫以来,对皇上没说过一个“谢”字。当她听到皇上让她出宫,她一高兴说了一句“谢谢皇上”。转身就要下金銮殿,皇上骂了一句“真是个贱人”,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就一脚,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后心上。黑娘娘就这样死在皇宫里。
关东人听说黑娘娘惨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连衣带裙的系扣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非常神奇。凡是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秀美、漂亮,人们都说这是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帮助打扮的。
Ⅹ 中国旗袍
旗袍,这一被当代国际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如今不仅受到我国广大汉族妇女的爱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欧美妇女的青睐。其实,提起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是经历了多少的漫长演变。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旗袍,作为出嫁礼服。因为,满族贵族妇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们的旗袍过脚,以便将脚盖住。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清统一中国,也统一全国服饰,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以后,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不仅被汉族妇女吸收,并不断进行革新。特别随着辛亥革命的风云,旗袍迅速在全国普及。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权开得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以至贴体,更显出女性的曲线。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轻便适体,变成流线型。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汉族妇女为啥喜爱穿旗袍?主要旗袍的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适合,线条简便,优美大方,所以,有人认为旗袍是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可起到彩云托月的作用。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爱好,可长可短,可做单旗袍、夹旗袍;也可做衬绒短袍、丝棉旗袍。并且,随着选料不同,可展现出不同风格。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作,可显示出温和、稳重的风韵;选用织锦类衣料制作,可当迎宾、赴宴的华贵眼饰。因此,当中国旗袍在日本、法国等地展销对,很受当地妇女人士欢迎,她们不借重金,争购旗袍,特别是黑丝绒夹金花、篓金花的高档旗袍,最为抢手。总之,旗袍正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它不仅成为我国女装的代表,同时也公认为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的长袍,宽袍大袖,三百年来没有改变。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说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欢迎。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当时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追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越来频繁,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着装的观念也改变了。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这也就要求服装更美观、和体。加上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就更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端口,没有“中体西用”,“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无所谓“海派旗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