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曾是民国女子的最爱,如今,小镇大妈也迷恋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里喜欢古典的韵味,唐诗宋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内敛、古典、文艺,最能衬托出东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总觉得穿旗袍的女子与江南有关,也许江南女子的小巧灵秀与温婉,江南烟雨的如梦似幻,这种穿越时空之门的梦幻淡雅,太适合旗袍的气质。
戴望舒《雨巷》里那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姑娘,总是隐隐约约地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从悠长悠长寂静的雨巷,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婷婷,朦朦胧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处有神秘的耶稣光,一直向光的深处走去。我想那该是一位充满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妩媚,带着忧郁,带着旧时光的味道。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袭玲珑的旗袍,才能在一场雨中把诗人那迷茫,惆怅的情愫演绎得那么凄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征,旗袍是民国女子的最爱,是城市的,是小资的。小镇里以前也是有过穿旗袍的女子的,她们温婉,风情,有一种那个年代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轻颦浅笑地走过小镇清晨的青石板,走过县后弯弯曲曲的街角,走过烟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过了小镇的繁华与落寞。朋友的母亲曾是一位浦江大户人家的小姐,听他说,他母亲就是着着旗袍,穿着高跟鞋,跟随她的丈夫来到大山深处的小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和父母一诀永别。在朋友家喝茶,偶尔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袅袅的烟雾和茶水的氤氲里,紧蹙着眉头,他数次有想去浦江寻找母亲那边亲戚的念头,但又不知从何找起,也打听了不少人,但岁月里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全沉淀在了旧时光,不会泛起。
我以前并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还可以有那种风韵。小时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军绿色和蓝灰色,再后来是月白粉红,再再后来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觉得已是春光明媚,夺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在小时候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素雅的袍子,配齐耳的短发,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记不清出现在故事的哪个片段,却怎么也不会忘记那身着旗袍的女子,那无法复制的风韵,那渐行渐远修长柔美的倩影。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用一袭袭旗袍演绎了情节故事和时间的流逝。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华美的旗袍,身段婀娜,体态修长,漫步在潮湿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别样的灵魂,仿佛浑然一体。剧情里,为她量身定制了二十几套旗袍:蓝底大红花,黄底红蓝圈,棕色波纹,青蓝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纹,翠绿菱格,黄色水仙,染橙黄花,藕粉波纹,白底水墨,白底蓝花,蓝底黄绿花,棕底黄白花,不同颜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场景,冷艳,忧伤,雍容,端庄,如行云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尽显东方女性古典的娴静、清雅、成熟、温婉的气质。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怅弥散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与思念,带给人们一场绝美旗袍的视觉盛宴。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䄂珍剧。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是极其喜爱旗袍的,她笔下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脱俗刚出水的青莲,抑或是深夜幽静小巷深处倚门斜靠,指间燃着烟,轻吐一口烟圈,然后转身走进深院的风尘女子。张爱玲曾有一张穿着旗袍仰头向上的黑白图片,我一位客居南宁爱好文学的女同学,也有类似造型的一张,如不细辩,会以为是张爱玲,确有几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韵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着各种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双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说还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软气质,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风情万种生命的张力。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与那个时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于这韵味,在举手投足间女人柔美风情温婉的韵味,无论是妖娆还是素雅,性感或是妩媚。高挺的衣领,古老的手工盘扣,把女人的美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却又勾勒得凹凸有致,两侧的高衩让迷人的春光却忽隐忽现,呈现出极至的柔美和妩媚,玲珑尽现。也许极致的性感从来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带怯的欲露还掩的初荷,在若隐若现中让人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广场舞风靡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怀旧旗袍风也悄然兴起,小镇一群大妈迷恋上了旗袍,组成了旗袍秀的队伍,排练,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伞,团扇,绣花布鞋,置办得一应俱全,也学着那电影中的那一袭袭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诗似画,娴似娇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我为她们去拍过几次,梁家山的丛林,上黄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处,却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想到《潜伏》里翠平刚到天津和余则成合作时首穿旗袍、高跟鞋时的窘态,山野的气质驾驭不了风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静的容颜,修长美丽的身段,没有流动的线条,没有内在的气质,就不会有优美的韵致。
她们的旗袍都是淘宝上买的,统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码的那种。其实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觉得刚成熟的少妇穿才是绝配。妙处是要美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构思细腻协调,不能肥一丝一毫,也不能瘦一丝一毫,与身体曲线完全吻合,方能展现旗袍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团扇,溢出墨香的古装线书,潺潺流水的竹间小溪。但她们似乎不讲究这些品味,她们像对待广场舞一样对待旗袍,别人的眼光并不会妨碍她们的热情,她们大胆地在街上走,在河边照,在茶山上秀,在广场上舞,录成短视频,制作抖音,不亦乐乎。或许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旗袍梦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样是否适合。或许她们是真的喜欢并爱上了旗袍,爱上旗袍的内敛与安静,只是并未懂得旗袍的内涵与韵味。
她们努力地学着,现在有了些韵味。旗袍秀作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游走在了西溪、南门码头,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间水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地看,那一袭岁月的优雅,从古典走向现代,宛如朵朵开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着为她们拍摄制作的视频画面,她们行走在小镇的青山绿水间,还是有美的意境。我给她们的视频配上一些文字,为这方秀美的山水,人间的桃花源,为热爱生活的她们:
遇见你,江南风荷
霓裳羽衣,花钿玉笄
遗落在江南的葫芦宝地
我着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烟波上淡月村墟里
圆润的双肩是东溪西溪
尘封葫芦口的巽峰塔
檐铃在梵音中叮叮响起
我走进这一方秀美的盆地
远处袅袅炊烟,野藤疏篱
凤凰扣下的风姿在广场工笔
香云纱的垂坠晕开杨柳岸堤
秋风拂过芦苇西溪
笛声金黄了杏叶太平
我忆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华过后在青石板独行
缕缕丁香的姑娘带着油纸伞
朔江而上撑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莲步轻移,流苏盈盈
弥散开小镇典雅安祥气息
淡淡雅雅的气质洇开了水墨
粉红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墙团扇开青苔底色
临水照花,花动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动的采茶姑娘
氤氲着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风荷大地
蔚蓝的天色下穿过拱辰门
我在南门码头等你
通济桥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铃,再没有无语凝噎
驻足司前古街回望旧时岁月
宣平景色都滚边进袖口衣襟
款款走过黄昏走过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边杨柳依依
一念杏黄,一念荷起
如钩的新月,载不动古镇芳华
阑珊的灯火,把小镇细细梳理
在这场旗袍秀中,我是把这千年的江南小镇,在新城镇建设后越来越美的身姿,也幻化为心中那现代而不失传统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愿岁月静好,旗袍倾城,山河依旧。
作者简介: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B. 讲述张爱玲的出身及其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的出身和生平:
张爱玲1920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着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 生涯,在《 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
在英文《 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 紫罗兰》的主编,作家 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 沉香屑·第二炉香》同年, 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 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
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
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1944年1月,张爱玲在《 万象》刊出长篇小说《 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 烬余录》。
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
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
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 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
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上演舞台剧《 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 傅雷的批评。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2)张爱玲的旗袍什么颜色扩展阅读: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着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跟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
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
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了婚。
不幸的是,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然而,张爱玲的辉煌转瞬即逝。抗战胜利后,因与汉奸胡兰成的关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问世。
张爱玲在晚年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发现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中。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C. 张爱玲的 更衣记 鉴赏
《更衣记》可以说是一篇描写从清朝建国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借用服装的历史来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爱玲通过用女性服装的变化,着重描绘了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变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文中的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清朝时期女性服装的大致情况,另一方面又通过服装说明了,清朝女性被封建礼教压抑、束缚,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甚至连选择自己衣裳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我们知道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但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只让女人穿单一、单调的衣服,把衣裳当做只是女人的遮蔽之物,不能作为展示女性身体曲线美之物,就从我们生活中这一件基本的生活物品,也就剖析和揭露了专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磨灭天性与磨灭人性的本质。女性被当做是男人的附属品,人格与尊严不被人尊重,就算是穿一件稍微漏一点雪白肌肤的衣裳,也能被认定为是伤风败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女性与生俱来的美感也摧毁了,不免让人感到它“吃人”本质的可怕。
随之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传到中国,开始深入到人们的文化血液中,女性的服装也从专制的单一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式各样的衣裳开始出现在市场中,而这时的女性也逐渐的愿意展现自己的身体美和曲线美,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专制走向民主,更加的愿意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有了自身的想法和思维,而这些在高度统一化的封建社会,女性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的。
在民国期间,旗袍在中国女性中流行起来,张爱玲认为旗袍的流行是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权的产物,女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可是依然封建专制的中国无法实现女人们的愿望,所以女人的就选择穿上缺乏女性美的旗袍,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旗袍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随着旗袍的流行,做旗袍的裁缝师傅们一定是改良了旗袍,增添了许多展现中国女性身体之美的元素,不然怎么张爱玲笔下身着旗袍的女性总让我感觉具有独特的东方之美呢?身着华丽旗袍的白流苏既散发着一股恬静之美,又凸显出了她身体的曲线之美。既有奔放之感但又不失恬静,可以说旗袍最大限度的显露了东方女性之美。
张爱玲利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再融合了她精致而细腻的语言,文章冷峻让人回味,展现了她天才般的写作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D. 也明白为什么张爱玲独爱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来服饰就是要主张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赋予人的本体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于体现人体自然健美的服饰才是真正美的服饰。但在更衣记中清代女装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正好与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袄中袄大袄层层包裹,三件袄子之上又夹着云间背心出门时裤子外还要罩着裙子,极度宽大,四平八稳。张爱玲对此尖锐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个衣架子罢了。
其次,她提倡服饰简洁大方。中国的传统拥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以及复杂细致的镶滚技艺至今令人惊叹,但传统服饰仍然再实用性和审美性上进入一个误区。张爱玲准确的总结道对于细节的过分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要点。尤其是三寸金莲的鞋服饰。虽然张爱玲本人也喜欢古典的绣花装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主张复古,她咯不到了传统服饰背后的陈旧保守,她主张服饰这笔账应该用减法。一个减字指明了服饰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一点也体现张爱玲对自身的看重,衣服不过是身上的摆设,它终究只是张爱玲高傲骨性的一种华丽陪衬。
最后,她追求服饰个性表达。更衣记中对传统服饰的等级化、规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个年代,女子想要出众一点是不大可能的。服饰的着色普遍规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季节,太太穿红,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这俨然就是传统身份等级观念的着色体现,它形成了传统中国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规范。太太穿红是她正房的象征,红色大气端庄,正统的颜色。姨太太穿粉红,妖娆娇媚,惹人怜爱。寡妇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为丈夫守节一生。仍有公婆可着湖色或雪青,虽较之黑裙多了一丝生气,但同样肃穆冷清。一种穿衣颜色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等级,这样的传统服饰无疑使得女性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表达。
E.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
F. 旗袍文化:两位60多岁的老奶奶身着旗袍,成为巴黎最亮丽的风景线
2019年,两位60多岁的中国老奶奶,身着旗袍爆红巴黎,一条短视频的发布,惊艳无数外国网友。
两位老奶奶梳着干净整洁的头发,戴着中国风耳坠,踩着高跟鞋,身着旗袍,优雅自信的走在巴黎街头。
她们妆容精致、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东方女性之美,一时间成为了巴黎街头最亮丽的风景线,引得外国人纷纷跑来和她们合照。
两位老奶奶的年龄,加起来有120岁,但他们玩的却比90后、00后备嫌伍更加时髦,她们打卡网红店品法式甜点,她们游玩卢浮宫赏巴黎风情,他们在埃菲尔铁塔下拍照、在塞纳河畔拍视频,谁能想到这两位 时尚 大咖,都是年过半百的60后呢?
这两位中国奶奶,用行动诠释了“优雅和美丽不分年龄”,只要有自信,走到哪里都是T台,60岁一样可以优雅和美丽。
两位老奶奶之所以能爆红外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身着旗袍。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的传统服饰,曾被誉为女性“国服”。
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确立为国家礼服之一;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中国人民对旗袍的重视。
上个世纪20年代起,旗袍就开始在全国流行,时至今日,旗袍依然是中国最为重要,且最受欢迎的女性服饰之一。每逢重大节日,旗袍一定是当代女性首选服饰。
关于旗袍的 历史 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旗女之袍说,也仿或就是旗袍是源自清代旗女之袍,后经过演化发展成了民国时期的旗袍。
其实,这个观点是比较片面的,理解成旗女之袍,更多的是字面上的意思。东华大学艺术学教授卞向阳认为,此旗非彼旗,旗袍之所以叫旗袍,完全是一种误称。
1912年2月11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结束,而旗袍是在1920年之后才开始流行,作为汉人,长期被满人压迫,是不可能去复辟清朝服饰的。在这一点上,就否定了旗女之袍说。
旗袍,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者渗服饰的西方化,融合马甲和西式裙装的风格,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 时尚 袍服。
清朝末年,汉族女性的穿着,依然保留着上衣下裳制,一般的女性是不会穿袍服的,只有旗人女性才会穿着袍服。汉人被清朝统治了300多年,脑子里潜移默化的就认为,女人穿袍就等于旗女穿袍。于是,旗袍的叫法就这么来了。
1926年2月27日,《民国日报》上还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叫《袍而不旗》,其主要思想就是表达,旗袍不能跟旗女混为一谈,应该称之为中华袍。但是,这么多年来兜兜转转,旗袍还是没能更名为中华袍,人们还是称之为旗袍。
所以,旗袍是一种民间的通俗叫法,而非官方学名,这个名字的来历,完完全全就是一场误会,跟旗女之袍没有任何关系。
上世纪20年代,旗袍之所以能迅速蹿红,除了旗袍本身漂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权的解放。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残害太深,例如《女儿经》中写道:“为葚事,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不得司晨啼母鸡。”可见,女性在封建 社会 ,是怎么被迫害的。
民国建立之初,西方思想开始融入中国,年轻人纷纷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尤其是女性,极力的追求男女平权,刻意模仿男子穿着长衫袍服。
辛亥革命之后,年轻女性们纷纷放足、剪发、穿长衫,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长衫女,北京的报纸还曾发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穿长袍了。”可见,当时穿长衫已经是流行风气了,只不过 社会 舆论多有批评之意。
随着思想的解放,旗袍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从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飞速发展,就连学生的校服,也都做成了旗袍样式。一时间,旗袍成了中国女性最为标准的服饰,上至达官贵人的富贵太太,下至市井乡村的民间妇女,无不穿着旗袍。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尤其是一些文化女性,对旗袍更加情有独钟,例如张爱玲、吴贻芳、阮玲玉、宋美龄、宋庆龄、宋霭龄等等,她们对旗袍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爱玲和宋美龄,搜寻此二人的 历史 照片,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身着旗袍,她们穿旗袍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仰慕者的心中。
张爱玲的一生,制作并穿着过几百种样式的旗袍,少女时期穿碎花旗袍,青年时期穿高雅的紫、绿旗袍,中年时期的素布旗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曾给张爱玲做旗袍的裁缝回忆道:“我给张爱玲做过的旗袍,都数不清了,但每一件旗袍都是她亲自设计,我只是按图施工。她冬天的旗袍有绒夹里,紧身、窄长袖、两侧开到膝部,春秋旗袍都是束腰、低领,夏季旗袍是无领、短袖、长衣至膝盖。”直到现在,张爱玲的这种夏式旗袍,依然非常流行。
宋美龄更是一位旗袍的深度痴迷者,由于身份特殊,宋美龄还专门雇了裁缝,为自己缝制旗袍。这位裁缝名叫张瑞香,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做旗袍,平均两三天就能做一件,除了过年休息几天之外,其余的时候都在赶工。
按照三天一件的速度,张瑞香一年就能做100多件,十几年来,他给宋美龄做过的旗袍足有几千件。如果说宋美龄的衣柜,是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储藏室,也真不为过。宋美龄晚年去美国生活,从大陆运走19箱衣物,其中有15箱都是旗袍,可见宋美龄有多爱旗袍。
对于中国女性而言,旗袍堪称是服饰美学之最,显与隐、色与戒之间的和谐,将中国女性含蓄的身姿表达的淋漓尽致。
风韵、轮廓、婀娜、婉约、妖娆、华丽、高雅、端庄、妩媚都是形容旗袍的绝佳词汇,字字充满诱惑,是女子,就该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的美,是一种高贵的美,它对穿着者的要求十分苛刻,只有中国女性才能穿出那种东方神韵,西方女性永远都穿不出那种旗袍之美。
旗袍作为一种服装,已经完全超越了人们对服装的定义,旗袍所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华丽,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透漏着民族精神的艺术语言。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 历史 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G. 旗袍分为哪几派
旗袍的四大流派
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来自魔都上海。包罗万象的气度,妖娆艳丽是这一流派的定位。
海派旗袍强调女性身段,更加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海派旗袍的图案则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花纹为美。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肩袖的设计越来越大胆,并且开始量身定制。有的旗袍在使用较软的垫肩来衬托女性的美,在当时被称为"美人肩"。花纹样式也是多彩选择,面料选择也变得丰富起来。
当时,不仅流行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穿在旗袍外,在领型上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出现荷叶袖、开衩袖等。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半透明的或者镂空与旗袍相结合,种类逐渐繁多起来。从30年代开始,海派旗袍的款式改良前卫大胆,旗袍长度也不断在变化,就连领型上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水滴领、荷叶领,袖形变化也很多,完美的把东方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的化身给展现出来。
二、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起源于北京,生在皇室,造就了京派旗袍的矜持内敛的个性。它带有官派作风,宫廷味道浓郁。
将旗装进行收腰设计,吸收汉族服装的立领,左右两面开叉,便有了京派旗袍。
色彩上多选黑色,棕色等偏凝重的色彩,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女性服饰特色,所以服饰上的款式则是平直宽肥的款型,宽宽的绲边,内敛淳朴。
京派旗袍的滚边非常的宽,长度过膝,比较保守,袖口也是。在花纹样式上选择的也是一些传统的牡丹、梅兰、青瓷等。颜色方面也是沉稳大气、非常端庄的色系,不会太艳。京派旗袍独有一种端庄传统在里面。给人一种非常成熟的魅力。
在服饰的面料选择上,则多以传统绸缎为主,偏厚重。而在印花面料上运用的比较少,在花色图案的设计上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或许就是这份固执的拙朴才让她在众多旗袍中显得与众不同,不过,如今京派旗袍一般作为高级定制款。
三、苏派旗袍
在江南水乡诞生的苏派旗袍,与京派和海派个性完全不同,她温婉柔情,有着标志的美人儿,精致的图案刺绣让她拥有倾国倾城的面容。苏绣 精致,苏派旗袍是“吴门画派”,将中国最传统的戏曲和旗袍合而为一。
清朝建立以后,满汉融合,旗袍逐渐汉化,越来越精致讲究,领口、衣襟、袖口边缘开始镶绣花纹,旗身也开始绣制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于是,苏绣旗袍应运而生。
苏派旗袍,以精致秀丽为特色,面料多用优质软缎、素绉缎等,刺绣图案尤为丰富。梅、兰、竹、菊、牡丹、月季皆可绣,针法活泼多样,绣工细腻,色彩雅洁。融合吴门画派的手绘艺术,书画之美融入服装,让苏派旗袍从骨子里透出一种优雅韵味。
苏派旗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比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双开襟等。近年来,精致秀丽的苏式旗袍受到了不少年轻女性的喜爱,几乎每个年轻女子的衣柜里,都不可或缺的有着一件刺绣精美的苏式旗袍。
苏派旗袍,就像是温润的流水。乍见之下平平无奇,一旦凝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不断涌现的水花与惊喜,让人联想到雨巷的姑娘,游园的杜丽娘......
四、粤派旗袍
最不像旗袍的旗袍
粤派旗袍又叫广派旗袍,被称为“最不像旗袍的旗袍”,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粤派强调露、亮、奇,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在广东、香港习惯称旗袍为“长衫”。
在港粤因为旗袍与男装长衫相似,并也将之称为“长衫”。
后来旗袍长衫就变成了女性的普通装束,她们会穿着旗袍买菜做饭,操持家务,更把长衫当作上班的日常服。
旗袍样式,有张爱玲说的“刺目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绿叶子印着深紫”。也有十分简约,常常是单色无图案,无绲边盘扣的长衫。
在婚宴,或者比较重要的场合,会定制花样稍微繁杂些的旗袍,这些特称为“饮衫”。
H. 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
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
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waist band)。女性服装基本与男装类似,但袍服的下摆只剪裁为两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长衫的长度大大缩短,下摆从脚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线收紧了,同时位于大腿两侧的开衩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个时期的旗袍,变得更加凸现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旗袍不再是传统的满洲服饰, 它彻底改良为一种凸显女性窈窕曲线的服饰,设计多样,材质各异,色彩缤纷。
(8)张爱玲的旗袍什么颜色扩展阅读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现的含蓄婉约的儒家思想
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并在现在也持续着这种影响。
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气质,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整体造型风格既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服饰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经久地流行。
3、旗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