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民国美女为什么穿旗袍

民国美女为什么穿旗袍

发布时间: 2023-06-02 01:47:51

1.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旗袍是非常挑体型的。

穿旗袍的人,必须有相当完美的体型,也就是长腿,细腰,翘臀和酥胸,缺一不可,尤其不能有小肚子。

能够乐于穿旗袍的人,多是身材很好的女性,当然为此她们也很辛苦。

以特别爱旗袍的宋美龄为例,她压根控制体重,每天都要称重,一重立即减少食量。

当减少吃饭没效果的时候,宋美龄还会抽烟,因为抽烟有一定减肥效果。

第二,当年的服饰比较贫乏

旗袍真正流行是20年代,当时中国 社会 还比较保守,辛亥革命不过10年。

而满清末年,女人穿着是非常保守的。

短短十年间,虽然思想有一定开放,但要让一个女孩公然穿着西洋的女装,尤其是女裙在中国大街上走,恐怕还是会被指指点点的。

但旗袍不同,旗袍至少是中国服饰的演变,穿旗袍的女人不会有什么麻烦。

其实最初的旗袍是比较保守的,第一不会露大腿,第二不会有明显的胸部曲线,这都是后来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其实当时中国女性,想要选择时装,不是洋装就是旗袍,没其他选项了。

今天就不同,可以选择面太多了,谁还愿意穿旗袍。

第三,旗袍总体比较正式,不休闲。

旗袍样式比较正式,一定要做工比较考究的旗袍才好看,也比较华丽。如果普通面料的旗袍,或者做工较差的,就不是很好看了,还不如普通连衣裙。

所以,旗袍比较适合参加正式的场合,不太适合休闲场所。

今天港澳台的正式场合,会有不少女人穿旗袍,但民间就很少了。

就像北京大街上,谁会穿着晚礼服走路,同一个道理。

旗袍是每个女性们的至爱。

小女子也极其钟爱美仑美奂的旗袍。更能凸显女性柔美身材,娇艳动人、婀娜多姿的体态。

改良的旗袍在现代很多场合还是可以穿着的。例如:旗袍秀、私人聚会、假日活动等等……

现私人衣柜里也珍藏好几种不同款式经改良的旗袍。素色、花色,浅色、深色,件件有自身独特的设计和魅力,爱不释手的美丽,也有依依不舍的情愫。

为什么民国盛行的旗袍,现在女性很少穿呢?

尽管时光匆匆流逝,穿旗袍的女性已不多。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已不适应, 社会 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多元素的服装提供女性们更多亮点的选择。

但旗袍仍不失为国家在举办各种运动会上成为接待的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牢牢吸引世界各国友人惊叹的目光,更是出现在各种节假日表演的服装展示秀,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旗袍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在 时尚 界已越来越受宠爱,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与其相融合,受更多爱美的女性青睐和追捧。

民国时,只有大城市里的交际花,当官的太太们,富商的太太小姐们及有钱的大户人家的女人穿旗袍。穷人穿不起,农村人当时穷的更穿不起。有衣穿就行了,像张家口,甘肃,宁夏每人都没有一身衣服。不要看现在拍的电视剧当真的,连农村妇女都穿旗袍。查一查网上真实的老照片,问一问健在的老人,民国时中国有多落后,多穷。

女人能穿旗袍的一定优雅知性。

原来的戏子现在的明星穿旗袍虽然好看,但有一股风尘味,这就难免美中不足。

还有一种人穿旗袍好看的就是富婆,一身的肉,鼓得满满的,特有气魄。

另一种被人忽视的,穿旗袍好看的人,就是守规矩人家的女儿,她们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清澈透明与清爽软绵的味道……

其实,我本人很喜欢旗袍,又喜欢欣赏别人穿旗袍。

我希望中国女人都把旗袍当便服穿,这样可以达到纠正女人不良习惯的目的。

女子先为人女儿,就得给父母长脸。

结婚后给丈夫和婆家长脸。

生孩子后给子女长脸。

总之一个优雅知性的女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逗人喜爱。

这样的好事,我建议女人就不用找借口了,直接把穿旗袍,当便衣吧。

民国时期恰是大清王朝没落的后继。妇女在家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没有较强的体力劳动,适合于旗袍装饰。达官显贵的男人们所娶的女人都是金枝玉叶,身材苗条,适合于旗袍装饰。男女普遍认可旗袍装饰为女人 时尚 装饰。

解放后,妇女走上了 社会 工作岗位,一些工作不宜旗袍装,加之批评封资修,旗袍装淡出了服饰文化,……

自改革开放后,解禁了“封资修”束缚,旗袍装又重新套上了阿拉多姿的女人身上……

从服饰基本的功能来说,旗袍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的 社会 。哪怕是民国时期,旗袍也不适合大部分的普通人,所以真正穿旗袍的人实际上不多的。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日常之中是需要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大部分人还需要每天去工作。某些大城市的工作,996是常态,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是需要挤地铁的,试问这种情况下穿旗袍是一个好选择吗?现代生活都是快节奏,可以旗袍上面那一排扣子就能够让大部分人崩溃,每天穿衣,脱衣就非常麻烦。

不要看影视剧上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性多好看。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吃顿饱饭就不容易了,能够穿旗袍的,多半家境是不错的。旗袍这种服装实际上更适合那种大户人家的女子,衣食无忧,不用干什么活,每天只需要负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行了。甚至她们那个时候不需要自己打扮,毕竟家里都有好多丫鬟佣人,穿衣服、扣扣子都不需要自己动手。

旗袍最流行的时候是在民国,那个时候的旗袍主要也是在一些大城市。我们知道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非常落后的,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乡村人口占到总人数的79%,市镇人口占到总人数的11%,城市人口占到总人数的10%。

换句话来说,旗袍流行也不过在十分之一的人之中流行。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过这样的生活。

旗袍和汉服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比较小众的。如果真正想要在现代 社会 中成为日常服装,那么它们必定需要进行改良,以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实际上从旗袍的发展 历史 就能够看出来,旗袍实际上也是不断变化的。20实际20年代的时候,受西洋服饰的影响,旗袍由原来宽大的形制变得收腰合体,线条简洁。它能够突出女性身材,又能够保留东方女性的含蓄。所以当时很多电影明星、 时尚 女郎、知识女性非常偏爱旗袍,而且旗袍的风格变化多样。

旗袍是满族女性服饰,最初是比较含蓄的,我们看满清宫廷里那些格格穿的就是含蓄款,后来这东西汉族女性也喜欢穿了,就改良了些,更紧致了,开叉也高了些。民国期间最有名的旗袍粉丝莫过于宋美龄了,据说有上万件,而且用料都很名贵,她也有资本这么穿。

穿旗袍确实是民国 时尚 女性的首选服饰,一来凸显身材,二来旗袍面料质感能给人一种高贵感。三来,侧开襟的,穿起来方便。所以我们看很多民国知名女性的留影大多是旗袍照

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没几个人穿了呢,我想不外几个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过时了,民国时期男性都穿什么呢?标准装扮是长袍马褂,这其实也是清朝流传下来的习惯,曾左李胡都有长袍马褂留影,民国期间男性名人也都是一袭长袍马褂装扮。就连宋美龄的老公常凯申也有这样的照片存世。到如今,历经了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国共内战,抗美援朝等战争及其它运动后,旗袍不可避免地过时了,哪有什么服装可以一火二百年呢?现在台湾地区也没几个人穿它啊。如果不是它还有一点 历史 价值的话估计连提都不会有人提,被彻底埋在 历史 里了。

到了近些年,旗袍运用多是在一些礼仪性或服务性质的场合出现,这已经背离了它存在的初衷,那就是高贵典雅。所以没有几个人会穿,现在与民国穿旗袍唯一重叠的行业是舞女。

因为目前主流流行不同和选择更多而已

以前能吃上窝窝头的时候很幸福。现在给你窝窝头,馒头,面条,肠粉,点心,米饭,各色佳肴。你打算一个月里吃几天窝窝头呢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旗袍对着装来说算偏正式导致很多女性朋友认为穿旗袍比较张扬和高调。旗袍对身材和气质的不同呈现的美感差异也大很容易产生对比,所以很多女孩子对它又爱又恨望而却步

我就很爱旗袍,并且尤其衷爱老旗袍。一年四季有3季离不开旗袍,目前衣柜里几十件旗袍

中华民国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自辛亥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轻松、愉快的思想成为了年轻男女的理想追求目标。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曲线美”的时期,传统与 时尚 的碰撞,女装由宽大变的窄小,袖子由长变短。

而我们觉得旗袍在民国时期很流行是从影视作品上了解到的。其实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民国时期也是非常流行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西式连衣裙,西式洋装,上衣+半身裙的学生装,简约中山装的上下衣裤。

旗袍是起始于1920年代开始于上海,随后风靡全国,19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旗袍在民国时期的流行是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时代的一个象征。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出深闺的新潮女性们,是引领旗袍流行的先行者模特儿,最具影响力的是长三堂子中的名妓们。

旗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作为传统服饰去传承,但时代是不停地变更发展的,改革开放后也经过几轮的时装变革,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从局限性走向多元化,旗袍不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旗袍非常具有年代感,在版型方面趋于正式,在现代生活中若不是特定场合,穿旗袍会看起来过于隆重,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把旗袍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而且现今的女性们在仪态举止上比较自由,若穿上旗袍就不能随意地跑动,举手投足会受到各种限制,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收腹,不然显得不伦不类,无法满足动如脱兔追公交车,挤地铁,玩过山车的女性们。

旗袍非常具有古典韵味,非常挑气质,并非适合每一个女性。长相男性化,体型魁梧,气质粗犷的女性就不适合穿,假如王菲的女儿窦靖童穿上旗袍,很难相得益彰。多元化的现代需要多元化的服装去满足各种气质个性的女性。

最后就是身材体型了,旗袍的设计非常具有曲线感,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但是旗袍对身材的要求非常高,并非每个女性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身材不好的女性不仅不能穿出旗袍的美感,还放大暴露体型的缺点。

像这样的体型,没办法想象她穿旗袍会是怎么样的效果。毕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穿旗袍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旗袍不再是流行款式,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是极具意义的。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 历史 服装。旗袍文化传承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也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 时尚 之美。但是需要将旗袍文化复兴,还需要大家对传统文化多多关注,为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量。

因为旗袍对身材要求比较高 旗袍最适合的是削肩瘦腰的身形 还要有气质才能穿出气韵 最重要的是以前旗袍比较便宜 现在一般的旗袍因为料子不太好 贴身穿的话对皮肤不是太好 而且夏天又很热 所以 穿旗袍的女生就比较少了,但是还是会向往啊

2. 民国时期旗袍,为何受到女性的青睐

我想那是因为旗袍最能勾勒出东方女性的身体曲线。旗袍能够让东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线暴露无遗。

民国时期的女性,脱去了繁琐的清装之后,穿上简洁的旗袍。发现自己在旗袍的映衬之下,还可以这么漂亮这么美丽。所以,就爱上了旗袍。

毕竟在那种年代,能够像旗袍这样勾勒出东方女性身体曲线的服装,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这种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着,这更加让当时的女性们爱不释手。

做为男人,也一定喜欢看穿着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国时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为悦己者容。

其实就连女人,对于这种可以驾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那种含蓄又略带张扬的美丽,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吧。

旗袍真的是对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饰,就连现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尝试旗袍的美丽。

3. 民国时期,女子为什么要穿旗袍

首先,能勾勒出女性美好的身材线条,展现女性美。
其次,民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过度时期,旗袍也是封建思想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4.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

5. 民国女性独具韵致,其淡雅之美究竟从何体现

可能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看民国时期的女生都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也可能是因为封建传统的保守思想和民族女性觉醒的思想的矛盾冲突在民国女性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民国时期的美女充满着韵味,这种美从她们的穿着以及言行举止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女子以穿旗袍为主,而且她们的行为举止既保守,又出挑。

三、民国美女让人惊叹

常常有热心网友在网络上发一些民国时期美女的照片,这些美女身穿旗袍,热情洋溢的走在民国的马路上,一颦一笑之间充满了万种风情。因为这些独具韵味的民国女子,因此也流行了一种民国热潮,并且把民国时期穿旗袍的美女称为时代经典。

6.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穿旗袍

只要一提到旗袍,人们就会想到中国的女性,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中国女性才能穿去旗袍的独有气质,东方女性那种典雅的美,是其他国家女性所不能比拟的。旗袍起源与民国时期,那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外在美了,她们穿衣打扮一直模仿着上海,那时期的女性已经开始追求女权,她们抛弃了裹小脚的陋习,开始烫头发,喷香水,正是因为民国时期的女性们,才会有今天这么美丽的旗袍,那时候的她们已经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打响了时尚的前锋。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穿旗袍,脚踩着高跟鞋,走起路来都是喊淑女的,旗袍本身就是一个温柔的存在,所以女人们穿上它就会更加的有女人味,更加的美丽动人。她们的一举一动,从骨子里都会散发出一种气质,旗袍是温婉的,是优雅的,穿在女人们的身上,会更好的展现出女人柔美的一面。不管越来越多女人们喜欢穿旗袍,而且大多数男性朋友们也喜欢女性穿旗袍,喜欢女人们那种小鸟依人的感觉。

7. 民国时期女人都穿什么

民国时期的女人都爱穿旗袍。现在的社会,女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欢去穿衣服,露肩的露大腿的都有,服饰其实是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之一,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观。其实呢,不同时期的女性,她们的穿衣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在民国时期,这是一个新社会与旧社会并存的年代。民国时期的思想跟女权的兴起,使得民国时期的服饰与以前不一样。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国服饰。

社会潮流一直在变,但是经典永不变,民国时期的旗袍跟高跟鞋的搭配,就是当今社会也是很时尚的,旗袍象征着中国女性的美,她们将这种美展示给全世界。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女性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住过脚步,也正是因为女性们的追求,才使得时尚圈一直在前进,才会有了我们当今的时尚。

8. 民国女性的服饰有哪些特点

序言:如果提起民国时代的话,是历史上黑暗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导致了女性的服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起民国女性服装时,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旗袍的样子。其实民国女性的服装不止旗袍,有很多其他的特点,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

三、女性可以穿男装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服饰非常注重男装和女装的区别。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慢慢出现了女性穿男装的情况。后来女性穿男装的效应越发的热烈,不少的革命家也是女穿男装的推崇者。这同样也意味着,民国的女性开始大胆的追求新鲜事物,敢于表现自我,展现出自身的魅力。

9. 中国女人为什么都爱穿旗袍

旗袍有女性国服之称,是展现东方美的极佳选择,它以立体式修身剪裁为主,强调展现女性的曲线,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体态,同时又不失东方女性特有的内敛与优雅。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到了清代后期,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但因时代变迁,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亟待澄清。

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祺袍。去其歧义,取其吉祥之意。顾证名实,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顺理成章。

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为何必改旗袍为祺袍,因中国妇女之袍服,乃两三千年来的古礼,而旗袍一词起源甚晚,只三百余年,和可当三千年女袍之实?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苏醒,一种怀旧情怀。各位看官,你说呢?

10. 民国女子 为什么都穿旗袍和丝袜 难道不冷吗

中华民国初年旗袍在此历史转折点忽然大放异彩,进口丝袜的流行淘汰了老式长裤,赋予旗袍的开衩以全新意义。大腿的开口处,若隐若现的大腿闪动丝质的光环,如变幻莫测的电影镜头,撩拨情欲。当大腿不能明目张胆地革命时,就要有丝袜做掩护,采取迂回的灵活的游击战术,把大腿彻底解放出来,使女人的腿成为视觉中心,让那些封建卫道士陷于人民群众大腿的汪洋大海中,这就是这场革命的精髓。 其实,裙子比起胸衣应该是最撩拨情欲的东西,而大腿则藏在衣裙下,记住它是中空的,那么多男人甘愿拜倒在石榴裙下,原因大概如此。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的经典镜头,充满肉感和诱惑的双腿甚至比那些被遮盖的部位还要宝贵。梦露非要借助地铁通风口才能一展美腿,未免做作且只能偶露峥嵘。 丝袜——从女人的裙裾开始提高的那刻起——就成了女人的莫逆之交。丝袜之于女人的腿如同粉底之于面孔,肉色的丝袜是淡妆,让肌肤光滑、肤色均匀健康,彩色的丝袜是浓妆,让女人扮出另一种风情。 女人穿上丝袜,可以约等于穿上一条紧身长裤,虽然它透明如玻璃,如蝉翼,但是它毕竟覆盖住大腿,阻止了空气与肌肤的接触,从此只与风月相关而与风化无关。我们可以将皇帝的外衣这个童话改一个字:皇后的外衣,也许能概括我们这一个多世纪来玩的这些把戏。丝袜之于大腿本来就是一件多余之物,虽然它包裹大腿如此尽心尽力、严丝合缝。远不如暴露沟壑的乳罩那么直抒胸臆,但它俨然魔术师手中的道具,随时能变出活蹦乱跳的大白兔。而连裤袜之恶就在不给人以机会,使男人失去了突袭的机会,还给女人以自主权,这袜子,已不仅仅是一件装饰物了。 在这场关于大腿的情欲游戏中,丝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性感的铠甲、诱惑的帮凶和自由的利矛。丝袜已经从性解放武器变成了另一种封建卫道士,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健身房里穿着丝袜健身的女人,丝袜不止是女人的“第二肌肤”,它干脆取消了大腿的话语权,没有它的包裹,女人惊慌失措。 当丝袜越来越性感,复杂的提花及精工蕾丝,生动的条纹和鱼网纹,甚至金属线和眩目的假钻彻底刺激肾上腺素,终于有一天,大腿发现,丝袜不再只是它的附庸和装饰,已经独立门户,自成一家。丝袜就像神话故事里的面具一样,大腿已经深陷其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