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旗袍裙很难穿得好看得体
因为人挑衣服,衣服也挑人。
旗袍对人的身高、身材、气质都有很大要求,而且旗袍不像平常穿的衣服,宽一点长一点都无所谓,如果想要旗袍能够修身,那最好的还是需要定制,但是定制一件旗袍费用也不小。旗袍是风靡民国时期的产物,能够穿旗袍的都是非富即贵,或者是风尘女子,一般的人家能够填饱肚子都不错了,更别说穿旗袍了。
除了宋轶穿好看,贾静雯穿旗袍也很美。2018年中旬贾静雯参加《身临其境》配音,身穿一袭墨紫色旗袍,胸前点缀的梅花就像点睛之笔,衬托出贾静雯的知性和优雅,如果说宋轶是为旗袍而生,那贾静雯就是旗袍的天选之人。
2.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旗袍是非常挑体型的。
穿旗袍的人,必须有相当完美的体型,也就是长腿,细腰,翘臀和酥胸,缺一不可,尤其不能有小肚子。
能够乐于穿旗袍的人,多是身材很好的女性,当然为此她们也很辛苦。
以特别爱旗袍的宋美龄为例,她压根控制体重,每天都要称重,一重立即减少食量。
当减少吃饭没效果的时候,宋美龄还会抽烟,因为抽烟有一定减肥效果。
第二,当年的服饰比较贫乏
旗袍真正流行是20年代,当时中国 社会 还比较保守,辛亥革命不过10年。
而满清末年,女人穿着是非常保守的。
短短十年间,虽然思想有一定开放,但要让一个女孩公然穿着西洋的女装,尤其是女裙在中国大街上走,恐怕还是会被指指点点的。
但旗袍不同,旗袍至少是中国服饰的演变,穿旗袍的女人不会有什么麻烦。
其实最初的旗袍是比较保守的,第一不会露大腿,第二不会有明显的胸部曲线,这都是后来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其实当时中国女性,想要选择时装,不是洋装就是旗袍,没其他选项了。
今天就不同,可以选择面太多了,谁还愿意穿旗袍。
第三,旗袍总体比较正式,不休闲。
旗袍样式比较正式,一定要做工比较考究的旗袍才好看,也比较华丽。如果普通面料的旗袍,或者做工较差的,就不是很好看了,还不如普通连衣裙。
所以,旗袍比较适合参加正式的场合,不太适合休闲场所。
今天港澳台的正式场合,会有不少女人穿旗袍,但民间就很少了。
就像北京大街上,谁会穿着晚礼服走路,同一个道理。
旗袍是每个女性们的至爱。
小女子也极其钟爱美仑美奂的旗袍。更能凸显女性柔美身材,娇艳动人、婀娜多姿的体态。
改良的旗袍在现代很多场合还是可以穿着的。例如:旗袍秀、私人聚会、假日活动等等……
现私人衣柜里也珍藏好几种不同款式经改良的旗袍。素色、花色,浅色、深色,件件有自身独特的设计和魅力,爱不释手的美丽,也有依依不舍的情愫。
为什么民国盛行的旗袍,现在女性很少穿呢?
尽管时光匆匆流逝,穿旗袍的女性已不多。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已不适应, 社会 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多元素的服装提供女性们更多亮点的选择。
但旗袍仍不失为国家在举办各种运动会上成为接待的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牢牢吸引世界各国友人惊叹的目光,更是出现在各种节假日表演的服装展示秀,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旗袍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在 时尚 界已越来越受宠爱,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与其相融合,受更多爱美的女性青睐和追捧。
民国时,只有大城市里的交际花,当官的太太们,富商的太太小姐们及有钱的大户人家的女人穿旗袍。穷人穿不起,农村人当时穷的更穿不起。有衣穿就行了,像张家口,甘肃,宁夏每人都没有一身衣服。不要看现在拍的电视剧当真的,连农村妇女都穿旗袍。查一查网上真实的老照片,问一问健在的老人,民国时中国有多落后,多穷。
女人能穿旗袍的一定优雅知性。
原来的戏子现在的明星穿旗袍虽然好看,但有一股风尘味,这就难免美中不足。
还有一种人穿旗袍好看的就是富婆,一身的肉,鼓得满满的,特有气魄。
另一种被人忽视的,穿旗袍好看的人,就是守规矩人家的女儿,她们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清澈透明与清爽软绵的味道……
其实,我本人很喜欢旗袍,又喜欢欣赏别人穿旗袍。
我希望中国女人都把旗袍当便服穿,这样可以达到纠正女人不良习惯的目的。
女子先为人女儿,就得给父母长脸。
结婚后给丈夫和婆家长脸。
生孩子后给子女长脸。
总之一个优雅知性的女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逗人喜爱。
这样的好事,我建议女人就不用找借口了,直接把穿旗袍,当便衣吧。
民国时期恰是大清王朝没落的后继。妇女在家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没有较强的体力劳动,适合于旗袍装饰。达官显贵的男人们所娶的女人都是金枝玉叶,身材苗条,适合于旗袍装饰。男女普遍认可旗袍装饰为女人 时尚 装饰。
解放后,妇女走上了 社会 工作岗位,一些工作不宜旗袍装,加之批评封资修,旗袍装淡出了服饰文化,……
自改革开放后,解禁了“封资修”束缚,旗袍装又重新套上了阿拉多姿的女人身上……
从服饰基本的功能来说,旗袍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的 社会 。哪怕是民国时期,旗袍也不适合大部分的普通人,所以真正穿旗袍的人实际上不多的。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日常之中是需要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大部分人还需要每天去工作。某些大城市的工作,996是常态,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是需要挤地铁的,试问这种情况下穿旗袍是一个好选择吗?现代生活都是快节奏,可以旗袍上面那一排扣子就能够让大部分人崩溃,每天穿衣,脱衣就非常麻烦。
不要看影视剧上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性多好看。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吃顿饱饭就不容易了,能够穿旗袍的,多半家境是不错的。旗袍这种服装实际上更适合那种大户人家的女子,衣食无忧,不用干什么活,每天只需要负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行了。甚至她们那个时候不需要自己打扮,毕竟家里都有好多丫鬟佣人,穿衣服、扣扣子都不需要自己动手。
旗袍最流行的时候是在民国,那个时候的旗袍主要也是在一些大城市。我们知道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非常落后的,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乡村人口占到总人数的79%,市镇人口占到总人数的11%,城市人口占到总人数的10%。
换句话来说,旗袍流行也不过在十分之一的人之中流行。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过这样的生活。
旗袍和汉服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比较小众的。如果真正想要在现代 社会 中成为日常服装,那么它们必定需要进行改良,以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实际上从旗袍的发展 历史 就能够看出来,旗袍实际上也是不断变化的。20实际20年代的时候,受西洋服饰的影响,旗袍由原来宽大的形制变得收腰合体,线条简洁。它能够突出女性身材,又能够保留东方女性的含蓄。所以当时很多电影明星、 时尚 女郎、知识女性非常偏爱旗袍,而且旗袍的风格变化多样。
旗袍是满族女性服饰,最初是比较含蓄的,我们看满清宫廷里那些格格穿的就是含蓄款,后来这东西汉族女性也喜欢穿了,就改良了些,更紧致了,开叉也高了些。民国期间最有名的旗袍粉丝莫过于宋美龄了,据说有上万件,而且用料都很名贵,她也有资本这么穿。
穿旗袍确实是民国 时尚 女性的首选服饰,一来凸显身材,二来旗袍面料质感能给人一种高贵感。三来,侧开襟的,穿起来方便。所以我们看很多民国知名女性的留影大多是旗袍照
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没几个人穿了呢,我想不外几个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过时了,民国时期男性都穿什么呢?标准装扮是长袍马褂,这其实也是清朝流传下来的习惯,曾左李胡都有长袍马褂留影,民国期间男性名人也都是一袭长袍马褂装扮。就连宋美龄的老公常凯申也有这样的照片存世。到如今,历经了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国共内战,抗美援朝等战争及其它运动后,旗袍不可避免地过时了,哪有什么服装可以一火二百年呢?现在台湾地区也没几个人穿它啊。如果不是它还有一点 历史 价值的话估计连提都不会有人提,被彻底埋在 历史 里了。
到了近些年,旗袍运用多是在一些礼仪性或服务性质的场合出现,这已经背离了它存在的初衷,那就是高贵典雅。所以没有几个人会穿,现在与民国穿旗袍唯一重叠的行业是舞女。
因为目前主流流行不同和选择更多而已
以前能吃上窝窝头的时候很幸福。现在给你窝窝头,馒头,面条,肠粉,点心,米饭,各色佳肴。你打算一个月里吃几天窝窝头呢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旗袍对着装来说算偏正式导致很多女性朋友认为穿旗袍比较张扬和高调。旗袍对身材和气质的不同呈现的美感差异也大很容易产生对比,所以很多女孩子对它又爱又恨望而却步
我就很爱旗袍,并且尤其衷爱老旗袍。一年四季有3季离不开旗袍,目前衣柜里几十件旗袍
中华民国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自辛亥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轻松、愉快的思想成为了年轻男女的理想追求目标。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曲线美”的时期,传统与 时尚 的碰撞,女装由宽大变的窄小,袖子由长变短。
而我们觉得旗袍在民国时期很流行是从影视作品上了解到的。其实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民国时期也是非常流行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西式连衣裙,西式洋装,上衣+半身裙的学生装,简约中山装的上下衣裤。
旗袍是起始于1920年代开始于上海,随后风靡全国,19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旗袍在民国时期的流行是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时代的一个象征。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出深闺的新潮女性们,是引领旗袍流行的先行者模特儿,最具影响力的是长三堂子中的名妓们。
旗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作为传统服饰去传承,但时代是不停地变更发展的,改革开放后也经过几轮的时装变革,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从局限性走向多元化,旗袍不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旗袍非常具有年代感,在版型方面趋于正式,在现代生活中若不是特定场合,穿旗袍会看起来过于隆重,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把旗袍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而且现今的女性们在仪态举止上比较自由,若穿上旗袍就不能随意地跑动,举手投足会受到各种限制,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收腹,不然显得不伦不类,无法满足动如脱兔追公交车,挤地铁,玩过山车的女性们。
旗袍非常具有古典韵味,非常挑气质,并非适合每一个女性。长相男性化,体型魁梧,气质粗犷的女性就不适合穿,假如王菲的女儿窦靖童穿上旗袍,很难相得益彰。多元化的现代需要多元化的服装去满足各种气质个性的女性。
最后就是身材体型了,旗袍的设计非常具有曲线感,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但是旗袍对身材的要求非常高,并非每个女性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身材不好的女性不仅不能穿出旗袍的美感,还放大暴露体型的缺点。
像这样的体型,没办法想象她穿旗袍会是怎么样的效果。毕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穿旗袍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旗袍不再是流行款式,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是极具意义的。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 历史 服装。旗袍文化传承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也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 时尚 之美。但是需要将旗袍文化复兴,还需要大家对传统文化多多关注,为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量。
因为旗袍对身材要求比较高 旗袍最适合的是削肩瘦腰的身形 还要有气质才能穿出气韵 最重要的是以前旗袍比较便宜 现在一般的旗袍因为料子不太好 贴身穿的话对皮肤不是太好 而且夏天又很热 所以 穿旗袍的女生就比较少了,但是还是会向往啊
3.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穿旗袍
只要一提到旗袍,人们就会想到中国的女性,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中国女性才能穿去旗袍的独有气质,东方女性那种典雅的美,是其他国家女性所不能比拟的。旗袍起源与民国时期,那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外在美了,她们穿衣打扮一直模仿着上海,那时期的女性已经开始追求女权,她们抛弃了裹小脚的陋习,开始烫头发,喷香水,正是因为民国时期的女性们,才会有今天这么美丽的旗袍,那时候的她们已经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打响了时尚的前锋。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穿旗袍,脚踩着高跟鞋,走起路来都是喊淑女的,旗袍本身就是一个温柔的存在,所以女人们穿上它就会更加的有女人味,更加的美丽动人。她们的一举一动,从骨子里都会散发出一种气质,旗袍是温婉的,是优雅的,穿在女人们的身上,会更好的展现出女人柔美的一面。不管越来越多女人们喜欢穿旗袍,而且大多数男性朋友们也喜欢女性穿旗袍,喜欢女人们那种小鸟依人的感觉。
4. 为什么穿旗袍饱受争议
最近看了一个帖子,说15万人穿旗袍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后就有人评论:为何不是汉服?旗袍实在是太风尘了。也有人说:旗袍就适合迎宾小姐穿?诸如此类的争论声还有很多,可旗袍有错吗?没有。那么为何穿旗袍饱受争议呢?
第一:中国人骨子里还很传统。旗袍作为展现女性身材美的服饰,比较凸出女性身材曲线美,而且旗袍两侧开衩较高,正是如此,一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接受不了旗袍的开放。
第二:民国时期,上海滩、百乐门,旗袍女子风姿绰约、妩媚迷人,这在很多人印象中,会将旗袍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联系在一起,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让旗袍成为了争议的对象。
第三:旗袍成为了很多不良场合的代名词,尤其是有些卖家的旗袍低俗、廉价,而且款式艳俗,这是不能被骨子里传统的中国人能接受的。而且,这类旗袍拉低了人们对美的欣赏,降低了旗袍的文化品位。这也是人们对穿旗袍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5.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旗袍呢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穿民国风的衣服,比如旗袍,汉服等等。无论是小哥哥还是小姐姐都喜欢穿,可能是因为抖音的视频里带动的吧,里面有很多小姐姐和小哥哥都那样穿着拍视频,为了博人眼球。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这么多人这么喜欢穿旗袍呢?
具有民国风
因为旗袍属于中国的服饰,而且带有传统中国的美。不仅仅是像现在的现代美,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会穿着旗袍在大街上拍视频,就是为了娱乐和美丽。当然人们穿旗袍就是为了更突显旗袍的美丽。
总之,旗袍很漂亮,穿的人更漂亮。如果穿上了旗袍就会感觉自己到了民国时期,那种气势是无与伦比的。也有一些不可言喻的中华美。
6. 为什么女人喜欢穿旗袍
当然当今旗袍的款式也越来越多:立领;收腰; 盘扣;腿部两侧开衩。有袖或者无袖。下摆最长不遮盖脚面,最高在膝上。旗袍简洁明朗的线条、丰富多姿的款式、质地轻柔的面料,可以衬托出女性的优雅、柔美、典雅与优雅。
7. 为何很多女人爱穿旗袍
像我就特别喜欢旗袍,因为旗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服装,代表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能够展现优美的线条,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非常受欢迎和青睐。女人穿上旗袍会非常有韵味,很迷人。
8. 中国女人为什么都爱穿旗袍
旗袍有女性国服之称,是展现东方美的极佳选择,它以立体式修身剪裁为主,强调展现女性的曲线,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体态,同时又不失东方女性特有的内敛与优雅。
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到了清代后期,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但因时代变迁,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亟待澄清。
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祺袍。去其歧义,取其吉祥之意。顾证名实,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顺理成章。
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为何必改旗袍为祺袍,因中国妇女之袍服,乃两三千年来的古礼,而旗袍一词起源甚晚,只三百余年,和可当三千年女袍之实?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苏醒,一种怀旧情怀。各位看官,你说呢?
9. 为什么颁奖礼的礼仪小姐都是穿旗袍,难道不觉得很丑吗
今天晚上,军运会颁奖仪式,礼仪小姐穿旗袍,戴手镯,盘头,活脱脱一个妓女立街头,恶心之极。什么时候一把火烧掉旗袍,让妓女装束彻底消失殆尽。谁穿旗袍,都象风尘女子。女人们请珍惜自己。
10. 旗袍曾是民国女子的最爱,如今,小镇大妈也迷恋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里喜欢古典的韵味,唐诗宋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内敛、古典、文艺,最能衬托出东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总觉得穿旗袍的女子与江南有关,也许江南女子的小巧灵秀与温婉,江南烟雨的如梦似幻,这种穿越时空之门的梦幻淡雅,太适合旗袍的气质。
戴望舒《雨巷》里那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姑娘,总是隐隐约约地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从悠长悠长寂静的雨巷,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婷婷,朦朦胧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处有神秘的耶稣光,一直向光的深处走去。我想那该是一位充满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妩媚,带着忧郁,带着旧时光的味道。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袭玲珑的旗袍,才能在一场雨中把诗人那迷茫,惆怅的情愫演绎得那么凄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征,旗袍是民国女子的最爱,是城市的,是小资的。小镇里以前也是有过穿旗袍的女子的,她们温婉,风情,有一种那个年代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轻颦浅笑地走过小镇清晨的青石板,走过县后弯弯曲曲的街角,走过烟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过了小镇的繁华与落寞。朋友的母亲曾是一位浦江大户人家的小姐,听他说,他母亲就是着着旗袍,穿着高跟鞋,跟随她的丈夫来到大山深处的小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和父母一诀永别。在朋友家喝茶,偶尔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袅袅的烟雾和茶水的氤氲里,紧蹙着眉头,他数次有想去浦江寻找母亲那边亲戚的念头,但又不知从何找起,也打听了不少人,但岁月里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全沉淀在了旧时光,不会泛起。
我以前并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还可以有那种风韵。小时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军绿色和蓝灰色,再后来是月白粉红,再再后来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觉得已是春光明媚,夺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在小时候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素雅的袍子,配齐耳的短发,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记不清出现在故事的哪个片段,却怎么也不会忘记那身着旗袍的女子,那无法复制的风韵,那渐行渐远修长柔美的倩影。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用一袭袭旗袍演绎了情节故事和时间的流逝。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华美的旗袍,身段婀娜,体态修长,漫步在潮湿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别样的灵魂,仿佛浑然一体。剧情里,为她量身定制了二十几套旗袍:蓝底大红花,黄底红蓝圈,棕色波纹,青蓝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纹,翠绿菱格,黄色水仙,染橙黄花,藕粉波纹,白底水墨,白底蓝花,蓝底黄绿花,棕底黄白花,不同颜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场景,冷艳,忧伤,雍容,端庄,如行云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尽显东方女性古典的娴静、清雅、成熟、温婉的气质。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怅弥散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与思念,带给人们一场绝美旗袍的视觉盛宴。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䄂珍剧。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是极其喜爱旗袍的,她笔下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脱俗刚出水的青莲,抑或是深夜幽静小巷深处倚门斜靠,指间燃着烟,轻吐一口烟圈,然后转身走进深院的风尘女子。张爱玲曾有一张穿着旗袍仰头向上的黑白图片,我一位客居南宁爱好文学的女同学,也有类似造型的一张,如不细辩,会以为是张爱玲,确有几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韵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着各种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双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说还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软气质,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风情万种生命的张力。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与那个时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于这韵味,在举手投足间女人柔美风情温婉的韵味,无论是妖娆还是素雅,性感或是妩媚。高挺的衣领,古老的手工盘扣,把女人的美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却又勾勒得凹凸有致,两侧的高衩让迷人的春光却忽隐忽现,呈现出极至的柔美和妩媚,玲珑尽现。也许极致的性感从来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带怯的欲露还掩的初荷,在若隐若现中让人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广场舞风靡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怀旧旗袍风也悄然兴起,小镇一群大妈迷恋上了旗袍,组成了旗袍秀的队伍,排练,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伞,团扇,绣花布鞋,置办得一应俱全,也学着那电影中的那一袭袭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诗似画,娴似娇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我为她们去拍过几次,梁家山的丛林,上黄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处,却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想到《潜伏》里翠平刚到天津和余则成合作时首穿旗袍、高跟鞋时的窘态,山野的气质驾驭不了风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静的容颜,修长美丽的身段,没有流动的线条,没有内在的气质,就不会有优美的韵致。
她们的旗袍都是淘宝上买的,统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码的那种。其实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觉得刚成熟的少妇穿才是绝配。妙处是要美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构思细腻协调,不能肥一丝一毫,也不能瘦一丝一毫,与身体曲线完全吻合,方能展现旗袍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团扇,溢出墨香的古装线书,潺潺流水的竹间小溪。但她们似乎不讲究这些品味,她们像对待广场舞一样对待旗袍,别人的眼光并不会妨碍她们的热情,她们大胆地在街上走,在河边照,在茶山上秀,在广场上舞,录成短视频,制作抖音,不亦乐乎。或许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旗袍梦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样是否适合。或许她们是真的喜欢并爱上了旗袍,爱上旗袍的内敛与安静,只是并未懂得旗袍的内涵与韵味。
她们努力地学着,现在有了些韵味。旗袍秀作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游走在了西溪、南门码头,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间水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地看,那一袭岁月的优雅,从古典走向现代,宛如朵朵开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着为她们拍摄制作的视频画面,她们行走在小镇的青山绿水间,还是有美的意境。我给她们的视频配上一些文字,为这方秀美的山水,人间的桃花源,为热爱生活的她们:
遇见你,江南风荷
霓裳羽衣,花钿玉笄
遗落在江南的葫芦宝地
我着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烟波上淡月村墟里
圆润的双肩是东溪西溪
尘封葫芦口的巽峰塔
檐铃在梵音中叮叮响起
我走进这一方秀美的盆地
远处袅袅炊烟,野藤疏篱
凤凰扣下的风姿在广场工笔
香云纱的垂坠晕开杨柳岸堤
秋风拂过芦苇西溪
笛声金黄了杏叶太平
我忆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华过后在青石板独行
缕缕丁香的姑娘带着油纸伞
朔江而上撑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莲步轻移,流苏盈盈
弥散开小镇典雅安祥气息
淡淡雅雅的气质洇开了水墨
粉红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墙团扇开青苔底色
临水照花,花动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动的采茶姑娘
氤氲着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风荷大地
蔚蓝的天色下穿过拱辰门
我在南门码头等你
通济桥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铃,再没有无语凝噎
驻足司前古街回望旧时岁月
宣平景色都滚边进袖口衣襟
款款走过黄昏走过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边杨柳依依
一念杏黄,一念荷起
如钩的新月,载不动古镇芳华
阑珊的灯火,把小镇细细梳理
在这场旗袍秀中,我是把这千年的江南小镇,在新城镇建设后越来越美的身姿,也幻化为心中那现代而不失传统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愿岁月静好,旗袍倾城,山河依旧。
作者简介: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