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历史及形制特点
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二、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三、它的形制特点丰富多彩: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⑵ 越南的风土民情谁知道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⑶ 清末民国服饰是怎么发展的
作者:Zutto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你该明白【汉人不是汉族,晚清之前的记载的”汉服‘’也不是汉民族服饰】汉人服饰并未消亡于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满族】旗人进入中原进行易服令导致明代衣冠体系崩塌,注意了,我说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两者的区别。清代长袍马褂不是什么人都穿,不是汉服爱好者所宣传那样所谓旗人入关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长袍马褂,关于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舆服志》,自古以来都有《舆服志》这是由皇权颁布,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着穿样式,规定颜色等级、服饰等级制度和礼仪,记录着衣冠文化的规矩和变迁,有兴趣可以去看舆服志。清代由于男从女不从的缘故,汉女服饰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续到民国时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饰互相影响,衣着还是区别,旗女日常衣着是长至足面两侧不开叉的袍子,汉民女袭明制以传统的两截衣穿打扮,上衣长至膝盖的袄衫下着长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强调的是天下观念的文化国家,天下观念意识在汉朝形成,文化支撑的是经济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原因。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到清末,然后才由民族主义的意识代替了天下观念。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汉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体系崩溃,服饰等级制度废除,旗、民没有衣冠体系的约束,服饰陷入混乱,出现了许多穿奇装异服的现象,像什么男人穿女人服饰,女人穿男人的服饰,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戏服,有的披头散发,有的剪长辫为短发。这是汉人明末衣冠体系崩溃第一次服装大变易。
1912年3月《申报》: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和西装并行、服饰开放的时代。
《新女界杂志》:“近年来大家都不肯往这点上讲究,也有女扮男装的,也有仿妓女戏子装饰的,也有学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服制》规定了常服、礼服等,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国政府颁发的服饰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级制度,无阶级观念的基本原则注入了服饰平等精神,再加上当时由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同时带还来了机器生产的洋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受到的冲击,正式这种对外来服饰的接纳,体现了人们的趋洋趋新观念,促进了服饰交流与融合。
《服制》法令将燕尾服定为大礼服,西装定为半正式礼服,然而当时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知识分子普遍穿着的依旧是长袍马褂,这也使得西装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民初社交场合。20年代,由军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装诞生,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很快,中国男子服装演变成中山装、短衣短打、长袍马褂、西服局面。后来20年代末,国民政府颁布新的《服制条例》将国民礼服燕尾服废除,而将袍、褂定为男子礼服。
-----
汉族女子服饰依然袭明制,以传统的两截衣穿特征打扮,民初袄衫由长变短,窄而修长,下着长裙,当时还受日本影响,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发型,中日服饰混搭。清末民初,西装、呢绒洋布进入中国,当时社会是以洋货为时髦,特别是洋布、丝袜、皮鞋之类,因此助长了洋货在中国倾销。民初由于服饰等级制度废除,当时衣着时尚先锋,有两类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学生,二是妓女,她们除了互相模仿外,还带头流行了男袍。【有些极端汉服复兴者攻击旗袍是妓女服,实际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装】清末民初,西装、呢绒洋布进入中国,当时社会是以洋货为时髦,特别是洋布、丝袜、皮鞋之类,因此助长了洋货在中国倾销。民初由于服饰等级制度废除,当时衣着时尚先锋,有两类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学生,二是妓女,她们除了互相模仿外,还带头流行了男袍。【有些极端汉服复兴者攻击旗袍是妓女服,实际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装】
《清稗类钞·服饰类》:同、光之交,上海青楼女子“有戴西式之猎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为女矣。”
《清稗类钞·服饰类》:光,宣间,沪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后纪》云:“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厉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剑.”此女子男装之初祖也.
《海上繁华梦》妓女金菊仙出场,即以男装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国缎夹袍、二蓝漳缎马褂,足上平底缎鞋,淡湖色缎子套袴,头上梳的是松三股辫子,元色长须头辫线,好一个男子装束,皎如临风玉树一般”
因女学、女权运动兴起也反映到了服饰上,女效男袍是因为女子为与争取男子服饰平等而穿的风气,同时也是挑战传统伦理观念改变千百年的两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杂志》:“近年来大家都不肯往这点上讲究,也有女扮男装的,也有仿妓女戏子装饰的,也有学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复会见闻杂忆》:“(秋瑾)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更衣记》: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当时成为女性追逐的时尚,继而推广向全国。
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装的流行以外,袄衫也产生变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样式下摆半圆形,同时上海还出现了旗袍马甲,这个马甲跟旗装马甲不同,无袖双侧不开叉,长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袄衫的长衣,因此被称作为旗袍马甲。除了女效男装的流行以外,袄衫也产生变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样式下摆半圆形,同时上海还出现了旗袍马甲,这个马甲跟旗装马甲不同,无袖双侧不开叉,长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袄衫的长衣,因此被称作为旗袍马甲。
图下为倒大袖袄裙和露出黄色袖管的旗袍马甲。
后来,倒大袖袄衫和长马甲合并演变了旗袍,旗袍在最初并非叫旗袍,而是长衫,长衣,长袍等,因为它也是和男子一样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祺袍等等。后来,倒大袖袄衫和长马甲合并演变了旗袍,旗袍在最初并非叫旗袍,而是长衫,长衣,长袍等,因为它也是和男子一样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报》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装五年之一回顾》:“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变化,亦有线索可寻。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来之裙制者,现已息影之黎明晖女士,创着旗袍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国旧式女子所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短袄依旧,长马甲替代了原有的围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马甲形式出现,后来长马甲与套在里面的袄衫作一线缝,合并一起变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窗口,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运用了西式风格,像荷叶边、泡泡袖、蕾丝之类,后来40年代前后衣身还采用了立体剪裁【民国大多数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了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再借助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髦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巅峰,同时还流行到了国外华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两截衣穿的传统汉服成了女子标准服饰。【30年代旗袍的立领跟明代时期倒是有点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颈束缚的紧紧的】旗袍最初以旗袍马甲形式出现,后来长马甲与套在里面的袄衫作一线缝,合并一起变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窗口,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运用了西式风格,像荷叶边、泡泡袖、蕾丝之类,后来40年代前后衣身还采用了立体剪裁【民国大多数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了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再借助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髦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巅峰,同时还流行到了国外华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两截衣穿的传统汉服成了女子标准服饰。【30年代旗袍的立领跟明代时期倒是有点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颈束缚的紧紧的】
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现在所指的“盘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盘成格式花样的布扣(如下图),而这种布扣正式民国旗袍兴盛起来之后在旗袍上发扬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一字扣。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现在所指的“盘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盘成格式花样的布扣(如下图),而这种布扣正式民国旗袍兴盛起来之后在旗袍上发扬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条例》将旗袍将视为女子礼服,除了旗袍还有裙褂。30年代《服制条例》将旗袍将视为女子礼服,除了旗袍还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头源于明代,具体点就是披风红裙,披风源于明代男子服饰,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风主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对襟直领,男女通用,另一种是对襟竖领,女性专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称为氅衣,清代在男装外褂的影响下,同样是对襟的女性专用的披风逐渐具有了礼服或吉服的性质,披风流行的巅峰期是在康乾时代,其后保留为礼服,日常极少着穿。由于披风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当时把女性披风也称为“褂”。江南一带称呼为披风,而南粤等地亦用“褂”来称呼披风,与红裙合称“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来妆服志》:“妇女的礼服,最普通者,曰披风、曰红裙。披风比于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则作天青色,而素服则作元青色,不得有异色。披风之内衬以袄,那就尽你爱用什么颜色,便用什么颜色了。披风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对襟,长可及膝。有两袖,极博,以我幼时所见,大概以蓝缎而绣以五彩或夹金线之花。六十年以上对于披风上的装饰,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闺女,不得穿披风。
到了晚清时代,女太太们踵事增华,披风上除补服以外,还有平金的团花,以及水浪形的金边,她们称之为‘水脚’,此种装饰,北方官太太们颇为提倡。披风上有短领,可以点缀各种珠宝。披风亦似男子的外套,从纱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却是没有过。
红裙也有种种花样,大红之裙,加以百襕,有的还装以各种飘带。有一时代,裙幅上装以无数的小银铃,行一步辄丁令作声。但此种装饰,都为年轻少妇为之,年老者穿红裙,亦颇素朴。”
裙褂是一脉相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服饰,裙褂定制到完工起码要一年多吧,价格贵死。另外,还有一种一脉相承幸存下来的传统服饰—袄裤。裙褂是一脉相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服饰,裙褂定制到完工起码要一年多吧,价格贵死。另外,还有一种一脉相承幸存下来的传统服饰—袄裤。
科普一下传统服饰的定义,传统服饰的“传”即传承,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统”就是统一制式。
------
袄裤是袄裙去掉裙子的装束,袄裙去裙流行裤装普遍大概是在光绪年间,袄裤裤腿各自分开,钉环系带,下端裤口平直,裤腿常镶花边装饰(下图为袄裤)。袄裤跟旗女装有区别的,袄裤这种装束有些人很难分清和旗女装的区别,我来科普一下,袄是汉女日常装束之一,袄衫的长度最长也就在膝盖上下,两侧开衩至腰。旗女装的日常袍一般长至足面,两侧不开衩,那叫衬衣,还有一种款式叫“氅衣”,这是外衣不能单穿,一般穿在衬衣的外面,氅衣两侧开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贵人家日常装束或者民间礼服。
《更衣记》: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银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光绪年间,妇女流行穿裤,穿裙遂渐减少,由于清末日常流行裤装,裙子就被作为礼服使用【下面的资料反映当时裙子穿着情形】,后来民国时期受西方裙子影响,中国传统围系的裙子演化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妇女们的礼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还有喜庆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来,正太太都是大红绣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红、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显赫的儿女,大妇赏穿红裙子才能穿”
《更衣记》: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服饰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变的程度,所以乡村及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服饰变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袄裤这种装束以前乡村挺常见,有些老人也是这种打扮。由于风俗原因,不同地域审美趣味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汉装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饰也很相近。
凤阳汉装<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mg.com/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_r.jpg"><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
------
民国末年由于政治原因,香港与中国大陆分开发展,从此两地衣饰样貌差异渐大,审美与主流服饰亦大为不同。共和国建国初破四旧土改运动使传统文化失去生存土壤,关于服饰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长衫等汉服及传统习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没落的文化范畴;西服则代表西方资产阶级,所以那时候人们思想意识上认为不能穿,穿了的后果你懂的。这种土改运动使民国政府确立的服饰制度荡然无存,中山装、军装远比任何款式流行【据说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装】,社会服饰高度统一,中国进入了“灰蓝黑绿”的时代,这个时代一套中山装或军装就能让你面对所有的场合,使得社会失去服装体系化的认知。
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被西方、日韩服饰审美占领【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等】。复兴的旗袍传统韵味全无,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开放外来时装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及审美被淘汰并打上“老土”的标签。【汉服复兴者搞出来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low】。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地区,裙褂、男褂袍是幸存下来了,香港、台湾等地那带女子礼服选择要么是旗袍,要么是裙褂,男穿西装或褂袍。后来03年“汉服复兴”运动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乱上加乱,简直胡来。
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被西方、日韩服饰审美占领【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等】。复兴的旗袍传统韵味全无,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开放外来时装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及审美被淘汰并打上“老土”的标签。【汉服复兴者搞出来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low】。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地区,裙褂、男褂袍是幸存下来了,香港、台湾等地那带女子礼服选择要么是旗袍,要么是裙褂,男穿西装或褂袍。后来03年“汉服复兴”运动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乱上加乱,简直胡来。
传统服饰真正消亡的原因毁在建国初“灰蓝黑绿”时代,如今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乡村幸存,后来汉服运动更是乱来,据我所知所谓“汉服”就是X朝X代不同审美趣味和形制一锅乱炖+日韩影视元素审美七拼八凑出的,没有衣着场合规则,更是违背服饰发展史理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谈不上是汉民族服饰,更不是传统服饰,必须是共同遵守的着装系统才能叫民族服饰。传统服饰真正消亡的原因毁在建国初“灰蓝黑绿”时代,如今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乡村幸存,后来汉服运动更是乱来,据我所知所谓“汉服”就是X朝X代不同审美趣味和形制一锅乱炖+日韩影视元素审美七拼八凑出的,没有衣着场合规则,更是违背服饰发展史理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谈不上是汉民族服饰,更不是传统服饰,必须是共同遵守的着装系统才能叫民族服饰。
----
衣冠,在古时是人的第二张脸,象征着社会扮演的角色与地位。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穿衣从来就是个政治问题,与统治者紧密相连,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后一个封建衣冠等级制度废除,终结了自古以来服饰等级制度,也结束了贵族服饰制度,由于清政府统治者阶级终结,衣冠体系崩溃,后来随之来的是新的服饰制度,再加上外来西方文化带来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们在选择服饰上不再受阶级观念身份高低的选择,而是从审美,时尚的角度出发,其后迎来了“文明新装”时代,同时吸取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男人剪辫、女人放足,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也引发了服饰变化【由于接触不到新思潮的偏远乡村地区,大多数还是旧制】。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服饰开始变革,经过这关重要一环,民族,民族服饰便出现了。下文的“汉服”就是指汉民族服饰,这里的汉服指的哪些款式,应该不用我解释了。
三十年代《三江县改良风俗委员会补充规则》“苗瑶侗人之衣裙,应一律改用汉服,以资节省,而一观瞻”
民国服饰发展真的特别丰富,最特别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构建的一种时代性标识。几百年以来汉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强女子弱,社会地位上男女有别,明确地强调男尊女卑的观念来压迫妇女。
为葚事 ,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
百凡事体须卑顺,不得司晨啼母鸡。
清末女学、女权兴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东西了。唐宋明清这几百年以来实行衣冠等级之治的王朝社会,男女在着装方面界限森严,所谓“男女不通衣裳”,规定男女服饰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效男袍这种挑战传统衣冠观念使女子着装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没有西方打开国门,女学女权不会存在,女效男袍也不会存在,旗袍也不会存在,说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贵,它的性感,它的温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
⑷ 苏州旗袍
虎丘比较贵,宰的是外地人,款式也比较少。
个人建议:去观前街逛逛,很多。观前街上的各大商场也有,款式也比较适合年轻人。另外,在接驾桥附近的几家丝绸商场里也有,比较正宗。
⑸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据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西汉:曲裾深衣、襦裙
东汉: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为高腰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装
⑹ 求完整服装史越详细越好,最好在举例一些服装品牌关于服装款式风格的变化史。采纳了会再多给分!谢谢了
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 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初的服饰,比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唐代。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 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着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装的模样;这些服装有宽袖、窄袖,有圆领、翻领,以及乌皮六合靴,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服饰。
5、 宋代服饰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
宋代织品非常的发达,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在服装上广泛使用。织品的质地轻薄、飘逸,给人秀丽之感。
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7、 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首先,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明代的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的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黄色。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
明代的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黄色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时期的服饰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
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这类服饰多为合领、右衽,领、襟、袖使用宽大的襕边作为修饰,袖子短而口宽,长及手;袍在身侧开高衩,下穿宽口大裤,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不穿绣花鞋。
清代的服饰融合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以满族的高领、大襟缘边、宽口袖、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有明代的遗风。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饰有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长裤,足穿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着造型。
9、近代服饰 (西风东渐话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
自干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渐输入我国,制装的外来原材料大大吸引着国内的妇女们,于是在衣着家具上明显地出现了变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岭。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成为逐渐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这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民国廿年以后这种装束又普遍流行起来。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遮阳伞握在手中,更显新潮和浪漫。瓯洲和东洋摩登时装,从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的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们多穿红色镶银铃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用红布绣花,并加金银链,挂在颈部的护身衣)。此外连衣裙〈五十年代苏联称"布拉吉"〉也较为普遍,追其根源,我国古代传统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连衣形式,只不过由西方再度传入则更加简化和便于活动罢了。在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贵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种反毛对襟式外衣,其区别在于不是翻领。“斗篷”是一种外出常用的服式,着此装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当时这种斗篷在上层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较流行。以上服式虽然只有几种类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众多地区的服式可从几种类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装饰、原料的不同,选择,变异出更多的服式品种来。
皮鞋、提包和伞,都是日本"东洋女"带进来的。光绪末年在广州就已出现过这种装束,被人们称为"自由女"装束,这表示了她们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期开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等,他们所穿的摩登服装叫"文明装"。西方服装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瓯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瓯洲的服装、饰物和化妆品等带回我国,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装的兴起,也促进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紧窄小旗袍和短褂改变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式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