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太子穿旗袍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丹蜜诗女装档次怎么样 2025-05-22 22:49:44
褐色裙子怎么穿好看 2025-05-22 22:41:01

太子穿旗袍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6-22 20:19:28

⑴ 旗袍的寓意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点

旗袍样式多样,基本都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为开襟半襟形式,立领盘组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丽典雅的代名词,展现女性的端庄优美与迷人曲线,非常适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征。旗袍是传统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为时装,章显女性的婉媚,承载着女性身上的隽永和优雅。

三、旗袍的花纹样式

1、花草图案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花草图案,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莲花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纹图案。

【梅】

梅花凌寒独自开,所以坚韧、经霜傲雪等特质在人们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征福禄寿喜财;梅花和喜鹊一起出现时,又代表着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兰】

兰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旗袍上以兰花作为装饰,也能够凸显女性的温婉气质。

【竹】

高风亮节,坚韧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纹样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绿的竹叶点缀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饱满,虽然菊花的印象属于悠闲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图案却有着富贵长寿的寓意。

花草图案是旗袍纹样当中运用最多的花纹,既可以简单简约,也可以富丽华贵。

⑵ 旗袍的意思是什么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古代太子服饰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服饰,属于礼制问题,是用来分贵贱,别尊卑的,皇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在礼制上仅次于皇帝,体现在服饰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现在服饰上,皇太子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穿“衮冕”,就是电视上演的那种头上顶个平板,下面垂着一排珠子的那种帽子,身上的衣服则绣上日、月、天、地等各种图案。

这是皇帝的帽子,仔细数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哟
这种衮冕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庙等皇帝才会这么穿,平常上朝啊,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时候,是不会穿这玩意的。现在演电视的,皇帝出来动不动就穿成这样,是不对的。

成都武侯祠的刘备像,仔细数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难到武侯祠塑像的时候是想说刘备偏安蜀中,还不够格当真正的皇帝?其实不是的哈,因为按照周礼的理想,衮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级服饰,在衮冕之上还有一套更高级的礼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时才穿,平时搞活动,不穿大裘冕,只穿衮冕,为了区别,皇帝的衮冕只有九串珠子。不过套规定太繁锁,后来不怎么用了。武侯祠这个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礼的。
衮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贵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后所垂的珠子的数量和衣服上绣的图案来区分等级,但后来因为这套服饰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准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亲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衮冕了,当然外国的国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鲜的国王也可以穿衮冕
皇太子的衮冕和皇帝的区别,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颗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颗,衣服上绣的图案,皇帝是可以绣十二种,皇太子只有九种,便说实话,这种差别完全不影响整体观感,不仔细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数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哟

⑷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叫什么,如王爷的衣服叫蟒袍,皇帝的衣服叫龙袍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而龙袍皇帝专用的袍。

据《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记载:“皇子蟒袍金黄色,片金缘,绣文九蟒(皇族为明黄、金黄及杏黄,以片金为边缘,绣着九蟒)。”普通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曰"蟒衣"。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4)太子穿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龙袍与蟒袍的色彩

一、龙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汉朝推绎周崇尚红。

隋文帝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沿用下来,直到封建王朝结束。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

二、蟒袍

蟒袍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京剧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

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复合色)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对于具体人物,力求扩展服装基色(主色)的面积,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⑸ 太子服与龙袍有什么差别

太子服与龙袍的差别:

1、 龙袍图案不同。“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皇帝是九五之尊,服饰上独享九龙爪,穿的是五爪的龙袍,而太子穿的是四个手爪的蟒袍,太子的是的衣服上绣的是四爪蟒。

2、颜色不同。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干隆帝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孙、皇曾孙、皇元孙服制。元孙应为玄孙,避康熙帝之名讳改称元孙。 清代历朝,惟有康熙立过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

3、朝冠不同。皇子朝冠,分冬、夏,按时令更替。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石青片金缘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 皇孙朝冠,亦分冬夏两季。

龙袍:

4、端罩不同。皇子端罩,以紫貂为之,金黄色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孙端罩,以青狐为之,月白缎里,余与皇子制同。 皇曾孙端罩制与皇孙同 皇元孙端罩用紫貂为之,余与皇孙制同。

⑹ 康熙朝的太子着什么服饰~~

清朝只有一位皇太子,就是胤礽。

衮服:为皇帝穿着,皇太子的穿着。但朝服颜色不同,皇帝为金黄色,皇太子服为明黄色。朝服上所绣龙数也不同,皇帝绣九龙,皇太子绣五龙。皇子朝服是绣四龙的。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

清朝就这么一位皇太子,两上两下的,最后还没有当上皇帝。

胤礽:
http://blog.photo.sina.com.cn/showpic.html#url=http://static10.photo.sina.com.cn/orignal/50929dd84466a6dafea69

胤礽福晋(瓜尔佳氏):
http://picasaweb.google.com/bingji123456/TsrUIK/photo#5101362381644746450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⑺ 中国人穿旗袍有什么意义

主要旗袍的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适合,线条简便,优美大方,所以,有人认为旗袍是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可起到彩云托月的作用。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爱好,可长可短,可做单旗袍、夹旗袍;也可做衬绒短袍、丝棉旗袍。并且,随着选料不同,可展现出不同风格。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作,可显示出温和、稳重的风韵;选用织锦类衣料制作,可当迎宾、赴宴的华贵眼饰。因此,当中国旗袍在日本、法国等地展销对,很受当地妇女人士欢迎,她们不借重金,争购旗袍,特别是黑丝绒夹金花、篓金花的高档旗袍,最为抢手。总之,旗袍正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它不仅成为我国女装的代表,同时也公认为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⑻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8)太子穿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⑼ 穿旗袍有什么讲究

1、穿旗袍佩戴配饰更能加分

在细节上体现你的穿衣品味,在穿旗袍的时候搭配一些小配饰,是更能够体现你的审美情趣。但是在佩戴配饰的时候也要注意配饰的风格,不要喧宾夺主。旗袍才是我们的重点,而配饰是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旗袍更显生动亮丽。

2、穿旗袍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贴身

旗袍能够展现女性的曲线美,但是也不要为了曲线美而特意去穿不合身的旗袍,过紧的旗袍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还会让穿旗袍的人有不舒适的感觉。最好的旗袍大小应该是能够让你的身体有活动的余地,同时旗袍的衣领、袖子等地方也要细细查看是否裁剪制作得当。

3、穿旗袍要讲究内搭

如果穿着的旗袍比较轻薄透气,或者是无袖的旗袍,就需要格外注意旗袍的内搭了,不仅在颜色的选择上要尽量浅色,和旗袍相配合,尺寸贴身也很重要,不要因为尺寸而外露。

4、穿旗袍要讲究花色、面料

一般来说,年龄层次不一样,选择的旗袍的花色和面料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稍微年龄小一些的,在花色的选择上可以比较大胆活泼一些,更显活力。稍微年龄成熟一些的,可以选择一些成熟稳重的花色,面料也偏向选择高雅大方,更符合典雅的气质。

5、穿旗袍要讲究仪态

女性穿旗袍是十分讲究仪态的,站着有站着的仪态,坐着有坐着的仪态,行走也有行走的仪态……不雅观的行为会显得和旗袍格格不入。

对于女性来说,动人的风度和仪表更容易为自己加分,留下好的印象,增添魅力。所以穿上旗袍之后也要十分注意仪态举止。

⑽ 穿旗袍着马甲,家长送考穿旗袍有什么寓意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并且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我们都知道,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非常担心自己的高考 ,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的话,他们更加担心 ,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那么对于高考这样的一件事情来说的话,也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那么穿旗袍着马甲 ,家长送考穿旗袍有什么寓意 ?首先对于这样的一种穿着来说的话,那么它的寓意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因为旗袍她本身就有一个旗帜,那么就寓意旗开得胜 ,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当中能够稳定发挥,旗开得胜 ,妈妈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自己的孩子加油鼓劲 ,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