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为什么考古学家需要戴手套
扩展阅读
复古风照片旗袍怎么选 2025-09-25 07:20:50
手机怎么拍出好看的童装 2025-09-25 07:19:56
威志发动机皮带多少钱 2025-09-25 07:13:37

为什么考古学家需要戴手套

发布时间: 2022-06-24 06:36:56

⑴ 考古就像开盲盒,考古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考古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比较多,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一些古墓之中都是有设置机关的,这一点我们在那些相关类型的网络小说中也可以看出。虽说网络小说确实描述的有点太骇人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其实也相差不多。考古的第一要义就是需要注重自己的人身安全,有许多墓地都是垂直向下的,因此这个高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说不小心摔下去的话,那么安全就很难再保障好。在考古的时候最需要注重的就是人员安全,考古虽然重要,但是自己的安危是更重要的。考古这件行为在近期比较火,因为三星堆的出土,使得考古的热度再一次喷薄。

⑵ 为何考古时最怕古墓出现鸡蛋,到底有什么讲究

“蛋壳干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一颗小小的鸡蛋里也能暗藏干坤,也能孕育出新的生命。虽然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鸡蛋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够吃得起鸡蛋。可是在古代,鸡蛋其实是一种十分宝贵的食物。一般来说,不到逢年过节普通家庭是不会把鸡蛋拿出来做菜的。

总而言之,小小的鸡蛋背后其实有很多的故事。成书于533年-544年的《齐民要术》就总结了禽类的养殖技术和鸡蛋的食用方法,时至今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还是缺不了鸡蛋。唐代的医学家孟诜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从公元713一直编写到公元741年才写完的巨着《食疗本草》中也有详细的关于鸡蛋的记叙。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不仅有鸡蛋的妙用,作者甚至还把鸡蛋和鸭蛋的功用详细地分开描述,以供有需要的人们参考。

⑶ 考古学家在考古中需要带什么

考古田野生活装备谈

有两点首先必须明确。
考古工作不同于地质工作,我们不是居无定所,而是要在某个地方安顿下来,住上一段时间,经常是两周到两个月,因此我们的装备不需要完全按高度流动的生活来安排,因此不能太简单。
考古也不同于户外运动,没有必要故意给自己添加重量,把所有的东西都背着走。我们是去工作的,我们有后勤保障,我们可以把自己装备得充分一些。

我们最经常听到有关考古工作人员装备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装备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最简主义的做法随着野外工作时间的延长会越来越尴尬,天冷了要去赶快买衣服,下雨了临时去买伞。某种程度上说,最简主义也是“凑合主义”。热爱田野工作的人是认真的,就像喜欢书的人买书、喜欢音乐的人买碟、喜欢打扮的人挑衣服,细节是关键的!
二是把旧衣服、将要抛弃东西在野外使用,这种做法认为野外是一种次要的生活,不值得花费人力物力。但是热爱就意味着投入,不投入是无法热爱的。
第三种看法认为装备是奢侈浪费的表现,我们应该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按这种想法,所有的机械都应该被销毁。好的装备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
最后的看法装备太贵,让人望洋兴叹,无能为力。好书的人绝对不以钱多买书多为荣,而是以花最少的钱淘到最好的书为荣。大凡爱好大都如此,以努力去弥补金钱的不足,在拮据中享受难得的快乐。

1.我从脚谈起,野外保护脚的意义毋庸多言,目前市场最好自然是带Gore-Tex里子的专业户外靴,透气防水,半高腰设计可以保护脚踝,但是价格太高,一般都得上千。如果有精神去淘的话,在断码断号打折的时候可以捡个便宜,我就曾四折买了一双奥索卡的。其实我以前一直穿的是军警靴,98年买的,前两年才扔掉。当年不到200元,现在价格估计也不会太高。它前后有钢板,牛皮面,很结实。买这种鞋注意稍买大一点,配上吸汗的鞋垫与棉袜,也很舒服。可能刚开始穿有的磨脚,可以提前贴块创口贴防止磨破皮肤。
2.裤子自然是速干、耐磨的好。夏季下野外,推荐那种上下两截可分开的样式,热的时候把裤脚卸掉,当短裤穿,冷的时候装上,很方便。
3.衣服方面棉T恤衫、棉衬衣我以为好过速干衬衣,它们的透气性更好,更贴身,两种我比较过。马甲在野外比较适用,便于穿脱。推荐带一件抓绒的外套,这种衣服保暖、轻便、易干,也不贵。如果经济允许,冲锋衣是户外不错的选择,既防雨也防风,若是Gore-Tex面料的,还可以透气。
4.帽子方面,草帽透气,但是不能遮雨,很容易坏。鸭舌帽遮挡的面积有点小,但是配有帽子的衣服甚好。前天在厘米特户外用品店看到一种有后披的帽子,发掘时极实用,可惜有点贵,八折也要一百一十多。其实有一种帽子又好又耐用,那就是西藏的毡帽,遮阳挡雨都行。
5.戴眼镜的人在野外最好带一副备用的,曾有同学在野外弄坏了眼镜,不得不专门进城去修理,成本高,而且小地方修理的质量也不佳。
6.户外用品店有一种围脖,有很多的用途,可以当帽子,还可以当口罩、护腕等,颜色多样,很有装饰性。
7.最近有同学推荐一种万能军锹,的确不错。我曾经买过两次工兵锹,都不是很好使。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关键一点要经久耐用,要能真正挖土取石。
8.旧石器考古调查还要备一把地质锤,长春永春路文化用品店有卖的,网上可能也有。可惜的一点大多数地质锤都太重,倒是人高马大的美国人造的地质锤比较轻便,选地质锤就选轻便一点的。放大镜也是需要的,我在欧亚卖场一家卖望远镜的店里买到一种带光源的,30倍,很实用。我还买过一种便携式的显微镜,最大可以放大100倍,永春路买的,大约是一百元,这东西的聚光灯容易坏,前不久终于在网上买了五个,估计可以用一阵子了。如果对望远镜感兴趣,推荐口径稍大一些的,太轻便的基本是个玩具,没有什么用。
9.爱好喝热水的人下点血本的话,可以考虑“膳魔师”的保温杯,型号很多,保温性能真的不错。我前后买过四五个,自己用与送亲友,尤其小口的那种保温。
10.现在的背包一般都还行,专业一点的要能防水,配腰带与胸带,这样跑动时背包不至于影响行动。两侧的袋子最好深一点。贴背的一面要坚实、有弹性、有曲线以及有通气的沟槽,这样不至于背着太热。户外用品店还见到一种配合背包用的手机袋,可以安装在背带上,也可以放军刀,不错。
11.我因为膝盖不好,所以买了根登山杖,部分碳纤维,打折时三百余。去年下野外时可帮了大忙。
12.瑞士军刀现在真是便宜了,98年我买一把猎人型的,花了三百多,前年鄂伦春考察时不幸掉到厕所里了。都是舍不得买刀套的缘故。瑞士军刀的刀套恨不得跟军刀一样贵,完全可以用户外用品店的手机套替代。现在猎人型的军刀也就一百五六十的样子。冠军型的四百多也能下来,以前可得上千的。
13.这些年野外中,我最得意的创意是带台灯。最早带的是一个飞利浦的折叠台灯,这玩艺不甚经用,不久突然裂开瓦解了。后来买的是“冠雅”带充电电池的护眼灯,也可以折叠。稍稍有点沉,不过没有关系,到工地后,它的用途无与伦比。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找到地方读书了。
14.睡袋也是可以考虑的。07年去和龙发掘,一色新的被褥,床单浆过。刚到工地,阴雨绵绵,不能洗床单。晚上睡在床单上,粘粘乎乎的,非常难受,真后悔没有带睡袋。后来在沃尔玛花一百多买了个薄睡袋,质量不怎么样,但是很轻便。下野外,如果所住的旅馆条件很差,拿出自己干净的睡袋,足以羡煞周边一群人!
15.你想始终保持手铲,乃至所有工具的锋利吗?有一个小东西可是特殊的,转动的砂轮。做学生的也许用不上,若是主持工地的话,绝对用得上。在金牛山发掘时,我的硕士导师吕先生就有一个,非常方便。去年去郧县,我带了电锯、电钻。当老师有点特权,可以托运行李,所以这点重量也没有什么关系。在工地我盖了厕所、浴室、工作台、遮阳篷、托运的木箱等。
16.下次发掘,我要带一把中型的折叠椅下去,太大的不方便携带,太小的又不顶用。晚上回来,特别希望能有个地方靠着,尤其在看书的时候。在工地找一把舒适的椅子可是件难事,老乡的东西偶尔借用一下还行,要长期的,还得自己带。

⑷ 看古书为什么要戴白手套

怕给书翻坏了,留下手印,汗渍什么的。
有很多都是善本,全世界仅此一本,当然要小心了。

⑸ 揭秘故宫灵异事件,故宫断虹桥第四座石狮子为什么不能摸

我相信很多去过故宫的朋友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故宫必须在5点关门,故宫的很多院子是不允许进入的。因此,很多人猜测,在故宫等“殷琦”重的地方,会有很多超自然现象,就像故宫发生的“阴兵借路”事件一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许多游客可能试图触摸石狮,但没有发生。也许很多试图保护文物的人都知道,人们手心的汗水可能会腐蚀历史文物。所以考古学家在研究历史文物的时候,手会戴手套。这样,不仅石狮不能碰它们,而且故宫的所有文物都应该禁止游客碰。

传说很有趣,但毕竟是传说。世界虽大,但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⑹ 考古人员发掘时要不要戴手套

发掘时可以不要,但搬拿时一定要戴手套。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中规定文物采集的 — 般步骤是:
(一)记录

记录要随时进行.这个过程应该贯穿考古现场保护的始终.不仅包括对文物进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骤的文字记录和照相、录像等音像资料。还包括每天的工作日记,档案记录是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和保存好档案,能为后人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采样

所采集样品包括环境样品和文物样品。环境样品是指从考古现场环境中的土质,水质,墓室内气体等获得的样品。文物样品是指从文物上采集的颜色,漆片,纺织品,金属饰品,粮食颗粒,器物中的残留物等样品。对获得的样品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是考古和实验室保护研究的重要依据。

采样的基本原则是:

1、所取样品能够尽量满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确样品的层位以及共存的遗物。

3、尽量选择残器或破损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样,不要对器物纹饰和重要部位造成损伤。

4、科学保管样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扰,使之失去科学研究价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经过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断的土壤腐蚀过程,文物本身发生很多的变化,不再是入藏时那样的结实,虽然看起来很完好,其实却很脆弱。所以搬拿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 、 必须戴上手套,目的是保护文物不受污染。

2 、拿文物时要小心谨慎,轻而稳。

3 、 小件器物应该双手捧着,大件器物应该一只手托底,另一只手扶持,或者双手捧着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 、 纺织品和纤维制品不要折叠,应放在一个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将文物从土里剥离出来的过程,它是文物出土后的第一次移动,提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保护修复工作,所以,它是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技术的重要环节。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须考虑提取是否会对文物造成损害或影响。其次必须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强度。在一般情况下,最好能采取一些措施,对文物进行必要的补强处理,尽可能地保证文物的安全。此外,整个提取过程要做好记录工作。

整体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复杂迹象文物的提取,整体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网法。使用的插板示意箱取法: 箱取法又称“套箱法”,是在考古发掘现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是指在将需要提取的遗存同周围的土分割开来,然后套上木箱,再将底部掏空,使遗存剥离出来的方法。 图 3.8 是箱取法的箱体示意图提取方法可分为背衬法和整体提取法。背衬法主要用于大的片状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画的揭取。整体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复杂迹象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根据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的原则所制订的,并于1984年发布实施。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职责,考古发掘,发掘资料整理,发掘成果刊布,发掘资料管理,附则。另有附录和表格样式两部分内容。

⑺ 考古学家研究文物是带的手套叫什么名字和警察取证物是带的手套一不一样

当然是一样的啊!!都是为了不对物品留下DNA残液、指纹或对物品造成损坏!

⑻ 进入埃及金字塔的考古学家没有一个活下着,这是为什么

进入埃及金字塔的考古学家没有一个活着,很多人说是因为金字塔里面被下了咒语,其实金字塔没有被下咒语,只是因为金字塔由于封闭时间长,黑暗潮湿的地方容易产生奇怪的细菌,人一旦感染这些细菌会出现一些疾病并导致死亡。

综上所述,进入金字塔的考古学家没有一个活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人们不需要这么担心了。

⑼ 马未都: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为什么说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

马未都在古董行,不敢说是排名第一的大佬级人物,最起码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毕竟,人家在古董行风生水起的时候,好多人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就错失了人生第一桶金。马未都捯饬文物的时代,恰恰是文物满大街白菜价的时代。千载难逢的时机,就这么眷顾了马未都。马未都可谓是名利双收,尤其是文物鉴定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马未都言其“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忽悠外行人”,这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马未都言他人不敢言之言,直言了当地说出古董行中这戴白手套的潜规则。古董行真假难辨,与其说是为了鉴定而鉴定,倒不如说是鉴定人心。马未都相对于其行里人来说,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有良知的鉴定家。就冲着马未都所说“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忽悠外行人”,就当得起马先生这样的称呼。大家对于马未都所说的戴白手套,有何高见呢?

⑽ 考古学家需要什么工具

洛阳铲、手铲、考古铲、普探铲、泥(套)探铲、灰桩铲、炮眼铲、刷铲以及各种型号探铲、各种专业考古工具组合式考古探针、墓中探取物用的专业工具等。

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10)为什么考古学家需要戴手套扩展阅读: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使用时身体站直,两腿叉开,双手握杆,置于胸前,铲头着地,位于二足尖间,用力向下垂直打探。

开口到底,不断将铲头旋转,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圆柱形。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看土时,不能回铲,回铲是连续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铲。洛阳地下的土种类很多,探工将其粗分为死土、活土两类。

一般说来,死土是一万年以前未否则探不下去,拔不上来,将铲卡在孔中。搞钻探一面下铲,孔半圆;两面下铲,孔椭圆;只有四面下铲,探孔才是圆的。打的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弯,直是不歪。打垂直孔也并不十分容易,对工具而言,铲头要正,杆子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