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满族人现在还是清朝时的服饰吗
满族人现在不是穿着清朝时的服饰。以下是关于满族人服饰变迁的详细解答:
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 明朝中期:满族开始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 清朝时期: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贵族统治者强制性推广旗装,使其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然而,旗装很快便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二、现代满族服饰的变化
- 民国时期:在旗装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的成分,进一步演化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这种旗袍不仅保留了满族服饰的某些元素,还融入了西方时尚的设计理念。
-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满洲族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经变得十分鲜见。现代满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穿着与现代汉族人相似的服饰。当然,在一些特殊场合或节日庆典中,他们仍会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饰已经过现代化的改良和创新。
三、总结
综上所述,满族人现在的服饰并不是清朝时的服饰。虽然他们的传统服饰在历史演变中保留了某些特色元素,但已经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服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满族人的服饰等同于清朝时的服饰。
‘贰’ 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有着怎样的历史 新闻网
旗袍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40年代后,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旗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朵一奇葩,在国际流行服饰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叁’ 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旗袍,这衣服的出现既有时间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现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前的,按我们国家的历史算是够晚的了,若就因此说它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就会对汉服、唐服,不公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统治者本身不是汉族人,他们是除了元朝时期的统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备广泛性,因为从古至今汉族人口都是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没排过第二的。最后,虽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旗袍还是大多数人的常用服装,但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它的来源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才出现的这一事实。它是满族人为了既满足他们的审美观感,又能体现他们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贵,还有当时的统治需要——为了能和汉族人和平共处,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才有了旗袍的诞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头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因为旗袍普遍都是价格不菲的。
‘肆’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满族服饰吗
旗袍,这一充满魅力的服饰,不仅在中国深受欢迎,就连外国友人也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纷纷穿上旗袍以展现自己的美好身材。然而,对于旗袍究竟源自哪个民族的服饰,许多人或许并不清楚。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旗袍背后的民族故事。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同时也是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其名称“旗袍”意指“旗人之袍”,而旗人即指满族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深受周边民族影响,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的衣装习俗。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满人在女真服饰的基础上,借鉴了蒙古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包括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非衣带、窄袖等。此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时可放下,称为“马蹄袖”。男装系腰带,袍服前后左右开叉,便于骑射。
满洲灭明建立清朝后,中国人开始改穿满洲服饰,满式服饰逐渐成为主流。旗袍因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常装和平民阶级的礼服。随着时代变迁,旗袍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叉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叉(称作“一裹圆”),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非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单长衫。
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到了民国初期,中西方文化碰撞,旗袍作为中国的民族服饰被继续沿用。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将旗袍作为“国服”。这是因为旗袍是当时各朝服饰中最简化、轻便、易用且省工省料的服饰,纽扣的形式也便于穿着。这些特点都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之后,长袍改短袄流行,领型出现了前高后低的元宝领。男式旗袍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领前低后高,加宽下摆,提高开衩。其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
女装旗袍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也经历了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渐减短、腰身变窄、下摆收小且开衩变低。三十年代,随着学生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接受维新思想开始上学,旗袍作为轻便制服出现。此后,旗袍不断被改良并加入了汉族服饰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英文里的Cheongsam虽然是“长衫”的音译但在实际应用中仅指女装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