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女装在胸的一侧挂在纽扣上的那个饰品叫什么
叫旗袍压襟。我也是在找。
B. 古代女子衣服上面坠子是什么
应该是压襟。根据资料,压襟自唐代出现,后流行于明清时期。因为古代女子衣服宽,袍大袖子也大,禁不起风吹,所以便用饰物压住轻薄的衣衫,同时也有装饰的作用,这就成了“压襟”。
压襟是用途性的配饰,所以并没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女子都会佩戴。只不过,通常哪位娘娘有钱,自然就戴的好,而比较普通的女子自然就戴的朴素一些,这些压襟的款式并不是固定一种,什么样的都有。而且不同样式的压襟配合着不同的材质,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祝福,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愿望。
比如春戴兰花、牡丹、桃、杏,夏佩石榴、素馨、茉莉,秋有菊花,冬饰玉梅。既暗示了季节的轮换变更,更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之意。再如鱼与莲花、荷叶组成就是期许来年丰收的“连年有余”,而鸳鸯则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佩戴蝙蝠则是希望幸福能延绵无边。
虽然说款式繁多,但压襟里有一款却是最特别的,那就是十八子。
其实,压襟的很多款式都是做成手串样式的。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对手串极为喜爱,既能放在胸口装饰,也可以取下来戴在手上,一饰二用。而这十八子,是由佛珠演变过来的,寓意非常好,尤其有个求子的兆头在里面。
所以十八子在古代,尤其在后宫妃子间是最盛行的,很多妃子喜欢拿十八子当压襟用。实用性和装饰性都有的情况下,寓意又是好上加好,自然就成了后宫妃子们当做压襟的不二之选了。
C. 压襟可以带中间
不可以,压襟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古代女子在节日或重大场合会把压襟戴在衣襟右上方,起到装饰、美化和固定衣襟的作用。该物品不可以戴在中间,一是不美观,二是容易掉,该物品正确的佩戴位置在旗袍右胸第二颗扣子,现代服饰中的胸针也恰巧在一样的位置,所以也可以被叫做“东方胸针”。
D. 旗袍上的压惊是啥意思
压襟
压襟,流行于明清时期,是古人在右衣襟上佩戴的饰件,可以理解为“压住衣襟之物”。
上端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是用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牡丹、云雀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压襟
E. 传统文化在身边,东方胸针——旗袍之美三分在压襟
旗袍最能衬托中国女性的婀娜身姿。
旗袍早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旗袍上重要的装饰压襟却并没有广为人知,近年随着《如懿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影视剧的热播,再次走入爱美女性的视野。
压襟就像是东方胸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旗袍之美更添灵动。
顾名思义就是压住衣襟,压襟的一个作用是压住轻薄的衣衫。明清时期女子上衣肥阔,风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压襟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另外人在行走时压襟上的坠饰彼此相触,发出轻柔细碎悦耳的声响,听之令人心生愉悦。
《延禧攻略》不仅剧情好,服饰也让观众大饱眼福。而女人的关注点有一半都会看妆容、看配饰,这部剧中的后妃各个风情万种,着旗袍、踩花盆底,摇曳生姿,胸前压襟是随身形之起伏轻轻晃动,更显身姿绰约。
有旧诗曰:
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
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
珠宝玉石自古受女子喜爱,压襟的使用没有等级之分,所以有能力的选材珍贵些,没有财力的也可以置办简单的,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剧中的嫔妃身着或素雅或艳丽的旗装,配上相得的压襟,随便一个画面都是赏心悦目的美人图。
所以说,胸针点缀了洋装,压襟点缀了汉服与旗装。材质各异、形状不一,或长或短,或雅或艳,与衣物搭配可谓相得益彰。尤其是少妇佩戴,更显身姿美妙。
压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衔接而成器,上端是单条圈状用来挂旗装的第二颗纽扣,或银质或丝线编织而成。中间部分为事件的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体型较大;下端以银链缀着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
十八子压襟
在影视剧中,有时会看到她们将手串样的物件挂在第二颗纽上,其实这就是传统的十八子压襟,也是最特别的一种压襟。我猜测,最早应该是因为希望首饰一物两用,慢慢地发展成十八子点缀其他挂饰的款。在古代,人们对手串极为喜爱,既能放在胸口装饰,也可以取下来戴在手上,一饰二用。
简单流苏坠饰
还有一些压襟非常简单,一颗小小的珠宝,配上长长的流苏,看似简单却别有一种灵动,尤为适合女孩使用,豆蔻年华,只需简单配饰便是枝头最美的花。
长款压襟
这类压襟样式或简单或繁复,简单者一根主线穿若干朱雨,繁复者几根主线并行珠玉用量更多极具华丽之感。用于衣物的配扮更显庄重。
看了这些图片,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心动了?要去购置一件旗袍、几款压襟了呢?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F. 民国银压襟三件套分别是什么
民国银压襟三件套分别是掏耳朵的小勺子、夹睫毛的小夹子、剔牙的小剔刀,共三件小物件。
压襟,顾名思义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它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银饰品,常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压襟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流行于明清,那时女子衣着肥阔,经不住风吹,用沉甸甸的压襟既可以压住衣衫,亦有装饰作用。
压襟常见三件套至九件套,由上、中、下三个部分衔接。上端是单条有带钩的银链子;中间部分除银质外,尚有玉、翠、玛瑙等,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
中间部分为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下端以银链缀着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等,多配以枪、刀、钩、勺小件银品。在《甄嬛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装饰,非常别致。
G. 旗袍上的流苏叫什么
旗袍上的流苏叫穗子。
流苏又称穗子,为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饰物,常见挂与帐中窗帘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流苏,随风飘摇荡漾,传递着古雅与婉约的韵味。
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步摇,是其中一种。还有冕旒,帝王头上的流苏,以珍珠串成,按等级划分,数量有所不同。
流苏制作款式简介
制作流苏的方式,与绳结艺术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带有神秘的宗教意味。当时的流苏方式只是用四种颜色的羊毛绳线,以绑结方式制成。
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上各地的风俗各异,令流苏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已分有两种特式-阿什肯纳兹式和塞法迪式。
一个缝结圈、2个结扎十个缝结圈、2个结扎五个缝结圈、2个结扎六个缝结圈、2个结扎五个缝结圈、2个结扎。其余三条如以上的方式制造。从10、5、6和5的圈的数目总和为26个圈数,为13圈数的2倍的数目。
H.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呢
女为悦己者容,清朝女子在穿戴上特别讲究,相对于汉服,清朝的旗袍更显得直筒不显身材且保守。几乎从脖子到脚没有露肉的,而这个“压襟”我觉得是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带来的尴尬和有损尊严。当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压襟”的花样也是品类繁多的,有武器挂坠的。
I. 这个旗袍扣子上的吊坠叫什么
这款旗袍上面的扣子上的吊坠应该只是一个流苏装饰。
J. 巧手做压襟儿
春节前在网上买了一件延禧棉袍,好友梅说,延禧袍配上压襟儿才算完美呢。“压襟儿,什么是压襟儿?”我疑惑地问,接着梅向我普及了有关压襟儿的知识。
所谓“压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多为银质的,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自唐代出现,流行于明清时期。
大家知道,传统女装款型大多比较肥阔,风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东西压住。如不用小物件压住些,如果风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来,在古代可不是风情万种,而是视为失礼放荡的行为了。而用沉甸甸的银质压襟正好可以压住轻薄的衣衫,一件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实用效果的饰品,就慢慢演变为了压襟儿。
清朝女子一般把它挂在旗袍右侧第二个扣子上。
压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衔接而成器,上端是单条有带钩的银链子,也可简单用丝线编制,刚好能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中间部分为事件的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体型较大;下端以银链缀着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
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另外人在行走时压襟上的坠饰彼此相触,发出轻柔细碎悦耳的声响,听之令人心生愉悦。
《如懿传》中的压襟儿
压襟儿上端一般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是用银、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牡丹、蝴蝶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下以银链缀着刀、枪、剑、戟、粉盒等小件银器,也有的只缀着铃铛或流苏。
听她说了这么多,我对压襟儿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我说:“首饰店里应该有卖的吧,我去买一个。” 梅说:“你去看看吧,如果买不到合适的,我给你做一个。”
我知道,梅一直对中国的玉器、首饰等非常喜欢,她自己经常做一些手链、项链、挂件等首饰。在她家的一个衣柜边上挂了十几条她做的各式各样的项链,非常地精美。另外,她做女红也非常在行,经常把自己的衣服修改改改,或在领口加个花边,或在袖口上绣朵梅花,使本来单调的衣服立即增色不少,对此我非常羡慕。
我跑了几家首饰店,有的店铺根本没有,店员也不知道什么是压襟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卖的,但特别地贵,一件要二、三百元,样式也不是特别地满意。
春节前,我去北京梅家,聊天时我告诉她没有买到合适的压襟儿,她说: “来,我给现在你做一个。” 接下来,她便开始做压襟儿。
梅拿出她做手工的物品筐,挑出一些颜色不一的翡翠珠子,用结实丝线把这些珠子穿起来,两侧数量、颜色对称,下面穿上一个翡翠的蝴蝶,接下来再系上一个蓝色的流苏,一个精致的压襟儿便做好了。
压襟儿做好后,梅又找出一个小袋子,让我装压襟儿用。她看袋子颜色太素,说:“在上面绣个花,更好看。” 接下来,她三笔两笔便画了一朵荷花,栩栩如生,真是好看。
接下来,她便穿针引线,开始绣花,我说:“我来吧!”
其实,对于绣花,我并不陌生,早在小学四、五年级时,老师课余时间曾教我们学习绣花,当时我向妈妈要了块白布,老师在上面画好图案后,便一针一针地教我们如何绣花,如何配线,刚开始绣的比较粗糙,慢慢地便越绣越精致了。等到小学毕业时,便基本掌握了绣花的技巧了,最成功的作品是绣了一对儿枕头,一个绣的是“满园春色”,另一个绣的是“军民鱼水情”。一个我外出上学带走;另一个我哥哥参军时带到部队,十分有意义。
…… ……
我绣了几个花瓣儿,便没了耐性,梅接过去一会儿便绣好了。之后又绣了枝、叶等,全部绣完之后,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便跃然“袋”上。
袋子做好以后,我们把之前做好的压襟儿放在上面,很是协调,拍照留念,越看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