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军陆军军服问题,求解答
第一张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服
军衔在领口位置
跨的刀的确有点问题,长度上像肋差,而实际上应该佩95式军刀
‘贰’ 问日本武士怎么佩刀的,刀在身上以什么方式佩戴
日本武士的佩刀,是挂在身体左侧,刀柄朝上朝前,刀尖朝下晌腊枣朝后。
是因为局衡,日本武士是右手拔刀,所以刀佩戴在身体左侧。
这也是为宴拆什么日本的道路是,靠左侧行走。
因为,日本古代,武士的佩刀是配在左侧的。
‘叁’ 国军右肩上斜挂一个皮带什么意思
那也是武装带,那时武装带有两根,一根武装带是在腰部,很常见;一根就是你说的斜挂的皮带。是Sam Brrowne在1857年发明的,因为他断了手,单手拔剑不方便。后来因为军官需要佩戴指挥刀或者佩剑,斜挎带有利于单手拔剑,同时平衡,防止一边高一边低,也有美观和威严的作用。传入中国,是在北洋时期,在奉军军官中广泛使用。后来王柏龄设计黄埔军校军服的时候,吸收了这种设计。国军后来的军服大多保留了这种斜挎带
现在这种斜挎带也还存在,主要是仪仗使用。不过目前这种斜挎带被证明有利于军人身体健康,所以还有保留。但是在警服中很多已经取消了这种设计,因为警察需要近身搏斗,这种斜挎带容易被抓住。
写的很详细了,题主采纳吧。
‘肆’ 二战的日本军官为什么爱挂长长的军刀,飞行员也不例外
1937年抗战初期,日本的兵源好,大部分日军士兵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属于日本军方征兵标准中的“甲种”(身高一米55以上)。而到了抗战后期,伤亡惨重的日本国内开始大幅降低新兵的年龄和体格标准,很多“丙种”(身高一米五以上)甚至“丁种”(身高一米五以下)的少年新兵被征招入伍,所有我们在老照片中看到很多侏儒一般的超矮日军俘虏。
日本军官的矮小,更是有传承。甲午战争中,不少外国军官和记者和日军随行,在他们眼中,“日本军官大多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而在二战中,留仁掘槐丹胡、挎军刀挥王八盒子、矮壮的日本佐级军官,更是最为中国人熟悉。
那么,“矮人国”的日本军官,为何偏偏喜欢人手挎一把长长的日本军刀,刀柄长,刀身垂地,吊在胯间晃晃荡荡,难道不嫌累赘吗?
没办法,挎刀是日本人的传统。
日本古代的武士,个头更矮小,但他们还挎双刀呢!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磨散洞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米55。挎上双刀的感觉,实在离威严甚远,离滑稽甚近。见下面两张图,均为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武士真实老照片。
二战时,日本军方出自恢复“武士道”传统的激励,以及实战中的经验,抛弃了一度使用的西洋指挥刀,把军队中的制式刀全部改成按照武士刀样式改制的军刀。时间从1934年开始,直到二战结束。
这里纠正一下,日本军刀和武士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纯手工打制的日本古代利刃,放之世界也算是名刀。而军刀则是机制,材质、工艺、完成时间迥然不同。武士刀放到今天价值连城,而日本军刀却绝大多数都很粗糙,算是战争纪念品。
日军的制式军刀,先后搞了很多批次,比较出名的有骑兵主要用的32年式军刀、陆军将校用的94式军刀、陆军士官用的95式军刀,以及海军用的海军太刀。
最臭名昭着的就是95式士官刀,虽然这把刀用材和工艺较低,但它大量配备在日军部队中。当时,日本军方规定,曹长、军曹、伍长等下级军官都人手一把95式军刀,我们中国人最熟悉、最痛恨的也是这把刀,因为无数老百姓曾经死于使用这种刀的鬼子小队长手下。
日本军刀,在现代战争中基本没多少实际用处,战场上的日军中下级指挥官,挥舞军刀是用于指挥士兵,相当于指挥旗。至于白刃战中,风哥可以负责任的说:军刀远远不如刺刀厉害。千万别相信什么一击杀敌的日本刀法,挥舞这种被日本人称为“铁棒”的刀条,和对手拼刺刀,刀才举起来,就必定被刺刀捅个透心凉。
这么一说,难道堂堂”皇军“军刀就没有其他作用?当然有,还不止一种。先说海军的。
海军军刀算是日本军刀里的高级货。除了仿制太刀样式,刀装、刀鞘也比较精致考究,但是军舰对战中有啥用处呢?
海军大将山东五十六被美军空中狙击坠机身亡后,日军搜索队找到他尸体的时候,发现他”威严“的坐在飞机座椅上,手按军刀——当然,他人坠机后就挂了,这是当时侥幸没死的一个日本军官,为了大将的“死后威仪“而摆成这样的。明白了吗?军刀,在海军军官死后,可以当增加威风的摆设。
那么,最奇葩的来了:日军飞行员为何也要带把军刀上飞机?
因为,日军没有单独军种的空军,飞行部队是隶属于陆军和海军的,所以,飞行员中的军官,如上图的少尉,都是有佩带军刀资格的。只不过,为何要带毫无实际用途的军刀上飞机?风哥猜想其用意,大约是充当瞎枯提升战意的吉祥物。不过,狭小的机舱里放这么个累赘家伙,一旦作战时飞机俯冲、爬升、翻滚时,那画面太美不敢想。
日本军刀还有第三个用途:充当投降道具。
日本人1945年投降时,各个战区的日军指挥官们,按照盟军收缴军刀的规定,在投降仪式上都老老实实献上指挥刀。
不过,说来遗憾,中国战区的南京受降仪式上,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没有当场将军刀献给主持受降仪式的何应钦。有两个说法:一、国民党方面担心日本人现场做出过激行为,故将冈村宁次军刀事先收缴;二、冈村宁次不愿献刀,故意没带刀去现场——无论哪一个理由,这都是一件不该发生的蠢事!
日本军刀的第四个用途:极大满足了盟军士兵的战利品收藏需求。
‘伍’ 揭秘:军人的军刀一般都放在什么位置
军刀的位置不固定,通常包括腿部,腰部,肩部,胸前
我军的95和07装具都是有刺刀挂板好悔的,其他军刀也有类似的挂板,这种挂板支持腿饥袜隐部,腰部,肩部的挂载,而置于胸前一般是直接挂载在战术背心上。
一般军队的规烂厅范是右腿外侧或者腰后,挂载在右小腿和腰后的主要考虑是大腿要挂弹匣包和腿包,避免冲突,右大腿外侧则是为了拔刀方便,常见于空降兵(必要时刻切伞绳),胸前挂载拔刀不便,不过美帝陆军大多还是挂在战术背心上..毕竟他们不常用刀子,而肩部则会影响背包和背枪,虽然拔刀便利但是容易被夺刀..
至于具体的位置,一般都是士兵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挂的而你说的卡子,通常,刀鞘和挂板都是用牢固的方式绑在身上或者腰带上的,不会只用一个卡子固定的,那就起个辅助作用,而且现在的模块化单兵装具中基本都是可以用卡子辅助固定的
‘陆’ 为什么穿军装要扎腰带啊
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
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带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士兵
还有一种内腰带,说白了就是系裤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武装带不知道如何定义,但今天并不难见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单位大门口站岗的保安,他们多数系的就是武装带。
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一九二二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武装带的配置。
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
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数单位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