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時期穿長袍、短褂、留長辨是什麼意思
滿族長袍,又稱旗裝、旗衫、長衫或大褂,是滿族的傳統服飾。這種長袍的特點包括圓領、右大襟、以盤扣系結,通常袖子較窄,男女老幼都會穿著。男裝的袖子末端常挽起,方便暖手和行禮時撣下,這種袖子稱為馬蹄袖。在寒冷的冬季,男性可能會繫上腰帶,或在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長袍、馬褂和馬甲是滿族人的主要服裝。馬褂是一種在春秋和冬季由有身份的富裕男性穿著的服飾。它通常為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至腰部,袖子稍短。清朝時期,滿族男子在夏季常戴涼帽,冬季則戴皮製的馬虎帽。
旗裝,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由袍、襖掛、馬等組成。旗袍最初以無袖的長馬形式出現。滿族建立清朝後,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服飾產生了顯著影響。長袍和馬褂在近代演變為旗袍和唐裝,被視為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
馬褂是滿族騎射時穿著的褂子,後來成為日常罩在袍子外面的服裝。它的身、袖較短,春夏季可製成單、紗、夾褂,秋冬季可為皮、棉褂。馬褂常和旗袍搭配穿用,清初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著,至康雍年間已盛行於滿族男子中,成為日常服飾。皇帝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使其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徵。
滿族服飾的民俗主要由於環境形成。由於滿族先民長期居住在寒冷的東北地區,他們需要穿著長袍來保暖,同時又需要騎馬,因此發展出了下擺開衩的長袍。男性穿著的稱為馬褂,女性則稱為旗袍。這種長袍在滿族入關前,男女老少都會穿著,用以遮擋風沙和烈日。入關後,滿族人的生活逐漸漢化,服飾也有所變化,男性的主要服裝變為長袍、馬褂和長褲,而女性的主要服裝仍是寬腰身直筒式的長袍,這便是現代意義上旗袍的起源。
滿族男子喜歡穿著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而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戴耳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飾與漢族服飾趨於一致,但旗袍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❷ 清朝服飾長袍馬褂,為什麼叫長袍馬褂馬褂什麼意思阿
馬褂,這一游牧民族的傳統服飾,在客家地區亦稱作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男性常見的一種服裝。它通常穿在旗袍,亦即滿式長衫之外,形式上類似於背心或外套,因此亦被統稱為「長衫馬褂」。隨著滿族建立清朝並統治中國,他們開始推行剃發易服的政策,幾乎廢止了傳統的漢服。這一政策使得滿洲服飾變得普遍。
馬褂是一種有袖的上衣,與無袖的馬甲不同,分為大襟、對襟和琵琶襟三種款式。其長度通常至肚臍,袖子則達到肘部。在清朝初期,這種服飾主要局限於滿族人的穿著,但隨著剃發易服政策的強制實施,尤其是在康熙和雍正年間,馬褂開始在漢族人中廣泛流行,並出現了單、夾、紗、皮、棉等多種材質。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別賜予的服飾,僅限於皇帝的特選侍衛、有特殊軍事功績的人以及狩獵表現出色者穿戴,作為皇室恩寵的象徵。因此,普通民眾不得隨意穿著黃色馬褂。
到了民國時期,1911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將長袍馬褂定為男子常禮服之一。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色長袍和黑色馬褂定為「國民禮服」。
今天,長袍馬褂在中國仍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大部分相聲演員和其他曲藝演員在表演節目輪陪時仍會穿著長袍,而民國成立後,多數人改穿中山裝,現代則更多選擇襯衣或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