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滿洲人的旗袍是什麼
擴展閱讀

滿洲人的旗袍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10-15 10:04:35

『壹』 滿族人現在還是清朝時的服飾嗎

滿族人現在不是穿著清朝時的服飾。以下是關於滿族人服飾變遷的詳細解答:

一、滿族服飾的歷史演變

  • 明朝中期:滿族開始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
  • 清朝時期:隨著清朝的建立,滿族貴族統治者強制性推廣旗裝,使其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然而,旗裝很快便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服飾風格。

二、現代滿族服飾的變化

  • 民國時期:在旗裝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的成分,進一步演化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這種旗袍不僅保留了滿族服飾的某些元素,還融入了西方時尚的設計理念。
  •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滿洲族經濟、文化的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經變得十分鮮見。現代滿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穿著與現代漢族人相似的服飾。當然,在一些特殊場合或節日慶典中,他們仍會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服飾,但這些服飾已經過現代化的改良和創新。

三、總結

綜上所述,滿族人現在的服飾並不是清朝時的服飾。雖然他們的傳統服飾在歷史演變中保留了某些特色元素,但已經融入了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現代服飾。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現代滿族人的服飾等同於清朝時的服飾。

『貳』 滿族的傳統服飾旗袍有著怎樣的歷史 新聞網

旗袍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
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40年代後,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旗袍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朵一奇葩,在國際流行服飾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叄』 為什麼說旗袍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

旗袍,這衣服的出現既有時間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現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出現的時間是在20世紀前的,按我們國家的歷史算是夠晚的了,若就因此說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就會對漢服、唐服,不公了。因為它們出現的時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不是漢族人,他們是除了元朝時期的統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備廣泛性,因為從古至今漢族人口都是佔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沒排過第二的。最後,雖說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旗袍還是大多數人的常用服裝,但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它的來源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才出現的這一事實。它是滿族人為了既滿足他們的審美觀感,又能體現他們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貴,還有當時的統治需要——為了能和漢族人和平共處,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才有了旗袍的誕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頭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因為旗袍普遍都是價格不菲的。

『肆』 旗袍是哪個民族的服飾滿族服飾嗎

旗袍,這一充滿魅力的服飾,不僅在中國深受歡迎,就連外國友人也被其獨特魅力所吸引,紛紛穿上旗袍以展現自己的美好身材。然而,對於旗袍究竟源自哪個民族的服飾,許多人或許並不清楚。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旗袍背後的民族故事。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同時也是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其名稱「旗袍」意指「旗人之袍」,而旗人即指滿族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深受周邊民族影響,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的衣裝習俗。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滿人在女真服飾的基礎上,借鑒了蒙古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包括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非衣帶、窄袖等。此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時可放下,稱為「馬蹄袖」。男裝系腰帶,袍服前後左右開叉,便於騎射。

滿洲滅明建立清朝後,中國人開始改穿滿洲服飾,滿式服飾逐漸成為主流。旗袍因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隨著時代變遷,旗袍的樣式也發生了變化: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非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近三百年的時間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界限逐漸模糊。到了民國初期,中西方文化碰撞,旗袍作為中國的民族服飾被繼續沿用。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將旗袍作為「國服」。這是因為旗袍是當時各朝服飾中最簡化、輕便、易用且省工省料的服飾,紐扣的形式也便於穿著。這些特點都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之後,長袍改短襖流行,領型出現了前高後低的元寶領。男式旗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其流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

女裝旗袍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也經歷了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且開衩變低。三十年代,隨著學生運動的興起和女性接受維新思想開始上學,旗袍作為輕便制服出現。此後,旗袍不斷被改良並加入了漢族服飾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英文里的Cheongsam雖然是「長衫」的音譯但在實際應用中僅指女裝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