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时候(唐宋明清)人们穿什么服饰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襦(或衫)、帔三部分组成。初唐女装,仍沿隋制,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但上衣领式逐渐增多,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唐前期,中原一带的妇女喜欢穿胡装,着翻领小袖上衣、条纹裤、线鞋,戴一顶卷檐胡帽。盛唐以后,衣领开大,出现了袒领,但必须是有身份的女子才可以袒领。唐代女装有披帛制度,披帛又称帔,其质料多为轻罗薄纱。天宝年间,妇女还喜着男装,以身着男性衣冠靴帽为时髦。也有流行大髻宽衣的服装样式。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宋代女服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戴盖头。明代人们身着汉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形制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交领右衽:右衽被强调,谁要是左衽了会被看成是野人。通俗讲就是衣服是左边那块压右边那块。明代男子一律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代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清代女装,汉满有别,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贰’ 马面裙的由来
马面裙的由来如下: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传统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或简称马面,又被称为马裙、马褂裙,古代汉族服饰,其特点是两侧打褶,上紧下松。
关于马面裙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女子骑马时着裙不便,于是将裙子一分为二,前面留有一片,左右各一片,这样既方便骑马又美观大方。另一种说法是:马面裙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广为流行,是明清时期汉族女子的主要裙式之一。
3、社会文化意义:马面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古代,妇女们穿着马面裙,不仅是一种时尚和美的展示,更是对她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马面裙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是古代妇女们参加重要场合的必备服饰。
‘叁’ 马面裙是哪个朝代的
1. 马面裙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款式,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多幅拼接一片式围合裙。
2. 到了宋末元初,马面裙逐渐形成了两片式褶裥围合裙,并在明代定型。
3. 马面裙与辽金契丹等胡服的套穿式裙子不同,它是一种围合式裙子。
4. 根据现有资料,具有马面裙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最早出现在宋末元初。
5. 在满清时期,马面裙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残留,其剪裁逐渐偏离了汉服的传统结构。
6. 汉服体系中的马面裙,其每一次的变革都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虽然有外来元素的影响,但这不能抹杀汉服体系的延续性、自主性和原创性。
7.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风格,又称“马面百褶裙”,其风格从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浓郁,再到民国的清丽简约。
8. 马面裙的特点包括前后内外四个裙门,中间裙门为光滑面,即所谓的“马面”,裙间有褶,外裙门有装饰,而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没有。
9. 明代的马面裙以简单大方为主,两边有宽褶,流行于清代,清代人非常注重“马面”的装饰,纹饰多样。
10. 马面裙色彩丰富,以红色和蓝色常见,红色代表吉祥和幸福,而蓝色在清朝是流行色,常与黑色、黄色搭配。
11. 至民国初年,马面裙装饰古朴典雅,以黑色或其他深色为主,突出了知识女性的形象。
12. 即使在近年来汉服流行的情况下,马面裙依然深受女性喜爱。
13. 马面裙由古代胡服演变而来,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但在民国时期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14. 在《中国文物词典》中,马面裙是指一种裙子的名称,是中国服饰的传统称谓,其特点为两边有褶,裙门和后背有纹饰,配有腰带和花边。
15. 马面裙在现代女装中也有记载,它是古代主要裙装之一,最典型的马面裙流行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