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服装省道的来源
专指为适合人体或造型需要,服装技术中通过捏进和折叠面料边缘,让面料形成隆起或者凹进的特殊立体效果的结构设计。
省道,服装设计名词,哥特时期,罗马式的那种收腰适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在服装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省”禅此橘(英文称“达次”),使服装由原来平面的前后两片叠合贺团的二维空间构成方法上彻底脱离出来。
服装由平面性的单纯结构转变成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
按功能和形态进行分类
1、肩省:即肩颡,颡根设在肩缝部位的颡道,常作钉子形,且左右两侧形状相同。分为前肩颡和后肩颡,前肩颡是作出胸部隆起状态及收去前中线处需要撇去的浮起余量;后肩颡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状态。
2、领省:即领颡,颡根设在领窝部位的颡道,常作钉子形。作用是作出胸部和背部的隆起状态,用于连衣领的结构设计,有隐蔽的优点,常代替肩颡。
3、袖窿省:即袖窿颡,颡根设在袖窿部位的颡道,常作成锥形。分为前袖窿颡和后袖窿颡,前袖窿颡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状态;后袖窿颡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状态。
4、侧缝省:即侧缝颡,颡根设在侧缝部位的颡缝,常作成锥形。主要使用于前衣身,作用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状态。
5、腰省:即腰颡,颡根设在腰部的颡道,常作成锥形或钉子形,上下连体类可以作柳叶形。作用是使服装卡腰呈现和再塑人体曲线美。
6、肋下省:肋下颡,颡根设在肋下部位的颡道。作用是使服装卡腰呈现人体曲线美扒族。
7、肚省:即肚颡,前衣身腹部的颡道。作用是为符合腹部凸起的状态。
8、肘省:即肘颡,袖子肘部的颡道,作用是适当形成肘部的凸起和袖型的弯曲。
9、胸省:即胸颡,侧缝颡、前肩颡等部位的颡,作用都是起到胸部隆起的作用,因此统称为胸颡。
Ⅱ 肩省是什么
“肩省”是服装行业的专业术语,指在衣服的肩部,通过捏进和折叠面料用针线缝合的一种造型工艺 。
这需要先解释“省”。“省”读作sǎng,来源于“颡”。(很多人误读作省份的省)
做御颂衣服的布料是平面的,缝制出来会像一个袋子,无法表现凸凹的曲线,服装行业通常将需要在收紧的地方用“省”,在放宽的地方用“褶”,以塑造曲线美。
那么,用在不同地方的“省”就有了不同的叫法,肩部的团拆唤省叫肩省,腰部的叫腰省等等塌凯。你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省逢”。男女服装不尽相同。
Ⅲ 做女西服时肩省和胸省应该如何处理
制板是先画前片还是先画后片,国际通用是先画后片。因为相比较后片的变化要比前片小。以一个变化小的衣片为基础,更方便调节整体结构与平衡。当我们先确定了后领口宽后,作为女装来讲,前领口宽最好不要大过后领口宽。而且有些款式结构前领口宽还应该小一些。加宽或改窄前领口宽是和撇胸有直接关系的。做撇胸的方法有丙种:一种是先确定撇胸的大小,再画前领口宽。或是将纸样的前止口剪开,颈点随着移动。另一种方法是在颈点不动的情况下,以袖窿深线为基点,前止口腰节处向外放出l厘米,与基点向上至领口连一条直线。第一种方法是将前领口加宽、止口线加长了。这样做的结果是,驳口线会有浮起发空的感觉,前胸会很暴露,不符合女性审美。有时还会造成划口。当加宽前领口的同时,肩宽也要向外移动。如果不加大冲肩量,前宽也要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女装,开宽前领口是弊大于利。
而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是将前领口改窄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倒撇胸。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门领以及无领结构的服装。这样做可以很好的控制前宽,前胸会很服帖。不会因为前宽过宽而造成前宽处出溜和视觉上显得臃肿。西服领的上衣前后领口宽一致就可以了。如果不是特殊的体型,前后腰节也保持一样,上平线在一条线上。
作为男西装前领口可以适当开宽。可以加大冲肩量来控制前宽,这样肩部在视觉上得到了夸张,显得很魁梧,前撇胸的推门和归拢能使前胸更为饱满。
撇门量完善胸部造型
胸省存在前衣片袖窿长之中,无论从立体或平面理解胸省。当把前衣片平铺在人体或人台上,在袖笼处始终有一定余量,这样会使前衣片袖笼比后衣片袖笼要短些。胸省的量大小是根据体型、胸高变化而变化。(胸高的变化是随着身高,乳房高低的变化而变化),为解决胸省的取值。在上装制板时,直接将胸省绘制在袖窿上,先在前袖窿弧线的中点处确定一点的a,并连接BP点,以BP点为圆点,以夹角12度,再连接b点绘制出前袖窿底部弧线。由于胸省从前侧缝中分离出来,只需运用转省的原理,就可以自由设计出多样的省来。
从人体体型特征上可以看出,人体的胸高于颈根,从胸高至颈根处是一个倾斜的坡度,与垂直线有一个角度,一般为12°-16°,把面料覆盖于人体胸部时,在领口前中心线部分就会出现多余的面料褶皱,将这部分面料剪去,前中心线处才会平服,这个剪去的量即为撇门量,所以说,撇门设计是合体款式设计的必要手段。
撇门量与胸省的关系
撇门量是胸省的一部分被转移到前中线上,引起前中线增长,撇门量一般0.5~1.5cm。
撇门的工艺处理相当于隐形“缝省”将转移在前中线上的胸省量均匀烫缩、归拢,将撇门引起的门襟止口胖势推向BP点,塑造该处立体感,使门襟止口归复平直。
(1)关门领,立领上衣较少应用撇胸法,即使应用撇胸量也较小,因为撇胸大了门襟止口不容易归推平直,在将止口归推平直后,要沿止口线上牵带收住胖势,或在归拢部分将挂面稍拉紧。
(2)翻驳领上衣在将门襟止口推平归拢的同时翻驳线也随之被归短,隐形省量大的还要在翻折线中段E牵带,收住归缩量与胸部胖势量,门襟止口在归缩部位上牵带或将挂面稍拉紧。
撇门工艺要求面料有良好归拨性能,如采用了化纤面料,本身面料就没有良好的归拨性能就会出现前止口外斜,领口后倾等弊病。
撇门量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款式造型在肩部或领口设计有省的造型,且服装的整体感觉合体时,由于原有的胸省量全部转移为肩省或者领口省,这两个省位离前中线位置近,可以消除前中心线的不平服现象。不设计撇门。
如果款式是宽松造型的话,由于整体造型属于宽松风格,不太讲究服装与人体的合体性,这类服装也就不需设计撇门。
如果选用的面科带有明显的条纹的话,一般不设计撇门。(如设计撇门时会影响服装的外观)而采用在前身衣片的底摆增设起翘的方法,当前后衣片缝合后,前衣片会产生一定的倾斜,从而产生与撇门相同的效果。
如果款式造型有腋下省和斜腰省的造型,且服装的整体感觉较合体时,由于省位离前中心线位置较远,对于前中心线处的不平现象无能力,因此为结构平衡,应设计撇门,量为1~1.5cm。
在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可以把撇门量转移成为领口省,把领口省位隐蔽在翻领下面,这样既没有改变服装的造型,又满足了撇门的设计。
在款式结构设计时,可以根据造型的具体要求,结合以内容加以运用。
女性人体胸部呈隆起形状,设置胸省是勾勒女性人体胸部线条美感必不可少的。它在女装结构设计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女装胸部的合体程度与前、后衣身的平衡程度都是由胸省来把握。不管是合体的、宽松的、二面构成、三面构成、四面构成,都存在着胸省。胸省在结构上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即直收法与变量法。
直收法指以BP点或BP点附近为省尖点,收掉结构造型所需的胸省量。直收法在合体女装中最为常见,它是根据款式面料以及工艺要求来确定胸省的位置。通常的手法有分割转移,以原型为基础演变几种胸省的位置(图1),图中的各种手法都是比较直观易懂的。
变量法是指不通过BP点,将结构造型所需的部分胸量转移到结构边缘部位,将一部分省量放在袖窿里。变量法在宽松服装中最为常见,它也是根据款式、面料及工艺要求来确定转移的部位。
门襟变量法与撇胸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撇胸是去掉一部分的门襟量,领圈与肩线上的变化只是用大概的数值来表示。而门襟变量法是通过改变纱线,把部分的胸省量转移到胸围里,另一部分量放在袖窿里。门襟变量法只适合开襟及开襟不对折的款式。门襟变量法的步骤见图2。
l、对齐腰线画好a线。
2、按住BP点,将门襟点向袖窿方向转移,转移量为前领圈底点与门襟距离,一般为1厘米至1.5厘米,具体量还需视款式面料而定。
3、将原型袖窿底点与转移后的袖窿底点对齐平行于前门襟面胁线。
4、将原型与转移后的原型作比较,可以看出胸省以变量的形式转移到肩部与袖窿里。
下摆变量法是通过起翘前下摆与前腰线,来转移部分胸省量,另一部分胸省量放在袖窿里,下摆变量法不适合用格子及横条纹理效果的面料。将胸省量放在袖窿与下摆处,后领肩点在水平线以上,下摆呈起翘状。
总之,根据不同性质的面料与不同款式,胸省的位置有相应的变化,胸省的合理运用关系到整体成衣的结构美观。
Ⅳ 服装设计里的“省道”到底是什么最好能用图片配以文字的方式说明。不要百度百科。
先说说省道按照衣服部位分类;胸腰省、肋边省、腋下省、袖窿省、肩省、领省和门襟省。省的作用是升培:让服装穿在人体更加合身、平伏更完美。因为由于人体的起伏不平而将特平面的面料附合人体,再将面料多余起空的部分收起折灶坦叠,收起就成为省了,给你做吵辩唯个图片啊,其实这些在你买衣服的时候会注意到得。(尤其是女装)
Ⅳ 省道形成的原理主要是因为什么因素
省道形成的原理主要是因为服装款式的造型、面料和花型的特点等因素来决定。
省道的形成原理和种类:
在服装制版中,合体性梭织服装都会涉及到省道的运用,由于人体尤其是女性人体的凹凸起伏、围度落差(胸腰差、臀腰差)都比较大,把二维的面料置于三维的人体上,根据合体的程度把面料的松散量以一种集约式的形式处理便形成省道,省的产生使服装的造型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平面的衣片结构能符合人体的体型,服装结构中的省道就是针对人体的几个凹凸部位(胸高突点、肩胛突点、臀高突点等)形成的,它也是合体服装版型的基础。
省道的种类根据裁片位置的不同分为肩省、领口省、腰省、止口省、腋下省等;根据省的形态上分为锥形省、喇叭省、S形省、冲头形省、月亮形省及折线形省六种。在服装制版中每一种省类型的选择,都要根据服装款式的造型、面料和花型的特点等因素来决定。
省道是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服装造型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省道的出现在旗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旗袍着装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效果,展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
服装中的省道是指为了符合人体的凹凸起伏而采取的收取多余量的方法,是一项从平面到立体的技术。省的产生源于欧洲哥特时期,当时在服装立体裁剪中使用收省的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面去掉胸腰之间多余的量,让服装有立体的合体的造型。省的出现实现了服装的紧身、收腰、上下合体,使服装立体的意识以及服装的三维尺度和人体相一致,服装在外部空间形态上与人体有明显的对应,完善雕塑般静态的空间造型,这也是区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一个重要因素。省道形成的服装的立体角度不仅是欧洲服装造型结构演变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旗袍发展演变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Ⅵ 为什么女装后肩比前肩高.不是肩斜度. 这样不是有过肩了么.而后肩没有加过肩.
是自然过肩,就是说将袖笼侧的肩缝前移了,但差量不大,可以忽略.
按夹直在胸围线上找到胸围点之后,假设腋下省的量为3cm,则前片由此点向上1.5cm做袖笼,后片由此向下1.5cm做袖笼.成衣的夹直就是你所要求的了.
Ⅶ 服装打版后肩省公式
服装打版后肩省公式 领子部位 男装后领窝深17度,前身肩斜18度,后身肩斜猛悔22度,撇胸6度。后身肩斜小于前身2度以上,避免因肩缝线偏后而引起袖子中线偏向。后领窝长度约为2/5颈窝周长,前领窝约为3/5颈窝周长。立领领脚前凸后凹型领脚一般在3-7度或1-2cm;领脚前凹后凸型,领前后各不超过3.5~4.5cm。翻驳领,翻领宽一般为3.5~6cm。领座宽为2.5~5cm。翻领宽与领座宽差值小于0.8cm。 袖子部位 衬衫袖窿周长约占半胸围的85%~92%。西装袖窿约占半胸围的92%~96%。薄的袖山吃势量为2~3cm,中厚的如西装,袖山吃势量为7%~12%袖窿,约在3~4.5cm之间;困仔厚的如大衣袖吃势量为7%~12%袖窿周长,约为4~5cm。袖山高:低袖山以袖窿周长/4为基数,约12~14cm;普通袖山以袖窿周长/4为基数,约15~16cm;高袖山以袖窿周长/3为基数,约17~18cm。 肩宽 西装肩宽与衣长比例接近黄金比; 总肩宽=胸围/2-(7~8),冲肩2~2.5cm(女)2.5~3cm(男)。过肩正统为9~9.5cm,休闲式过肩约为12~13cm。) 腰围部位 裤腰省,褶的分布约1.5~2cm一个,省长为10~11cm,后片省长为7~8cm(男裤),距侧缝4~5cm处,袋宽13~14cm。 腰口线定位:基型在髋骨点上1~2cm。低腰型比基型下汪知汪落2~6cm。高腰型比基型高出1~2cm。 档位:立档深:基型为0.1号+0.1h。低腰型:基型减去低腰部分约2~5cm。高腰型立档加长1~3cm。 衣长确定 马夹衣长占身高31%~32%,到腰节与臀部中间;茄克衣长占身高35%~42%,袖长放3.5~5Cm;西服衣长占身高43%~45%,袖长放2~3cm;短外套衣长占身高50%~55%,在中指间与膝盖的1/2处,袖长放7~8cm,齐虎口;中长外套衣长占身高50%~63%,在膝盖上下,袖长放7~8cm,齐虎口;长外套衣长占身高65%~70%,在膝下10~15cm
处。袖长放7~8cm;休闲装衣长占身高的31%~70%。 裤子相关部位 上装口袋位置位于腰节线下7.5cm与胸宽线内2.5c平行线相交处,宽度为5cm左右,与袖口宽度基本一致。袋绊为1cm宽,长3~5cm。裤侧缝口袋,位于腰线下4cm处,袋长15cm。牛仔裤斜插口袋为8x10cm左右,麦袋为7x4cm,后口袋口为13~15cm。前裤身中缝撇势为0.5~0.7cm一个。省长为10~11cm,后片省长为7~8cm(男裤),距侧逢4~5cm处,袋宽13~14cm。裤子前浪一般位25~29cm,后浪为32~37cm,紧身前后差为7cm左右,合体为10cm左右。门襟长低于臀围4cm,长度为16~17cm。基本裤口=1/2(足跟围+10),后裤口=前裤口+3~4cm。360度群摆围修正,腰围线抬高1~1.5cm,底边加2~4cm。 其他 衬衫原形:领宽+0.5=领深;西装原形:领宽-0.5=领深。领口弧线短于领脚弧线0.5cm。后领窜高为后领宽度的1/3,一般位2.5cm。夏装为1cm左右。 标准型笼门宽与袖窿深之比接近2:3,接近黄金比:袖窿深度为胸围/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