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亚麻,黄麻,苎麻
丝制: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纱、罗、绨、葛、绒、呢
棉:分平纹,斜纹,锻纹
汉族的传统服装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回族的传统服装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2. 风衣后面的一块布叫什么 风衣后面的腰带怎么系
很多女生朋友秋冬季节都爱穿风衣,显瘦又百搭。我们平时买的风衣后面都会有一块布,细心的小伙伴肯定也已经发现了,但是那块布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风衣后面的一块布叫什么
背部防风片。风衣最早起源于战场,其实是给军人们设计的衣服,既然是给军人设计的,那么肯定衣服要有一定的保暖性和实用性,而后面这块布,最初设计初衷就是用来遮风挡雨的,雨水能沿着这块布滴落下去,而不会像普通衣服一样由背部开始渗落到全身。
风衣后面的腰带怎么系
一、背后双蝴蝶结
这种腰带系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了,看起来好看而且腰带的带子也不会影响到活动,特别的方便。可能有的人觉得在后面腰带不好系,手够不到。其实,完全可以把衣服脱下来系好以后穿上去呀。
背后双蝴蝶结系法图解:
1、 将腰带呈“又”字型上下交叉;
2、 将上方的带子穿过最底部的腰带;
3、 将做左侧的腰带折叠;
4、 把刚绕过底部的带子,围绕刚折叠好的带子打结;5、 调整好蝴蝶结形状。
二、单侧蝴蝶结
单侧结是一种相对随性的绑法,显得比较利落,这种腰带系法是在腰前面打结,对于女生来说,比较简单,最重要的是特别的凸显气质。
单侧蝴蝶结系法图解:
1、调整风衣两边的带子,使它一长一短,短的在里侧,长的在外侧,压住短的一边。
2、然后将长的一边从里侧向上穿出,注意因为是宽腰带,要使腰带保持平整。
3、向上穿出后再次向下拉平,使带有花纹的一面朝外,即使没有花纹,也要让原来的一面朝外,这样绑出来的好看。
4、然后将长的腰带一侧向着衣服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拉,这里也要注意平整,接着,使长的一边绕着短的一边折叠,折出后仍需将花纹的一边露在外侧。
5、最后一步,将长的一边从刚才卷出的空隙中拉出来,调整细节,使两边长短基本一致,然后就完成了整个系法了。
三、背后领带结
在腰部后面系一个领带结,这种系法是秋冬大衣都比较流行的打法,显得更为有时尚感。而且对于女生来说,领带结系在后腰部,长长的带子随着步子的走动而晃动,特别的帅气有魅力。
背后领带结系法图解:
1、腰带上下交叉,有扣环的一方在下;
2、拉起有扣环的一边,从另一边的内侧绕过,接着穿过中间的圆圈即可。
四、休闲结
这种风衣休闲结系法,简单而且可以很好的衬托出女生腰部的曲线,不仅如此,放置在腰部的系法,是很多大明星们都会做的一种造型,可以看出多么的时尚又欢迎了。
风衣休闲结系法图解:
1、腰带上下交叉,有扣环的一方长度稍短一点,放置在下方。
2、放在上方的腰带绕过比较短的那段腰带,从里面绕出来,打好第一个结。
3、较长的一方绕着短边穿过,然后从空洞里穿过就可以了。
风衣上的各种设计
1、肩章
肩章这一设计从最早的军装开始,如今依旧在我们日常的风衣上出现。最早的肩章在战场上的设计是为了放置军衔,手套,水壶,等物品,而如今依旧保留这个元素只是为了时尚外观了。
2、风纪扣
扣上扣子就会显得整齐严肃,就像我们的西装打上领带一样。并且配合风衣的大领设计,能够有效的给脖子防风御寒,减缓人民的寒冷。而如今的作用就是时尚和御寒了。
3、D型环
D型环最早出现在风衣的腰带上,主要是为了给人们携挂物品的。
4、背部单开叉
由于风衣的最初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御寒,所以需要尽量的给全身御寒。而衣服过长的包裹会影响活动,所以单开叉应运而生,极大的方便了腿部活动,而平时我们购买的风衣会把它连上,这是为了包装盒运输方便,所以在购买后要记得开缝。
5、背部防风片
它的作用是为了遮雨用的,这块布的设计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凸显出来的,在下雨的时候,把腰带束紧,雨水就能沿着这块布滴落下去,而不会像普通衣服一样由背部开始渗落到全身。而如今它的作用就是配合腰带,起到不错的修身作用。
3. 服装史(中西服装发展史)考的都是课后习题吗
每个学校考题应该会有多差别吧,我这有两份我们学校服装史的复习籽料,你可以参考参考。
中国服装史复习整理
1. 贯口衫:用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2. 司服:专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的官员。
3. 内司服:专管王后在仪式上穿着的官员。
4. 冕服:包括冕冠,玄衣𫄸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玄衣熏裳(玄:黑;𫄸:绛红)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
5. 十二章纹饰:(上绘下绣,上下各六章)绣日月星辰,取其临照;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雌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绘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6. 蔽膝: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为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冕服中称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其它服装上成韦bi。
7. 百家争鸣导致列国服饰异俗: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奢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荀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8.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续任钩边”,不开叉,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再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及地,一时男女贵贱文武皆穿。
9. 先秦服装意义重大,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十二章纹),色彩有所象征(玄衣熏裳)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10.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11. 秦汉时期冠有:冕冠(平天冠)、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高祖冠或刘氏冠”)、武冠、法冠(獬豸冠)、梁冠(进贤冠)等
12. 秦汉冠的诸多样式:
冕冠:“平天冠”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多为宦官、侍者用。
武冠:为武将用
法冠:獬豸冠(神羊),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用。
13.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渍,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而武冠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巾帻。
14. 帻:既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15. 袿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
16. 襦群: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群,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17.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运用五行相生的说法建立了五德始终说,并将其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汉灭秦,以土德胜水德,于是黄色成为高级服色。
18.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袍有祛,而衫宽大敞袖,有单、夹二式,喜用白)。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19. 帔:始于晋代,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式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与领前,自然垂下。
20. 魏晋南北长时期,北方民族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和裲裆。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对襟或左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显露粗矿剽悍之气。
缚裤: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一当背,其一当胸,形式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外。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袄、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21. 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以以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下另加巾子,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领或过肩,后渐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活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右弹性,谓之硬脚。
22.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群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23. 半臂与披帛:
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披帛: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
24. 女着男装,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25. 襕衫: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一般用白色细布,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26. 宋朝官员朝服样式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
27. 两宋时期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大都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式,素称百工百衣。
28. 宋代妇女服装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衩者,穿着舒适合体典雅大方。
背心:无袖,即裲裆,直领对襟。(区别: 半臂加袖长可成背子;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裲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29. 明代官服上海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饰。
30. 一品:文仙鹤;武狮子;绯色;大朵花径5寸
二品:锦鸡 狮子 绯色 小朵花径3寸
三品:孔雀 虎 绯色 散花无枝叶径2寸
四品:云雁 豹 绯色 小朵花径1.5寸
五品:白鹇 熊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六品:鹭鸶 彪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七品:㶉𫛶 彪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八品:黄鹂 犀牛 绿色 无花
九品:鹌鹑 海马 绿色
杂职:练雀
法官:獬豸
31. 比甲:本为蒙古服式,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袄以外。后传至中原,汉族女子也多穿用,明代中叶着比甲成风,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襟至胸口,比后代马甲又长,一般齐裙。
32. 水田衣:明代女装典型服饰,即各色布拼接而成,是民间女子手中的艺术佳品,至今仍可见,即“百家衣”
33. 清代“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34.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
35. 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这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
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
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
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36. 行褂:衣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称“马褂”
马甲: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分:琵琶襟;大襟;一字襟。
领衣:因清服一般无领,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纽扣系上。
披领:多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式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
首服:有暖帽(8月)与凉帽(3月)暖帽:圆形,有一向上反折的檐边,多为皮质,颜色以黑色为多,顶部缀以红色帽帏,顶端是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一般有红、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金、素金、素银等,下有约三寸长的翎管,用以插翎枝,即孔雀的羽毛,有单、双、三眼之分,“眼”即孔雀尾巴羽毛上的纹样,三眼最为尊贵。
凉帽:大帽子形如圆锥,无檐,以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用白、湖蓝或黄色罗为表,红纱绸为里。石青片金织成边缘。帽表也缀以红色帽帏,顶珠花翎形同暖帽。
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材料为之,共计108颗,每间隔27颗有一颗大珠,共分四段,象征一年四季,旁随小珠三串,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每串小珠有30颗,象征一个月有30天,男子两串小珠在左,命妇则在右。
朝珠: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文五武四以上均配朝珠。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材料为之,计108颗,旁随小珠三串,男两小串在左,女两小串在右,另外还有稍大珠饰垂于后背,谓之“背云”,官员一串,命妇朝服三串,吉服一串。贯穿朝珠的条线,皇帝用明黄色,在下则为金黄条或石青条。
37. 云肩:当时普遍配用装饰,形式如意,披在肩上。可作为礼服,清初家父女在行礼或新婚时作为装饰,至光绪末年,由于江南妇女低髻垂肩,恐油污衣服,为广大妇女所应用。
38. 镶滚彩绣:清代女子衣服装饰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
39. 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式花盆者为“花盆底”,形式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盖天足,一说为增高体形,实际上是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斜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40.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式样原为九钮,胖裥袋。后根据《周易》、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于涵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查)而确立的前襟五个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立的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在西装基本式样上参入中国传统意识。
西洋服装史复习籽料
1. 关于人类穿衣动机有哪几种学说?
保护说,羞耻说,护符说,装饰说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
a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从造型本质上看,可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无垂褶和有垂褶b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这两种现象交错而成的,作为单纯造型的补充,古埃及用尽各种装饰手段。c要衣料是亚麻织物,所有阶层的衣服都是亚麻织物做的。
3. 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
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 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
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 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
6. 以托加为例,说明古罗马服装的社会功能
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服装反复裹缠后形成一种横向的扩张,给人一种累赘和繁琐的感觉,与当时形势不符,所以逐渐变小,形成带子,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过程。
2、 各时期的变化 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7.罗印.克罗斯:古埃及男子的衣服主要是用一块白色亚麻布缠裹在腰上的“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法语称鲜提(Shenti)],其形式、种类较多,有缠裹后系腰带的,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8.丘尼克:除奴隶外,妇女们一般穿丘尼克。丘尼克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筒型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这是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
卡拉西里斯:随着新王国时期从西亚引进了卡拉西里斯这种宽敞的贯头衣,古埃及的女性也和男性一样,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把这种衣服当作礼服穿用,而在穿法上与男子略有区别。
7. 卡吾那凯斯
8. 多利亚式希顿:衣料为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度为伸平两臂后两肘间距离的两倍,约6英尺(合约183厘米),短边为脖口到脚踝的长度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条长度被称为“阿波太革玛”)由整块面料制成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
10.爱奥尼亚式希顿 :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构成也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形似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材料为薄麻织物、皱布或加工成普利兹褶(Plait,Pleat熨烫成形的直褶)的织物。颜色以白色为主,还有绿、黄、金、茶等色,黄色多为女子使用。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为脖口至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上身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凭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一下即可。
11.多利亚式的希顿和爱奥尼亚式的希顿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用别针在双肩固定两点;侧缝一般不会缝合;无袖子构成。后者用麻织物,衣褶细而多,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没有阿波太革玛;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必须缝合侧缝;有袖子构成。两种样式的希顿流行有先后,但很多地方并用一般年轻人更喜欢多利亚式的希顿,中年以上的人喜欢用爱奥尼亚式的希顿。
11希玛纯:是古希腊男女都穿的包缠型长外衣,与希顿一样是一块矩形的毛织物衣料,一般宽等于身长,长为宽的3倍。颜色以白色或本白色为主,另有茶色和黑色。如果把希顿认作是内衣,那么希玛纯就是包在希顿外面的外衣。希玛纯没有固定的造型,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有里子的外出穿用和没有里子的平常穿用两种,其大小种类也很多。最常见的穿法是先把布搭在左肩,使前边部分长及地,后面从背后绕经右腋再绕到前面,然后再搭回左臂背后。衣料四角缀小金属饰物,外出时可将它拉起,盖在头上防风雨,睡觉时脱下可以当铺盖。是深为希腊哲学家们所喜爱的一种款式。上层阶级的女子中用量比较大,她们通常把遮左臂、左肩的布展开,把头和手都包起来。希玛顿的着装状态分以下几种:几乎包裹全身;包裹多半个身,在一个肩上固定;包裹上半身一个肩;包裹双肩后垂下来。
12 托加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丘尼卡:内衣丘尼卡,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装贯头衣,在肩部和腋下缝合,呈“T”字形,袖长及肘,也有长袖和无袖,男子的丘尼卡衣长及膝,女的衣长及踝,腰部系带子。贵族或官吏的丘尼卡还在前后各装饰两条紫色的条饰,-“克拉比”,用其宽窄表示官阶的大小。
13布里奥 鲜兹 肖斯 布莱 达尔玛提卡 斯拉修
12 罗马式时代的服饰特色
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裤子外,几乎没有别的性差。 基本品种有内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
13 科特 修尔科 科塔尔迪 普尔波万
14 哥特式建筑样式是如何表现在服装上的?
哥特式服装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高高的圆锥形冒顶,尖头形长长的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状等锐角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尖顶外观如出一辙。
15 斯拉修在服装上的运用有那些
(德意志风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的装饰),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有横方向的,有纵方向的,还有斜方向的,不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极盛时期连裤子,鞋,手套,帽子等到处都有这种装饰,满身的裂口还错落有致的形成纹样。(可以在裂口处显露里面的异色里子和白色内衣,在裂口两端还装饰有各色宝石和珍珠)
16 拜占廷时代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拜占廷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延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1)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2)皇帝的衣装宗教气氛非常浓,大臣和侍从的衣服也根据其地位和职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成了“别威严、显贵贱”的工具。
17 为什么说哥特式时期在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菱形空间,这就是现在衣服上的“省”。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础。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从横向(东方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
18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各阶段的服饰特点
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万: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着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观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
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
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19 法国式法勤盖尔以西班牙式法勤盖尔有哪些不同
裙撑(1)西班牙风格呈吊钟形,在亚麻布上缝上好几圈鲸鱼须做的轮骨,有时也有藤条、棕榈或金属线做成,轮骨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直径。穿在裙子里面,使裙子张开,呈现圆锥形的造型。(2)法国式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像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塞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穿时系在腰间,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来,再自然下垂的外形。(3)英国式又在法国式上罩一个圆形的盖,园盖内圈与裙撑连接,外圈边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使裙子向四周扩得更大,下垂时裙撑边沿轮廓更加清晰。
20 巴斯尔 巴罗克 洛可可 鸠斯特科尔
21 简述荷兰风时期的男装特征
22 阿比 基莱 罗布 帕尼埃 拉夫 克拉巴特
23 简述洛可可时期的女装造型特点
洛可可服饰是在巴罗克服饰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细轻柔的特点,使服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洛可可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风格。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见突出。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并且越来越大向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发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蕾丝、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到末期,裙撑消失,裙子变得柔软,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头饰更趋于高大华丽,假发更加精巧,整体装饰充满了曲线情趣。
24 比较法国式罗布、波兰式罗布及英国式罗布的造型特征
25 简述帝政样式的造型特点
强调胸高的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领口开得大、低。裙子流行两种颜色重叠,形成层次感。服装表面向装饰性造型发展。裙摆量、褶饰或别色布的增加,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胀感,显得丰满
26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的女装特色
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下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部极度膨大化出现落肩与夸张的羊腿袖,裙子摆扩大后出现裙撑使其向外扩张,名副其实形成了X造型。
27 简述新洛可可时期的女装特征
女性为了表现纤细的腰,于是新的裙撑诞生了,称为克里诺林,是马毛、麻的意思。1850年底,采用鲸须、鸟羽、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鸟笼子的裙撑。它的变迁从吊钟形到鸟笼形,最后形成金字塔形,或倾斜后翘的异形,都有明显的模仿洛可可服装的痕迹。下摆直径周长达9米有余。
28 简述巴斯尔时期的女装造型特征
巴斯尔时期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外侧的罩裙流行拖裾形式,衣服表面强调装饰效果,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
29 简述S型时期的女装特征
S形样式用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把腰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丰满的臀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腰向下摆,裙子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裙,从侧面观察时,挺胸收腹翘臀,宛如“S”形。羊腿袖的运用,上半部分呈很大的泡泡状或灯笼状,自肘部以下为紧身的窄袖。
30 中世纪的划分
中世纪分为5-10世纪的“文化黑暗期”、11-12时期的“罗马式时期”、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一是服装文化的交融性,包括拜占庭服装中的不同民族风格的融合西欧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南北民族服装的大融合以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西服装文化的大融合;二是在中世纪各时期各地区的服装发展中无不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对以后的西方服装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中世纪后期,西方服装出现了转折点,由古代向近代、由东方向西方、由平面向立体、由宽衣形态向窄衣形态的过度,都在中世纪体现出来
31 近世记的划分 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
32 近世纪服装的共同特征
33 西班牙风时期的服饰特点
4. 我想知道,印度人穿的服装叫什么如图
称为裹裙(dhoti)和搭帕(patta)。
男性的裹裙覆盖了从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用一根腰带在前面打结固定,有钱有地位的男性腰带在两端结成球形,并饰以精致的刺绣。除了裹裙和腰带外,第三件装束是长长的棉质搭帕,贵族一般把搭帕的两头分别搭在肩上,让中间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头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后背再用手腕抬住。
但是对苦力和手工艺者来说,搭帕更适合扎在头上挡住阳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为擦汗的毛巾。
同时,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从最开始的不透明后来变得越来越透明了。 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条缠成,另一块布固定在正面腰带中间再穿过两腿之间并固定在背后的腰带上。比较长的裹裙遮住了膝盖,还有一种穿法是紧紧的把布条裹住臀部做成筒裙。
贵族妇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并装饰了边缘搭在头上。同时她们的腰带跟男式相似,有时还会在腰带一端系上装饰性的手帕。底层人群仅仅能穿着粗糙的布裹裙和头巾,跟现代印度底层人群的穿着是一样的。
(4)裙子腰带布与皮开缝了用什么胶粘扩展阅读
印度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纱丽(SARI),纱丽并不是裙子,而是一块尺寸约为5米乘1米5的大布料。先穿上衬裙(PETTICOAT)和长度刚刚盖住胸部的打底小衬衫(CHOLI),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层层叠叠的把那块大布料巧妙的裹在身上,再把关键部位用别针固定,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纱丽了样子了。
从面料来讲,南部的女性偏爱丝绸和棉布的,北部的多为雪纺。因为南部是丝绸产区,相对便宜,而婚礼等大型活动所用的纱丽丝绸就很昂贵了。根据地区的不同,纱丽也有很多穿法,腹部褶皱的数量,后面那一段是搭着还是盖在头上或掖在腰间,都有不同。
通常来讲,纱丽是已婚女性的专利,未婚的女性多穿的是一种叫做“旁遮普服”的套装,旁遮普服最早是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锡克教女性们的服饰,所以由此得名,后来因为好看又方便,便传遍了印度全境,成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