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裙子分类 » 中国白描花半身薄裙子配什么上衣
扩展阅读
睡衣上身油多怎么清洗 2025-08-08 21:17:26
女生的裙子怎么固定 2025-08-08 21:16:35
测评女装小白怎么发视频 2025-08-08 21:06:34

中国白描花半身薄裙子配什么上衣

发布时间: 2025-08-08 17:50:57

⑴ 画人物怎么画

中国画写意人物画技法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3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
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⑵ 民族风格的衣服刺绣是什么素材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性爱。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 、下两部分 ,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山西民间木版画

02月20日16:36 华夏经纬网

以晋南临汾一带为中心的山西民间木版画,不但在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中介层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也强健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颗光耀三晋的艺术明珠。

山西民间木版画历史悠久,宋山西绛州着名的画工杨威,以擅画《村田乐》而闻名京华,他的作品是汴梁城纸画市场的抢手货。1127年金灭北宋,将从汴梁掳来的刻印工人迁到平阳,这里成为继汴梁之后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其分布以临汾及西南的古平水县为中心,并扩及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近代在甘肃发现的金《四美人图》及《义勇武安王位》就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的字样,可见这里刻印年画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

明清时期山西晋南木版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曲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戏曲版画题材中,又与当地地方戏曲蒲剧的主要曲目相吻合。在表现方法上,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形成了晋南木版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本世纪初,晋南木版年画的制作和销售遍及城乡,作坊、画铺随处可见,仅绛州南关的益盛成,每年印销年画达十万份左右。这些年画在形式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如中堂、贡笺、条屏、三裁、拂尘纸、桌围、窗画、灯画、门画、历画、鱼缸、福字灯等应有尽有,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晋南木版画作为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枝,长期受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民俗风情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极有特色的造型体系风格。黄河文化的粗犷豪放、地方戏曲的凝炼刚健,历史壁画的流畅舒雅,集中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以及题材选择上的艺术特征。

首先它在运用传统白描手法双勾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再经雕刻制作,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健相统一,形成了别具韵味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尺度与表现方法尺度相统一,不以形似为能,注重绘画意识的体现,真正以绘画语言传达情感。在造型方法上,民间艺术随意洒脱的自由尺度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典型化动态,再经雕刻工艺的制约,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干练、典型、幽默的韵味,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的合理性。在构图方法上,严谨饱满简约的概括,充分吸收戏曲表演中舞台造型和调度的艺术感染力,并常常以全景式、半景式、特写式、连环式的方法随心所欲地表现对象,安排构图。设色方法以分版套印和手绘晕染相结合,巧妙地利用黑色主版的主导地位,以透明度极高的品色红、绿、青、紫实施大强度对比和重叠,呈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同时民间艺术家们还注意到不同题材内容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施色方法:神祗类的作品用色狞厉、强烈;戏曲类色彩设置活泼丰满;仕女类的乎缓曲雅、晕染较多,其它童戏、传说类的显得概括、单纯、轻松,没有大起大落的强烈对比。

这种既有整体特征,又有局部层次的表现手法,使晋南木版年画形成了自己完整优美的艺术形象,从而毫无愧色地俏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建国后,在老一辈美术家的积极倡导和组织实践下,对晋南木版年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发展,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比较完整的保护和艺术上的更新。这里试从如下方面将山西民间木版年画加以介绍。

一、驱邪镇宅的护佑神

自秦汉时神荼、郁垒、白虎、金鸡成为镇守门户,惩治恶鬼的护佑神祗之后,经历代演变,古老的神众已被新的神众所替代,它所表现的镇宅神大多是唐朝名将秦琼、尉迟恭以及钟馗等。传说唐太宗病中受鬼魅萦扰,梦见秦琼、敬德二人武装守护,鬼魅全无,太宗大喜,遂命画师绘之二人形象悬挂宫门永保安乐,后世沿袭,流于民间成为新的守护神。除了人中英豪可慑鬼魅外,鬼魅中的强者善者亦是人们心中驱邪护佑的偶像,钟馗便是这样由鬼成神的。此外兽中之王,鸟中之雄,如虎、狮、鸡等都成为满足人们心理驱邪意识的崇拜物。从晋南木版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门神的敬德、叔宝造型魁壮、饱满富有内在的力度,色彩华艳明快,对比强烈,刻线流畅生动,加上铠甲、靠旗、头饰、宝刀,整个构图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人物神态豪放而和蔼,体现了人们对这二位神祗的崇敬与信赖,也使年节增添了祥和的气氛。而钟馗之像在造型上虽有神之威武、狞厉,却缺少人间情致,从整体气氛上与人的情感形成一定距离,构图也采取动态的倒三角形式,形成动荡之感。从环境对比上则以比例极小的蝙蝠代表变异的鬼魅妖孽,以显示钟馗的威力之大。这种朴实直率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与大众纯朴的审美思想相吻合,满足了人民大众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的审美需要。此外在对雄鸡、猛虎的塑造上也都极力夸张其壮美威武的气势,形成一种威慑力。

二、降祥纳福的天地神众

我国民间,可以说民众有多少生活和心理的需要就塑造多少类神众。就象供神牌上所写的“天地三界十方真宰”,这种多方位的神灵崇拜信仰,为民间木版画提供了无数创作题材,由此塑造出了许多具有我们民族内向、含蓄、沉稳、守成性格的众神形象。

民间木版画中数量最多的当属灶神。老百姓称灶爷爷、灶奶奶,这种称呼本身就使他们的身份与民众贴近了。因为灶神是日夜’与合家老小相伴,专司人间烟火的“现管”,所以在形象塑造上给他以长辈的慈祥而少有天神的威仪,假如在灶头上一年四季日日夜夜蹲着一位吡牙裂嘴的黑脸大汉的形象,势必在人们的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怖的阴影,不如这一对面带笑容的老头老太太使人感觉平易详和。晋南木版画中的灶神像采用组合空间构图,把灶神的人间司职和上天述职放在同一画面上。人们既把他看作是平易的长辈,又忘不了他是受命的天神。色彩上根据节日气氛的需要以红黄为主色调,绿和紫色作为对比色强化画面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财神是民间供奉的第二大神,这位面带笑容,富态可亲的形象,手执如意和批财大印,一到年底年初就笑咪咪地被虔诚的人们请进千家万户,满足了人们对富裕生活向往的需求。藉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天地神、马王神、土地神、水草神、厕神、福禄寿三星、山神、水神、喜神等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接受着人们虔诚的供奉。这些神众个个造型饱满富贵,设色优雅热烈,充满了人情味。

三、丰富多彩的戏曲版画

以戏曲为题材的山西木版画,其作品之多,造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蒲剧的故乡是山西南部,其传统剧目达四百多个,上至宫廷生活,下至民情生活,远至神话传说,小至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充实了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也为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地方戏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也是历代民间文化教化的重要范本。然而季节性强,流动性大,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每时每刻的需要。木版画变动态的戏为静态的戏,变瞬间的美为永恒的美,与传统戏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民间艺术圈。民间戏曲版画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打金枝》、《少华山》、《访白袍》、《黄鹤楼》、《高平关》、《西厢记》、《白水滩》、《卖水》、《美人图》、《三家店》、《通天犀》、《二度梅》、《三进士》等等。而其中所表现的故事又大都是以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为主,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地域性特色。这些戏曲版画一般以灯画、条屏、拂尘纸横披等形式出现。其艺术特色正象山西民间美术专家王永豪同志所言:“……偶见之,似觉寻常,若仔细品摩,却自有其不凡之处。笔者认为其特别能引人人胜的便是人物(角色)造型的准确得体与形象的生动传神,即我国古代论画者所谓的寓‘神’于‘形’中,而‘形神兼备’。画家似乎把戏中有关角色应具备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一整套传统表现技艺,通过巧妙的构思、精湛的绘技,用画笔与雕刀,神情毕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使观画者犹有观其画如见其戏,听无音恰似有声的感觉”。“在画面布局上,它突破了舞台艺术的局限,把传统的戏剧人物、情节、背景和传统小说、民间故事、现实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然后运用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根据剧情和画面需要通过艺术概括加以再创造,使作品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这类作品的粗犷线条和较大色块的处理,很有我国传统国画的写意和近代黑白版画的效果,它那夸张,意象的人物造型则又充满着漫画的情趣。她不仅是一宗珍贵的美术品,而且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见《中国晋南戏曲版画》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众彩纷呈的世俗画

作为民众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幽默风趣的民间故事、传说,优美典雅的闺秀气质、装饰,、充满人情世态的日常事礼,都成为民间艺术家的表现对象,成为普通百姓装饰、美化环境的文化需要。而雍荣华贵、秀丽典雅的人物仕女画又成为世俗版画中的代表作。

1909年在甘肃水城发现的金代木刻版画《四美图》,以优美丰满的造型,准确的比例结构,不同时空人物的组合,合理的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对比,健美流畅的刻线,把汉、晋时期的历史人物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塑造得顾盼生辉,成为我国雕刻印刷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从而也使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从宗教题材转向世俗内容,为中国年画史上仕女画的主导地位开了先河。

仕女画艺术的繁荣与我国汉民族民俗内涵的母性特征的影响分不开。母性是人性的本源,母性特征就是传统家庭特征,母性的温馨气息是家庭的主要气氛制造者,女性的魅力又是社会群体的粘合剂,而母性又是人类借以世代繁衍的根本所在。这正是仕女版画世代不衰的最本质的原因。对母性特征的展示,对生殖繁衍意识的赞颂,加之对传统文化忠孝节义的道德宣扬,综合而成为世俗画表现的主要范畴。

晋南仕女版画多以贡笺、条屏的形式表现。整个艺术风格清雅严谨、设色明丽而丰富,以印刷、手绘、晕染相结合,线条疏密合理,流畅轻松,背景处理除主要道具外以大量空白形成一种空灵含蓄的气氛,这些作品除满足人民审美需要以外,还是研究各个时期服饰习俗、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料。

多子意识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产物。这是封闭型文化传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对自然灾害的不可战胜,综合形成的一种历史心理积淀。民间文化中通过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文化方式宣扬和赞颂这一永恒的观念意识。如民间广泛流传的老鼠娶亲的故事,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殖繁衍思想的崇拜。木版画中的老鼠娶亲,以拟人诙谐的手法,表现了浩浩荡荡、吹吹打打的娶亲全过程,实质是人间迎亲风俗的缩影。并以猫鼠结亲的悲剧性结尾,深化了生命主题,强化了人们善恶观念。

在民间,《麒麟送子》是最普遍的求子题材。麒麟是我国传统神话中的一种祥瑞动物,在十六国前秦方士王嘉编造的孔子降生时“麟吐玉书”的瑞应故事在民间的广为流传,这一题材便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从深层文化结构上讲,对这一题材的崇拜,表明了人们已把普通的传宗接代,上升到高层次的文化意义加以崇拜,是文明的发展。此外如“莲生贵子”、“天仙送子”、“送子观音”等内容由于同属这类主题而倍受青睐。

在宣扬传统的忠孝节义思想方面,以关公题材和二卜四孝内容为最。对这种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宣教,使封建社会中的人伦道德、家族观念、民族意识得以凝聚和强化,这种方式在今天仍有一定积极的借鉴意义。

以晋南为代表的山西民间木版画以它广泛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表现技巧、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普遍丰厚的审美层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美一页。它同时从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向各阶层的文化学者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的形象资料。当代华美的彩印艺术已逐步地取代了木版画在家庭中的装饰地位,但它所开掘出的审美导向,依然是现代审美范畴的必行轨道。而且,民间木版画的造型意识,已开始由民间俗物转入文人视野中,成为专业艺术家吸收、借鉴、开拓新的艺术视野的优秀基础养料,也是进行全新的艺术教育的基础教材。

请采用本答案,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