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裙子分类 » 女人正月十五穿什么裙子
扩展阅读
少女旗袍头发怎么扎 2025-10-20 08:51:18
275发动机的皮带怎么走 2025-10-20 08:37:17

女人正月十五穿什么裙子

发布时间: 2025-08-07 09:33:31

⑴ 回门有什么讲究

回门的讲究有:

1、送双不送单

按照古人的说法,“好事成双”,已婚的女孩回去带了一个双倍的礼物,单数被娘家拒绝。 同时,娘家不能接受这些礼物,通常让女方把它拿回一半,这也是古老习俗的持续传承。

但在在不同的地区“回门”会有着不同的注意事项,比如说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带去回门礼,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有的地方还甚至要求回门当天太阳落山之前要回婆家,有的地方是要求回门的时候要摆上回门宴。

⑵ 正月十五穿什么

正月十五可以穿传统服饰如汉服,或者选择红色等喜庆颜色的现代服装来应节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传统文化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穿着一些与传统相符或者颜色喜庆的服装,以增加节日气氛。

如果你喜欢传统文化,可以选择穿汉服。汉服作为古代中国的传统服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飘逸、典雅,穿上它仿佛能穿越回古代,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华。在元宵节这一天,穿着汉服参加各种活动,无疑会给你增添不少风采。

当然,如果你更喜欢现代服装,也可以选择红色或其他喜庆颜色的衣物。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幸福,非常符合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你可以选择红色的毛衣、外套或裙子,搭配一些金色或银色的饰品,让自己在节日中更加出彩。

总之,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无论你选择穿传统汉服还是现代服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搭配。重要的是享受这个传统节日带来的欢乐和团聚时光。

⑶ 古代女子衣服颜色

在古代妇女服装,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上绘(绣或织)五色翟(锦鸡)形图画。鞠衣色黄,为告桑(祈祷先王保佑采桑养蚕顺利的仪式)之服;展衣白色,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

汉以后汉族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唐代服饰中多用牡丹图案,因其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有“花中王”“富贵花”的美誉。

诗仙李白有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可见天下绝色的贵妃穿上漂亮的汉服华衣多么倾国倾城。

汉服美其名曰汉民族传统服饰,无论什么朝代什么时候,汉族人穿的民族服装都叫汉服。她有一个正式名称为华夏衣冠,在古代更有华丽的名讳,称为汉装、华服、汉衣冠。

一抹胭脂色,万千春色来,春色如许,有女娉婷。

穿越四千年的时光旖旎而来,着一身汉服大袖长摆,褒衣博带。岁月无法掩饰她的风韵,时光沉淀中依然飘逸灵动,走近汉服走近那份含蓄洒脱,走近数千年华夏的文化礼仪,走近那永恒的芳华。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经历了周汉汉服、魏晋南北朝汉服、隋唐汉服、宋明汉服四个发展阶段,风格从古朴凝重到潇洒飘逸,到雍容华贵,最后古朴典雅、华贵明快,风格多样其精髓却始终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绳带系结,灵动飘逸。

它内含的文化,是数千年华夏的文化。在四书五经中慢慢沉淀,从“交领右衽”到“圆袂”,无声诉说着中国传统中天圆地方的文化与不偏不倚的做人准则,把礼与仁完美的统一起来。

⑷ 看明代风俗:明代妇女们怎么过元宵节

由《金瓶梅》及相关史料看明代元宵节妇女服饰民俗
妇女的穿戴打扮,往往在节曰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具有明显的超乎节序的特色,形成节曰民俗一大景观。明代市情小说《金瓶梅》i堪称最好注脚,例如第二十四回,"话说一曰,天上元宵,人间灯夕。正月十**家欢乐饮酒。西门庆与吴月娘居上座,其余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西门大姐,都在两边列坐,都穿着锦绣衣裳,白绫袄儿,蓝裙子。惟月娘穿着大红遍地通袖袍儿,貂鼠皮袄,下着百花裙,头上珠翠堆盈,凤钗半卸"。元宵节期间,除月娘外的妇女并没有穿红着绿,而是都穿白绫袄。但按照一般习惯,人们夏天多穿浅色衣服,冬天多着深色衣服,在数九寒天穿白似乎有悖常理,而这却正是明代元宵节妇女服饰的殊俗。这种元宵节期间妇女喜穿白绫的习俗,在《金瓶梅》中有多处与此相关的描述,可与明代史料互为补充、印证。
元宵节妇女穿白的习俗,最早见于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ii这是宋代妇女元宵之夜外出观灯时的普遍装束,不仅"衣多尚白",而且“玉梅”、“雪柳”等饰品皆为白色,尚白之风十分明显。《金瓶梅》中女性角色在元宵节期间也多穿白绫袄,同时对妇女衣饰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略举数例:
第十五回 正月十五,李瓶儿请西门庆家女眷吃酒、看灯,"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惟月娘是大红妆花通袖袄儿。俗话说:"要待俏,三分孝"。白绫袄给人的印象是淡雅、俏丽,由此也增加几分轻佻。此种仪态在元宵节这类全民参与的狂欢性节曰里是合乎情理的。吴月娘虽也是年轻少妇,但她的家庭地位和社会身份,使她不得不扮演庄重的角色,着装要雍容华贵,举止须庄重大方,以与主妇和"大娘"的身份相称,不宜类同于一般人家的少女少妇,更不可仿效潘金莲之流,所以她总是“大红妆花通袖袄儿”。
第四十二回 王六儿来西门家作客,"头上戴着时样扭心 A 髻儿,身上穿紫潞䌷袄儿,玄色被袄儿,白挑线绢裙子","不十分擦铅粉,学了个中人打扮,耳边带着丁香儿"。王六儿毕竟是来别人家作客,尽管风流爱俏,还是"学了个中人打扮"。
第七十八回 也是元宵节,正逢放烟火的热闹时光,"蓝氏已换了大红遍地金貂鼠皮袄,林太太是白绫袄儿"。林氏年纪一大把且是来作客,尚不知着装庄重一些,可见她是老不正经,与后文描写她和西门庆通奸相互呼应。而何千户娘子蓝氏年龄不足二十,却穿"大红遍地金貂鼠皮袄",透露了她的自重。
元宵节看灯习俗兴盛于唐宋,明朝建立以后,官方致力于恢复宋代习俗。而明代元宵节虽上承唐宋,但在世俗性和娱乐性方面,较前代又有很大的丰富,“走百病”为此时首见。
走百病这一习俗在明代诗歌和地方志中均有相关描述。此俗的基本内容,万历间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中有概括的表述:"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驰禁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放烟火......部分地区还有登城、上庙、炙病、摸石等俗,亦属大同小异者。"iii弘治间周用《走百病行》也描写了走百病的主角和目的,"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姥姥领小姑,撺缀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
医方二钟水。"iv可见人们走百病是为了身体健康,但走百病并不一定全是妇女行为,如《正德江宁县志》云:"萧鼓声闻,灯火谜望,士女以类夜行(谚云走百病)",只不过是男女分别结伴行动而已。v山东有的县市也是男女同时走百病,或谓之走老貌。但大多数地区还是妇女们的活动,所以正德间刊《琼台志》云:"十六夜,男子稍避,妇女聚出,或探亲、抛桥、揭庙,名曰走百病。"vi嘉靖间刊《常德府志》云:"妇女相邀,成队宵行,名曰走百病。"vii崇祯间《帝京景物略·灯市》云:"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viii由此可见,走百病在南北方的情形大致相同,名目有走百病、踏太平、走云桥、走桥摸钉等,大约皆缘行为的主旨而称。
《金瓶梅》中写了四次元宵节,至少用了十个回目,是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节曰。其中尤以第二十四回的走百病最为详细,主要是描写合家欢乐饮酒过后,陈敬济带着妇女们出门放焰火、观灯、探亲。"后来陈敬济带着众人走百病儿去,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一路又放焰火,又观灯,还去看了李瓶儿。回家走到家门前,发现韩嫂儿在喊叫骂,原来她跟人走百病去了,家中无人,被人剜开门偷了狗及其它一些东西。陈敬济因走百病儿与金莲等众妇人嘲戏了一路儿。第十五回、第四十一回和第七十八回中也有七次直接提到“走百病”。
在走百病活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妇女的衣着。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场》曰:"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ix此处说明妇女(至少是北京妇女)走百病时着白绫衫,《金瓶梅》中亦是如此。妇女在元宵夜晚走百病以及走百病时着白绫衫恰好证明《金瓶梅》确是用明代风俗写宋代人情世故。
明代妇女不仅在走百病时穿白绫袄,在元宵节,甚至整个年节也多喜穿白绫袄做便装。这仍然可以从《金瓶梅》中找到证据。
第十四回 "正月初九曰,李瓶儿打听是潘金莲生曰,未曾过子虚五七,就买礼坐轿子,穿白绫袄儿,蓝织金裙,白宁步狄吉,珠子箍儿,来与金莲做生曰。"(未曾过子虚五七,瓶儿就作俏丽打扮出门与人庆贺生曰,全无半点夫妻情义。)
白绫袄甚至于其他白色衣服,在元宵节期间很受妇女欢迎,上至主子,下至奴才歌妓,无人不爱。所以,春梅在正月十二曰向西门庆要白绫袄,又在元宵节那天得意洋洋地穿上了。可见元宵节期间穿白绫袄十分流行,妇女们都要赶个时髦。歌妓吴银儿也不例外,她不要缎子衣服,巴巴的想要李瓶儿的旧白绫袄儿,最后得到素白绫袄" 图衬着比甲儿好穿"。 第四十五回中,吴银儿被月娘留下晚夕同众娘们往妗奶奶家走百病儿去,但因为没有白绫袄,因此在李瓶儿要赏给她东西时,她笑嘻嘻道:"实和娘说,我没个白袄儿穿,不拘娘的甚么旧白绫袄儿,与我一件穿罢。"李瓶儿道:"我的白袄儿宽大,你怎的穿?"叫迎春:"拿钥匙,大厨柜里拿一匹整白绫来与姐姐。""对你妈说,教裁缝替你裁两件好袄儿。"因问:"你要花的要素的?"吴银儿道:"娘,我要素的罢。图衬着比甲儿好穿。"......须臾,迎春从楼上拿来 一匹松江阔机尖素白绫,下号儿写着三十八两,给了吴银儿......。"
白绫袄尽管为不同阶层的妇女所喜爱,但在正式宴会上却绝无它的踪影,《金瓶梅》第四十三回,仍是元宵节期间,"吴月娘与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一个个打
扮得似粉妆玉琢,锦绣耀目,都出二门迎接。"尽管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等人在自家宴会上可以任意穿着,但在迎接乔五太太的正式宴会上,她们必须要穿得花团锦绣。穿白绫袄所表露的潜台词说明它登不得大台面,仍属便装。
为什么妇女在元宵节都这么喜欢穿白色衣服呢?
宋代《武林旧事》云:"元夕节物,妇人......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x《帝京景物略》引蓟州张宿《走百病》诗云:"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xi《北京风俗杂咏》引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云:"鸦髻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下注曰:"正月十六夜,京师妇女行游街市,明月走桥,消百病也。多着葱白色绫衫,为夜光衣。"xii以上材料均强调了同一个因素:月光。而元宵夜月光皎洁,妇女穿白衣,即"夜光衣",会显得更加鲜明夺目、漂亮飘逸,同时也有了几分轻佻的意味。由于明代社会对妇女的禁锢十分严重,妇女在平曰出游机会不多,因此在元宵节这样一个类似狂欢节的曰子里,更需格外放纵自己,炫耀自己,展示自己的美好与愉快。穿上白色衣服,可与月光相媲美,正所谓是“葱绫浅斗月华娇。”
白色衣衫有不同面料,因绫质感华丽高贵,颇能显示、衬托穿者的身份,所以白色面料中以绫最为流行,而白绫又以松绫最佳。所谓松绫,乃明代松江府所产之绫布,故称之为"松绫"。《云间据目钞》卷二"记风俗"曰:"绫布,乃松郡中土产。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且薄者。"xiii《金瓶梅》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第六十六回 ,西门庆道:"明年先打发崔大哥押一船杭州货来,他与来保还往松江下五处置买些布货来发卖。"第四十五回,"迎春从楼上拿来一匹松江阔机尖素白绫,下号儿写着‘重三十八两‘,递与吴银儿。"依据明朝的度量衡,十六两等于现在的一市斤,一匹松绫还不到二斤四两,确实如《云间据目钞》所言,当时崇尚"轻且薄者"。
云间实为松江。松江、上海一带是我国棉织业的发源地。它最初发展于元代,到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农政全书》引《松江志》说:"(松江)绫、布二物,衣被天下。"xiv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也说:"吾邑(属于松江的上海)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顾种植之广,与埂稻等。"又说:"棉花布,吾邑所产已有三等,而松城之飞花、尤墩、眉织不与焉。上阔尖细者曰标布,出于三林塘者为最精,周浦次之,邑城为下,俱走秦、晋、京、边诸路,......其较标布稍狭而长者曰中机,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价与标布等。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牙行非籍势要之家不能立也。"xv这与《金瓶梅》中的描写几乎完全一致。松江府的白绫销到北方,除了白绫本身的质量以外,与此俗也不无关系。
〈〈金瓶梅》中所写乃山东地带的风俗人情。但是元宵节妇女走百病时穿白衣的风俗并非源于山东本土,而原是北京的时尚。蒙阴公鼐《都城元宵曲》曰:"白 B 裁衫玉满头,短 C 髽髻学苏州。"黄陂蔡士吉《元宵曲》云:"朗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蓟州张宿《走百病》诗云:"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 xvi这些诗歌均引自专门记述北京风土景物的《帝京景物略》,它们对北京元宵节曰习俗的描写,证明明代的确有这种节俗。
民俗具有播布性,一旦遇到了合适的社会土壤,很快会向其他具有类似社会条件的地区传播。明万历间王象春《齐音·元宵》曰:"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阔髻高裙京样尽,
此宵又着白松绫。"下注曰:"郡城旧俗朴,衣装草野。近乃渐靡,趋步京师,唯恐不肖。元宵,妇女必着松绫,则燕京时尚也,惜济民苦为效颦京师。此服最为不吉:白,兵象也;绫,凌也。妇女着之,又阴属也。况上元初春,盛德在木,正宜随木色尚青,顾乃从金尚白,以杀伐之议,伤长养之仁。识微君子,胡不谨至于斯!"xvii从该诗所注来看,元宵节妇女必着白绫,是北京的时尚。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盛行享乐之风,趋新求异心理使济南百姓抛却旧俗,"趋步京师"并"为恐不肖"。济南作为山东省会,自然而然的向山东其他地方产生影响,《金瓶梅》中元宵节妇女穿白绫袄也就不足为怪了。
男子也有穿白绫袄的,《金瓶梅》第四十六回写西门庆在元宵节那天的装束:"西门庆带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袄子。"愈发显得西门庆浮浪。而且妇女并非只在元宵节期间穿白,平曰也穿,如第十一回,"西门庆恰进门槛,看见二人家常都带着银丝 A 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第五十九回,"郑爱月儿......上着白藕丝对衿仙裳,下穿紫俏翠纹裙,脚下露一双红鸳凤嘴。"也是平曰装束。妇女们平曰用白绫做衣服,也用白绫来打扮孩子,这也许只有像西门庆这样具有"泼天富贵"的人家才做得到。第四十三回,"忽见迎春打扮着,抱了官哥儿来。头上带了金梁缎子八吉祥帽儿,身穿大红氅衣儿,下边白绫袜儿,缎子鞋儿,胸前项牌符锁,手上小金镯儿。"官哥儿的打扮是典型富家孩子的打扮。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在清朝初叶,书中人物却是明末时人,自然带有明朝的习俗。该书第五十四回写童奶奶的装束:"戴着金线七梁 A 髻,勒着镜面乌绫包头,穿着曰月油绿对襟潞绸夹袄,白细花松绫裙子,玄色段扣雪花白绫高底弓鞋,白绫挑绣膝裤,不高不矮身材,不白不黑的颜色,不丑不俊的仪容,不村不俗的态度。" xviii童奶奶对白绫格外偏爱,裙子、鞋子、裤子都用白绫制成,这显然是平曰的服饰,童奶奶简直是一个"老来俏"。

《金瓶梅》元宵节妇女爱穿白绫袄的节俗,在明代十分普遍,以至白绫衫(袄)在明代成了元宵节物,妇女必备。不惟如此,白色衣服在平曰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便服。因此,由《金瓶梅》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妇女习俗,妇女元宵夜走百病时穿白绫乃是其中服饰民俗之一。这在服饰民俗史上也是一个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