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裙子分类 » 清代什么时候开始有裙子的
扩展阅读
梦见定做旗袍是什么意思 2025-07-12 13:03:34
橘红色裙子配什么 2025-07-12 12:51:00
骑摩托雨天带什么手套 2025-07-12 12:49:56

清代什么时候开始有裙子的

发布时间: 2025-07-11 22:37:03

‘壹’ 中国传统的裙子是谁发明的

武则天。

回溯中国的历史,女性从裤子到改为裙子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着装除了贴身内衣外,仍然是外裤和长短衫。由于唐代崇尚丰满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选宫妃彩女时,除了注重面貌的秀丽之外,体态身材则以胖为美,传说武则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时就被选进宫里做才人。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虽然严刑峻法,但能够选贤用良,精心治国,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她也越发心宽体胖起来。平时,她的各种活动虽然都能出车入辇,但还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于她的腿偏于肥胖,再穿上绫罗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很容易擦来擦去,蹭得裤子“哧哧”直响,这让旁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出声的地方。这种事无法怪罪别人,她觉得很难堪,此时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赘。

武则天心里很烦,瞧着过于肥胖的双腿,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干脆用一块缎子盖住,眼不见为净。这一来,倒让她想着想着开窍了,于是拿了块缎子在镜子前上下左右比划起来,后来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心里很满意。

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

不过事情还没有了结。当武则天穿上自己发明的裙子,兴高采烈地到兴庆宫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绸缎烦心的磨蹭声多少又会响起来了,这让她内心感到很扫兴。于是她又认真琢磨着改进的办法。一会儿,她正走到一座楼阁前,那楼阁四角飞檐上挂的铃儿被风一吹,都“叮铃铃”地响起来,而裙子烦心的磨蹭声却被盖住了。她心里灵机一动,轻松了许多,不禁想出个美妙的办法。

回宫以后,她让人在裙子上缀了几个小铜铃,然后再穿上裙子,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听到磨蹭的声响了。

从此以后,裙子开始由宫中传到了民间,社会上的妇女们也相继兴起了穿裙子这种方便的服装。

‘贰’ 38-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八)清朝服装(6)

4)汉族女子服装

清朝初期 ,汉族女子服装与明朝末期相同,以传统的 袄裙套装 为主。

中期 以后妇女多穿 裙装和套裤 。侍婢、乡村劳动女子只穿裤而不套裙。城镇女子则以简洁的长裙为主。富裕之家的女子裙式有多种,如在裙褶裥内绣有花纹图案的“ 月华裙 ”,以及用金银线将裙片拼合连接、宛如凤尾的“ 凤尾裙 ”。(即马面裙)

干隆时期 ,妇女喜欢上穿 镶粉色边的浅黄色衫 ,下配 绣花边的裙子 。

咸丰、同治时期 则在凤尾裙基础上出现了“ 鱼鳞百褶裙 ”,即在裙子的下摆处用线交叉相连,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鱼鳞。

光绪后期 的裙装开始加 飘带 ,尖角处缀以金、银、铜铃,行动起来叮当作响。

汉族女裙以 红色为贵 ,在喜庆时节女子多穿红裙,这种红色代表吉祥的理念影响至今。

镶绲绣彩 是清朝女装的 一大特点 ,一般在领、袖、襟、下摆、衩口、裤管等处镶绣。早期三镶五绲,后来发展为十八镶绲。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 服装由内到外是 :肚兜、贴身小袄、大袄、坎肩、云肩、披风。

————

在我参考摘抄的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着)中,不知为何并没有提到“马面裙”(也许成书的时候还没有马面裙这个叫法吧!),但是我查阅的很多网上的资料,都有马面裙的内容介绍,我有必要在这里特别介绍一下。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汉族女子着装最典型的款式。

关于“ 马面裙 ”这个名字的来历,没有确切历史记载,但“ 马面 ”其实是一种建筑名称,指的是城墙体系中用于防御的结构,因为裙门相似所以这种褶裙就俗称“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 马面褶裙 ”,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

在前面文章中写到明代女子服饰的时候(“ 31-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七)明朝服装(5) ”),里面的“ 月华裙、百褶裙” 就是 马面裙 。

(1)明代马面裙

马面裙始于明朝 (其前身很可能是宋朝的两边裙,出土实物为福建黄升墓出土的裙子),清朝汉族女子也流行穿马面裙,并且延续至民国。马面裙的结构大致能分成三部分,裙门光滑无褶子,两侧打褶子,就像这样:

马面裙还有“ 裙襕 ”,这是一种呈条状的纹饰,有着特殊的寓意,或显示身份的高贵,或表示平安吉祥,多见的纹样有蝙蝠、云纹、灯笼、八仙过海、麒麟缠枝、龙凤和云蟒纹饰等等。

明朝的马面裙较为简洁,马面褶大且疏,为活褶,转动起来很好看,宛若月华,所以 又叫做“月华裙 ”。明朝的马面裙有不加任何装饰的素色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加膝襕的裙子,就是那种有两道裙襕的裙子。

(2)清代马面裙

到了 清代 ,汉人女子们喜欢穿马面裙,与前朝不同的是,清马面裙结构繁复, 褶子细密 ,至多可以达到百褶,且都为 死褶 ,清代马面裙重视马面的装饰,多用刺绣等方式装饰马面,有些马面裙门有繁复刺绣,衍生出 侧裥式 、 襕干式 、 凤尾式 等形制类别

侧裥式(百褶裙):

将马面裙两侧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样式称为侧裥式,这是明清马面裙共同的特点。清代马面裙的褶裥更加细而密,两侧对称,排列整齐有序,褶裥细密的程度“少则几十个,多者成百或多可达一百六十个”,俗称百褶裙。

襕干式(襕干裙):

清代的马面裙中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方法,就是在两侧平整的裙幅上用深色绸缎裁制成细条分隔镶滚于其上,数十条细缎将裙幅分割成有序排列的几个部分,外观看起来就像“襕干”,因此叫襕干式。

凤尾式(凤尾裙):

凤尾裙是 马面裙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明末清初的妇女裙式,曾一度“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充分显示出凤尾裙的特殊性:用数十条末端裁成尖角的彩色布条,并排在腰头处固定而成的裙子。凤尾裙应该是马面裙变化最大的样式,其两侧裙幅和前、后马面都不再是连续的面料,转而由细长的布条从形式上代之,由于布条间间隙较大,已不足以蔽体,故不单独穿着,通常围系在马面裙之外作为装饰。

清末,还出现了另两种形式: 凤尾侧裥式和凤尾襕干式。(这个找不到图了,自行脑补,呵呵~)

来一波马面裙美女图吧:

清朝后期 汉族中的贵妇也仿用满族旗袍或装饰手法,使满汉女装在演变中渐渐形成融合的趋势。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着)

‘叁’ 从清朝到现代,中国妇女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清朝到现代,中国妇女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清代,满族女性穿穿着需要旗女头梳旗髻,身穿“旗装”,脚穿高底鞋。1880年,上衣、下裤,裤子是比较宽的阔脚裤,上衣依然保留着传统服饰的领口,是中国汉族女子的传统装束。

在民国早期,服饰类型渐变高领口、也由宽松变得紧身,这时期的女性穿着服装逐渐性感起来。

1985年,街头开始出现各种裙子、短袖、T恤等穿搭,色调也多元化了。1990年后,这个年代时期,女性的穿着也越来越时尚,露脐装、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等等,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

‘肆’ 清朝服饰的特点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的服饰风俗借助军事与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

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五品以上官员穿貂裘,必须于每年的冬至月(农历十一月)初一统一换穿,俗称“翻褂子”。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长袍马褂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与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满族青年女子着旗装,其坎肩为一字式,中年妇女着旗袍。汉族妇女的服装组配,一般是袄、褂、裙和披风。

诗书礼仪之家,小姑娘长到13岁必须穿裙子。只穿裤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乡下劳动妇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裤子,这是良家妇女与青楼女子在服饰上的根本区别。

(4)清代什么时候开始有裙子的扩展阅读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时间处于游牧日子和交战状态,所以紧身、简练、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清朝服饰形式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繁缛复杂,也是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设计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而封建制度衰落。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伍’ 裙子的发展历程

远古裙子这种服装,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先秦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规定不同的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那时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实录》说:“古所贵衣裳连,下有裙随衣色而有缘(沿边而装饰曰“缘”。);尧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皱褶。)及直缝,皆去缘;商周以其太质,加花绣,上缀五色。盖自垂衣裳则有之,后世加文饰耳。”《实录》又说:“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说明了裙子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朝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据文献汉人刘歆所着《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代样式。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管)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晋南北朝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着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羊欣本善书,得此真迹,书法大有长进。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即可为证。 隋唐隋代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人们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唐代的服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全唐诗中描写裙子和穿裙子的风姿的诗作将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龄的《采莲曲》比喻罗裙和荷叶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绝妙的画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的《小曲新词》把穿着红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里,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辉。“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则是另一番情景。好一句“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长裙的风姿摹写地曼妙无比。“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红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 宋辽金元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染的黄色最为高贵(此处郁金,所指应为中药里姜科郁金,而非现代所说的郁金香花);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为主;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至于少数民族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种襜裙,颜色以深暗为主,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折为6裥,通常穿在团衫之下。 明朝明代恢复了汉族传统习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曾风靡于唐代的红裙,到了明代则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水浒传》:“(洪教头)脱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传入京师后,京师人多“买服之”。最初,能织做者很少,价钱昂贵,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连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陆容《菽园杂记》)。 清朝清代,由于清朝贵族的压迫,汉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但广大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服装。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着为多。以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叮当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的行动,一折一闪,异常美观。传统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经过了改制: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裥裙。”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着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制作是分为两 截,上用红色或 绿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细裥,所用纹样有严格区别:嫔妃以上可用龙纹,以下则用蟒纹。
清朝后期,穿裙渐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为掩体,二是和礼节有关,并存在着严格规定。无论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齐齐,否则被认为轻薄无礼。在家一般着黑色的裙子,式样为褶裥裙,裙幅家居为六幅,会客为八幅,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来形容着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时,红裙子是一种礼服,要夫妇双全者才可以穿。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红裙。 近现代时期近代,西式裙传入我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服装,逐渐取代了以前传统的裙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流行布拉吉连衣裙。文革期间,裙装受严格限制。改革开放后,裙装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带裙等纷纷传入中国内地,裙子的种类日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