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冠集中隔离需要带什么东西
居家隔离必备11样物品清单
进行居家隔离前,一定先要准备好如下物品:
1. 医用或外科口罩是目前最适合的防护口罩,如果实在买不到,只好以布制口罩或纸口罩代替,可以阻隔一些大飞沫。一般的布口罩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但纸口罩需要每日换新,且一旦破损或潮湿就不可使用。如果没有任何口罩,最好保持和患者一米以上的距离。
2. 带盖垃圾桶、密封垃圾袋放在隔离者的房间,用来装可能沾染隔离者飞沫等分泌物的垃圾。若没有密封垃圾袋,也可用塑料袋代替。
3. 湿巾、多层不透水纸巾一次性湿巾用于沾酒精或消毒水进行消毒。也可用抹布代替,但注意每次用完抹布,都要消毒一次。多层不透水纸巾一般是指多一层塑料薄膜的纸巾,用于处理痰液等物,避免污液渗漏。
4. 一次性塑胶手套、防护衣在处理患者分泌物、清洁消毒、清洗可能被污染的衣物时,都要使用一次性塑胶手套、穿防护衣(比如一次性塑料围裙)。一次性塑胶手套不仅能隔绝病毒,还能减少双手的磨损、避免病毒经手部微小伤口渗透。
5. 含次氯酸钠5%以上的漂白水、75%消毒酒精漂白水和酒精会成为一般家庭消毒的主要选择,是因为它们便宜,而且方便取得。如果没有,可用家里70%~75%的酒精制品代替。超过75%的酒精消毒力会减弱。至于醋的消毒效果如何,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6. 肥皂、洗手液或酒精干洗手液肥皂和洗手液洗去手上的病毒,酒精干洗手液可以使新型冠状病毒失去活性。
7. 洗碗精、洗衣精。
8. 每人一套独用的毛巾浴巾、床上用品。
9. 每人一套独用的水杯、碗筷等餐具。
10. 娱乐物品如书籍、绘本、手机。
11. 充足的、新鲜的、营养均衡的食物。居家隔离期间难以出门补充物资,可准备罐头、泡面、冷冻蔬菜等容易储存的食物。隔离者或病人,这些东西最好独享。
②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③ 什么是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不同,相应的防护标准也不同,有一级防护标准、二级防护标准和三级防护标准之分:一级防护标准,指的是日常工作防护;二级防护标准,指的是常见传染病防护;三级防护标准,指的是烈性传染病防护。第一,一级防护的防护标准和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 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和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第二,二级防护的防护标准和要求:医护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第三,三级防护的防护标准和要求:医护人员除了按照二级防护要求外,应当将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④ 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一般区域工作防护级别是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严格遵守标准预
防原则,认真执行手卫生,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
1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2 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3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炎患者留观室、隔离病房从事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4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的医务人员。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⑤ 三级防护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三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三级防护需要做好诊区、病区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范围
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现症状的 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标本采集人员。
②标本处理和检测时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的人员。
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或确诊病例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近距离治疗操作例如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 BIPAP 和 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医务人员。
④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
⑥ 标准预防一二三级防护包括哪些
1、一级防护标准
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复配消毒剂等)揉搓1~3分钟。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建议戴手套。
2、二级防护标准
使用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鞋、工作帽。
3、三级防护标准
三级防护的适用范围是与传染病人群密切接触、负责标本采集、处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医护工作人员,除了按二级的防护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防护,可将护目镜、防护口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6)新型冠状病毒医务人员佩戴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一级防护标准着装:标准预防制度: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
⑦ 在突发疫情救护时,救治病人的工作应当是什么
在突发疫情救护时救治病人的工作应当是对于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得到及时救治。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疫情救护注意:
1、施行心肺复苏法前,施救者必须戴好口罩;如有需要,可同时戴上眼罩或手套。
2、施行心肺复苏法前,先替病人戴上口罩或用布盖着其口鼻。
3、只施以心外压,不进行人工呼吸。
⑧ 医务人员进入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执行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应选用哪些防护用品
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规定,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
⑨ 医务人员二级防护包括哪些内容
二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
②在疫源地内进行终末消毒的人员。
③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标本进行处理和检测的实验室人员。
④病人转运的司机和医务人员。
⑤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进行诊疗、清洁消毒的医务人员。
(2)防护要求
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 或更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雾型)或防护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白大褂)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⑩ 采集新冠病毒标本时戴什么口罩
采集新冠病毒的时候必须要带专业的N95口罩,而且要穿好防护服,戴好隔离手套。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感染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着病毒,可被近距离接触者直接吸入,导致感染。
因此在选择口罩时,要挑选具有阻隔飞沫、体液、分泌物等作用的,且可以与面部良好贴合的口罩,不仅可以阻挡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阻挡飞沫被佩戴者吸入。
(10)新型冠状病毒医务人员佩戴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预防方法
到底应该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野生禽畜,杜绝带病上班、聚会。
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具体建议如下: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2、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触摸过公共设施后、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探访医院后、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
3、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