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什么是帝王手套祭品
扩展阅读
什么是纯丝裙子 2025-07-08 12:06:18

什么是帝王手套祭品

发布时间: 2022-12-25 16:09:40

❶ 清明节扫墓祭品都有哪些重在心意

扫墓祭祖,是我国民间每年 清明 的惯例。
扫墓时,重在向逝者、先人表达缅怀与哀思。
那么,清明节扫墓祭品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扫墓,被称之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也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固定的一种风俗。

据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这段记载中,提到了清明扫墓携带的物品。下面,就和大家谈一谈清明节扫墓必须要带的物品:

一、香烛
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二、纸钱
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要焚烧干净。

三、素酒
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四、水果点心
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五、饭菜
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很多人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生前的事迹,让下一代勿忘祖先。

六、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七、“包袱”
“包袱”,即扫墓者(逝者家属)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先人。

结束语:花果酒茶香蜡炮,纸钱冥币金元宝。各地清明节扫墓的风俗习惯大同小异,祭品基本相同,包括鲜花、果品、茶酒、美食佳肴、香蜡纸炮、冥币元宝、车房衣物、日用饰品等,还可添上根据故人生前嗜好而准备的供奉品。

❷ 古代帝王祭祀时,为什么要把牛羊豕三牲全备好

什么是祭祀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所以我们常常在电视剧或历史中了解到帝王举行祭天仪式,这其实就是一种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学及人类学研究,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即为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在《曹刿论战》中提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贡品,为祭祀而杀的牲畜即为“牺牲”。祭品牛、羊、豚(猪)三牲齐备叫“太牢”,而只有羊和猪为“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是祭社稷,所以规格也是最高的,要备齐“太牢”。

❸ 古代帝王祭祀用什么礼器

  •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 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❹ 落葬需要准备什么供品

1、防潮盒(单人、双人):防止骨灰盒受损,摆放祭品等。2、金砖(四块或将墓穴铺满):金砖铺地,寓意富贵堂皇,保佑后辈兴旺发财。3、灵位牌:将故者姓氏雕刻,随骨灰一同安葬于地下。4、元宝(四个):置于墓穴四角,意为镇宅,主财。5、石狮(一对):用以镇宅护院,古代只有将相王侯的府邸才有资格在门口安放石狮。6、供品(水果三样点心二样各五个):安葬完成后供奉在墓上,后辈可在临走前将供尖带走,寓意祀福7、白酒(一瓶)、酒杯(三个):供奉在墓前,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先。8、童男童女(瓷器一对):服侍故者,当作佣人。9、五果盘(瓷器一套):供奉先人的必备供品。10、七星钱(一套七个):按北斗七星状摆放在骨灰盒下、防潮盒内,意为后辈齐全。11、红筷子(一双):并骨合葬时一双担在两个骨灰盒之间,意为连心桥,在阴间、来世还做夫妻。12、红布(三尺长二块):包骨灰盒一块,包墓碑一块,安葬后包在墓碑顶部,如同盖房上梁系红绳遮阳布:一块白布七尺。13、引魂幡(合葬红色、单葬粉色):引邻故者灵魂到达安息地。14、红手套(一付):由故者长子或长孙戴红手套捧骨灰盒安葬。15、香炉、五谷米(五样稻米):用以上香敬礼。16、香(一封):传说香的烟能通天,向先人传达后辈的意愿。17、蜡烛(一对):摆放在墓前点然。18、家用电器:(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话、手机等)。19、旺宅富贵器具:金山银山(一对)、牛马拉宝(一对)、金库银库(一对)、聚宝盆、百宝箱等。20、红萝卜(一个、用红纸包好):将骨灰取走后放在原位置,意为一个萝卜一个坑。

❺ 祭品和供品和贡品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意思不同

1、祭品:是祭祀时用的物品。根据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丰富,有动物如猪、牛、羊、鸡,也有植物,还可以是衣物等物品。在远古时代和愚昧时代,甚至有拿活生生的人作为祭品;暴政时期也曾出现过用活人陪葬与祭祀的情况,十分残忍。

2、供品:宗教及信仰的供奉物品,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鲜花,酒等。

3、贡品:古代臣民或属国献给帝王的物品。

二、出处不同

1、祭品:出自元代文学家吴莱的《忆寄方子清》诗,“生徒脩枣脯,祭品授葅臡。”

翻译:学生教学的酬金为果干,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给予带骨的肉酱。

2、供品:出自现代作家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清明前叁天,汤河流域的庄稼人,就开始上坟了。庄稼人们洗了手,提着竹篮,带着供品,香和纸。”

3、贡品:出自战国后期至汉初大禹所着的《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

翻译:献贡品的国家,由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贡献物品的意思。

三、侧重点不同

1、祭品:侧重于指对神明、祖先献祭品,怀揣着个人的期盼。

2、供品:专指宗教类别的供奉。

3、贡品:侧重于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廷。

❻ 太牢是指什么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一般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