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广东醒狮的特点
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年7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
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
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② 舞狮队的道具分别叫什么,特别是带头的那个人举的圆圆的那个东东。
舞狮道具分别为:狮头,狮背,狮裤,上衣,绣球,引球服装。前面那球球的人是引球人,用了引狮子的,就是训狮子的人。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舞狮禁忌
一、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客家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二、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三、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所以舞狮队伍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③ 狮子头一般用什么东西做的 醒狮
醒狮狮子头一般用竹子木条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条等缝制成的。
醒狮,是中国精彩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喜庆的传统节日或者民间开业结婚等场合常有表演,传统的狮子头一般是用竹子木条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条等缝制,大多是两个人配合演出,在锣鼓声中左右腾挪上下翻飞,非常好看精彩。
醒狮是一种集雕塑、绘画、刺绣的民间综合艺术。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钟柳镇发展至广州,第四代至大新路,至今已八代。石龙镇“德和兴”醒狮店是百年老店,始于清朝末年,由曾祖父从广州传回石龙,已历四代。
如何制作麒麟狮头?
1、扎廓,又叫扎架,顾名思义,即是砂纸将竹篾扎成一个狮子头轮廓。郭润棠强调,扎廓是制作醒狮头的关键,要求一定要扎实,因此要选用柔软度特别好的黄竹。
2、贴纸,用浆糊将砂纸贴在狮头的轮廓上,不断重复贴上去,直到贴上整个狮子雏形初现。这个步骤讲求选料和耐心,必须选用坚韧的砂纸,一层层地贴上,才能使制出的醒狮头坚实、经得起考验。
3、晾干,把贴好砂纸的狮子头晾干,但不能曝晒。
4、贴花,在已晾干的轮廓扑纸、贴花,利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把整个狮头、眼、鼻等画出来。
5、上油漆。
6、贴装饰,把狮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装饰粘上,最后装狮子的背。
④ 湛江习俗
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廉江舞鹰雄、湛江傩舞、北坡游鱼等。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北坡游鱼:游鱼又称鱼灯。每年元宵节期间遂溪北坡镇老墟有糊鱼灯、舞鱼灯、游村社,祈求风调雨风、年年有余的游鱼习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湛江习俗有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廉江舞鹰雄、湛江傩舞、北坡游鱼等。
1、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2、东海岛人龙舞: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3、廉江舞鹰雄: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今廉江新华镇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表演内容为鹰雄因猴子挑衅而恶斗,鹰腹顶6米高杆,展翅冲天而上,技艺险难,扣人心弦,后经大肚佛相劝,鹰、雄息战言和。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颇具特色。
4、湛江傩舞: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古老生动,蕴含丰富,气氛热烈壮观,动作原始古朴。湛江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其内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岛劳动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雷傩舞,以雷首公与东、南、西、北、中五方雷将为主体,还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称“走清将”、“舞巫”、“考兵”等,也是当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
5、北坡游鱼:游鱼又称鱼灯。每年元宵节期间遂溪北坡镇老墟有糊鱼灯、舞鱼灯、游村社,祈求风调雨风、年年有余的游鱼习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⑤ 冠军荣耀,幸福相伴,哈弗H6情同手足,年味渐浓!
时隔一年多,那是2018年的一个初秋,在那天,也是我的太太生日,所以特别选择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去当地4S店提了我的爱车小六子,至今还记得它当初的面容,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好看,那么的有魅力!对于我来说,小六子是给我太太的生日礼物,更是实现了我们的一个目标,那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赚的一辆车,而小六子,你正好帮了我赢得不少的风光与面子。在此,我还是很感谢厂家长城、感谢设计师,因为你设计了这款车,让我与爱车如情同手足!
金鼠祥瑞,岁岁平安!
⑥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 文化 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的简介。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醒狮是融 武术 、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 故事 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广东醒狮的历史溯源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地区仍是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带来了中原文化。其后在隋朝开皇十年,设置南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区及三水、顺德等地。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及制作狮子的工艺得到答案。南海县自古以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盛产蚕桑鱼蔗;缀丝织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扎工艺等十分兴旺,宋朝时南海县的石湾以其陶瓷工艺饮誉大江南北,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在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同时号称"中国四大名镇"。《佛山忠义乡志》中载:"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制作工艺为各地之冠。
广东醒狮的基本特点
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年7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广东醒狮的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其次,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
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的气势。
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当今狮艺,不论是演技或狮头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器材的长、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规限,比赛时间规定在10至15分钟之内,运动人员限定在6至8个,从而使传统狮艺从普及中走向竞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广东醒狮的文化内容
佛山是名扬海外的中国古镇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不断传承且经过时代的洗练,逐渐演化既富含文化传统又富含时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狮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远在明代初期,有中国四大名镇之称的南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狮被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狮舞就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逄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动醒狮助兴。其后,这一民间传统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国的两广地区。
南狮的外形像狮子,但是,头顶多长一角,像狮子但又有不同于狮子。南狮的独角角尖微弯向前,而不是向后,这种造型无损狮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是把狮子和独角兽两者之间的特征,糅合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型狮子,众所周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朝,对于僭用皇帝专用的服饰、仪仗等的民间百姓,没有不视为‘犯上作乱’。其罪状,轻则倾家荡产,重则诛连九族。因为黄狮子舞既曾为李唐皇帝所独享的专用舞蹈,自唐代以后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当然视之为‘禁物’,谁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但狮子舞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一种艺术性和体育性相结合的传统娱乐,人民喜爱它,于是乎想出了避开有关禁忌的良策。醒狮的形象,既是狮子但又多长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时,就称为‘独角兽舞’,令统治者抓不着把柄。宫廷的黄狮子舞,以人手执红拂作引动;而醒狮舞是以人扮‘大头佛’手执葵扇来引动,且不拘束于什么‘五色’、‘五方’之类定法,又有自创一格的敲击乐和技法,源出自黄狮子舞,又别于黄狮子舞,成为岭南地区民间的传统体育娱乐重要的活动,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创造,为人民所喜爱。
在南海西樵山曾经出现一位醒狮史上的风云人物,南海西樵山人杰地灵,一代武侠黄飞鸿就诞生在西樵山下。黄飞鸿倡导的南狮狮艺,舞出了中华民族气节,体现一种开拓、团结、不畏艰险的民族豪气。当年黄飞鸿狮王争霸的场面如今每天都在纪念馆中重现。几位身手矫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闪展腾挪,南狮的神奇魅力尽在灵巧的动作中淋漓展示,仿佛又看见黄飞鸿当年的风彩。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经常锣鼓喧天,狮子就出场了,它迈着矫健轻快的步伐,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神态极为机警,四条腿敲击着地面,踩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向铁桩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时候雄狮突然跃上的铁桩,随即一个狮立,笑傲长空,狮身上的鳞片在太阳下熠熠发光。人们一阵惊呼,再看狮子急转回头,四脚落在桩上,在节奏鲜明的鼓点中迈出灵动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升腾跳跃,如履平地一般,说话间,鼓声突然停息,雄狮突然向前跃起,四脚腾空,在落桩时前脚落空,整个狮身向下急坠,观众席上有人在蒙住双眼,不忍再看,再看狮子在落到铁桩中部之时前脚突然夹住铁桩,稳住下坠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后突然发力借助后腿上拉之力跃上铁桩,然后一个潇洒的亮相结束了此次表演。观众席上传来潮水般的掌声。
醒狮也就不仅风采于当年,而今也倍受欢迎。随着改革开放,广东醒狮队已遍及广东城乡,醒狮影响与日俱增。它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同时具备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以及烘托气氛的渲染能力,就连国外华侨也成立醒狮队,演绎传奇色彩。年代愈来愈久远,醒狮精神也愈来愈被传诵,醒狮逐渐成为潮流!
广东醒狮的舞苑瑰宝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广东醒狮的现状传承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 元宵节 举行的"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 舞狮的方法与技巧
舞狮子一般需要五六人,甚至十多个人合作表演。
练习时,两个扮演者一前一后,前面的称狮头,后面的称狮尾,后面的人应比前面的人略高一些,这样才能撑开狮皮。
狮头扮演者在表演时用两手托着套在自己头上的“狮子头”,身体向前微倾,从狮子嘴巴和眼睛处辨别方向,寻找目标,后面的队员套上狮子皮之后,两手抓住前面队员腰上的带子,双肩下压,俯胸踏腰屈体约成90度角,两腿半蹲。
行走时,先迈前脚,再抬后脚,待前脚落地,后脚才接着落地,左右两脚依次进行。在蹿、跳、滚、戏球、舔毛、喘气时,要求狮头、狮尾配合末期,动作协调一致,一举一动都要保持狮子的习惯。
(7)醒狮表演用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舞狮介绍
1、河北徐水
河北省徐水县北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
2、武汉黄陂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3、福建林坊
林坊青狮属北狮武功狮,俗称公狮。其狮动作灵活敏捷,狮头内可藏兵刃作质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狮头和掌狮尾两人,动作配合默契多变,模仿雄狮的各种姿态。
⑧ 如何制作醒狮
远古时代人们以箩筐制作狮头的一点根据吧,上朴以纸,画上五官和花纹也就是古狮头了,后来人们加以改进,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煳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再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
传统的醒狮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现在流行的佛山纸扎狮头工艺,一种则是濒临失传的纸朴脸谱彩狮头工艺。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⑨ 小叶紫檀醒狮能佩戴吗
小叶紫檀醒狮能佩戴,但不要长戴。
原因是人体分泌的汗液和油脂对于小叶紫檀是最大的天敌,接触小叶紫檀后会沁入小叶紫檀的木质结构当中阻碍小叶紫檀的油性挥发从而使得其颜色变暗、失去光泽严重的会盘成黑煤球。
可以短时间的贴身佩戴小叶紫檀醒狮,并且佩戴后要立即用棉布手套将表面汗液和油脂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