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引流袋更换为什么要用无菌手套
扩展阅读
买什么样品牌睡衣好 2025-08-21 23:13:13
酒红色旗袍怎么搭配 2025-08-21 23:12:55
童装冬款怎么清货吸引人 2025-08-21 23:07:15

引流袋更换为什么要用无菌手套

发布时间: 2022-10-01 07:56:37

⑴ 先戴无菌手套还是先穿手术衣

应该是先戴无菌手套 ,然后再穿手术衣 。因为手就算洗过以后 ,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菌,先戴无菌手套 ,就会挡住手上的菌 ,手术衣展新的是没有菌的 ,用无菌手套抓拿手术衣 ,手术衣 就不会有菌的 。

⑵ 戴无菌手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戴无菌手套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手部的细菌接触到手术器械和病人注意事项一定要先清洁手部,再戴无菌手套。

⑶ 简述手术人员手臂消毒后为什么还要戴无菌手套

手臂消毒是为了不感染他人,带无菌手套是为了不被他人感染。

⑷ 实践技能考试中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基本操作的考查重点是应试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考试过程中,以口述或手势比划替代动手操作者,不得分,因此应试者应特别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特做此总结。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温馨提示:2014年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为2014年7月1日—7月15日。
手术区消毒、铺巾的注意事项:
1.消毒皮肤应由手术区中心向四周涂擦。如为感染伤口、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的外周涂向中央处。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回涂擦清洁处。
2.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如手术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则应事先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
3.无菌巾铺下后,不可随便移动,如位置不准确,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而不应向内移动。
4.铺巾过程和随后的手术中,应当保持各层无菌巾的干燥。
手术刷手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手指甲缘、掌纹处(或指蹼处)的刷洗。
2.无菌毛刷、无菌小毛巾接触到上臂后,不能再接触手部和前臂。
3.注意洗手及消毒范围和各步骤所需的时间。
4.酒精浸泡前要冲干净手臂上的肥皂水,以免影响杀菌药效。
5.需要连续施行另一台手术时,如果手套未破,可不用重新刷手,仅需浸泡70%酒精或0.1%苯扎溴铵溶液5分钟,再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若前一次手术为污染手术,则连续施行手术前应重新刷手。
穿、脱手术衣的注意事项
1.先穿无菌手术衣,再戴无菌手套。
2.应在手术室内比较空旷的区域穿无菌手术衣。
3.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4.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双上肢为无菌区。
戴无菌手套的注意事项
l.选用适合自己的手套,手套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手术操作。
2.在未戴手套前,手不能接触手套外面,戴好手套后,手套外面不能接触皮肤。
3.如手套外面有滑石粉,需用无菌盐水冲净。
4.手术开始前,可在空旷区域双手放于胸前。
换药与拆线的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原则 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放置污物的弯盘内,不得随便乱丢。
2.三先三后原则 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再污染伤口;先污染伤口,再感染伤口;先普通感染伤口,再特殊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结核、耐药金葡菌等。
吸氧术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火、防震,防油、防热。
2.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当先将患者鼻导管取下,调节好氧流量后,再与患者连接。停止吸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
3.吸氧时,注意观察病人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情况有无改善,及时调整用氧浓度。
4.湿化瓶每次用后均须清洗、消毒。
5.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上指针降至5kg/cm2时,即不可再用。
6.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放置并挂“满’’或“空”的标记,以免急用时搬错而影响抢救工作。
吸痰术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吸痰动作要轻柔,以防止损伤黏膜。
3.痰液黏稠时,可配合扣背、蒸汽吸入、雾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释;吸痰中患者如发生紫绀、心率下降等缺氧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吸。
4.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应细些,吸力要小些。
5.贮液瓶内液体不得超过2/3满度,以防损坏机器。
胃管置入术的注意事项
1.插管动作要轻稳,特别是在通过咽喉食管的三个狭窄处时,以避免损伤食管黏膜。操作时强调是“咽”而不是“插”。
2.在插管过程中病人出现恶心时应暂停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减轻胃肌收缩;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提示导管误入喉内,应立即拔管重插;如果插入不畅时,切忌硬性插入,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咽部,可将胃管拔出少许后再插入。
3.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将患者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会厌部时约15cm,左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插至所需长度。
三腔二囊管止血法的注意事项
1.操作最好在呕血的间歇进行,向清醒病人说明操作目的,取得病人配合,以免引起胃液反流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2.压迫24小时后宜放气减压,以防气囊压迫过久可能引起黏膜糜烂。
3.牵引沙袋不宜过重,以防压迫太重。引起黏膜糜烂。
4.注意检查气囊是否漏气,以免达不到压迫止血目的。
5.加强护理,防止窒息的发生,如充气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必须及时放气。
6.防止鼻翼压迫性坏死,最好用牵引装置,鼻孔用棉花等柔软东西垫加,以免压迫摩擦。
导尿术的注意事项
1.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防止尿路感染。导尿管选择大小应适当。
2.导尿过程中,嘱病人勿移动肢体,以保持原有的体位,避免污染无菌区。
3.女病人导尿时,操作者要仔细辨认尿道外口的位置。导尿管一旦误入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管后再重新插入。
4.男性尿道较长,有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因此,插管时动作要轻、稳、准。如在插管过程中受阻,稍停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减轻尿道括约肌的紧张,再缓缓插入导尿管,切忌用力过猛过快而损伤尿道黏膜。
5.若膀胱高度膨胀,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l000ml,以免导致虚脱和血尿。
6.留置导尿术常选择双腔气囊导尿管,根据气囊尿管的特殊结构,一般将尿管插入膀胱见尿后需再插入7~10cm以上,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5~20ml,并下拉尿管至有轻微阻力感即可,避免对尿道的损伤。留置导尿如超过3~4周以上,为保持膀胱容量,应采用间断引流的方法,可将引流橡皮管夹住,每3~4小时开放l次。
7.留置导尿管时,应每天消毒尿道外口,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导尿管5~7天更换1次,留置导尿管应接冲洗装置,以免置留过久而有尿盐沉积堵塞或发生感染。

⑸ 什么操作需要无菌手套

一。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 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2、 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3、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4、 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5、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6、 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7、 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二) 准备质量标准1、 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2、 备齐用物。3、 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4、 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5、 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三) 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 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2、 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3、 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4、 铺无菌盘: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5、 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6、 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7、 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8、 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9、 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10、 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四) 终末质量标准1、 操作有序,方法正确,无菌概念清楚,无菌观念强。2、 能口述无菌操作的原则与注意事项。(五) 注意事项1、 开包后的无菌包和开封后的无菌溶液有效期均为24小时,无菌盘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2、 无菌持物钳取时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溶液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应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入容器中。如到远处夹取物品时,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并搬移,就地取出使用。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用于换药和消毒皮肤。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消毒容器,应每周清洁消毒二次,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门诊换药室或使用较多的部门,应每日清洁消毒一次。 3、 使用无菌瓶内的溶液时,不可将无菌敷料堵塞瓶口倾倒无菌溶液,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内蘸取,以免污染剩余的溶液。4、 无菌包内物品不慎污染或无菌包浸湿,外界微生物可渗入包内,造成污染,需重新消毒。5、 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而戴手套的手则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戴手套后如发现破裂,应立即更换。脱手套时,须将手套口翻转胶下,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

⑹ 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篇1

1、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篇2

院内感染是自医院产生就存在,随着医院的发展而变化的。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侵袭性操作破坏了病人的防御屏障,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各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给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护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院内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影响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和治愈率,降低了医疗质量。控制院内感染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

1、造成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

1.1病人自身因素

1.1.1早产儿、新生儿、老年人及有严重疾病者。如患恶性肿瘤、免疫功能异常症、代谢障碍性疾病、重症血液疾病、胶原组织疾病、营养障碍等。

1.1.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癌剂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1.1.3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易产生菌群失调即导致自身感染。

1.1.4接受各种损伤性(侵入性)诊断、治疗,如:手术、内镜、注射、血管及脏器内导管置入。

1.2医务人员的因素

1.2.1接诊条件不够完善。某些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合就诊,入院后卫生处置不健全,病人入院时未经过更衣、清洁等就直接进入病房,从而增加感染机会。

1.2.2空气污染。病房设置不符合标准要求,病床的间距不足,密度增加,通风设施不足或通风时间不够。病房清洁消毒不及时,不彻底。

1.2.3没有严格执行探视及陪护制度。病区的人流量增多,尤其是患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带菌者进入探视,通过空气、飞沫或手的接触,易造成院内感染。

1.2.4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如洗手不及时、不认真或洗手后用污染的毛巾擦手,因而双手成为传播细菌的工具,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1.2.5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或操作用物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如血压计袖带、止血带未经常规消毒处理就直接使用。

2、防止院内感染的措施

2.1医院建筑要求设置布局合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加强教育,提高各级护理人员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熟练掌握常用消毒隔离技术。

2.3加强病人病区管理

2.3.1保证病床的`间距符合要求,通风设施保持良好,保证通风时间每天两小时以上,定期紫外线消毒,保证空气质量。

2.3.2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最低限度减少陪护人员。

2.3.3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灭菌制度是切断传染途径,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1)对科室各类物品和房间有固定的清洁消毒时间。重视病人床单元的管理及消毒,注意病人物品的摆放,地面清洁及卫生管理,如一床一扫、一桌一巾,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做好特殊病人的隔离工作。 隔离包括传染性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传染性隔离以防止传染病人在传染期间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为目的。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是防止医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多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3)供应室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无菌物品经严格检查后方可发放、下送。保证无菌物品合格率达到100%。

2.4对感染病例要早作药敏试验,首选敏感窄谱的抗生素,严格适应症,谨防二重感染,保证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敏感性。

2.5手卫生:在注射、输液、发药、吸氧、诊疗等操作前要认真洗手。处置两个以上患者时要洗手或手消毒。

2.6尿路感染及预防。临床上最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与导尿操作不当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预防方法如下:

(1)严格掌握导尿的适应症,能用尿液储存袋的就不用导管。

(2)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尤其应注意洗手、手消毒及无菌器具的使用。耻骨上膀胱造瘘者,尤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做好尿管、尿袋的护理和管理。

(3)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应用清毒棉球擦洗1—2次,做好会阴部的护理。

(4)导尿系统应保证密闭、引流通畅,无逆流,注意各连接处不被污染,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

(5)对具有传染性或患有其他感染症状的特殊泌尿系感染的病人,应施行隔离,必要时可安排隔离室。

2.7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提高对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认识,熟练掌握防治环节及技术。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呼吸道医院感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加强呼吸治疗装置的管理。

2.8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

(1) 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日,按规定做好清洁及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做好胃肠道手术病人的肠道准备工作。

(2)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手术室环境、人员、药品和器械的管理。

(3)手术后的预防,加强换药室的管理。在进行切口的治疗前后及处理不同切口之间,必须进行手消毒。直接接触开放或新的切口,应戴无菌手套。每天观察切口,及时更换敷料。切口分泌物不得浸透外层敷料,有感染征兆应换药并对切口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严禁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对患有可传播感染的切口或皮肤感染的病人应实行相应的隔离。患有单纯疱疹、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的工作人员,治愈前不能接触病人手术切口。

2.9做好病人健康教育:管理好病人与病房秩序施,控制病人陪住率,以减少病房的人流量和空气中的染菌数,对保护住院病人安全和减少感染机会都能收到良好效果。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宣传预防疾病及医院感染知识。对于传染病人,特别要讲明隔离的目的和意义,不随意乱串病房。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使之顺利度过隔离期。

控制院内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临床的许多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去实施,而消毒、灭菌和隔离就是切断微生物的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护理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护理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础。严格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控制院内感染,加强医护人员操作的无菌意识具有关键的作用。控制院内感染不仅是医疗任务,也是社会责任,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实现。

⑺ 换引流袋时候要消毒吗

需要消毒。
常用的引流袋为一次性引流袋,是手术之后身体内部或局部手术深处的渗血、积液等需要用管道引出,引流管末端接的一个专门盛引流出来液体的透明塑料袋。其制作材料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包装为低压PE袋。
引流袋的分类
按吊挂形式分类:床挂式、腿挂式、腰挂式。
按排放形式分类:单通(有排液阀)、双通(无排液阀)。
按规格容量分类:500ml、750ml、1000ml、2000ml。
引流袋的结构
引流袋由保护帽(含接头)、引流导管、薄膜袋体、止回阀、排液阀、纽扣(腿挂式、腰挂式)、绑带(腿挂式)或吊带(腰挂式)组成;制作材料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引流袋的外观要求:刻度线应印刷清晰,不易剥落;引流导管应柔软、光洁,不得有明显机械杂物、异物和扭结。如图1所示。
图1 引流袋的结构
引流袋的临床应用
引流袋主要用于尿失禁患者、手术昏迷病人及行动不便者收集尿液或与其他器械配合用于伤口引流液的收集。
引流袋的更换周期
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中, 腔内途径的逆行感染是主要因素。留置导尿削弱了宿主的防御机能, 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病原菌多来自于引流袋系统、引流袋及引流袋放尿口的污染。因此更换引流袋成了留置导尿患者不可缺少的常规护理工作内容。不恰当地频繁更换引流袋可破坏尿路密闭引流系统, 造成导尿管末端、引流袋连接处污染,导致菌尿感染率的明显增加,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和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引流袋的最佳更换时间是每三天更换一次[1]。
引流袋更换的护理原则
对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可能导致脱管的因素进行针对性、预见性护理,能够消除潜在的隐患和风险,进而有效减少脱管的发生率,其护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标准预防原则。
2.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引流的目的、放置位置,需停留的时间、引流期间的注意事项及自我观察技巧等,取得患者的配合。
3. 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适宜的长度,嘱患者翻身活动时避免引流管脱出。
4. 保持有效引流。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给予离心方向挤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阻塞。
5. 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
6. 及时发现与积极预防处理与引流管相关的并发症。
7. 做好拔管后处理,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及伤口的护理。

⑻ 《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原则外科手术治疗的成败和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有密切关系。正确掌握无菌技术是预防切口感染,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每人都必须充分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手术室各项工作中更好地执行无菌技术。这个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认真执行的规章,即无菌操作原则。如有违反,应立即纠正。

1.建立一个无菌区 无菌区内所有物品都必须是灭菌的,如稍有怀疑应立即更换。物品有下列情况者,应视为有菌,不能在无菌区内使用:①在非限制区内的灭菌敷料;②无菌包破损或潮湿;③无菌包坠落在地面上;④灭菌有效时间及效果不能肯定;⑤怀疑无菌物已被污染。

无菌区的建立应尽量接近使用时间,以减少暴露和污染的机会。

2.无菌手术衣的应用 无菌手术衣的无菌范围仅限于前身肩平面以下,腰平面以上及袖子。其他部位应视为有菌区。手术人员在穿好手术衣后,前臂不应下垂,应保持在腰平面以上。双手不应接近面部或交叉及放于腋下,应肘部内收,靠近身体。由于手术衣在腰平面以下视为有菌的,因而不应接触无菌桌及铺好的手术台。手术人员倚墙而立或靠坐在未经灭菌的地方,均是违反无菌原则的。也不应来回走动或走出手术间以外。如因手术需要移动,应面向无菌区。与另一手术人员换位时,应先退后一步,转过身,背对背地转到另一位置上。在经过来穿手术衣人员面前时,应互相让开,以免碰撞污染。

3.正确使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 任何无菌包及容器的边缘均应视为有菌,开包时应将包布的四角翻转并用手握住,防其滑脱污染内容物。取用无菌物时注意不触及边缘。利用包布铺无菌区时,包布的内面是无菌的,包布的外面和边缘是有菌的。若取无菌包内某种无菌物,余下无菌物仍须保持无菌时,可按原包包好,但须在4小时内应用此包内的无菌物,否则须重新灭菌。

无菌容器为盛无菌敷料、器械或药液之用。打开无菌容器时,盖子应朝上,取出无菌物后即盖好。以容器浸泡消毒用物时,须写上浸泡时间,中途投入其他器械,应重新计算消毒时间。

无菌溶液瓶一经打开,液体应一次用完,不应保留。倒液时应冲一下瓶口,冲洗瓶口的药液应弃去,以保证无菌及防瓶口杂质和玻璃碎屑。

4.无菌桌的无菌范围 无菌桌仅桌缘平面以上是无菌,桌缘平面以下,不能长时间保持无菌完整,应视为有菌。手术护士、巡回护士都不应接触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桌布,以建立一个安全地带。凡坠落于手术台边或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物品应视为有菌。已坠落下去的皮管、电线、缝线不应再向上提拉或再用。无菌布单被水或血浸湿时,应加盖或更换新的无菌单。

5.接触无菌区时,必须经过手臂灭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手套。巡回护士取用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夹取,并应与无菌物、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约30cm),避免衣袖、衣服接触无菌物及跨越无菌区,倾倒溶液时只许瓶口进入无菌区的边缘。

6.减少空气污染、保持空气净化效果。手术室门窗应关闭,人员进出应走侧门,尽量减少在手术间内走动,避免引起阵风。手术进行中应保持肃静,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为防手术人员滴汗,可于额部加一无茵汗带。请他人擦汗时,头应转向一侧,不使纱布纤维落入无菌区。无菌容器打开后,应及时盖好,减少暴露。

7.皮肤虽经消毒,只能达到相对无菌 病人的皮肤和工作人员手臂经过消毒以后只能达到相对灭菌,残存在毛孔内的细菌对开放的切口有一定的威胁,故应注意预防污染。

在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时,手不应接触手术衣和手套的外面。戴好手套的手也不可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凡与皮肤接触的刀片和器械不应再用。手术进行中,如手套被撕破或被缝针、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更换。针和器械也不可再用。

在进行皮肤切口前,应用无菌纱布垫遮住切口两旁,或用无菌聚乙烯薄膜盖于手术野皮肤上,经薄膜切开皮肤,以保护切口不被污染。在延长切口或进行缝合前应再用酒精消毒。

8.沾染手术的隔离技术 进行胃肠道、呼吸道、宫颈等沾染手术时,在切开空腔前应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并随时吸除外流的内容物。被污染的器械和其他物品应放在污染盘内,实行隔离。污染的缝针和针持应在等渗盐水中涮洗。全部沾染步骤完成后,手术人员应用无菌水冲洗或更换手套,以尽量减少细菌的污染。

9.连台手术前台手术结束,手术人员应更换无菌手术衣及消毒手臂戴无菌手套,手术间地面及用物应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照射 20分钟。

⑼ 戴无菌手套的目的是什么啊

执行无菌操作或者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以保护患者,预防感染。

⑽ 无菌手套在生活中得用途

无菌手套
-
(一)适用范围
任何一种洗手方法,都不能完全消灭皮肤深处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手术过程中逐渐移行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故洗手之后必须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
无菌手套
-
(二)准备工作
1.在穿无菌手术衣与戴无菌手套前,手术人员必须洗手,并经消毒液泡手和晾干。
2.无菌手术衣包事先由巡回护士打开,无菌手套亦由巡回护士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