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时应带什么手套
扩展阅读
裙子弄上墨了怎么办 2025-09-12 15:15:17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时应带什么手套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35:18

⑴ 接触患者的血液()()()黏膜皮肤或()后要洗手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⑵ 二级防护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二级防护穿戴标准为: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鞋、工作帽。

二级防护适用于:

1、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

2、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3、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时应带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防护标准制度: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必须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利器盒内等。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非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采用加酶洗涤剂浸泡后清洗。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然后再常规清洗,最后消毒或灭菌。

7、环境清洁:各科室有日常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表面、床栏、门把手、轮椅等。

⑶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呼吸道暴露后怎么消毒

(一)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二)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⑷ 医用手套有哪些注意事项

医用手套使用时应注意:

(1) 医用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使用,不得戴着医用手套离开实验区域;

(2) 在接触感染性物质(血液、体液、分泌物、渗出液)时,必须戴医用手套;

(3) 医用手套被污染或破损后,应尽快脱下更换;

(4) 一次性医用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5) 戴医用手套的手避免触摸颜面部和避免触摸或调整其他个人防护用品;

(6) 戴医用手套的手不能触摸不必要的物体表面如灯开关、门把手等。

⑸ 医护人员接触HIV病毒物质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戴手套 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换手套。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戴口罩或防护眼镜 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和围裙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

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 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锐器的处理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 (1)原则: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杀灭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具体作法: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在病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加入70%~75%乙醇溶液的盛器内,并加盖。分泌物、排泄物和医用敷料、病理废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物时需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消毒后处理。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袋或塑料袋内,并将“隔离”二字标上,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 mg/L)消毒。

⑹ 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这个手套根是一次性手套,还是外边带的手套?要是一次性手套就是弄东西的时候给她带上,然后弄完了给他摘了,要是外边带的手套出去,天冷,出去就得带上

⑺ 标准预防一二三级防护包括哪些

1、一级防护标准

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复配消毒剂等)揉搓1~3分钟。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建议戴手套。

2、二级防护标准

使用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鞋、工作帽。

3、三级防护标准

三级防护的适用范围是与传染病人群密切接触、负责标本采集、处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医护工作人员,除了按二级的防护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防护,可将护目镜、防护口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时应带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一级防护标准着装:标准预防制度: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

⑻ 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哪种手套

患者的血液体液。体液分泌物。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物品应该用一次性的橡胶手套。因为这种手套密封性好。防感染,防细菌的。

⑼ 医务人员口罩穿戴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一、口罩的使用

  •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七、帽子的使用

    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⑽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