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接触二氯甲烷带什么手套
扩展阅读
不想脱的睡衣怎么穿 2025-09-13 20:48:38
怎么用绳子打手套 2025-09-13 20:39:36

接触二氯甲烷带什么手套

发布时间: 2022-08-30 17:55:54

⑴ 手上粘有二氯甲烷怎么办

二氯甲烷与水接触会缓慢分解产生氯化氢,可以用纸巾或者抹布擦干净。

二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乙醚等。二氯甲烷接触手的表皮,表皮会轻微发白(可能与脱脂有关),几滴或者几毫升溅到手上是没有问题。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
接触二氯甲烷后的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⑵ 接触二氯乙烷用什么防护手套

二氯乙烷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类似氯仿的气味。能防二氯乙烷的防护手套属于防化学品手套,材质包括氯丁橡胶、丁腈等。
防化手套www.dehsm.com/category-115.html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观察表面是否有破损,防护手套用后应冲洗干净、晾干,保存时避免高温。

⑶ 酸性二氯甲烷搞到皮肤上怎么办

二氯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溶剂,沸点39.8°C,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导致经皮肤吸收的中毒,比如带塑胶手套后二氯甲烷进入手套内。短时间接触更多的是对皮肤的刺激性作用,如果酸性不是太强的话。实验室里面如果二氯甲烷弄到皮肤上,会有蛰痛感,但是问题不大,可以马上先用丙酮冲洗,再用大量水冲洗。

⑷ 二氯甲烷的危害有哪些有哪些应急处理措施

  • 二氯甲烷的危害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地下水中有蓄积作用。对水生生物应该特别注意。还应注意对大气的污染。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该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健康危害效应:

急性:1.鼻子及喉咙的轻微刺激。

2.于500~1000 ppm 1~2小时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如:头晕、头昏眼花、恶心、手脚麻木、疲劳,无法集中精神及协调性减低。

3.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及死亡。

二氯甲烷防毒面具

皮肤:1.液体会刺激皮肤。

2.如流入手套内、鞋内或紧的衣内可能会严重刺激。

眼睛:1.液体及高浓度蒸气可能造成刺激。

2.液体可能导致角膜的短暂刺激。

食入:1.于动物实验中,二氯甲烷会被迅速吸收入体内造成中度毒性,症状如吸入。

慢性:1.吸入:于非常高浓度会造成肝及肾的损伤。亦有报告指出一再暴露于500~3600 ppm会造成脑损伤。

⒉致癌性:三研究指出长期暴露的工人并无癌症增多的迹象,但IARC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

  • 应急处理措施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并利用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氮氧化物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1.若患者即将丧失意识、已失去意识或痉挛,不可经口喂食任何东西。

2.不可催吐。

3.给患者喝下250毫升的水稀释胃中物。

4.若患者自发性呕吐,让其身体向前倾以减低吸入危险,并反复给水。

5.若呼吸停止,立即由受训过的人施以人工呼吸,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术。

6.迅速将患者送至紧急医疗单位。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死亡。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当患者吸入和吞下毒性物质时,别直接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应使用单向给气式之口袋型面罩和其他医疗器材来执行人工呼吸。应穿着C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灭火措施 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泡沫、二氧化碳、水雾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1.超过120度,其蒸气具可燃性。2.火灾中会分解出毒性气体具危险性。

特殊灭火程序:1.洒水使暴露在火场中的容器冷却,喷水将外泄物冲离暴露区。

2.如此物质起火或陷于火中时:除非可以制止其流散,否则不要做灭火的工作。若火势无法控制或容器暴露在火中时,必须疏散方圆 2500 英尺内的区域。

⒊ 用大量的水冷却容器,直到火被熄灭。(erg2002)

4. 不要直接对溢出的物质冲水,可能会发生溅的现象 (erg2002)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1.燃烧后毒性产物:燃烧后产物包括有毒气体和蒸气 (例如氯化氢、光气及一氧化碳)。

2.二氯甲烷的蒸气比空气重,可飘到相当远的距离到点火源再烧回来。

⑸ 乳胶手套防二氯吗

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因为实验中带上手套总比不带更安全一些。但是二氯甲烷渗透性还挺强的,带了乳胶手套也要避免直接接触。否则会看到乳胶手套溶胀起来,同时液体也会接触到手上。

⑹ 我做化学工作,常和有机试剂打交道,甲醇、二氯甲烷 等,请问这种人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吃哪些食物好

尽量穿长衣服长裤,不要让裸露的肌肤接触到化学药物。吃的方面象猪血啊青菜啊之类都是比较不错的。不要喝酒和吸烟。对你们的这种工作的人伤害尤其大啊。

⑺ 聚氯乙烯手套隔二氯甲烷嘛

pvc手套,如果它没有空洞的话,是可以防一些有机溶剂的

⑻ 经常与盐酸 二氯甲烷 无水乙醇 氢氧化钠 各别化学试剂接触,现在手上的皮肤很枯燥,

盐酸氢氧化钠等化学药品都是带腐蚀性的,会破坏你的皮肤,使皮肤出现不良反应。诸如干燥变色等症状。

主要原因是因为化学药品让你的细胞产生不适感,重点有可能是产生不良、变异、甚至是皮肤细胞死亡。所以你的皮肤越来越不好。没有光泽和活力。

建议您暂时停止工作。如果不行动话,那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带防护手套。另外,平时要好好保养您的双手。建议经常使用温水泡手。还有就是使用适合您肤质的护手霜等产品。

⑼ 长期使用二氯甲烷,请问带哪种手套最好

要做好个人防护。毒性低,代谢解毒快,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毒 性: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消 防:
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在室温下蒸气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用干粉、抗溶泡沫灭火剂、卤素灭火剂或二氧化碳来灭火。用水来冷却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并驱散丙酮蒸气。

人身防护:
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放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急 救:
1、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
3、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
4、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5、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储藏与运输:
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160公斤/桶 或槽车

安全与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移去热源和火源。应停止或减少泄露。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千万不要弄进眼睛里。最好在通风的地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