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怎么用手套做科学实验
扩展阅读
旗袍发髻怎么盘 2025-09-15 00:08:53
半身模怎么用睡衣做造型 2025-09-14 23:54:01

怎么用手套做科学实验

发布时间: 2022-08-23 22:52:49

㈠ 怎么在手上着火的科学实验作文

将线手套用水浸透,挤去水后带在左手上,手指伸进盛有40%酒精的烧杯中浸湿,再把手伸到酒精灯火焰上引燃。为了让同学们看清手指在燃烧,可用右手取一张纸条在左手指上方引燃。当左手感觉热时,便可用力握拳使手套内的水渗出将火熄灭,这是一个有惊无险的实验哦。

㈡ 做实验手套如何选

一、麻面手套

在实验室作业,选择麻面手套是很关键的。因为在实验室大多数器皿为玻璃制品,表面光滑,需要小心翼翼地抓握。而麻面手套能够增强器皿与手套间的摩擦力,使得实验员更易抓握器皿,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二、无粉手套

一次性有粉手套中的粉末会使得手部水分降低,导致皮肤干燥,造成刺激。重者会患上接触性皮炎。由于实验员是在空气总进行手套穿脱,粉末会以气溶胶的形式散开,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同时,粉末还会延缓手部伤口的愈合。所以在实验室工作要选择无粉手套会更加安全。 三、防化防腐蚀手套

在实验室工作,佩戴的手套需要具有耐酸碱和耐烃类物质的功能,保证手套不被化学物质腐蚀而变大,或者侵入手套内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常用的一次性手套种类有丁腈手套和乳胶手套,从性能而言,丁腈手套优于乳胶手套。因为部分人士对乳胶手套过敏,丁腈手套可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采用优质丁腈,不致过敏;同时丁腈手套的防腐蚀性也优于乳胶手套,耐化学品性能强。 同时,丁腈手套会记忆动作取现,根据手部温度变化而变化,即使实验人员长时间佩戴实验,也不会感觉疲劳。

答案来自

㈢ 如何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科学小实验

建议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的科学小实验?(
今天,介绍18个科学小实验 超赞!

1、会变色的花
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
(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气球
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线,会看到两只气球分开了。
指导建议: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断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
附:科学小知识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于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3、电池家族
材料准备: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 电池家族图。
实验操作:
(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建议:
●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基础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行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与替代:
◆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里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了解充电电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附:科学小知识
电池是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可以分成原电池与蓄电池两种。原电池制成后即可以产生电流,但在放电完毕即被废弃。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充电后可放电使用,放电完毕后还可以充电再用。目前,我们通用的一次性电池主要有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一般每节1.5V,呈圆柱形,型号常见的有1号、5号和7号,数字越大,型号越小。当我们把电池正确安装到电动玩具里后,打开开关,电池就能给电路提供电流了,同时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玩具就能动起来了。
4、磁力线
材料准备:一个小盘子,一个塑料袋;一张手工纸,一些铁屑;一根条形磁铁。
实验操作:
1.将磁铁放入塑料袋中,接着在沙堆里搅拌,然后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盘子里,取出磁铁,铁屑就会掉下来,多次以后就能取得很多铁屑。
2.将磁铁放到手工纸上,在周围均匀地撒上收集到的铁屑,轻轻敲打手工纸,由于磁场的作用,纸上就会出现磁力线的图案了。
指导要点:教育幼儿不要将磁铁接近手机和手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以免损坏这些电子产品。
5、美丽的彩虹
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实验操作: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衣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6、水笛
材料准备: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实验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
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附:科学小知识
当我们向吸管中吹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喷出的气流。这股横向的气流通过较长段吸管口部的时候,引起吸管中气柱的振动,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声音。当较长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时,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了一个较高调的声音,吸管上升,空气柱加长,便产生了一个低调的声音。
7、自制陀螺
材料准备:废旧光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
制作方法:用各种即时贴装饰光盘,然后将粗细适中的水彩笔从光盘中小孔穿入,并固定住。
实验操作:让幼儿用力拧转陀螺,然后放手,让陀螺旋转,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分别用水彩笔的两头做支点,观察旋转速度和时间的不同。
●观察陀螺旋转速度不同时,光盘上即时贴颜色的变化。
●调整支点距离地面的距离,观察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变化。
●指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旋转陀螺,观察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
拓展与替代:
◆可使用卡纸、火柴棒或其他材料制作陀螺。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任意两种颜色装饰陀螺,进行三原色实验。
◆让幼儿在生活中玩各种各样的陀螺。
附:科学小知识
陀螺是中国古老的儿童玩具,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它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做锥形运动。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因为陀螺的支,占、太小,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支点距离地面的远近、旋转时的用力大小、支点与地面接触面积和摩擦力有关。
8、自制沙漏
材料准备:两两相同的矿泉水瓶若干(瓶口大小不一)、沙子、秒表。
制作方法:
(1)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为一组,在其中一个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沙子。每组瓶子中装入的沙子数量不变。
(2)分别将每组矿泉水瓶的瓶口相对并用透明胶带扎紧,可以在瓶身做简单的装饰,沙漏即制作完成。
实验操作:
(1)请幼儿倒转一组沙漏,观察沙子的流动,记录沙子流完的时间。
(2)请幼儿同时倒转多个瓶口大小不等的沙漏,比较它们流完的不同时间。
或者:
(1)教师在制作沙漏时,用剪刀在瓶盖上戳洞,洞有大有小,可以有两个或三个洞。(见“自制沙漏图1”)
(2)在同时倒转沙漏的过程中,请幼儿观察、比较瓶盖眼大小与沙子流速的关系。
教师指导建议:
●定期检查沙漏,避免沙漏漏沙。
●可以请幼儿自选沙漏进行比赛,看谁的沙漏沙子流得速度快,提醒幼儿要同时倒转沙漏,确保实验效果的准确性。
●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沙子的流速,并能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搜集资料向幼儿介绍沙漏的历史,知道沙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拓展与替代:
◆在沙漏中放入小米、绿豆或黄豆等谷粒制作成米漏。
◆请幼儿同时倒转米漏,观察不同瓶口谷粒流动的速度。
附:科学小知识
给沙子一个外力,沙子就能流动起来,不断地翻转沙漏就等于给了沙子一个外力,所以沙子能够流动起来。沙子的流速与沙漏瓶口的大小和瓶盖眼的数量、直径大小有关:瓶口越大、瓶盖眼越多且直径越大,流速越快;瓶口越小、瓶盖眼越少且直径越小,流速越慢。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沙漏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狭窄的连接管道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蛊的细沙通过中间细管慢慢流入底部瓶子中,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被用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流到底部瓶子里,该沙漏就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这种沙漏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底部就可以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9、自制喷泉
材料准备:两个大一些的空饮料瓶(如雪碧瓶)、大头钉、水
制作方法:
(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个雪碧瓶的瓶盖上扎数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小孔。
实验操作:
(1)让幼儿在第一个瓶子中装满水,水会从瓶身的小孔中喷出来,且水喷射的距离不同。
(2)让幼儿在第二个瓶子中也装满水,并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挤压瓶身,水会象喷泉一样从上面喷出来。
指导建议:
●操作第一个瓶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远,哪一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近,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操作第二个瓶子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对形成喷泉大小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喷泉。
附:科学小知识
水的压力由水的深度决定,水越深,水压就越大;水越浅,水压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径相同的情l)下’从瓶子底部喷出的水喷射得最远,顶部喷出的水射出的距离最近。此外,当用力挤压瓶身时,瓶子中的水同时受到压力的影响,从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喷射出来。挤压越用力,水压越大,喷泉越大。
10、自制泡泡水
材料准备: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
实验操作: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水杯里搅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拓展与替代:
◆在幼儿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附:科学小知识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如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而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
泡泡水的调配比例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潦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剂,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11、有趣的不倒翁
材料准备:塑料乒乓球、橡皮泥、彩纸、水彩笔、沙子、绿豆。
制作方法:
(1)将塑料乒乓球剪开一个小口,把橡皮泥粘在小球内底部中间的位置上,作为不倒翁的身体。
(2)用彩纸做一个圆锥体,画上五官,作为不倒翁的头。
(3)用黏合剂将圆锥体和塑料小球粘合好,做成不倒翁。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手推动不倒翁,观察其摇摆状态,看是否会倒下。
(2)给幼儿分发乒乓球,让幼儿改变橡皮泥的重量和在乒乓球内的位置,观察不倒翁是否会倒下,让他们明白不倒翁的重心越低,不倒翁就站得越稳定,越平衡。
(3)让幼儿在乒乓球内填充沙子、豆粒等各种材料,再推动不倒翁,观察其变化,让他们明白只有物体固定了,才有可能使不倒翁不倒。
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动不倒翁,观察其摆动的情况。
●引导幼儿观察不倒翁的形状和内部构造,了解不倒翁上轻下重、底部圆形的特点。
●鼓励幼儿想办法使乒乓球内的沙子和豆粒固定在乒乓球底部。
拓展与替代:
◆可用鸡蛋壳等球状物体代替乒乓球制作不倒翁。
◆也可把圆形卡纸对折成半圆制作不倒翁。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与不倒翁制作原理相同的用品或玩具,如摇椅、摇摆木马等。
附:科学小知识
塑料乒乓球内粘有橡皮泥的部位最重,所以成为不倒翁的重心。粘的位置越低,不倒翁的重心越低,越稳定。不倒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短,即重心最低,这时最稳定。推动不倒翁时,外力导致不倒翁与桌面的接触点与重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外力撤销后,重力会使其回到重心最低的位置保持平衡,所以,不倒翁无论怎么摇摆都不会倒。
12、影子的形成
材料准备:手电筒、小玩偶(不透明物体)、玻璃杯(透明物体)、塑料杯(半透明物体)、记录纸、笔。
实验操作:
(1)把三种物体放在地板上,让幼儿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观察并记录其影子。
(2)变换手电筒位置照射小玩偶(不透明物体),观察、记录玩偶形成的影子。
(3)手电筒不动,变化小玩偶离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其影子大小的变化。
指导建议:
●为了得到满意的活动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不透明窗帘遮挡住。
●引导幼儿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光源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提供投影仪、应急灯、聚光灯等供幼儿做游戏。
◆观察夜晚中物体的影子,并寻找光源。
◆在户外选择一样物体,让幼儿画下该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并进行测量与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
光在直线传播时如果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背面形成影子。光可完全透过透明物体,所以完全透明的物体不能形成影子;光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时会透出一部分光,形成一个半透明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大小就会不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也不同。
13、小刺猬长刺
材料准备:磁铁、铁屑、长方形塑料托盘、和托盘底面大小相同的白纸、蜡笔。
制作方法:
(1)在纸上画上一只蹲在苹果树下的小刺猬,注意刺猬身上的刺不画。
(2)把画铺在托盘上。
实验操作:将铁屑轻轻撒到画上,再将磁铁放在托盒的下面,轻轻移动磁铁,将铁屑全都吸到小刺猬的身上,帮助小刺猬长出尖刺。
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取放铁屑要小心,注意不要将铁屑撒到托盘外面,更不要对着铁屑吹气,防止迷眼。
●提供给幼儿的磁铁大小要与所画刺猬大小相同,使表现效果更形象。
●在托盘下任意移动磁铁,观察铁屑的运动状态。
拓展与替代:
◆任意变换背景图,利用铁屑进行趣味造型活动。
◆利用铁屑表现条形和U形磁铁的磁场线的分布情况,感受 磁铁磁场的存在。
附:科学小知识
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品,而铁屑细碎的形态,在磁铁的吸引下可以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造型。铁屑还可以显示磁铁磁场的存在,利用铁屑对磁力线的显现效果,可以使幼儿生动形象地感知不同形状磁铁的磁力线分布情况。
14、吸水性实验
材料准备: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滴管、水盆、直尺、胶带。
实验操作:
(1)把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剪成大小一样的长条,然后把一端用胶带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纸条长度相同。用手拿着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让纸条同时浸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哪个纸条的水上升的快,就说明它的吸水能力强。
(2)将这四种不同的纸平铺在桌子上,同时在每一张纸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种纸上水滴扩散得最快。
指导建议:
●活动前,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观察不同种类的纸,了解其特性。
●选用的纸的质地差别要大,以便让幼儿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注意要“同时”对这四种纸进行操作。
拓展与替代:
除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绵、毛巾、布等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观察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建议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附:科学小知识
纸的植物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同时纤维对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这就叫纸的吸水性。因为不同纸的植物纤维的孔洞大小和数量不同,所以它们吸水的强度也就不同。
15、神奇造纸术
材料准备:废旧纸张、水、胶水、橡胶手套、塑料板、纱网、木棒。
制作方法:
(1)将废旧纸张泡湿后撕碎,越小越好,然后再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
(2)让幼儿带上橡胶手套将泡好的纸抓碎,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
(3)把做好的纸浆放在纱网上脱水,然后均匀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晾干。
实验操作:让幼儿感受自己造纸的乐趣,并在晒干的纸上写写画画。
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较薄的纸尽量用手撕,不要用机器,以免破坏纸的植物纤维,且撕得越碎越好。
●纸泡好后’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儿应在加入胶水前将多余的水滤出。
●晒纸浆时,提示幼儿晒得越薄越均匀越好。
拓展与代替:较稠的纸浆可以制成较厚的纸板,或利用~些模具压制成各种形状,如面具等。
附:科学小知识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纱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后来又在竹简上写字’但是这些东西都很笨重。再后来也有在丝绸上写的,虽然轻便了许多,却很昂贵。大约2000年前,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破布等常见或废旧物品造的纸,非常适合书写,慢慢地就传遍了全世界。
16、神奇的放大镜
材料准备:放大镜、平面镜、各种实物或标本、黑色纸张、白纸、剪刀 。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实物或标本。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一种物体在平面镜与放大镜下的不同。
(3)指导幼儿用放大镜点火:天气晴好时,取一张纸,然后将放大镜放在太阳光底下且放大镜的焦点对准纸张,过一段时间纸就会被点燃。
(4)引导幼儿玩小鸡翻身游戏:取一张黑纸,剪成放大镜镜面大小,在纸中间剪一只镂空的小鸡,再把纸粘贴在放大镜上。然后把放大镜对准阳光,并在放大镜的对面放一张白纸。当放大镜离白纸近时,会在纸上看到站立的小鸡。当放大镜离白纸远时,会在纸上看到小鸡翻身了。
指导建议:
●教幼儿学会使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不断变化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玩用放大镜点火游戏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拓展与替代:请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镜的原理。
附:科学小知识
放大镜是由透明物质制成的、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能使光线汇聚的透镜。
放大镜通过折射将光线聚拢,使焦点物体的温度提高以逐渐达到燃点。放大镜的直径越大,焦点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焦点温度越低。
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物体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大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7、融化和溶解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的小碗若干、温度计、糖块、咖啡、砂糖、盐、勺子、杯子、饮用水。
实验操作:
(1)将盛满水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放进冰箱把水冷冻成冰块,如果在冬季可在户外自然冷冻。
(2)将若干个冰块同时拿出,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冰块融化,比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内任其自然融化、加热融化、放在阳光下融化等。
(3)让幼儿分别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盐以及一块糖块,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不同温度但水量相同的水杯中,并用勺子搅拌,观察溶解现象。
(4)溶解后请幼儿品尝,会有甜、咸、苦的味道,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指导建议:
●在观察融化现象时,注意让幼儿比较温度对冰块融化的影响。
●在观察溶解现象时,让幼儿观察比较哪些物体容易溶解、哪些物体不容易溶解,让幼儿比较水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的不同对溶解的影响。
●指导大班幼儿学会使用温度计,让他们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温度记录下来。
拓展与替代:
◆建议幼儿在饮料中加入冰块,制作一杯可口的冷饮。
◆在幼儿自制冷饮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冰块与水温之间的关系:随着冰块的融化,饮料逐渐变凉,冰块越多,水温越低。
◆鼓励幼儿在家中选择多种材料自制饮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附:科学小知识
固体受热化成液体的过程,被称为融化。通常情况下,体积相同的冰块,温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被称为溶解。比如,食盐或蔗糖溶解手水而咸水溶液。溶解的速度与溶质的性质、溶质在溶剂中的被搅拌的速度以及溶剂的温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颗粒状的溶质比块状的溶质容易溶解;搅拌的溶液比没有搅拌的溶液,其溶质容易溶解;温度高的溶剂比温度低的溶剂,其溶质容易溶解。
18、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材料准备:3个空胶囊、l粒钢珠、若干小沙粒、l块棉花、l块硬纸板、若干积木。
制作方法:
(1)分别将钢珠、沙粒、棉花装入3个空胶囊里
(2)把几块积木摞起来,把硬纸板的两边折起来做成一个轨道把它的一端搭在积木上,形成一定的坡度。
实验操作:
1、把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倾斜的硬纸板上,就会看到胶囊不断地翻起跟头来。
2、另外两个胶囊也分别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其是否会翻跟头
指导建议:
1、幼儿观察硬纸板倾斜的角度不同,装有钢珠的胶囊翻的速度就会不同。
2、幼儿观察、比较胶囊内装的材料不同,胶囊的运动情况也不同
拓展与替代:
◆寻找类似于胶囊的长椭圆形物品代替胶囊进行实验。
◆寻找能滚动的其他材料代替钢珠,让胶囊翻跟头。
◆将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纸盒内,任意倾斜纸盒,观察胶囊的翻动方向。
附:科学小知识
当把带有钢珠的胶囊放在斜面上时,钢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动带动胶囊下滑,同时改变胶囊的重心。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胶囊的重心也在不断改变,就会不停地翻跟头。而沙粒和棉花等物质不具有在斜面上滚动的性质,所以它们不能改变胶囊的重心,胶囊也就不能翻跟头。

㈣ 科学实验中需要戴手套的是

你好!
N多,仪器精密防止污染的需要,药品腐蚀性强的需要,直接用手会污染样品的需要……
打字不易,采纳哦!

㈤ 液体压强有手套盆怎么做实验

这是要体验液体压强的实验。

首先在盆里面加入足够量的水,尽量水多一些,这样才能更好的体验。其次把手套进手套里面去。注意这个手套必须是橡胶手套,其他的棉线手套或者是冬天戴的毛线手套都不要用。

然后把戴着橡胶手套的手放入水盆中,接受可以感觉到手套被压扁了,手受到了有压力的作用,这就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随后把手向盆的深度去伸,也就是随着手套的位置在靠近越来越靠近盆底,那么也就是说深度越深了,那么手感觉到的压强是越来越大的。这个实验就说明液体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如果同样是水的话,就做出了这样的实验,如果盆子里头放不同的液体的话,那么同种深度液体的压强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不过这个时间家庭里面一般找不到其他物质,只能说是盆里面放点儿咸盐,但是人体的感觉并不是很灵敏的,即便是盆里面的水的浓度很高的话,这个实验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呢,尽量这个时间也就不用做了。

㈥ 可以动手做的科学小实验 !!!马上要

制造明矾晶体
二、原理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被抛弃的饮料罐,除了塑胶制品外,金属罐中以铁、铝制者较多。铝罐若任其自然分解(反应),约需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是一种不易被分解的废弃物。
铝元素(Al, Aluminum, 原子量=26.9815)约在1825年被科学家发现,直到1886年,才发展出利用电解法大量生产的工业技术。在此之前(如法国的拿破仑时代),铝金属曾经比等重的黄金还要贵,不像现在是“用完就丢”,一点都不觉得该珍惜。
虽然铝是地壳中含量高居第三位的元素(约占地壳的8.2 %,仅次于氧、矽),世界上每年的年产量超过千万吨,但这并不代表其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在铝的生产、冶炼过程中,由原料铝矾土(bauxite,主要含A12O3)的精炼,电解,到铝的电解精炼(得到99.90 %以上的纯度),都需要消耗许多原料及资源。其中单是电能方面,每生产一公斤的精炼铝,就需约33度(33kW-hr)的电力;每制造一个铝罐(375 ml容量),即需约18公克的铝金属。
基于所有天然资源都有取尽用竭的事实,我们有义务将废弃物中,可以再回收、利用的部份,尽力地回收,以免后代子孙无资源可用,并可降低对“地球村”的危害。
铝罐的回收,除了最有经济效益,用于直接生产“再制铝”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化学方法,制成一些有用的产品,明矾(Alum)就是其中之一。
铝是活泼的金属,但与稀酸液的反应缓慢,因其表面会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金属铝缝续反应;强碱性溶液则可溶解这层氧化膜,并进一步与内部的铝反应。过量的碱性溶液与铝片反应,会产生氢气及可溶性的Al(OH)4-胶体,反应式如下:
(1-1)
此溶液刚加入酸时,可以移去一个OH-,产生白绒毛状的氢氧化铝[A1(OH)3]沈淀(在水质净化时,此白绒毛状胶体,可用于吸附杂质,使水变得澄清。):
(1-2)
若溶液继续加酸,则A1(OH)3可被溶解,形成A13+ (在水溶液中,A13+是以水合铝离子,[A1(H2O)63+] 的八面体形式存在)。
若再将碱液加入含A1(OH)3沈淀的水溶液中,则再产生可溶的Al(OH)4-。像Al(OH)3这样,能分别与酸及碱反应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s)。其它常见的例子有Sb(OH)3、Zn(OH)2、Sn(OH)4、Ti(OH)4 …等。
明矾(Alum)是一系列离子化合物的统称,其简式可写成MMIII(SO4)2.12H2O,或是(MIII)2(SO4)3.(M)2SO4.24H2O]; 其中M为一价阳离子(如K+,NH4+,Na+),MIII为三价阳离子(如A13+,Fe3+,Cr3+)。明矾中的12个结晶水,一般认为其中6个H2O分子是与MIII紧密结合,另外6个H2O分子则与M及硫酸根呈较弱(松)的结合状态,在较低温时(约64.5℃),即可能部分脱水。
明矾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本实验使用的碱是KOH,酸则为H2SO4,因此M = K,MIII =Al。当条件合适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必须形成过饱和溶液),可形成无色透明的钾矾结晶(硫酸铝钾,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KA1(SO4)2.12H2O)。
结晶体的大小,与其结晶时的操作条件有绝对关系。若是使用冰浴法,快速取得产物时,大都只能获得极细的微晶粒,类似精盐状。若想获致较完整的漂亮大结晶,就需运用再结晶法,在洁净且合适的条件下,缓缓养晶,约隔三至七天,就有机会看到漂亮的钾矾结晶。钾矾是最常见的明矾,主要用于水质净化、染色、造纸及食品添加剂…¨等用途。
这个实验的反应式(依实验顺序)统整如下:
(A).铝片与KOH 溶液反应:
(1-3)
(B).溶液刚加入H2SO4时:
(1-4)
(C).溶液继续加入H2SO4之后:
(1-5)
(D)明矾结晶的形成(冰浴之后:
(1-6)

三、器材

减压过滤装置 1套
剪刀 1支
砂布 1小张
烧 杯 100 ml 2个
烧 杯 500 ml 1个
加热器 1台

四、药品

铝片(由废铝罐剪下) 约0.2 g
KOH 1.5 M 9 ml
H2SO4 9 M 约4 ml
酒精水溶液(1:1 混合液) 5 ml
冰块 约半杯

五、实验步骤:

1. 请自备一个废弃铝罐。(请小心,不要错将铁罐当铝罐!如何区别?)
2. 将铝罐剪开,裁出一片约8 cm (L) X 5 cm (W) 大小的铝片。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油漆,颜料及透明塑胶内衬(必要时,请戴上棉纱手套保护手部)。
3. 将磨光后的铝片剪成约0.5 cm X 0.5 cm的小片,置于称量纸上,称取约0.2 g的铝片,纪录重量时,应精确纪录至0.001 g。
4. 把剪好,称妥的小铝片放在100 ml的烧杯中,小心加入9 ml的1.5 M KOH溶液(请事先戴上乳胶制安全手套,以资保护);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缓缓加热(以温度计测量,约70°C即可,小心控温),以加速反应进行。由于反应会产生氢气,而氢与空气混合后(约4 ~ 75 %的浓度),在高温下易爆燃(点火温度585 ℃),因此需小心操作,且不可有裸火或点火,如此可避免发生危险。
5. 反应进行中,应适时控温,约70°C即可,以免溶液发生突沸,造成烫伤等危害。若溶液由无色变成灰黑色,则可能是因油漆或塑胶未磨除乾净所致,不会影响结果。铝片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周期性的上升下降的现象,请仔细观察,并思考、探讨可能的成因。
6. 加热约20分钟后,氢气不再产生时,代表反应结束(此时溶液约为原溶液的3/4)。立即用抽气过滤装置,过滤此热溶液。再利用少量(约1~2 m1)的去离子水,分两次润洗烧杯并过滤(应避免使用太多的水,以免无法形成饱和溶液)。收取澄清滤液,舍去残留滤纸上的固体,分别记录两者的颜色。
7. 将澄清滤液(可能呈淡黄色),倒入另一个100 ml烧杯中,以少量去离子水润洗过滤瓶,并入滤液中。待滤液冷却后,一边搅拌,一边将4 ml的9 M H2SO4溶液,小心、缓慢加入此滤液中,其间应注意观察及记录所发生的变化,并与相关反应方程式互为印证。搅拌至溶液呈澄清状,且无白色固态絮状物残留为止。(必要时可再加热以溶解固态絮状物。)
8. 若要在当天取得结晶物(而非以约一周时间,缓慢地养成明矾大结晶),则需将装产物的烧杯置于冰浴中(在500 ml烧杯中放入半量冰块,再加入恰好盖满冰块的水),使溶液发生过饱和,形成明矾结晶并析出。冰浴约20分钟后,结晶大概会完成。
9. 再次利用抽气过滤装置收集产物,应是纯白色的结晶。取5 ml的酒精水溶液,先取一半润洗装滤液的烧杯,润洗液倒入漏斗内,再过滤。另一半用于清洗漏斗内的产物。用玻棒将产物平铺在白瓷漏斗上,持续抽气10分钟。当产物干燥后,移到表玻璃上,称重并计算粗产率。(过滤之前,表玻璃应先称重,才能得到明矾结晶的重量。)
10. 再结晶:将收集到的明矾产物(应是纯白色的细小结晶,否则需再纯化!),放入一个以洁净的100 ml烧杯中,依明矾结晶的重量及水温(明矾的溶解度,在20 ℃时约为:11.4 g / 100 ml 水),估算合适的去离子水量,期使明矾结晶恰可完全溶解,形成接近饱和溶液的情况;切忌加入过多的水量,令隔周之后,仍看不到较完整的漂亮大结晶。

㈦ 科学实验怎么做

1.
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平行原则

㈧ 三年级可以做的小实验

三年级可以做的科学小实验有:摩擦生电、大蒜发芽实验、戳不破的纸实验、钓冰块、弹跳鸡蛋、不会湿的纸、牙签快艇、彩虹桥、生气的瓶子、漂浮硬币、彩虹雨、弹跳的泡泡、颜色变变变等。

三年级科学实验举例(附详细步骤):

实验一:弹跳的泡泡

实验材料:水、洗洁精、胶水、吸管、手套;

实验步骤:

1、将水和洗洁精按照3: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用吸管蘸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较易破;

2、将胶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时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带着手套接触泡泡,此时的泡泡不仅不易破,并且用手接触后还能弹跳。

实验原理:步骤1中的泡泡因水分蒸发,易爆,加入胶水后会变得很黏,水分就不容易蒸发,泡泡膜的强度增加,于是就能在我们的手背上蹦跳了。

实验二:颜色变变变

实验材料:紫甘蓝、热水、杯子若干、白糖、柠檬、小苏打、碱面、白醋;

实验步骤:

1、紫甘蓝切丝或切片,放入杯中,加热水浸泡,10分钟后,只留下水,将紫甘蓝滤去。

2、准备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白开水各一杯。

3、将泡过紫甘蓝的水分别倒入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和白开水中,这是你就会发现原本无色的液体,全部有了新的颜色,而且颜色还都不一样哦。

实验原理:紫甘蓝中含有花青素,当它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发生化学反应,于是就改变了颜色,整体来看,遇到酸性的物质显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显蓝色,在中性液体中显紫色。

实验三:自动升高的水

实验材料:蜡烛、水、碟子、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在碟子中装入水;

2、点燃蜡烛,放入碟子中;

3、将玻璃杯扣在蜡烛上;

4、当蜡烛熄灭时,观察水的运动。

实验原理:当蜡烛熄灭时,玻璃杯中的水会逐渐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杯中的氧气,减少的这部分氧气被水填充。

㈨ 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实验

《弹跳的泡泡》。
实验材料:水、洗洁精、胶水、吸管、手套。
实验步骤:1.将水和洗洁精按照3: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用吸管醮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较易破。
2.将胶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时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带着手套接触泡泡,此时的泡泡不仅不易破,并且用手接触后还能弹跳。
解密时刻:步骤1中的泡泡因水分蒸发,易爆,加入胶水后会变得很黏,水分就不容易蒸发,泡泡膜的强度增加,于是就能在我们的手背上蹦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