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wb蛋白样品弄混怎么区分
区分不了,除非有分子测定仪可以测定出分子质量和构成来确定哪种蛋白是哪种蛋白,否则的话只能重新做一份了,下次一定注意把WB蛋白的区别放置,当进行接触滤纸、凝胶和膜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手上的油脂会阻断转移,提蛋白一定要过硬,不能吝惜蛋白酶抑制剂,测定蛋白浓度一定要选好方法,最重要的,wb的成功最大程度的依赖于sds-page,最好有预染marker。
拓展内容:
有效的样品制备是影响WB可重复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考虑以下问题:
1、靶蛋白是可溶/不可溶蛋白,细胞质/膜蛋白?
2、溶解的蛋白或其翻译后修饰的维持是否需要添加额外的缓冲成分(例如洗涤剂、酶抑制剂)?
3、蛋白质定量的方法是什么,缓冲成分会干扰蛋白定量吗?BCA蛋白定量检测法是总蛋白质定量的常用方法,其蛋白间差异较考马斯染料法的更小,但与还原剂、螯合剂不兼容(兼容去垢剂)。
小分子量蛋白的转膜需要注意:
(1)高浓度的凝胶有利于小分子量蛋白的分离。一般在目的蛋白离凝胶前沿0.5-1cm时停止电泳,太靠近凝胶前沿易引起边缘效应。
(2)SDS阻止蛋白与膜的结合,小蛋白更是如此。因此电转液中可以不加SDS。
(3)保持甲醇浓度20%。
大分子量蛋白的转膜需要注意:
(1) 而甲醇易使SDS从蛋白上脱离,因此适当降低甲醇浓度至10%或更低,防止蛋白沉淀。
(2) 降低电转液中甲醇的含量,这样可以促进凝胶的膨胀,更易于大分子量蛋白的转出。
(3) 使用硝酸纤维素膜时,甲醇是必需的。如果是PVDF膜,甲醇可以不必加入电转液,但需要预先用甲醇活化。
② β-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
利用不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采用纸层析法提取B-胡萝卜素。
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500 g新鲜的胡萝卜,用清水洗净,沥干、切碎,然后在40 ℃的烘箱中烘干,时间约需2 h,将干燥后的胡萝卜进一步粉碎过筛。注意胡萝卜的粉碎一定要彻底。
2.将样品放入5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200 mL石油醚混匀,按教科书中图6-7所示安装萃取回流装置,萃取30 min,然后过滤萃取液,除去固体物质。
3.安装蒸馏装置,对萃取的样品进行浓缩。
4.收集接受器中的样品,观察样品的颜色和气味,并通过纸层析进行鉴定。层析时注意选择干净的滤纸,为了防止操作时对滤纸的污染,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滤纸,可以带手套进行操作。点样时应注意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 cm),如果用吹风机吹干,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会变黄。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卷纸时注意滤纸的两边不能相互接触,以免因毛细管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③ 纸层析实验的实验步骤及现象
氨基酸的纸层析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纸层析法的操作技术,分析未知样品氨基酸的成分。 二、 实验原理 用滤纸为支持物进行层析的方法,称为纸层析法,它是分配层析法的一种。纸层析所用的展层溶剂大多是由水饱和的有机溶剂组成。滤纸纤维的—OH 基的亲水性基团,可吸附有机溶剂中的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它沿滤纸自下向上移动,称为上行层析;反之,使有机溶剂自上而下移动,称为下行层析。将样品点在滤纸上进行展层,样品中的各种氨基酸即在二相中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它们各自的分配系数不同,故在流动相中移动速率不等,从而使不同的氨基酸得到分离和提纯。纸层析法主要是依据混合组分对二相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但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现象。氨基酸经层析在滤纸上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氨基酸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f 表示。 Rf =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只要实验条件(如温度、展层溶剂的组分、pH、滤纸的质量等)不变,Rf 值是常数,因此可做定性分析参考。如果溶质中氨基酸组分较多或其中某些组分的Rf 值相同或近似,用单向层析不宜将它们分开,为此可进行双向层析,在第一溶剂展开后将滤纸转动90度,以第一次展层所得的层析点为原点,再用另一种溶剂展层,即可达到分离目的。由于氨基酸无色,可利用茚三酮反应使氨基酸层析点显色,从而定性和定量。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 层析滤纸、烧杯、剪刀、层析缸、培养皿、猴头喷雾器、微量加样器或毛细管、吹风机一个、直 尺、铅笔等。 试剂 1.混合氨基酸溶液(水解后的氨基酸干粉) 甘氨酸溶液:50mg 甘氨酸溶于5mL 水中。 蛋氨酸溶液:25mg 蛋氨酸溶于5mL 水中。 亮氨酸溶液:25mg 亮氨酸溶于5mL 水中。 氨基酸混合液: 甘氨酸50mg,亮氨酸25mg,蛋氨酸25mg 共溶于5mL 水中。 2.展层溶剂 碱相溶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 = 13∶13∶13(V/V) 酸相溶剂:正丁醇∶80%甲酸∶水 = 15∶3∶2(V/V),摇匀后放置半天以上,取上清液备用。 3.显色贮备液: 0.4mol/L 茚三酮—异丙醇∶甲酸∶水=20∶1∶5。 4.0.1%硫酸铜:75%乙醇=2∶38,临用前按比例混合。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氨基酸单向上行层析法 1.画基线 戴上指套或橡皮手套,在长约20cm、宽约17cm 滤纸上,距短边2.5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线,即为基线。 2.点样 在原线上,从距纸的长边4cm处开始,每隔3cm 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依次分别点上甘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混合氨基酸溶液。点样点干后可重复点加1~2次。每一点的直径不超过2mm,点样量以每种氨基酸含5~20ug 为宜。 3.展层 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形,滤纸两边不相接触,用线固定好,将原线的下端浸入盛有溶剂的培养皿中,不需平衡可立即展层。展层剂为酸性溶剂系统,在展层溶剂中加入显色贮备液(每10mL 展层剂加0.1~0.5mL 的显色贮备液)进行展层,基线必须保持在液面之上,以免氨基酸与溶剂直接接触。盖好层析缸,当溶剂前沿距纸端2cm 时(大约3h),取出滤纸。 4.显色 滤纸取出后,吹干或在80℃左右烘箱内烘3~5min,即出现紫红色的氨基酸层析 斑点。用铅笔划下层析斑点,可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2)混合氨基酸双向上行纸层析法 1.滤纸准备 将滤纸裁成约28cm2的正方形,在距滤纸相邻两边各2cm 处的交点上,用铅笔划下一点,做为原点。 2.点样 取混合氨基酸溶液(5mg/mL)10~15μL,分别点在原点上。 3.展层与显色 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半筒形,立在培养皿中,原点应在下端。取少量12%的氨水与小烧杯中,盖好层析缸,平衡过夜。次日,取出氨水,加适量碱相溶剂(第一向)与培养皿中,盖好层析缸,上行展层,当溶剂前沿距滤纸上端1~2cm 时,取出滤纸,冷风吹干。将滤纸转90o,再卷成半筒形,竖立在干净培养皿中,并于小烧杯中至少量酸相溶剂,盖好层析缸,平衡过夜,次日将加显色剂的酸性溶剂(每10mL 展层剂加0.1~0.5mL 的显色贮备液)倾入培养皿中,进行第2向展层。展层毕,取出滤纸,用热风吹干,蓝紫色斑点即显现。 五、计算 单向层析的Rf 值,按 “Rf =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计量后计算。双向层析Rf 值,由两个数值组成,在第一向计量一次,第二向计量一次,分别与已知的氨基酸在酸碱系统的Rf 值对比,即可初步决定它为何种氨基酸的斑点,将它剪下,在同一张纸剪下一块大小相同的空白纸作为对照,用硫酸铜—乙醇溶液洗脱,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氨基酸的含量。
④ 实验室有毒试剂
丙酮
龙胆紫
丙烯酰胺(电泳用的,高中书里有)
还有一些重金属盐和酸不知道会不会接触
⑤ 空气滤芯如何更换
打开引擎盖,找到空气滤芯盒,一般位于发动机侧边有管道连接,打开滤芯盒罩,取出旧的滤芯,将滤芯盒清理干净,装上新的滤芯,原位装回,盖上滤芯盒罩即可。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吸进大量的空气,如果空气不经过滤清,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被吸入气缸中,就会加速活塞组及气缸的磨损。
较大的颗粒进入活塞与气缸之间,会造成严重的“拉缸”现象,这在干燥多沙的工作环境中尤为严重。空气滤清器装在化油器或进气管的前方,起到滤除空气中灰尘、砂粒的作用,保证气缸中进入足量、清洁的空气。
一般根据使用的原材料的不同,滤芯的使用寿命也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水中的杂质会堵塞滤芯,所以一般来说PP滤芯三个月需要更换。
活性炭滤芯六个月需要更换;而纤维滤芯由于不能清洗,一般都放置在PP棉和活性炭的后端使用,不易造成堵塞;陶瓷滤芯通常可以使用9-12个月。
设备中的滤纸也是关键之一,优质过滤设备中的滤纸通常采用充满合成树脂的超细纤维纸,它能够做到有效过滤杂质并且蓄污能力强。根据相关的统计,一辆输出功率为180千瓦的客车在三万公里的行驶中,被过滤设备过滤掉的杂质约为1.5公斤。
⑥ 用分配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方法和原理,学会分析待
测样品的氨基酸成分.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有机相流经固定相时,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Rf值表示:
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三,实验器材
(1)大烧杯(5000mL):1只/组
(2)微量注射器(100 L):1只/ 组.
(3)喷雾器:公用.
(4)培养皿:1只/组.
(5)层析滤纸(长22cm,宽14cm的新华一号滤纸):1张/组.
(6)直尺,铅笔:自备.
(7)电吹风:1只/组.
(8)托盘,针,白线:1套/组.
(9)手套:1双/组.
(10)塑料薄膜:公用.
(11)小烧杯:50mL,1只/组.
四,实验试剂
(1)扩展剂:将4体积正丁醇和1体积冰醋酸放入分液漏斗中,与5体积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弃去下层水层.
(2)氨基酸溶液:0.5%的已知氨基酸溶液3种(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0.5%的待测氨基酸液1种.
(3)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实验试剂
五,实验操作
检查培养皿是否干燥,洁净;若否,将其洗净并置于干燥箱内120℃烘干.
(1)平衡:剪一大块塑料薄膜铺在桌面上,将层析缸或大烧杯到置于塑料薄膜上,再把盛有约20mL展层溶液的小烧杯置于倒置的层析缸或大烧杯中,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平衡20min.
(2)规划:带上手套,取宽约14cm,高约22cm的层析滤纸一张.在纸的下端距边缘2cm处轻轻用铅笔划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A,在直线上做4个记号,记号之间间隔2cm,这就是原点的位置.另在距左边缘1cm处画一条平行于左边缘的直线B,在B线上以A,B两线的交点为原点标明刻度(以厘米为单位),参见左图.
(3)点样: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取10mL左右的氨基酸样品(每取一个样之前都要用蒸馏水洗涤微量注射器,以免交叉污染),点在这四个位置上.挤一滴点一次,同一位置上需点2~3次,2~3mL/次,每点完一点,立刻用电吹风热风吹干后再点,以保证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每人须点4个样,其中3个是已知样,1个是待测样品.
(4)层析:用针,线将滤纸缝成筒状,纸的两侧
边缘不能接触且要保持平行,参见图3-3.向培养皿中加入扩展剂,使其液面高度达到1cm左右,将点好样的滤纸筒直立于培养皿中(点样的一端在下,扩展剂的液面在A线下约1cm),罩上大烧杯,仍用塑料薄膜密封.当扩展剂上升到A线时开始计时,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一下扩展剂上升的高度,填入表3-1中.当上升到15~18cm,取出滤纸,剪断连线,立即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线,迅速用电吹风热风吹干.
(5)显色:用喷雾器在通风厨中向滤纸上均匀喷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立即用热风吹干,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参见左图.
(6)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并判断混合样品中都有哪些氨基酸,各人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贴在实验报告上,见表3-2.
(7)以层析时间为横坐标,扩展剂上升高度为纵坐标画图,求出扩展剂上升到18cm时所需要的时间.
(8)将微量注射器内外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倒掉用过的展层液和平衡液,将培养皿洗净,整理好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
⑦ Acr/Bic作用
Western-Blot操作流程
试剂配制
(一)母液
1.0mol/L Tris·HCl Tris (MW121.14) 30.29g
蒸馏水 200ml
溶解后,用浓盐酸调pH至所需点(见下所示),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250ml,高温灭菌后室温下保存。 PH HCl
7.4 约17ml
7.5 约16m
7.6 约15ml
8.0 约10ml
1.74mg/ml (10mmol/L)PMSF PMSF 0.174g
异丙醇 100ml
溶解后,分装于1.5ml离心管中,-20℃保存。
0.2mol/L NaH2PO4 NaH2PO4(MW119.98) 12g
蒸馏水至 500ml
溶解后,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0.2mol/LNa2HPO4 Na2HPO·12H2O(MW 358.14) 71.6g
蒸馏水至 1000ml
溶解后,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10%SDS SDS 10g
蒸馏水至 100ml
50℃水浴下溶解,室温保存。如在长期保存中出现沉淀,水浴溶化后,仍可使用。
10%过硫酸胺(AP) 过硫酸胺 0.1g
超纯水 1.0ml
溶解后,4℃保存,保存时间为1周。
(可先将过硫酸胺干粉称好分量后放在EP管中,一次性多装几管,使用时加入超纯水即可)
1.5mol/L Tris·HCl(pH8.8) Tris (MW121.14) 45.43g
超纯水 200ml
溶解后,用浓盐酸调pH至8.8,最后用超纯水定容至250ml,室温下保存。
0.5mol/L Tris·HCl(pH6.8) Tris (MW121.14) 15.14g
超纯水 200ml
溶解后,用浓盐酸调pH至6.8,最后用超纯水定容至250ml,室温下保存。
40%Acr/Bic(37.5:1) 丙稀酰胺(Acr) 37.5g
甲叉双丙稀酰胺(Bic) 1g
超纯水至 100ml
溶解后4℃保存。使用时恢复至室温且无沉淀。
20%Tween20 Tween20 20ml
蒸馏水至 100ml
混匀后4℃保存。
(二)使用液
单去污剂裂解液(PMSF): 1mol/L Tris·HCl(pH8.0) 2.5ml
NaCl 0.438g
TritonX-100 0.5ml
蒸馏水至 50ml
混匀后4℃保存。使用时,加入PMSF至终浓度为100μg/ml(0.87ml裂解液加入1.74mg/ml PMSF50μl)。
(一般实际用的比较多的其实是RIPA裂解配方:50 mM Tris-HCl pH 7.4、150 mM NaCl、1 mM PMSF、1 mM EDTA、1% Triton x-100、1%脱氧胆酸钠、0.1% SDS。至于其中每个要加多少量那就自己去算吧,因为本人已经算好的配方表无意间弄丢了)
0.01mol/L PBS( pH 7.2-7.4) 0.2 mol/L NaH2PO 19ml
0.2 mol/L NaHPO4 81ml
NaCl 17g
蒸馏水至 2000ml
(如果用TBST进行洗膜的话,其实PBS用得很少,大可不必自己配制,向试剂公司购买20×的PBS浓缩液即可,500ml的浓缩液不到50元,很方便)
G250考马斯亮蓝溶液(蛋白定量专用) 考马斯亮蓝G250 100mg
95%乙醇 50ml
磷酸 100ml
蒸馏水至 1000ml
配制时,先用乙醇溶解考马斯亮蓝染料,再加入磷酸和水,混匀后,用滤纸过滤,4℃保存。
0.15 mol/L NaCl NaCl(MW58.44) 0.877g
蒸馏水至 100 ml
高温灭菌后,室温保存。
100mg/ml 牛血清白蛋白(BSA) BSA 0.1g
0.15 mol/L NaCl 1ml
溶解后-20℃保存。制作蛋白标准曲线时,用0.15 mol/L NaCl进行100倍稀释成1mg/ml,-20℃保存。
10%分离胶和4%浓缩校
10%分离胶(两块胶,10ml) 4%浓缩胶(两块胶,5ml)
超纯水 4.85ml 3.16ml
40%Acr/Bic(37.5:1) 2.5ml 0.5ml
1.5 mol/L Tris·HCl(pH8.8) 2.5ml -
0.5 mol/L Tris·HCl(pH6.8) - 1.26ml
10%SDS 100 μl 50 μl
10%AP(过硫酸胺) 50 μl 25 μl
TEMED 5 μl 5 μl
加TEMED后,立即混匀即可灌胶。
(为了加快凝胶,可以将过硫酸胺和TEMED量加大,一般加至原来的2-3倍,根据实验当时的温度适当调整)
还原型5XSDS上样缓冲液 0.5 mol/L Tris·HCl(pH6.8) 2.5ml
二硫叔糖醇(DTT,MW154.5) 0.39g
SDS 0.5g
溴酚蓝 0.025
甘油 2.5ml
混匀后,分装于1.5ml离心管中,4℃保存。
电泳液缓冲液 Tris(MW121.14) 3.03g
甘氨酸(MW75.07) 18.77g
SDS 1g
蒸馏水至 1000ml
溶解后室温保存,次溶液可重复使用3~5次。
(电泳液可以回收重复利用,一般将回收的电泳液加入垂直电泳槽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最好使用新鲜的电泳缓冲液)
(可以配制成10×电泳液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10倍使用)
转移缓冲液 甘氨酸(MW75.07) 2.9g
Tris(MW121.14) 5.8g
SDS 0.37g
甲醇 200ml
蒸馏水至 1000ml
溶解后室温保存,次溶液可重复使用3~5次(次溶液最好保存在4度冰箱,最多使用5次左右,不然影响转移效率)。
(先用蒸馏水溶解甘氨酸、Tris和SDS,然后再加入甲醇,最后补足液体。如果先加入甲醇,溶解甘氨酸、Tris和SDS等比较困难)
(可以配制成2×转移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后使用)
10X丽春红染液 丽春红S 2g
三氯乙酸 30g
磺基水杨酸 30g
蒸馏水至 100ml
使用时将其稀释10倍。
TBS缓冲液 1 mol/L Tris·HCl(pH7.5) 10ml
NaCl 8.8g
蒸馏水至 1000ml
(可以配制成10×TBS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10倍使用)
TBST缓冲液 20%Tween20 1.65ml
TBS 700ml
混匀后即可使用,最好现用现配。
封闭液 脱脂奶粉(国产,光明牌) 5g
TBST 100ml
最好现用现配。
洗脱抗体缓冲液 14.4 mol/L 2- Mercaptoethanol(β-巯基乙醇) 700 μl(通风厨里加)
SDS 2g
0.5mol/L Tris·HCl(pH6.8) 12.5ml
超纯水至 100ml
配制时,在通风厨内进行。4℃保存。可重复使用1次。
(可用可不用)
显影液(5X) 自来水(加热至50℃) 375ml (以下药品加到温水中)
米吐尔 1.55g
亚硫酸钠(无水) 22.5g
碳酸钠(无水) 33.75g
溴化钾 20.95g
补水至 500ml
配制时,上述药品应逐一加入,待一种试剂溶解后,再加入后一种试剂。4℃保存。使用时用自来水稀释至1倍。
(不需要自己配制,有钱的直接买柯达的显影液,上千;没钱的到专业的照相器材市场购买即可,很便宜,一包5毛钱左右)
定影液 自来水(50~60℃) 700ml (以下药品按顺序加入前者溶解后再加后者)
硫代硫酸钠 240g
亚硫酸钠(无水) 15g
冰乙酸 12.6ml
硼酸 7.5g
钾明矾 15g(水温冷至30℃以下时再加入)
加水定容至1000ml,室温保存。
(不需要自己配制,有钱的直接买柯达的定影液,上千;没钱的到专业的照相器材市场购买即可,很便宜,一包5毛钱左右)
抗体 用TBST稀释至一定浓度使用,建议使用杂交袋(小商品市场购买,很便宜,可以多
买一点,但是务必注意质量,千万不能漏,不然抗体就浪费了,在使用之前先检查一下杂交袋的完整性)。
化学发光试剂 分A和B两种试剂,有钱可以购买Amersham、Pierce或者Santa Cruz的,没钱的话碧云天的ECL也能凑合。
操作步骤
(一) 蛋白样品制备
(1) 单层贴壁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1、 倒掉培养液,并将瓶倒扣在吸水纸上使吸水纸吸干培养液(或将瓶直立放置一会儿使残余培养液流到瓶底然后再用移液器将其吸走)。
2、 每瓶细胞加3ml 4℃预冷的PBS(0.01M pH7.2~7.3)。平放轻轻摇动1min洗涤细胞,然后弃去洗液。重复以上操作两次,共洗细胞三次以洗去培养液。将PBS弃净后把培养瓶置于冰上。
3、 按1ml裂解液加10 μ PMSF(100mM),摇匀置于冰上。(PMSF要摇匀至无结晶时才可与裂解液混合。)
4、 每瓶细胞加400 μ含PMSF的裂解液,于冰上裂解30min,为使细胞充分裂解培养瓶要经常来回摇动。
5、 裂解完后,用干净的刮棒将细胞刮于培养瓶的一侧(动作要快),然后用枪将细胞碎片和裂解液移至1.5ml离心管中。(整个操作尽量在冰上进行。)
6、 于4℃下12000rpm离心5min。(提前开离心机预冷)
7、 将离心后的上清分装转移倒0.5min的离心管中放于-20℃保存。
(个人感觉上述方法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细胞中蛋白本来就很少,一瓶50ml的细胞有时按照实验要求只能加100-200μ的裂解液,按照上述操作,直接用200μ裂解液进行裂解,根本就不够瓶壁上沾的。本人是先用预冷的PBS(一般数毫升)加入后,用细胞刮刮下细胞,转移至试管中,如果数瓶细胞是收集同一蛋白的,可以放在同一试管,离心后再将蛋白转移到EP管中,这样可操作性就比较强)
(2) 组织中总蛋白的提取:
1、 将少量组织块置于1~2ml匀浆器中球状部位,用干净的剪刀将组织块尽量剪碎。
2、 加400 μ单去污剂裂解液裂(含PMSF)于匀浆器中进行匀浆。然后置于冰上。
3、 几分钟后再碾一会儿再置于冰上,要重复碾几次使组织尽量碾碎。
4、 裂解30 min后,即可用移液器将裂解液移至1.5ml离心管中,然后在4℃下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分装于0.5ml离心管中并置于-20℃保存。
(3) 加药物处理的贴壁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由于受药物的影响,一些细胞脱落下来,所以除按(一)操作外还应收集培养液中的细胞。以下是培养液中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1、 将培养液倒至15ml离心管中,于2500rpm离心5min。
2、 弃上清,加入4ml PBS并用枪轻轻吹打洗涤,然后25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后用PBS重复洗涤一次。
3、 用枪洗干上清后,加100 μ裂解液(含PMSF)冰上裂解30min,裂解过程中要经常弹一弹以使细胞充分裂解。
4、 将裂解液与培养瓶中裂解液混在一起4℃、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分装于0.5ml离心管中并置于-20℃保存。
(二) 蛋白含量的测定
(1) 制作标准曲线
1、 从-20℃取出1mg/ml BSA,室温融化后,备用。
2、 取18个1.5ml离心管,3个一组,分别标记为0μg,2.5μg,5.0μg ,10.0μg ,20.0μg ,40.0μg。
3、 按下表在各管中加入各种试剂。
0μg
2.5μg
5.0μg
10.0μ
20.0μg
40.0μ
1mg/ml BSA
-
2.5μl
5.0μl
10.0μ
20.0μl
40.0μ
0.15mol/L NaCl
100μl
97.5μ
95.0μ
90.0μ
80.0μl
60.0μ
G250考马斯亮蓝溶液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4、 混匀后,室温放置2min。在生物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分析。
(2) 检测样品蛋白含量
1、 取足量的1.5ml离心管,每管加入4℃储存的考马斯亮蓝溶液1ml。室温放置30min后即可用于测蛋白。
2、 取一管考马斯亮蓝加0.15mol/L NaCl溶液100 μl,混匀放置2分钟可做为空白样品,将空白倒入比色杯中在做好标准曲线的程序下按blank测空白样品。
3、 弃空白样品,用无水乙醇清洗比色杯2次(每次0.5ml),再用无菌水洗一次。
4、 取一管考马斯亮蓝加95 μl 0.15mol/L NaCl NaCl溶液和5μ待测蛋白样品,混匀后静置2min,倒入扣干的比色杯中按sample键测样品。
注意:每测一个样品都要将比色杯用无水乙醇洗2次,无菌水洗一次。可同时混合好多个样品再一起测,这样对测定大量的蛋白样品可节省很多时间。测得的结果是5 μl样品含的蛋白量。
(上述方法只是一家之言,可以自我变通,本人就不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的)
(三) SDS-PAGE电泳
(1) 清洗玻璃板:一只手扣紧玻璃板,另一只手蘸点洗衣粉轻轻擦洗。两面都擦洗过后用自来水冲,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立在筐里晾干。
(2) 灌胶与上样
1、 玻璃板对齐后放入夹中卡紧。然后垂直卡在架子上准备灌胶。(可以用1%琼脂糖在垂直电泳槽的左、右和下部封边,五分钟后重复一次,这样可以保证基本不漏胶)
2、 按前面方法配10%分离胶,加入TEMED后立即摇匀即可灌胶。灌胶时,可用10ml枪吸取5ml胶沿玻璃放出,待胶面升到绿带中间线高度时即可。然后胶上加一层水,液封后的胶凝的更快。(灌胶时开始可快一些,胶面快到所需高度时要放慢速度。操作时胶一定要沿玻璃板流下,这样胶中才不会有气泡。加水液封时要慢,否则胶会被冲变型。)
3、 当水和胶之间有一条折射线时,说明胶已凝了。再等3min使胶充分凝固就可倒去胶上层水并用吸水纸将水吸干。
4、 按前面方法配4%的浓缩胶,加入TEMED后立即摇匀即可灌胶。将剩余空间灌满浓缩胶然后将梳子插入浓缩胶中。灌胶时也要使胶沿玻璃板流下以免胶中有气泡产生。插梳子时要使梳子保持水平。由于胶凝固时体积会收缩
减小,从而使加样孔的上样体积减小,所以在浓缩胶凝固的过程中要经常在两边补胶(其实说经常有点过了,补1-2次就行了,不补胶问题也不大)。待到浓缩胶凝固后,两手分别捏住梳子的两边竖直向上轻轻将其拔出。
5、 用水冲洗一下浓缩胶,将其放入电泳槽中。(冲洗的话个人感觉可以使用5ml的针筒,当然操作不能太粗暴了)
6、 测完蛋白含量后,计算含20-50μ蛋白(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进行选择,没有固定的量)的溶液体积即为上样量。取出上样样品至200μl的EP管中,加入5×SDS 上样缓冲液至终浓度为1×。(上样总体积一般不超过15μl,加样孔的最大限度可加20μ样品)(其实大一点的垂直电泳槽每孔最大上样量可以达到40μl,胶做得很好的话50μ也是问题不大的)上样前要将样品于沸水中煮5-10min使蛋白变性。(本人心得:可以使用PCR仪进行变性,加快速度,这样就不用将水煮沸了,同时在水中煮蛋白样品有下面弊端:1.EP管容易炸开,样品丢失、2.容易进水,使样品体积增加,超过电泳最大上样量)
7、 加足够的电泳液后开始准备上样。(电泳液至少要漫过内测的小玻璃板。)用微量进样器贴壁吸取样品,将样品吸出不要吸进气泡。将加样器针头插至加样孔中缓慢加入样品。(加样太快可使样品冲出加样孔,若有气泡也可能使样品溢出。加入下一个样品时,进样器需在外槽电泳缓冲液中洗涤数次,以免交叉污染)
(3) 电泳:电泳时间一般4~5 h,电压为40V较好,也可用60V。(本人为了加快速度,浓缩胶时用80-100V跑,到分离胶以后用150-200跑,结果也不错,总时间2h左右)电泳至溴酚兰刚跑出即可终止电泳,进行转膜(如果目的条带比较大的话,最好使用可视的蛋白marker,Fermentas的0441和0671比较好,就是有点贵。一般要让目的条带跑过分离胶的1/3比较好,不要局限于此说明)。
(四) 转膜
(1) 转一张膜需准备6张7.0~8.3cm的滤纸和1张7.3~8.6cm的硝酸纤维素膜。切滤纸和膜时一定要戴手套,因为手上的蛋白会污染膜。将切好的硝酸纤维素膜置于水上浸2 h才可使用。(用镊子捏住膜的一边轻轻置于有超纯水的平皿里,要使膜浮于水上,只有下层才与水接触。这样由于毛细管作用可使整个膜浸湿。若膜沉入水里,膜与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膜,这样会阻止膜吸水)(个人感觉其实转膜之前浸湿一下就ok了,没有多大问题,可能按照上述操作结果会更好)
(2) 在加有转移液的搪瓷盘里放入转膜用的夹子、两块海绵垫、一支玻棒、滤纸和浸过的膜。
(3) 将夹子打开使黑的一面保持水平。在上面垫一张海绵垫,用玻棒来回擀几遍以擀走里面的气泡。(一手擀另一手要压住垫子使其不能随便移动。)在垫子上垫三层滤纸(可三张纸先叠在一起在垫于垫子上,注:个人感觉就垫1张滤纸也没问题呀),一手固定滤纸一手用玻棒擀去其中的气泡。
(4) 要先将玻璃板撬掉才可剥胶,撬的时候动作要轻,要在两个边上轻轻的反复撬(应该边撬边用流水缓缓冲洗)。撬一会儿玻璃板便开始松动,直到撬去玻板。(撬时一定要小心,胶很易裂,要用巧劲)除去小玻璃板后,将浓缩胶轻轻刮去(浓缩胶影响操作),要避免把分离胶刮破。小心剥下分离胶盖于滤纸上,用手调整使其与滤纸对齐,轻轻用玻棒擀去气泡。将膜盖于胶上,要盖满整个胶(膜盖下后不可再移动)并除气泡。在膜上盖3张滤纸并除去气泡。最后盖上
另一个海绵垫,擀几下就可合起夹子。整个操作在转移液中进行,要不断的擀去气泡。膜两边的滤纸不能相互接触,接触后会发生短路。(转移液含甲醇,操作时要戴手套,实验室要开门以使空气流通)(最后做成的“三明治”千万不能形成短路,不然有可能会短路烧坏转膜装置(价格不菲,尤其是进口的),第一次做的应请老手指教)
(5) 将夹子放入转移槽槽中,要使夹的黑面对槽的黑面,夹的白面对槽的红面。电转移时会产热,在槽的一边放一块冰来降温。一般用60V转移2 h或40V转移3 h。(1.实际上应该根据蛋白分子量的大小确定转膜时间,对于小分子量的蛋白,转膜时最好垫两块硝纤膜,以免转膜过头,因为如果第一张膜上蛋白质已经转过了,第二张膜上还有蛋白质可以进行检测;对于大分子量的蛋白,转膜时电压要高一点,一般80-100V,时间也要延长一点,开始最好也用两块膜,特别是务必注意加强降温措施。当然转膜是要摸条件的,最好刚开始做的时候摸个转膜的时间梯度。如果由于时间原因来不及做下面实验,可以在4度下12V转膜过夜)(2.硝纤膜建议使用0.22μ的小孔径膜,不容易转膜过头)(3.不同的转膜装置,转移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换用转膜装置,最好再摸个条件)(4.转膜时电极方向注意是膜正胶负)
(6) 转完后将膜用1×丽春红染液染5min(于脱色摇床上摇)。然后用水冲洗掉没染上的染液就可看到膜上的蛋白。 将膜晾干备用。(一般不需要做这步)
(五) 免疫反应(个人建议:还是使用杂交袋进行一抗和二抗的孵育,节约抗体)
(1) 将膜用TBS从下向上浸湿后,移至含有封闭液的平皿中,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摇动封闭1h。
(2) 将一抗用TBST稀释至适当浓度(在1.5ml离心管中);撕下适当大小的一块儿保鲜膜铺于实验台面上,四角用水浸湿以使保鲜膜保持平整;将抗体溶液加到保鲜膜上;从封闭液中取出膜,用滤纸吸去残留液后,将膜蛋白面朝下放于抗体液面上,掀动膜四角以赶出残留气泡;室温下孵育1~2h后,用TBST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两次,每次10min;再用TBS洗一次,10min。
(3) 同上方法准备二抗稀释液并与膜接触,室温下孵育1~2h后,用TBST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两次,每次10min;再用TBS洗一次,10min,进行化学发光反应。
(六)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
(1) 将A和B两种试剂在保鲜膜上等体积混合;1min后,将膜蛋白面朝下与此混合液充分接触;1min后,将膜移至另一保鲜膜上,去尽残液,包好,放入X-光片夹中。
(2) 在暗室中,将1×显影液和定影液分别到入塑料盘中;在红灯下取出X-光片,用切纸刀剪裁适当大小(比膜的长和宽均需大1cm);打开X-光片夹,把X-光片放在膜上,一旦放上,便不能移动,关上X-光片夹,开始计时;根据信号的强弱适当调整曝光时间,一般为1min或5min,也可选择不同时间多次压片,以达最佳效果;曝光完成后,打开X-光片夹,取出X-光片,迅速浸入显影液中显影,待出现明显条带后,即刻终止显影。显影时间一般为1~2min(20~25℃),温度过低时(低于16℃)需适当延长显影时间;显影结束后,马上把X-光片浸入定影液中,定影时间一般为5~10min,以胶片透明为止;用自来水冲去残留的定影液后,室温下晾干。(如果使用柯达的显影定影液,时间很快的,显影结束后最好先用事先准备好的自来水洗一下片子,然后再放到定影液中进
行定影,这样可以延长定影液使用时间,从而节约定影液)
应注意的是:显影和定影需移动胶片时,尽量拿胶片一角,手指甲不要划伤胶片,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七) 凝胶图象分析:将胶片进行扫描或拍照,用凝胶图象处理系统分析目标带的分子量和净光密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