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流行期间用完的口罩怎么处理
卫生健康委:
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
为指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工作,降低因防护用品配备使用不当等引发的疾病感染风险,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现印发你们,供指导加强个人防护使用。
疫情防控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代章)
2020年1月30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
为指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工作,特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普通居家人员、出行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特定行业人员。
一、普通居家人员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二)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五)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出行人员
(一)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二)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三)远距离出行人员,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14?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体征等状况监测,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三、居家隔离人员
(一)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二)居家隔离人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三)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期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四、特定行业人员
(一)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并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二)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三)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四)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五)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就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制定本指南。
一、佩戴原则
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具体如下:
(一)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二)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四)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五)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二、推荐的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
(一)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二)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三)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四)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三、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
(一)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二)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四、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与注意事项
建议儿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2626-2006?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儿童使用口罩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儿童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
(二)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
(三)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2. 疫情期间如何做好防护工作
病毒和细菌无处不在,提前预防是降低感染风险最好的办法,戴好口罩、勤洗手十分关键。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接触传播的特性,而在肺炎患者家的门把上发现了病毒存在的事实,更表明,注意手卫生、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的必要性。生活中,无论是外出采购生活用品,还是通过网络平台购买,都避免不了接触到“外来”物品,比如超市的购物车、包装袋、快递包装盒等,而复工之后需要接触的事物就更多了,比如难免会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这些地方都有可能被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接触过,在没有条件随时洗手的情况下,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3. 下楼排队做核酸的手套可以不扔不
最好扔掉。
核酸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扩散,可以起到很不错的防疫作用,对疫情防控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人都会做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医护人员都会戴手套用棉签采样,做完一个就会做手部消毒,所以即使手套碰到嘴唇,一般也不会引起感染的。
核酸检测通常需要5分钟左右。通常,核酸检测分为两种类型。如果是通过鼻拭子或咽拭子,则取患者喉咙中的细胞进行检测。收集过程非常简单,只需几分钟。如果采样时间约为5分钟至10分钟。核酸检测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冠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果将在同一天进行检查。如有异常,最好及时隔离。
4. 新冠实验室戴手套注意事项
1. 操作前,要仔细检查一次性手套有无小孔或破损、磨蚀的地方,尤其是指缝处;
2. 操作中,用过的手套不要随意丢放,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3. 用正确的方法脱除手套,防止将手套上沾染的有害物质接触到皮肤和衣服上,造成二次污染;
4. 不可共用手套,共用手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5. 穿脱手套前后需洁净双手;
6. 戴手套前要治愈或罩住伤口,阻止细菌和化学物质进人血液;
7. 不要忽略任何皮肤红斑或痛痒、皮炎等皮肤病,如果手部出现干燥、刺痒、气泡等,要及时就医诊治。
5. 新冠疑似病例脱换下来的一次性用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怎么样处理
摘要 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6. 新冠肺炎患者可服用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正确的是
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全院可复用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及要求,结合消毒供应中心的特点,对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或物品处置流程,具体如下:
1、医院在收治疑似病例时,尽量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或物品。
2、对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可复用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立即将器械、器具和物品套入第一层防渗漏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脱第一层手套后再套第二层防渗漏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进行双层密闭封装,包外标明“特殊感染器械”字样,通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收送。
3、消毒供应中心应使用“特殊感染器械”专用回收车及回收箱,回收人员做好自身隔离防护(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一次性防护衣,戴双层手套),将污染器械用专车专箱密闭式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集中处理。
4、回收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可复用的呼吸机管路、面罩等) ,均应先浸泡于含有效氯 1000mg-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中作用 30-60分钟消毒,再按照清洗-消毒-干燥-灭菌等常规流程进行处理,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用低温灭菌。
5、防护面罩或眼罩如需重复使用,可根据情况集中进行消毒,先用含有效氯1000mg-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 30-60 分钟消毒,流动水漂洗干净,75%医用酒精擦拭,根据说明书可选择高温干燥柜进行热力干燥,有条件的医院也可进行机械热力消毒或低温灭菌。
6、去污区应设置“特殊感染器械”处置专区,有专用浸泡池及清洗消毒器。清洗、消毒剂一用一更换,清洗用的洁具及清洗消毒器一用一消毒,工作台面、设备及物表可选用含有效氯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
7、清洗洁具可选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用流动水冲洗或清水擦拭干净,干燥存放;也可选用机械热力消毒处理。
8、去污区尽量固定专人清洗处置,工作人员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和护目镜、穿防渗一次性防护服,戴双层手套。收污和清洗工作人员接触或处置完物品后立即脱掉或更换个人防护用品,流动水下洗手,再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快速手消,不能使用含氯己定的手消毒剂。处置过程中如防护用品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9、运送工具固定使用,专区存放。污物回收车及回收箱可选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擦拭顺序从污染较轻的部位开始处理,再处理污染较重部位,或直接进专用大型清洗消毒器进行清洗消毒。
10、去污区及各工作区每日≥2 次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去污区每次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11、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使用双层防渗漏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专用袋、利器盒的外表面应当有“特殊感染”醒目标识,盛装前认真检查确保其无破损、无渗漏,封口严密。并按医疗废物处置要求进行登记,运送医疗废弃物的运送工具和存放处可选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12、污染织物的消毒
耐湿、耐热的织物可煮沸消毒10min,或用500mg/L~1000mg/L含
氯(溴)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织物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的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l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h。
以上关于复用器械、物品的处理除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必须掌握以外,其他相关临床、医技等科室也应该作为常识进行了解。
7. 三级防护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三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三级防护需要做好诊区、病区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范围
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现症状的 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标本采集人员。
②标本处理和检测时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的人员。
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或确诊病例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近距离治疗操作例如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 BIPAP 和 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医务人员。
④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
8. 新冠肺炎期间上班途中应如何防护
新冠肺炎期间上班的途中,应该戴好口罩,护目镜手套一定要做好这些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