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非洲人为什么戴手套
扩展阅读
怎么戴上橡胶手套 2025-09-23 06:45:18
花旗袍配什么丝巾披肩 2025-09-23 06:44:32

非洲人为什么戴手套

发布时间: 2022-07-03 04:38:48

㈠ 去非洲打猎,哪些装备必须带

作为一个去过非洲打过多次猎的人,我常被问及应该怎么准备行囊、注意不要犯哪些错误等。好吧,今天就让我当一回雷锋,给新手们说说去非洲狩猎要带的必需品。其他有经验的猎友,如果有不同见解的话,请和平在下方留言,各抒己见,不要喷我哈!老实说,去非洲狩猎,要带的东西真的不多,实际环境也没有想象的恶劣。在每个经营良好的营地里,猎人们都可以每天洗澡,所以,着装方面,建议带3套长衣长裤即可(如果你想穿短裤的话,我有点不敢想象,反正我是肯定不会)。关于猎服,有些地方是禁止穿北美那样的伪装服的,出发前最好先自行了解清楚。一般来说,非洲最适合的服装颜色,是深绿色。

记住备一件可随身携带的羽绒服,因为非洲的昼夜温差很大,早晨非常冷。手套也是必须带的东西,我有一双Mechanix Wear M-Pact手套(非伪装图案的),外出打猎时一天都会戴着。在这片荆棘丛生的热带土地上,它为我的双手提供了极好的保护,由于质地好,即使天气很热,也不会让我的双手有粘腻的感觉。

去非洲我没带过直柄猎刀,随身跟着我的,是一把金刚石折刀,因为在狩猎时,每天我都会上下车N遍,折刀带起来会方便很多。说起来,貌似我用到刀的地方,只有切芝士,还有割强力胶带时。说到强力胶带,这东西实在是万能好用,强烈建议随时随地备着。

去非洲打猎前,建议买一根带10个弹性环的子弹带,具体尺寸参照你将会用到的子弹,长度的话看个人身材。背子弹带时,把子弹旋到你面前,方便取拿,扣好,这样当你在荆棘丛中奔跑时,也不会有什么妨碍。

现在想起来,我雇的每一位导猎,打猎时都是用弹药带,没人用弹药袋。多次非洲打猎的经验还告诉我,弹药带越破旧的导猎,技术往往越好。使用弹药带,你能更快地拿取弹药,免去了刨挖口袋的繁琐。

如果不想被荆棘刺到眼,那么建议还是带上护目镜吧。镜片最好选择透明或浅灰色的,深灰色则可能会妨碍你观察猎物的行踪。窄檐的圆边帽也是非洲户外标配,棒球帽不推荐,宽檐帽也不适合,因为地上密集的荆棘会很容易把它勾住。

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备些防治疟疾的药物。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在非洲根本就没见过蚊子,更别说被它叮咬或得疟疾了,不过这可能因为我都是冬天去,至于春天和夏天,我就不怎么清楚了。我从来没在非洲生过病,也没怎么听到有人在那里得过病,目前所知就只有一例是得支气管炎的。在我看来,非洲的很多狩猎营地还是比较干净的,起码比北美的很多快餐店干净得多。

去非洲,防晒霜是决不能不带的!别以为你是老爷们儿就可以不讲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即使是在冬天,白天的非洲大陆都烫得像个炼铁的高炉!如果不想被严重晒伤,甚至染上皮肤癌,建议你还是乖乖涂上度数足够的防晒霜。每天早晨,我都会很早起床,仔细地拍上足够厚的防晒霜,然后让它慢慢渗透进皮肤里,这样即使被毒辣的太阳烤足一天,我的皮肤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要注意,这东西千万不能弄到眼睛里去,要不你的尖叫声可以把十里之外的猎物都吓跑。

在非洲狩猎穿的靴子,不要选鞋底蓬松型的,也不要选专用于爬山的橡胶底的,你需要的,是一双轻便灵活的、走起路来没什么噪音的靴子。还有,准备一个小背包,可以带上狩猎车的那种,至于包里放什么,可根据个人需要灵活变动。我的小背包里,通常会放着相机、备用猎服、急救箱、手电和一本日常祈祷书。

㈡ 黑种人的见面礼仪

美国

(一)礼仪

在美国社会必须“入境随俗”,必须了解并遵守美国社会中惯行的礼仪规则。

在穿衣方面,虽然美国人以随和、不正式的印象,但在上班、赴宴会的场合, 仍是很正规,穿衣的规矩极多,但以适合时宜为主,例如参加婚礼、参加丧事,则应着黑色或素色的衣 服;女士在办公室应着裙装,避免穿牛仔长裤.

乘车方面,车内座位的大小顺序,要看主人开车或司机开车而有所不同. 如是搭乘出租 车,应该以后座右方的座位为最大座,

后座的左位为次之,再其次为中间, 而司机旁的座位 为最卑位.如开车的是友人,则他旁边的座位为最尊位,其次才是后座右、左及中间位.因此

在中国常见男女友搭乘出租车时, 男士总是打开车门让女士先进入,挪到左边位,男士再坐 到右边位上,这是完全不符合正式西方礼仪的,

正确方式应是让女士入座后,绕到左边车门 自行上车入座.上下楼梯也有一定规矩,上楼时应让女士、长者先行, 目的是保障女士、长 者的安全.

在饮食的方面,要注意餐具应先由最外面的一副刀叉开始使用,食物要用叉子压紧,切成小块才放入口中,吃食物及喝汤时不可出声,喝咖啡的小汤勺是用来搅拌奶品及糖的,切记不可用汤勺来喝咖啡,并避免在餐厅中喧哗,如接到请贴赴宴,要注意下面几点:

是否需要寄回回柬,告诉主人参加与否,有时也可用电话通知,如请贴上注明“regrets only”,则只有无法参加时才需通知,“rsvp”就应不论参加与否均寄上回帖或电话通知.

注意参加的宴会有无服装的规定.

准时,在参加酒会的时候,则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五时至七时)前往, 当然也不宜太 晚才到.

如果邀宴宾客,则主人应注意:

1.陪客:应邀请与主客关系良好的人做陪.

2.食物:应先了解客人有无忌嘴的食物,如是否为素食者,是否为不食猪肉及鳞鱼类的犹 太人.

3.座位:主人应坐在背对门的位置,主客则在其对面,另外要注意阶级、尊卑,并以男女 、夫妻、中外分坐为原则.

进餐时饮酒种类应视当日主食而定, 如吃鱼则饮用白酒,吃肉则喝红酒,红酒应与室温

相同,且不可强邀宾客“干杯”,至于威士忌及白兰地等烈性酒,则多于饭后或饭前饮用.

国际社交礼仪规定多如牛毛,以上所举仅是其中数端,要在美国社会中行止合乎礼仪,还 需平日多留心注意并虚心学习才可.

(二)礼节

鞠躬礼,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的礼节。行鞠躬时要脱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将帽 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倾约十五度,两眼注视受礼者,同时表示问候。

握手礼,是全世界通用的礼节。起源于欧洲,最初是表示手里没有武器或亲切的意思

行握手礼时要客人先伸出手时才能握手。握手时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贵的人和女人可戴 手套。行礼时忌交叉行礼,和女人握手不可太紧。

点头礼,是同级或平辈人之间的礼节。如在路上相遇, 可在行进间进行。如遇见长官 、上级或长者,不行点头礼,而行鞠躬礼。

举手注目礼,这是军人礼节。行礼时举右手,手指伸直并齐,指尖接触帽檐右侧,手掌略赂外,手臂与肩齐高,两眼注视受礼者,待对方答礼后将手放下。

吻手礼,是欧美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贵族妇女或夫人见面时,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则将手掌轻轻托起吻之。如果女方不伸手,则不行吻手礼。

接吻礼,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朋友、夫妻之间表示亲昵、爱抚的一种礼节。

通常是在受礼者脸上或额上接吻。在高兴、喜庆或悲伤时,一般也行接吻礼,表示亲热或安慰。

拥抱礼,是欧美各国熟人、朋友之间表示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感情深厚,拥抱礼通常和接吻礼一起进行。

(三)节日

1)感恩节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 美国人全家欢聚的节日。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美国人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而在感恩节,他们总是力争从天南地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2)圣诞节

是美国人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每年12月25日,全国便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从感恩节过后的第二天,美国人就开始为圣诞节大忙特忙起来。每家商店都是人流滚滚,商人们要鼓起如簧之舌,推销他们的各种货物,普通人也愿意趁此机会弃旧更新。

圣诞夜是一个狂欢的夜晚。美国人常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活动。人们在小杉树上或小松树上挂满礼物、彩花和彩灯,树顶上还装上一颗大星。大人们站在一旁欣赏圣诞树,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甚至手拉手地围着圣诞树跳起欢快的舞蹈。在公共场所,贺年片上到处都有圣诞老我的形象。有时在家里也由一人扮成圣诞老人,为大家分发礼物。

美国人庆祝圣诞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狂欢。送礼物和装饰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庆祝方式。每个家庭,都放着大包的礼物。孩子们把袜子挂在火炉边,希望圣诞老人在深宵把礼 物带来,放进袜子里。

每一个家庭在12月中旬,便会在市场上选择一株称心满意的圣诞树并装饰得五彩缤纷。

青少年都爱在圣诞前夕和圣诞晚上举行派对,许多情窦初开的小伙子,视第一次参加圣诞舞会为人生大事呢!

3)元旦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元旦来临之际,喜欢把雄鹰,猫头鹰等飞禽的羽毛用来装饰衣鞋 帽,以示吉祥如意。

(四)其他

在欧美各国严禁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违者要罚款。违者必罚,没有例外。 有些西方人也忌三,特别是点烟的时候,不论你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给他们点烟,点到第三个人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的拒绝。

忌讳:
1.与美国人初次见面不宜问"What`s your name?",也不宜问"What are you doing?"或"Where are you going?"等.否则会被误认为是刺探他人的私事.
2.美国人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认为13与”灾难(disaster)”和”不幸(miefortune)"连在一起.
3.美国人忌讳穿着睡衣去开门迎接客人,否则会被客人误解(misunderstand)为主人要休息了,来得不是时候.
4.美国人忌讳随便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体重,宗教信仰等.
5.美国黑人忌讳被称为”Negro(黑种人)”.
6.美国人离开聚会(party)时,一般不握手(shake hands)告别.
7.美国人不在用餐时使用牙签(toothpick).
8.美国人在进餐是忌讳打嗝(hiccup).

非洲国家禁忌礼仪: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能行的招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显然,它是在表明:“没有武器。”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说是友好的象征。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国黑人对Black一词并没有抗拒心理。可是,一听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黑人及其子孙),就勃然大怒。

非洲人对Negro、Black二词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认它的含意。强调肤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称呼非洲人,最好照他们的国籍来称呼。非洲人一般说来国家意识相当强烈,直呼其国名,他们听来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称呼有特定对象

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非洲,所谓的African并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着,碰到别人称他们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厌恶。

4.莫拍落后镜头

任何国家都有肮脏透顶、穷人群集的地区,世界首富的美国,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脏乱地区兴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当地人就会提出抗议,甚至不肯当你的向导。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不喜欢自尊心受损,这是身为观光客务必认请的事实。一见落后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这无异在找人家的渣儿,如此欠深虑的行为,还是不做为妙。

5.莫瞪眼看对方

古时候的埃塞俄比晋,侍者是背对主人(或客人)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有个迷信,那就是:有人瞪看时,被瞪看的人不是灾祸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这个国家,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可不能目不转睛地瞪看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时如果握得有气无力,被称为是“礼貌不周”。握手而有气无力,表示虚与委蛇,毫无诚心,他们会生气的。尤其在阿尔及利亚,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们认为,用力的程度跟对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们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于逛店购物

在阿尔及利亚,女性独行被烈为禁例,唯有逛店购物的时候,才可以私自行动。他们认为,一个女人独自乱走,是一种丧失“品格”的行为。身为淑女,绝不能干这种事。当然,她们想独自进入餐厅、戏院也是免谈。

8.从事狩猎旅行时要严守规定�

想要进行狩猎旅行(Safari),东非可说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猎旅行的禁忌颇多:

①不能叽叽喳喳说话。因为,动物的听觉敏锐异常。

②不能任意走出车外。你以为安全无虑,其实,旁边就有猛兽在虎视耽耽,你却看不出来。

③不能任意点火,有人曾经点了烟之后,把火柴随意一丢,引起一场森林大火。

9.留下一点点

在尼日尔爾利亚的西部地方,有个特别的吃饭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东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们把那一片东西留到第二天,才将它丢入垃圾箱。他们相箱:圣灵会来吃那一片东西。在这个国家,旅客千万不能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汤,吃得一干二净。

10.斗逢、白衣可以避险

在阿尔及利亚和几内常,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时候那种白衣和斗逢的女性。这些白衣、斗篷,是贞节、纯洁的象征。这一身打扮的异性,无不敬重有加,也就是说,视她们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观光客如果以这种打扮到处走动,保证畅行无阻,又不会遭到任何危险。

11.镜头如枪口

非洲人普遍认为相机对准某物,拍下镜头,某物的“精气”就给吸收殆尽,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准拍摄。观光客如想拍摄,之前最好向对方先打个招呼,获得同意之后再行动,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顿揍。

本文选自《flying》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37990100amhc.html?tj=1

还有什么的话 网络上没有 也可以试试上搜搜去找 或者新浪网 我这一篇就是在搜搜里找的

㈢ 为什么非洲一些地区的妇女要在颈上套环以拉长颈的长度

长颈族不在非洲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只能在湄宏顺镇看的到。实际上,“长颈女”的颈部长度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是她们的锁骨和肩骨因铜圈的压迫而下陷。

风俗

按照他们的风俗女孩在5岁的时候就要在颈及四肢套上铜圈带上1公斤的铜环,十岁开始便每年在颈上多加一个,一直至到二十五岁为止。长颈族觉得女子颈越长便越美,所以她们由五岁开始,这些环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终生都要佩戴。晚上睡觉的时候只取下后面的竖环,而其它环也不取下来,几天洗一次澡,几个人互相帮助,用布在环和脖子间搓洗。

很多书上写因为这些环的支撑慢慢的把脖子拉长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脖子的长度并没有太多变化,这些环的作用是靠重力把肩膀压低,显得脖子长。所以当她们需要看医生等不得不临时摘下的时候她们的脖子也会缩回小小,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会死掉。

一旦戴上铜圈,这些女性就等于一辈子上了枷锁,因为她们的颈部肌肉会变得十分脆弱,离开铜圈颈部就有断裂的危险。他们相信人类的祖先,男人是龙,女人是凤,龙和凤是最尊贵和至高无上的,说什么生在世上的人都要追求做龙做凤。

长颈族在以前多数是因为迷信和风俗而去弄长颈。而现在除了风俗以外,多是因为生计——为了吸引游客前来。长颈族在Mae Hong Son这个地方有3个村,最大的一个有两百多人。他们的文化完全是一样的,所以只看一个即可。

从清迈前往Mae Hong Son坐车要100多B,7-9个小时。坐飞机800多B,半个小时。去Mae Hong Son一天往返绝对可以了,坐车至少要3天的时间。坐飞机就相当于花钱买时间,对于出国旅行的人来讲还是划算的。 千百年来,家中有女儿的,要在她5岁开始骨骼发育时,在她们的颈上套上铜环,开始时是三个五个,然后每过一个时期就增加,一直到十几二十个铜环,将颈项脊椎骨拉得畸形变长为止。

自10余年前因战乱逃离故乡后,数百名巴东部落成员一直在泰国北部和缅甸交界的难民营里生活。他们虽然是非法移民,却因为有独具魅力的旅游价值,而得以在泰国立足,日子比其他部族难民好过得多。长颈女郎经营各种纪念品,她们完全靠旅游业生存的。

历史

克扬族人在缅甸东部生活了几个世纪。1948年他们遭到若开族人的侵略和压迫,不得不逃往异乡。目前他们虽然住在泰国北部的难民营里,但仍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让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铜项圈就是克扬族的典型习俗。

有些人说克扬族女人这样打扮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像长颈龙,这种龙被克扬族人视为天地万物之父。另一些人则说这种怪异的装扮是为了吓跑在森林里转来转去的饥饿的老虎。还有人说克扬族男人是故意把他们妻子的脖子弄长的,为的是不让她们被敌对部族掳走。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装束是男权主义思想遗留下来的,因为男人只消取下一只铜圈,就可以立刻轻而易举地杀死他的妻子。不过多数人都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如今克扬族人生活在母系社会中,没有人再去探究这种习俗的由来,因为人们已主要把这看成是美丽与财富的象征。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克扬族人继续在小女孩年满5岁时开始为她们戴上铜项圈。

还有另外的说法,据传说,以前居民惹怒了神灵,就派了老虎来吃女人。因此他们决定所有女孩都戴铜颈环以自卫。每个长颈族女人都懂得用草药来清洗颈项,她们一生中只有几次把颈上的铜环取下来,那就是结婚、生子以及去世。通常她们不轻易让外人看到取下铜环的样子,即使亲如丈夫也不例外。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女孩接受了几个小时的推拿按摩之后,就有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缠上铜圈,铜线截面直径可达1.5厘米。这个仪式完成后,女孩的家人要请全村人一起来热闹庆祝一番。此后的几个月里,女孩要一直戴着那些铜圈,静待脖子发生变化。

等脖子适应了这些铜圈后,就要把它们换成更紧的铜项圈,而且要多加上几只。克扬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只铜项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间。这些铜项圈可以借助锁骨的支撑来拉长脖子,直到女孩长到青春期、身体完全定型为止。

克扬族女人认为这种习俗完全可以接受。“一开始是又疼又重,不过最后总能适应。”克扬族人莫波说,“最苦的是在天热的时候,铜圈热得烫人。”这种时候我们只有到河水里泡一泡,才能给铜圈降降温。假如不这样做,即使天气凉快下来,被阳光烤热的铜圈仍会把一阵阵热浪传到全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3%A4%BE%B1%D7%E5

㈣ 你眼中对非洲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非洲人普遍比较懒惰。在非洲开工厂的中国人说“相比中国人的勤劳,非洲人简直就是无所事事。”但是为了照顾非洲人的情绪也会找一些非洲本地人。

㈤ 为什么要戴白手套礼仪

白守他代表干净,纯洁。高尚。一般非洲人或者长得黑的人喜欢戴白手套,因为白手套可以认识他们的手,如果带个黑手套的话,他班长太黑了就看不见他们带的,说他吃饭的时候还用手,他吃了也不是要从哪去开口,所以他们一般都戴白手套。

㈥ 为什么非洲那么热

因为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就是刚果雨林那里,而赤道到南北回归线附近又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譬如撒哈拉沙漠就是,而气候决定因素还要考虑到季风,洋流,总之非洲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上有地中海,只有南非比较好一点是海洋性气候,其他东非是热带草原,北非是热带沙漠,南非西面由于有寒流经过导致世界上最特殊的沙漠纳米布出现

㈦ 非洲某部落有戴子弹蚁手套成人礼,这不是一种变态行为吗

子弹蚁是在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数上的得分最高的昆虫,它的叮咬会给人带来持续24小时不会有任何减弱的痛楚。南美洲一个本土部落(子弹蚁的产地)用子弹蚁对本部的年轻人进行严格的考验,戴上有数百只子弹蚁的手套,让子弹蚁叮咬10分钟,并持续唱跳祭祀歌舞,而且不断重复20次,如果不能坚持或中途因疼痛哭泣则就会被赶出部落。

那么,用这种残忍的办法去检验一个孩子,试练成人礼。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肯定是受不了的。看《亚马逊的眼泪》,拍摄团队在亚马逊里被虫子咬得全疙瘩反应很大,亚马逊里的人身上没有任何反应或者不适应,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们对于原始森林的昆虫毒素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㈧ 非洲人懒吗

实话实说,我发现很多非洲人的确是自在逍遥,干什么事都不着急,能不干的事就不干,能少干的事就少干。许多非洲人习惯性地抱怨“太累”,得功夫就睡上一觉。我们所在的科特迪瓦,中午时分城里所有商店一律关门,老板、店员、顾客都去睡午觉,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开门。我曾听见有些在非洲开工厂的台湾老板抱怨说,他的非洲工人钱拿少了不行,他们会生气不干活;可是你给多了也有问题。一旦第二天的钱有了着落,他索性不来上班了,等钱花完再说。这不是懒是什么呢?
不过,这里说的“懒”主要是指一些非洲男子,非洲女子应该说是相当勤快的,在家里顶多一半天。女孩子往往不到成年就帮母亲带弟妹,干旱缺水的地方还要到远处背饮用水。结婚后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伺候丈夫,做小买卖或到人家洗衣做饭。说到洗衣,我发现非洲人不论男女,都喜欢干净整洁,只要有条件衣服天天换。天天换,就要天天洗。有钱人可以请人洗或送到街头巷尾的洗衣店去洗,更多的妇女带着全家的衣服到河边去洗。科特迪瓦阿比让市郊外一条河边每天有数百女人洗衣服,洗完就在附近草地上晾晒,数千件各种颜色的衣服遍地都是,蔚为壮观,已然成为旅游一景。
仔细分析起来,非洲(男)人的所谓“懒”实际上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前面说看不出肤色与气候的直接关系,但我却发现非洲人的生活方式与气候密切相关。除了南部非洲的少数国家以外,非洲大陆大部分地方没有真正的冬季,冻不死人,当然也热不死人。在这种气候下,房子可以简陋,衣着可以单薄,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自然也可以轻许多。所以非洲人一般口袋里搁不住钱,有多少钱就先花掉多少,甚至不惜借债消费。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北方,为了御寒冬天要室内供暖,睡觉盖棉被,外出套羽绒衣、穿皮靴、带手套,不知增加了多少家庭开支。是严酷的生活环境迫使这些地方的人们逐渐养成贮粮存钱、未雨绸缪的习性。
在非洲,没有严寒对生命的威胁,有没有饥饿的威胁呢?不错,过去几年非洲一些国家的确出现了饥荒。但这些饥荒大部分是由于战乱和人为的失误引起。非洲农业发展条件虽不如欧洲得天独厚,但因地广人稀,潜力依然很大。由于荒地多,农业往往不需要精耕细作,几年后土壤贫瘠了,可以再换一块地接着种。另外,由于适宜的自然条件,一些处于热带的国家芒果、菠萝、香蕉、椰子等等果实遍地生长。到了成熟季节,烂掉的果子肯定比人吃掉的数量大许多。有些失业的青年在街头一觉睡到日西下,吃几个果子后还可以接着睡,既冻不死也饿不倒(营养不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我有一次与几位非洲人在一家越南华侨开的餐馆吃饭,餐馆生意不错,几个跑堂的黑人小伙子忙得不亦乐乎。我的黑人朋友边吃边感慨地说,这餐馆的老板刚来到这里时是个几乎身无分文的难民,不过几年功夫,现在已经成了颇有钱的老板,还雇佣了非洲人替他工作。我们许多非洲人当年是穷人,现在还是穷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借这个机会给他们讲中文里这“危机”二字,即危难中孕育着机遇。没有了来自大自然对生活的威胁,也就少了一些在与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取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中国成语“守株待兔”故事里说的那个农民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便放下农活不干,坐在树下等着来送死的兔子,兔子不来,农民自然遭到耻笑。但是话说回来,假如真有兔子不断地自投罗网或者树上不断有果子落下来,那位中国农民肯定会以此为生,再也不会回去花力气种地。看来“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类似的“懒散”现象,越接近赤道热的地方越明显。不仅是在非洲有,在四季如夏的某些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也可以观察到。相反,在气候公认最寒冷的加拿大,世世代代来自欧洲、亚洲包括非洲的移民却创建了地球上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发达国家之一。冷与热,勤与懒,贫与富,这里面有很深刻的辩证法和复杂的相关因素,我的这篇小文只能点到为止,有些实质问题还有待社会、历史、和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揭示。

㈨ 生活中应该注意的礼节

握手礼

在见面礼节当中,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就是握手礼。握手看来很简单,只是两个人伸出手握一下。其实不然,握手也有很多礼仪讲究。要握得好,真诚实意,恰到好处,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善、恳切、理解、原谅等用意,所谓“冰释前嫌”、“握手言欢”都表现在两手握在一起的那一瞬间。成功的握手在彼此情感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握手在见面、告别等很多场合都需要使用。从礼仪的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握手时的位置、用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用目光注视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态度。对方是热情还是冷淡,是谦恭还是傲慢,是自信还是自卑,是真心实意还是敷衍了事,有时从与对方握手的一瞬间就可以感到。所以,握手时的一些礼仪规定还是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9世纪美国着名盲聋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段话,生动描述了握手带给人的独特感觉:“握手,无言胜有言。有的人拒人千里,握着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握住使你感到温暖。”

握手的标准做法

(1)要面带微笑,上身稍向前倾,头微低,距离和你握手对象约一步远,两脚并拢,伸出右手,双目注视对方;

(2)一般来说,长辈、上级、女士、主人要先伸手,晚辈、下级、男士、客人要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后再握;同级同辈见面时,双方伸手不分先后;

(3)以手指稍用力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三五秒钟即可;久别重逢的朋友、熟人、老用户握手力度可大一些,时间也长一些,还可以同时伸出左手去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背,两手做紧握状。

目前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说女士和异性握手时只能伸出手指部分,这是不对的。女士只伸出手指让对方握,是宫廷贵族生活的遗风,早已被摒弃了。更大的误解是现在有不少男士和女士握手,可能怕被对方怀疑自己热情过分,所以也是只伸出手指,并不用力,给人一种敷衍甚至轻蔑的感觉,本想尊重女士,未料适得其反。

握手时心态要平和。如果男女之间无论是商务、社交还是涉外活动,如果从握手开始就使对方有不平等感,那么接下去的交流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真诚的握手是见面礼仪中重要的第一步。

温馨提示

握手的禁忌:

◎和人握手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一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是对受礼者最大的不敬。注意握手的先后顺序,如果你是以晚辈、下级、男士或者客人的身份出现,就不要主动上前和人家握手。握手要掌握时间和力度,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要太用力;特别是当男士与女士握手时,用力更要轻一些,时间更要短一些,切忌握住不放。

◎女士如果不打算与向自己首先问候的人握手,可欠身致意,或点头微笑即可,但不能面色冷淡,置之不理,或扭身而去。不要用湿手或脏手与人握手;握手前要脱帽和摘手套,如实在来不及脱手套,或正在工作环境下来不及洗手,要向对方表示歉意。正常情况下,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要几个竞相交叉握手,或者跨门槛握手。与数人相见,握手时间应大体相等,不要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

在正式场合与他人握手时,有五条禁忌应当避免:

(1)用左手与人握手。

握手宜用右手,以左手握手被普遍认为是失礼之举。

(2)戴手套与人握手。

握手前务必要脱下手套。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才是允许的。

(3)戴墨镜与人握手。
在握手时一定要提前摘下墨镜,不然就有防人之嫌。

(4)用双手与人握手。

用双手与人相握,只有在熟人之间才适用。与初识之人握手,尤其当对方是一位异性时,两手紧握对方的一只手,是很不妥的。

(5)以脏手与人握手。

在一般情况下,与人相握的手理应干净。以脏手、病手与人相握,都是不应当的。

拱手礼

拱手礼也叫做揖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礼节,这个礼既能表达对对方的感谢和尊敬,也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更深更广地走向世界,有很多外国朋友也开始流行中国的拱手礼。比如着名演员葛优就曾说,他曾有幸和马龙·白兰度一道用餐,当时这位国际巨星一见面就冲他先行了个拱手礼。2004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结束后,他用中国传统的拱手礼向师生告别,此举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拱手作揖是古代中国人建立的自己独特的行礼方式。一般认为,中西方拱手与握手两种行礼的含义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抱拳拱手有双方保持距离的意思。虽然当代中国人已经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握手礼,但是在今天的社交公关场合,拱手礼又在悄然复苏。

温馨提示

拱手的动作要领:

◎有些人觉得拱手作揖很简单,两手一拱就完成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其基本动作要领是右手半握拳,然后用左手在胸前扶住右手,在双目注视对方的同时,相拱的手向着对方轻轻前后来回摇动。有时为了向对方表示尊敬,还可将双手向上抬,达到与额同高。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左手扶抱右手,而不能相反,否则会招致完全相反的效果。

鞠躬礼

想一下,一提到日本人的礼节特点,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没错,就是他们逢人就鞠躬的习惯。鞠躬已经成为了日本民众的标准礼节,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日本的国粹。

实际上鞠躬这种礼节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只不过在日本最为盛行而已。中国人及东方人多行鞠躬礼,欧美人士较少采用。不同的场合和对不同的人鞠躬的标准和先后也有不同。比如在严肃正式的场合一定要用标准的鞠躬礼,且身份分明。晚辈要向前辈先行礼、下级先于上级、女子先于男子等等。

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也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在普通的社交场合,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常以鞠躬致谢;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45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

鞠躬礼在东亚一些国家较为盛行,如日本、朝鲜等。所以,在接待这些国家的外宾时,可以鞠躬礼致意。行鞠躬礼一般有三项礼仪准则:

(1)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

(2)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3)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行鞠躬礼时需先立正,眼睛注视受礼者,然后身体上身倾斜45度,眼睛注视地面或受礼者的脚尘,礼毕后再恢复立正的姿势。

温馨提示

鞠躬的度数与对象:

◎15度:面对平辈、同事等行使的礼节。

◎30度:面对主管、长辈、宾客等行使的礼节。

◎45度:致最高的谢意或歉意等行使的礼节,此时可配合实际,于30度至45度做增减。

◎90度:是多礼的日本人于日常生活相见时所行使的礼节。不过.90度欠身的鞠躬礼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风气的盛行,在日本近年来已变成行45度的鞠躬礼了。

其他国家鞠躬的习惯

鞠躬礼真正起源于中国,由敛身演变而来。古时,鞠躬礼是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的一种礼节。行礼时需脱帽,取立正姿势,身体向前倾斜15度左右。大礼行三鞠躬,一般只行一鞠躬。不过,在现代中国,这种礼节已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只是在学校,或在喜庆、纪念、丧葬活动中使用。

在马来西亚,见面时,男子一般是一面举起右手放在胸前,一面深鞠躬;女子一般是先双腿稍微弯曲,然后鞠躬。

朝鲜人见面时也行鞠躬礼,不过,男人既可鞠躬,也可握手,而妇女一般只鞠躬。

在新加坡,人们见面时通常握手问候,但对东方人则轻轻鞠一躬。

泰国人非常重视老幼尊卑,人们见面时,位卑者或年幼者常要向位尊者或年长者行卑躬屈膝礼,甚至是手足着地,双膝跪地进行。这种礼节来源于他们重视头部、轻视双脚的观念。一般说来,晚辈与长辈见面时,晚辈必须躬着身子通过。如有长辈在座,晚辈必须坐、跪或蹲在地上,以示尊敬。不管是躬身而过、四肢着地,还是蹲跪地下,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高于长辈的头部,从而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之意。

在缅甸,见面礼节十分复杂。一般说来,晚辈从长辈面前过,要躬身低首轻轻走过;不能奔跑,更忌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长辈通过晚辈面前,或走进晚辈坐着的屋里,晚辈要马上站起来,躬身站立,以示尊敬。晚辈找长辈商量事情时,晚辈不能太靠近长辈,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双脚站定,双手下垂,微微躬身低首,目视长辈,听从长辈训导。谈完话后,晚辈要躬身施礼,后退两步再转身离去。

在欧美,过去人们见面时盛行脱帽鞠躬,以示尊敬,右手握着帽顶中央将帽取下,左手垂直,立正姿势,双目注视对方,身体朝前倾斜约15度,然后恢复原来姿势。不过,这种脱帽鞠躬礼现在已完全被握手礼、接吻礼和拥抱礼所取代。

非洲人在相互见面时,先是都谦恭地鞠躬,然后一起鼓掌,并说些令人愉快的相互祝福的话语进行问好。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礼节,通常与接吻礼同时进行,要做到使整个身体保持端庄、优雅。

拥抱礼行礼方法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挟对方左后肩,左手挟对方右后腰。双方头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再向右拥抱,最后再次向左拥抱,礼毕。有的还要脸与头左右各贴近一次,有的还要轻轻拍拍对方的肩膀,表示更亲切。

温馨提示

◎拥抱礼只在世界上的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不流行这种礼节,所以我们在使用拥抱礼的时候,事先一定要清楚当地的习俗,尤其是异性之间,不合时宜的拥抱礼甚至可能被认为是轻浮的表现。在我国一般也不提倡使用拥抱礼节。
亲吻礼

亲吻礼,也是现今社会一种常见礼节,源于古代。如今人们常用亲吻礼来表达爱情、友情、尊敬或爱护。据说它产生于婴儿与母亲间的嘴舌相昵,也有人说它产生于史前人类互舔脸部来吃盐的习俗。据文字记载,在公元前,罗马与印度已流行有公开的亲吻礼。有人认为,古罗马人爱嚼香料,行亲吻礼足以传口中芳香。也有人说,古人用亲吻时努唇的形状来表示爱情的心形。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行亲吻礼的国家是法国,后在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上流社会日渐流行。行此礼时,往往与拥抱礼一同使用。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恋人或情人之间,宜吻唇;长辈与晚辈之间,宜吻脸或额;平辈之间,宜贴面。在公开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脸,男女之间可贴面,晚辈对尊长可吻额,男子对尊贵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亲吻酋长的脚或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在古罗马与古波斯等国,同阶层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阶层的人只能吻面。

西方现代的亲吻礼,在欧美许多国家广为盛行。美国人尤其爱行此礼,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在男子间也多行此礼。法国男子亲吻时,常常行两次,即左右脸颊各吻一次。比利时人的亲吻比较热烈,往往反复多次。

如今在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面或贴面的连动性礼节,以示敬意。

合十礼

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萨瓦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合十礼流行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佛教国家,是见面时的相互拜礼。此拜礼源自古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来逐渐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

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就略有不同。比如,晚辈遇见长辈行礼时,要双手高举至前额,两掌相合后再举至脸部,两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礼人的头要微低,女行礼人除了头微低外,还需要右脚向前跨一步,身体略躬。长辈还礼时,只需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见国王或王室重要成员时,男女还均需跪下。国王等王室重要成员还礼时,只点头即可。无论地位多高的人,遇见僧人时都要向僧人行礼,而僧人则不必还礼。

最后说明一下,关于礼节,灵活运用才是王道。不然会显得过于迂腐,首先待人真诚,心胸坦荡这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表里如一,也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㈩ 非洲人的服装及其着装特点

非洲人的服装特点:

1、非洲服饰一直是相当的特色鲜明。这些服饰设计大多都色彩绚烂,图案颜色对比强烈,一般设计感比较强,有对称的习惯。服饰款式大都为长宽,比较宽大,领子部分以无领或者矮领为主。

2、非洲妇女的服饰则要复杂得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非洲女性亦不例外。

3、非洲女性不穿裤子,通常只着非洲式连衣裙,贫苦人家就是一块裹身布。这种连衣裙一般裸露双肩,布料色彩以艳红、翠绿、靛蓝、青紫为主色,中老年妇女则多为白、黑色。

4、非洲妇女喜欢色彩鲜艳、图案粗犷、线条奔放的连衣裙,显得既大方雅致,又惹人注目。有的地方裹身布从胸、腰围到脚趾。


(10)非洲人为什么戴手套扩展阅读

非洲是人类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大洲,自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后,世界考古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证,表明非洲尤其是东非和南非,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

从古代猿类进化到现代人类有5个阶段:腊码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在非洲都有发现,且其演变过程比其他洲更具有连续性,各个阶段的时间也比较早,这都说明非洲很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

现代分子生物学兴起以后,进一步力证现代智人全部起源于非洲。现代分子生物学运用遗传学的工具对非洲、欧洲以及亚洲人种的母系线粒体和父系Y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种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时间为14.3-14.4万年,现代智人走出非洲是在5万年到7万年前。

世界上最古老的黑人王国是尼罗河中游的努比亚人所创建的库施王国,建立于公元前十世纪,由于后迁都于麦罗埃,所以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公元前8世纪,库施国王卡什塔征服上埃及首府底比斯,其子皮安基(前751~前716在位)继而占领孟斐斯,成为库施和上埃及的国王 。

约公元前730年,皮安基之弟沙巴科建立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又称努比亚王朝。约公元前656年,由于亚述人入侵,努比亚人被迫退出埃及。公元350年,库施王国为阿克苏姆帝国所灭。库施王国在文化上深受古埃及影响,但仍保持了很多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