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
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介绍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② 旗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 旗袍是什么时候穿的
旗袍是一种我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很多女生都是非常喜欢穿旗袍的,但是对于旗袍的年代,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那么我们便来了解一下旗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旗袍的发展演变?
旗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旗袍的发展演变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贵贱都穿的一种长衣。因为当时清代满族人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于是他们穿的衣服也就被人们习惯地叫做“旗袍”。辛亥革命以后,受到当时满族女子装束简练自由风格的影响,旗袍也趋于简化,20世界20年代中叶,在上海出现了一种新式的长至脚面的马甲,时髦女子一般将它罩在大袖的短袄外,从而取代了长裙的地位。后来人们讲短袄的两只袖子移植到长马甲上,于是就生产了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进入30年代,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注重强调人的体形,这时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这种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所有不合理的旧式结构,采用了西式服装胸省和腰省得设计理念,突出了女子的丰胸细腰,使袍身更为合体,女子的曲线一览无余。这种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从此,旗袍彻底脱离了旗女之袍的旧有形式,形成了完美成熟、华丽性感的造型。
旗袍是什么时候穿的
一般是在春夏秋部太冷的季节穿,或者在室内有空调系统的环境穿。一般来说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气炎热,所以建议大家在夏季选择透气性好,又不易发生褶皱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纯棉印花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选春秋季穿的旗袍的话,建议你选择化纤或混纺织品,如各种闪光绸、涤丝绸、以及各种薄型花呢等织物做成的旗袍。这种旗袍外观比棉织品挺括平滑、绚丽悦目,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中穿用很适宜。不太建议大家选择人造丝面料旗袍,这种面料容易产生静电,影响衣服的贴合性。至于真丝面料呢,其实本来柔软高贵的丝绸是最适合做旗袍的,但是很多内行人都说,丝绸是最华而不实的选择,因为丝绸很难保养,一坐就皱,洗了又易坏,色泽也不饱满。
旗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做旗袍的材质: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旗袍样式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具有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③ 旗袍是哪个朝代的服饰旗袍什么年代出现
1、旗袍是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服饰,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变得极为流行。
2、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袍服中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专家们普遍认为,旗袍的普及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30年代达到了顶峰。这种服装起源于上海,并迅速在中国各地传播开来。旗袍不仅是袍服家族的重要成员,而且其设计元素融合了东西方的风格。
3、旗袍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期间非常流行,后世的袍服可能受到了深衣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经历了其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30年代,它在中国女装界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并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其从时尚到经典的转变。到了40年代,旗袍继续享受其黄金时代的余晖。
④ 旗袍是哪个朝代的服饰 旗袍什么年代出现
1、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国服,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盛行。
2、旗袍是中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属于中国女性传统袍服的一种。专家普遍认为,旗袍的流行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30年代达到顶峰。它起源于上海,并迅速在中国各地流行开来。旗袍作为袍服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起源有观点认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3、深衣在春秋战国至汉代期间曾备受重视,后世的袍服可能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旗袍经历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特别是30年代,旗袍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并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其文化向经典的转变。到了40年代,旗袍进入了其黄金时代的延伸阶段。
⑤ 旗袍在当代很多人都在穿,那么什么是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
⑥ 我国的旗袍最早出自哪个朝代
旗袍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开来,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奢华的社交生活并追赶时髦,带领着旗袍的流行风尚。
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6)什么时代的人穿旗袍了扩展阅读:
旗袍文化全面的复苏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设计师逐渐发现旗袍的魅力并开始对其进行设计,一时间旗袍热层出不穷,并成为中国、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随着旗袍的材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产生新的特色,不同质地的面料制成的旗袍具有不同的风格韵味,丝绸作为我国传统面料,所做出的旗袍高贵、华丽,深受女性喜爱。棉布作为旗袍的常用面料,它的舒适感、以及低廉的价格被广泛群众所接受。
毛料制作的旗袍现在较为少见,但由于毛料天然的纤维成分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且制作的旗袍更为挺括、不沾身、光泽柔美,能表现出女性的知性美。
⑦ 中国女人穿旗袍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清代的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这一风尚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尤为盛行。妇女的服饰则呈现出满汉并存的景象,满族妇女以长袍为常服,而汉族妇女则依旧流行上衣下裙的装束。到了清代中期,满族和汉族的妇女开始互相效仿对方的服饰,到了后期,满族妇女更是一度效仿起汉族的装束,甚至有史书记载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与此同时,汉族妇女也开始仿效满族的服饰,这一风尚在当时的达官贵妇中颇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代妇女的服饰样式和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层出不穷。1840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开始受到影响,许多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由于华洋杂居,西方文化的风潮率先影响了当地的服饰。
旗袍,作为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服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它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服饰的样式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多是在千家万户中,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旗袍在中国风靡了20多年,其款式经历了多次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低等,彻底摆脱了旧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裹臂的传统。旗袍的流行,使得女性的体态和曲线得以充分展示,正符合当时的风尚,也为女性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青布旗袍尤其受到当时女学生的喜爱,一时之间,风靡全国,几乎成为了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引领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人,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旗袍的发展。比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推动了旗袍的发展。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为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论是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还是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为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女子所效仿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