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旗袍历史时间及创始人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发展的过程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化。
(5)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2. 旗袍的起源是什么
旗袍始于清代,旗人妇女习惯穿长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
旗袍是清宫历代沿袭的服装。旗袍原是宽身窄袖低领直筒式,两侧或四面开衩,便于马上活动。最初的旗袍袍长一般不过脚,但是姑娘出嫁时穿的旗袍衣长过脚,贵族女子和宫廷里的嫔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长也过脚。
旗袍的特点
旗袍的特点是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3. “旗袍”起源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一个“旗”字,就认为“旗袍”是满族的服饰改的,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在民国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称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长袍”、“长衫”,和当时男子穿的袍服名称相同。(汉人女子穿长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征)只是因为之前几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满人穿袍服,汉女穿袄裙(上衣下裳是汉人女子传统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当然地认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以讹传讹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领斜襟盘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末已经非常流行。
衣服没有领子 ,到了清朝末期,满族女子服饰模仿汉人女子加上了立领,完全汉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汉服”贴吧看看,那里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唐装旗袍”是汉人服饰,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4. 我的第一件订制旗袍
近来搬家,整理打包衣物,发现最不舍得扔掉的东西,除了书,还有旗袍。
习惯于把我的旗袍们唤作“爱妃”,每当换季整理衣柜,总有一种坐拥“后宫佳丽三千”的感觉,哈哈,其实也没有三千件这么多啦。在这些“爱妃”中,我最喜欢生命中第一件订做的旗袍。掐指一算,这件旗袍竟也有十一年的历史了,这些年间,大大小小的重要纪念日我都会首先想到她,大学毕业典礼拍集体照时也一定要穿着她。
但我喜欢旗袍已然不止十一年。这也拜我家母后王阿姨所赐,双鱼座的她常常痴迷于琼瑶剧,于是年幼的我也跟着看了一些,《婉君》《梅花三弄》《新月格格》,等等。尽管很讨厌琼瑶剧里歇斯底里的剧情,但我却莫名地喜欢上女主角身上的衣服,嗯,就是那种优雅的民国旗袍啦。
高中时过得很压抑,总有难以名状的“孤独”。不仅要面对时不时挫伤学习积极性的数学考试,还疲于应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痘痘,以及周围同学对我的“冷嘲热讽”。这种压抑常常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得以解脱,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是琼瑶剧里优雅的旗袍成为埋在心里的种子,以及古典文学的意境与旗袍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暗暗决心一定要做一身旗袍。
其实去商店买一件旗袍来得更简单,只是我身材并不标准,肩宽大于一般姑娘,而腰围比例又显小,所以买不到合身的。于是在高二下半学期,我订做了人生第一件旗袍。
妈妈对于“旗袍计划”的大力支持超出了我的想象。她一直觉得高中时的我太不爱打扮,在家里套着我爸的蓝色工作服居然也能怡然自得,于是,当下就带我去布料市场买布。
事隔十一年,当日的董家渡布料市场,与今日可大不一般。那时的市场更大,还有米黄色的顶篷,夏天去逛也一点不觉得晒,门口还有常年卖棒冰的大叔。每次陪妈妈逛完布料市场,一手拿着布,一手一支冷饮,一路吃回家,有一种满载而归的幸福感。
可是要买到合适做旗袍的布料真不容易呢,出于人生中第一次订做旗袍的慎重感,我们基本上把整个布料市场的每一个摊位都逛了一遍。至于选什么样的布,一开始我就想好了,千万不要做成一件织锦缎布料的礼服旗袍,而要一件日常生活就能穿的布旗袍。礼服旗袍固然华丽,可是对日常生活并不实用,尤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能用到的场合也太少了。
一路走一路逛,我们基本上都在看格子条纹棉布和小碎花棉布。这样的料子看起来很多,可是仔细辨别才发现,适合做旗袍的布料并不多。我一直喜欢浅蓝绿的色系,就算是花朵也偏爱“文气”的小花朵,而不喜欢花团锦簇的那种。旗袍一旦做得太花,就会有一种电视剧里风尘女子甩着手绢说“大爷,你来啊”的感觉。但这种浅色系的布料,它的质地往往比较薄,织布时的密度不够,洗过几次之后,上面的颜色就不鲜亮了,因此妈妈不推荐我买这样的棉布料。她选中的质地厚实的布料,颜色花纹却总显得或深沉活艳丽,一点都不小清新啊。
于是,我们两人继续一个个摊位地寻找,妈妈还说,如果这里找不到,我们就去十六铺布料市场再看看。正说话间,一眼瞥见进门左手第二家卖牛仔布的店家,门口正斜躺着一匹布,不是牛仔布,而是白底深蓝渐变色叶子纹的莱卡弹力布。颜色花纹都是我喜欢的素净,布料质地也是妈妈认可的厚实。问老板价钱,25块一公尺。作为棉布料不算便宜,但真心喜欢,也就爽快地买下了一公尺7。
买好了布料,“旗袍计划”立马推进了一大半,我和妈妈便继续在布料市场看款式、选盘扣。布料市场里不仅卖布料,还卖辅料和纽扣,有好些大型摊位还会挂出样衣,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款式。妈妈若是看中了某个款式,便叫我带上小本子画速写,然后再拿给裁缝看式样。当我唰唰唰画完之后,妈妈就很开心,说,小时候送你去画画果然没白学啊。
我们看了不少款,最后选了最基本的滚边右开襟款。一来是因为第一次尝试,还不知道裁缝水平如何;二来,我们也希望这件旗袍平时也能穿,所以不会选太过另类的款式。不过到了选盘扣时,我又面临“选择恐惧症”啦,因为这么多好看的盘扣,简直要挑花眼的啊!数得出名字的盘扣就有:直盘扣(也叫一字纽)、琵琶扣、蝴蝶扣、凤尾扣、菊花扣、梅花扣、扇形扣、寿字扣、囍子扣,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但是花形无比漂亮的盘扣。
妈妈和我拿起盘扣一一在布料上比较,却发现之前觉得好看的盘扣在这块棉布上却显不出来,倒不如深蓝色一字纽,简洁大方。真的只做简洁的一字纽吗?还是略复杂一些的蝴蝶纽呢?内心的两个小人开始打架了。最后实在不舍得,除了买好深蓝色一字纽,还买了好几个其他好看的盘扣,美其名曰,留着以后做衣服用嘛。
一切原材料齐备,和妈妈坐11路到老西门,当时我们还不认识小赵师傅,只是打听到老西门有个专门做旗袍的裁缝,就找过去了。小赵师傅头颈里挂着皮尺,仔细地给我量着衣长、颈围、袖长、手围等等,一边量一边在一张尺寸纸上记着数据。量到腰身时,我一再强调不能做得太紧身啊,裁缝师傅只得特意放宽了腰身。
可是试样衣时才发现,所谓合身的旗袍,最应该合的便是腰身啊。回想起当年镜子里的自己穿着件没有腰身的旗袍,就像《麦兜响当当》里的情节,小朋友指着麦兜说,老师,她没有腰。
幸好,订做衣服的好处不仅在于量体裁衣,还在于试衣修改。请裁缝师傅重新量了腰围,在缝纫机上把四处腰线都往里收了好多寸,才终于有了腰身的模样。想来也许是当时的自己太自卑了,害怕穿太过紧身的衣服,却忘了旗袍的本质就是呈现你身体本来的样子。
就这样,我有了人生中第一件旗袍,莱卡弹力棉布料,素色叶子纹,配上藏青色滚边和同色一字纽,最简单的右开襟基本款。
做完这身旗袍,我仍然没敢穿到高中里去,害怕同学们会“嘲笑”我。直至读大学,我才第一次穿上它,在没有校服的限制的大学时代,以及往后的若干年,她都是我重要的衣服之一。
大学时,隔壁新闻班的同学说,哦,你们广告班有个喜欢穿旗袍的姑娘;回高中母校参加校庆看望美术启蒙老师,老师说,这件衣服挺适合你的;要好的同事说,我也喜欢旗袍,可是只有你有勇气穿出来了;习惯了我着装风格的朋友,也渐渐了解旗袍未必只是宴会装,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着。
与其说这一件旗袍改变了我的着装风格,不如说从这件旗袍开始,我渐渐找到了让我“成为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的方式。
作者简介:
蔚蔚,转基因白羊座,非典型上海姑娘。
爱美爱吃爱笑爱旗袍,但最爱的还是文字的力量。
曾经的美术编辑,现在学着成为会设计的好编辑。
辗转腾挪之后,体悟人生重要的不是身份的界定,而是你真的做了什么。
立志成为“设计师里最像编辑的,编辑里最懂设计的”创作者,并为之努力着。
5. 旗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回答: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延伸: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6. 我的第一件旗袍
说起我的第一件旗袍,那还是我在上大学期间买的。锦棉质地,白底绿格,中长款,刚好在膝盖以下。
那时20芳龄,还梳着两个麻花辫,一次在回民巷陪外地来的朋友游玩,突然发现了有家卖手工旗袍的小店,和朋友一起进去转了转,老板娘倒是很热情:“小姑娘,试试我家旗袍吧,你们穿上肯定好看。”于是,她给我们俩各挑选了一件。我的就是这件白底绿格,朋友是一件花色的,比较绚丽。
当我俩从试衣间走出来时,看到彼此都惊讶了。朋友说:“哇!太好看了,就像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我说:“你也好看,就像民国时期的军阀太太。”我朋友是位性格开朗的四川妹子,听我这么说她笑得合不拢嘴,在镜子前照来照去,自言自语到:“的确像个姨太太,还是个大姨太!”老板娘走过来说:“我给你重新拿一件吧!这件你穿是有点老气。”我朋友直接说:“不用啦,不用啦!穿这个别扭死我啦,我还是适合穿牛仔裤。”
“李菁啊,你就买这件,太适合你啦!你看,哪哪都刚刚好,就像是给你量身定做的一样。”我转头看向镜子,那个梳着麻花辫,留着齐刘海,穿着素雅旗袍的姑娘也在看着我,我对她微微地笑着,她就静静地站在离我一米的地方。这不就是我喜欢的自己最美的样子吗?买啦!
穿着新买的旗袍去和我俩的男朋友会和,我们约好去吃红红家的酸菜炒米和烤肉的。走到店门口时,他俩看到了我俩。我男朋友就淡淡地说了一句,买新衣服啦!朋友的男朋友把我上下大量,调皮地说:“这是从民国穿越来的大小姐吗?”我不好意思的低头笑。他继续说:“这么好看的旗袍,我家芳芳怎么不买一件?”朋友笑着对他男友说:“诶呀!你不知道,我也试了一件,那简直就是上海滩的名媛,我怕穿了你配不上我。”两人说说笑笑地便走在了我俩的前面。这天生一对最终结为伉俪,我们二十多年的友谊之树一直常青。
晚上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都夸我买的旗袍好看,妈妈还说,“以后工作了,就多给自己买几件,我女儿特别适合穿旗袍啊!”提起美衣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啊!然而一想起那个从小就把我打扮漂亮的妈妈就会悲从中来,因为当我有能力打扮她时,她已离我远去。那件旗袍唯一的缺点就是爱皱,妈妈每次帮我洗了衣服都会用熨斗把旗袍烫平挂在我的衣柜里,我穿它的次数并不多。几次搬家收拾衣物都会处理掉很多不穿的,然而这平生第一件旗袍我却一直没舍得丢弃,因为每每看到它,就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样子,恋爱的样子,以及被宠爱的时光。
一件衣服,一件旗袍,真正做到了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啊!
2021-7-13
7. 旗袍最能体现东方女人的美,最早的旗袍是怎样诞生出来的
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象征,中国经历那么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中华民国时期女性最常穿的衣服旗袍,展现了东方服饰的美,也把东方女性的美展现出来。那么就会有人问旗袍最能体现东方女人的美,最早的旗袍是怎样诞生出来的?旗袍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那时候出现明立领的衣服,后来又移交到满族女子的长袍上,因为满族被称为旗人,所以这件衣服就叫做“旗袍”。现在旗袍不仅仅活跃在国内,还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喜爱。旗袍是东方气质东方美的体现,上海女人能穿出旗袍的韵味,害羞中带有清新恬静,充分展现出东方的气韵,秀气之美。
8. 旗袍是由谁发明的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科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 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束腰,一则可增加暖意卧;二则出猎时,可将干粮等装入前襟;三则随身带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和皮制烟荷包,都可挂在腰带上。 满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
9. 旗袍是谁发明的
旗袍发明者是“黑娘娘”
现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实是满族人的发明。传说当时满族有一
个皇帝到东北来考察民情,在临走的时候,当地人告诉他,当地东北方向
有一个女人“骑龙抱凤”,可以选为娘娘。皇帝就向着东北方向前行,后
来在路上恰巧看到一个长得脸黑俊俏的姑娘,当时她正好是左手抱着一只
鸡,右手正好拎着一块豆腐,看见皇帝来了,她就蹦到一座土墙上躲了起
来。皇帝就把她认为是传说中的娘娘,后来就召进了宫,并封为黑娘娘。
进宫以后,她看到女人们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长又肥,迈步的时候脚蹬
鞋踩,于是她就给剪开了。形成了后来的旗袍,变成了更合体的服装。旗
袍也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风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个国家妇女的
欢迎。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长到肚脐的对襟短褂。
10.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