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褂的马褂简介
马褂原本是满族骑马时穿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清朝沈阳满族诗人缪润绂描述说:“卷袖长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处,争及罗裙一击来。”可见当时满族卷袖服饰极为时兴。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马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客家又叫对襟衫,马褂套在旗装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
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由于满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分单、夹、纱、皮、棉等种类。 在清朝,黄马褂是皇帝特赐侍卫武士、有军事功劳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黄色的马褂。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中国的大部分相声演员和其他曲艺演员在表演节目时仍会穿着长袍,民国成立后多改中山装,现在多为衬衣或西装。 在台湾,参加正式传统宗教祭典时,主祭、陪祭者多会穿着马褂。近年来参加佛教式丧礼的家属由传统披麻戴孝改为穿着黑色马褂。
② 清朝马褂是什么样子的
马褂是清朝时期男性传统服饰。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
③ 什么是马褂图片
马褂简介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 满 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清朝初年时被满洲贵族用民族大屠杀的办法强加给汉族。解放前与长袍合为官定的常礼服.以黑色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衣服。马褂在解放后已经逐步被中国人民摈弃,但是近年来,马褂又以"唐装"的名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570f8c58bba395cd9c82049a.jpg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因着之便于骑马,故名。清初为一般士兵穿着,康熙时富贵之家也有穿者。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便服。由于时代不同,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干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把黑马褂、蓝长袍定为礼服,长袍马褂一度流行全国。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减少。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干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④ 中国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怎样穿出现代时髦感
如今是21世纪,服装也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叫时装。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是服装三剑客,引领时装的朝流。旗袍马褂是汉人发明的东西,假托了一个旗字,都是汉人穿,满人原本是不穿的,本身就是汉服的改良,中华三千年服饰的延续。民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而马褂虽然一度也有相当的拥趸者,但是日渐没落。何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服饰自身的特点有关。
红色和黑色搭配大气又经典,红色很有过年的气氛,黑色又非常稳重。像唐嫣这样配一顶红帽子,更有潮范儿。中国红是春节的主打色,很多人也都会选择在春节把这种颜色穿在身上,更显喜庆吉祥。只选择单品红色外套即可。
⑤ 俗话说“长袍马褂”,“马褂”在满族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穿的
长袍夹克是一种男装名称,是一种传统的男装,它由两部分组成:长袍和夹克,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服务制度案》,将其列为男式礼服之一。
长袍为直袍,翻领大,袖口平,螺丝扣,左右开列,这种无马蹄袖的长袍,原为清代的便服,俗称“衫”、“衣”,又称“袍”。
清朝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在穿礼服的场合可以穿黄礼服,因为这种颜色也叫“黄官服”,除了奖励穿黄大褂的官员外,还有人把黄大褂当制服穿。
⑥ 旗袍马褂也是汉族的不是满族的清朝是抄袭我们汉族。。
其实清朝服饰就是明末的民装汉服,圆领长衫是明末圆领袍为了方便系扣位置从肩膀移动在胸前形成厂字襟圆领长衫,(受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女装影响加上了立领形成厂字襟弧形立领长衫),明末女装立领长衫,斜襟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穿的,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还有短款的圆领对襟立领对襟圆领厂襟立领厂襟是罩甲比甲和圆领袍改的,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领布扣是民众穿的,也就是马褂。当时交领已经不流行了细带位置在腰间,弯腰很麻烦,因为厂襟确实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领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领不好看又不暖和,领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当时所有民装都这么穿,包括满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贵族女性才开始流行弧形立领,厂襟,布扣。清朝中期后逐渐被民间款式取代。清初剃发令和易服是两件事,易服就是让所有官员穿满族设计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汉旗穿满族服饰罢了,民间该穿什么穿什么。满人当时是没什么服饰特点,满族特点就是马蹄袖披领旗头套着其它民族的服饰穿,他们直接照搬汉人改制的样式上保留了一些细节,马蹄袖,披领,旗头就是所谓的满族服饰了。清朝汉人满人其它少数民族穿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细节不同罢了。明朝之前56个民族大部分民族他们的服饰都是交领都汉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细节,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汉化。所以汉服并没有满化,反而是满族服饰汉化了不光是满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着清朝流行的服饰戴着自己民族的头饰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长衫少个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领汉女装去掉琵琶袖改为直袖,腰部收腰,高开衩,立体裁剪形成旗袍。汉女装就是明朝弧形立领厂字襟的女长袄女长衫。
⑦ 清代的旗袍,长袍,马褂哪些地方与汉服相似(仅限清代,清代之后有所变化的不论)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没有。
旗袍(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装,特点是厂字领,直身,有一些还开襟。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或长衣,衣长至脐或至脚背,袖仅遮肘或至手背,厂字领,直身,短马褂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而汉服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汉服是汉族的民族传统服装...
拿分走人~
⑧ 旗袍、马褂这类服装样式源自什么民族
满族``:)
满族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分四部分:
帽饰,服饰,鞋饰,佩饰
其中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在传统上,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入关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满族的服饰在款式上、色彩上和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个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马褂
在长袍之外,男子还要套穿马褂,马褂有长袖(对襟、窄袖、身略长)、短袖(袖长及肘,身长及脐,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之分。另外“巴图鲁”是男子特有的坎肩,也称“一字襟”或“勇士坎肩”,分前后身两片,两肩及前胸都装有排扣,两侧腋下至下摆也有排扣,因此可隔袍穿脱,“巴图鲁”意为勇士,许多八旗子弟穿在长袍外,以示其勇武。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坎肩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顼、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⑨ 清朝服饰长袍马褂,为什么叫长袍马褂马褂什么意思阿
马褂,游牧民族服饰,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旗袍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满族征服中国建立清朝。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这种满洲袍服。至清后期流行全国。 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由于公家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分单、夹、纱、皮、棉等种类。 在清朝,黄马褂是皇帝特赐侍卫武士、有军事功劳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黄色的马褂。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中国的大部分相声演员和其他曲艺演员在表演节目时仍会穿着长袍,民国成立后多改中山装,现在多为衬衣或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