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旗袍一般从长度来区分可分为中短款旗袍和长款旗袍。
再从服装细节来说:
按旗袍的开襟来看:
旗袍的开襟通常有七种,包括单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无襟。
按旗袍的领型来看:
旗袍的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样式:传统立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按旗袍的袖型来看:
大致上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等。
② 旗袍的特点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
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特色是把女性婉媚的特点张显出来
③ 旗袍很好看,穿旗袍对身材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旗袍对于身材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选对适合自己的旗袍也会穿的很好看。很多小姐妹一说起旗袍,脑袋里想到的刻板印象就是旗袍=苗条身材,或者就是“我太矮了,穿不得旗袍”,“我太胖了,穿不得旗袍”。当然我也不否认身材好的人披个床单布都好看,但其实你要是真的了解旗袍后就会懂旗袍对于身材的包容性有多大,以及旗袍款式的多样性。现在的很多旗袍秀,高开叉装拉链的不算是真正的旗袍,只是带有旗袍元素的连衣裙。因为旗袍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化。
④ 旗袍的种类
旗袍的种类如下:
1、按领型分类
可分为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马蹄领等。在选择旗袍的时候,领型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2、按袖口分类
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反摺袖等。
3、按开襟分类
可分为单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无襟。襟形是相对于开襟的旗袍而言。
4、按摆型分类
可分为宽摆、直摆、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袖大、锯齿摆等。
(4)倒大袖旗袍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旗袍的发展历史: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出现。
⑤ 倒大袖旗袍要几米
倒大袖旗袍要2.5米左右。
旗袍,又称_袍 ,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祺袍在中华民国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⑥ 旗袍的20s30s40s是什么
表示的是旗袍年代的款式,20s为1920,30为1930,40为1940,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样式,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长有短,袖子长的属于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后期,40年代的旗袍越来越短,图案却越来越艳丽。
⑦ 倒大袖旗袍需要多少布料
二米十
一般的来讲做一件倒大袖的旗袍需要用旗袍的长度加边再乘以二就可以了。如这个人是1.75米高,她穿旗袍是一米长的,那这个人的旗袍用料是二米十的布料就够了。
⑧ 旗袍20s是什么意思
20s是指倒大袖款式。
30S是腰围臀围宽松些从胸围自然幅度裁剪下来的 40S是修身款的。
⑨ 1930s跟倒大袖的区别
一个拖地,一个倒袖。
1930s是曳地旗袍的绝世之美,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样式。
这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长至脚面的长旗袍,后来旗袍款式起起落落,曳地旗袍却一直被保留,也成为了人们对旗袍的重要印象。
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长有短,袖子长的属于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后期,40年代的旗袍越来越短,图案却越来越艳丽。
⑩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10)倒大袖旗袍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