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民国旗袍外边都加什么
扩展阅读
艾瑞泽5手套箱怎么取 2025-05-17 18:24:06

民国旗袍外边都加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14 16:10:41

Ⅰ 民国女生旗袍外面的褂子那时叫什么名字啊

那个不叫褂子,叫比甲,从明朝开始就是汉族妇女的日常穿着,满清入关以后,命令改变了男人的服饰,但是妇女的穿着基本上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改动。

Ⅱ 民国时期女人们旗袍里穿的是裤袜还是丝袜

丝袜。

民国时期裤袜还没有出现,所以,旗袍里应该是穿的丝袜。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奎恩设计的超短裙风靡全球。裙子越来越短,高筒袜相形见绌,吊带袜被抛弃。袜子与内裤成为一体,连裤袜诞生。它的舒适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对它宠爱有加,这一款型经久不衰。同长袜一样,连裤袜材质很多,有棉质、尼龙、天鹅绒、包芯丝、羊毛混纺等。通常为丝袜。

(2)民国旗袍外边都加什么扩展阅读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Ⅲ 旗袍旁边的缝叫什么

襟。
传统的旗袍一律是右衽开襟,所以扣子也是全部缝在右边的(右边开襟的衣服不是旗袍)。通常所说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旗袍。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叉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Ⅳ 民国风旗袍配什么鞋子

民国风旗袍,搭配银色的水台鞋,就会很时尚很高贵。

当然也可以搭配,细高跟的鞋子,例如杏色的,米色的都是搭配颜色。

Ⅳ 民国时期穿旗袍下面穿什么

穿丝袜。

当时旗袍分为京款和海款,也是北方款和南方款,南方的加入了西式服装的腰身,更显得女性身材高挑。旗袍的面料、颜色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有些质量好的是需要用美元购买的,在正式场合穿旗袍还要搭配小高跟,发型和香水也要搭配不同的款式。

穿旗袍注意事项

穿旗袍不要太胖或太瘦。因为如果太瘦会显得很骨感,太胖的旗袍则会暴露出身材缺点。

穿旗袍时要淡妆。脸上适当的淡妆可以更好地突出穿旗袍的美感。所谓的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人脸的自然美。

手臂太粗不要穿短袖或无袖旗袍。旗袍最能体现身体的美丽,因此必须特别合身。太紧的话移动起来不方便,太松则无法表现出女人的美丽。

Ⅵ 民国时期服饰

北京百年之民国服饰: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组图)
发不起图我把网站给你哈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1/25/content_9587108.htm
说明:服饰是市民心态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变化直接体现着社会与习俗的变迁。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民国北京,看上去像个光怪陆离的服装博览大会。经过数十年的磨洗淘汰,北京人终于有了自己不同于沿海商端口,也不同于内陆城市的服饰风格:简约、典雅、敦厚,略显保守。

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代,剪辫可不是个人的爱好习惯问题,而是不可逆转的政治潮流。住在清宫里的逊帝溥仪,在17岁那年自己动手剪掉了辫子。1917年“辫帅”张勋复辟时的“辫子军”也只是昙花一现。

辫子剪去了,封建服制取消了,多种服饰文化一时间纷然杂出。“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而传统着装习惯仍然具有一定的惯性力量,长袍马褂还是民国初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结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光绪中叶,北京的布店就开始销售洋布,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缝纫机的问世,导致成衣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服装生产的标准模式,开始取代家庭手工制衣的垄断地位。中山装是基于外洋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因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倡并穿用而得名。它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从此成为一代中国男子的典型服装。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在两个方面最先焕发出解放意识——婚姻和服饰。女子本身开化的程度和仍然存在的公共标准,使女服的变化也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趋势,旗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产物。知识阶层的年轻女性,烫发,涂口红,穿改良旗袍和高跟鞋,在她们身上明显反映着古都服饰文化与外来服饰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多种文化激烈交汇的漩涡中,人们的服饰表现出多样性和易变性。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但总体上说,作为思想相对保守的文化古城,北京市民的衣着打扮确实不像沿海城市那么开放。

民国时期,北京社会财富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劳动者的服装消费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只求蔽体御寒而已,风格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一词,指的是穿过的旧衣服,底层人家的衣服大多是从估衣摊儿买来的。贫家妇女手提竹篮,备些针线布片,走街串巷为穷苦的单身汉缝补破衣,聊以糊口。北京人称之为“缝穷”的,这也曾是北京街头的三百六十行之一。

不晓得这个是不是你要的哈,不是的话我尽量在帮你找找!因为民国那时不发达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哈,不好意思!

Ⅶ 旗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民国时期旗袍有什么装饰纹样

1.植物纹样。花草等植物纹样是民国旗袍上运用得最多的纹样。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植物被提炼出来构成纹样元素,与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跟动物纹样相比显得更加柔和,因而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传统的牡丹、芍药、荷花等花卉纹样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所喜好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也经常出现在旗袍装饰纹样之中,显示了人们高洁的品格,和整体淡雅的风格成为一体。很多西方流行的纹样,比如具有浪漫色彩的玫瑰花纹样在民国时期也受到追捧,但并不是用写实手法呈现,而是以被适当概念化和抽象化的玫瑰纹出现在旗袍上,鼓励女性追求浪漫的生活。

Ⅷ 民国时期的女子冬天穿什么衣服!

淡蓝色的中袖布上衣(领口类似旗袍)和有一点褶的裙子(也是淡蓝色,白袜子,黑皮(布)鞋…

Ⅸ 旗袍 求关于旗袍的各种介绍~ 要求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不要长篇大论,点到为止~

旗袍简介
旗袍(qipao,cheongsam)传统女性服饰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时汉族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

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编辑本段]
旗袍起源
现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旗袍]
旗袍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期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编辑本段]
旗袍形成过程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铗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编辑本段]
旗袍穿着特点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样式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领子
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织锦缎,配以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制作
1.裁剪
(1)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2)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3)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2.缝制
(1)衣片归拔
(2)侧缝贴牵条
(3)襟边贴牵条
(4)缝制
[编辑本段]
旗袍旗装旗服
现在的旗袍,尽管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或称“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关系。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而旗装,则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为便于区别与理解,以下也对旗装进行“特色”概述:
特征: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
[清末女子]
清末女子
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色彩: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盘滚设计: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图案: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