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设计说明怎么写
扩展阅读
什么men睡衣 2025-05-18 04:24:29
老奥拓正时皮带多少钱 2025-05-18 04:13:24

旗袍设计说明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2-09-13 01:50:07

‘壹’ 我需要一篇介绍旗袍的服装史论文,约1500~2000字

旗袍市场现今存在的问题,与个人的改良建议:

经过深入的研究了每一个能够了解的旗袍品牌后,我发觉大多数品牌在旗袍的款式设计和面料采用上多沿用传统传承下来的陈旧款式,而对于面料的使用也多停留于绣绸锦绢一类的传统材料。没有尝试一些现代科技的面料,更没有结合现代的款式对现有款式形成突破。导致很多旗袍的款式只能用于高层社交和婚庆场合。

这样的普及性和国人的认知接纳的程度,远不及比邻之邦——日本人对于和服的喜爱和认知普及以及使用程度。

所以导致很多旗袍只能使用几次就被束之高阁,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具有艺术美感的传统服装旗袍普及和被大众尊重程度达不到日本和服的影响力,更不要说购买力了。

如果使用次数和场合越少,那说明其后续购买的潜力和市场就越小。人们都不去使用,何来磨损,不磨损,为何还会再去买新的旗袍呢?这样会陷入恶性循环。消费群有限,消费能力不足,可是旗袍服饰企业却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很多旗袍靠廉价的成本来进行市场争夺。导致旗袍在女性消费群体里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甚至很多男人认为旗袍只是过去歌女,舞女和妓女才选择的服装。不足以称为国服。这样的理解是片面和臆断的。

所以我们要让旗袍真正被大众认知和喜爱是需要旗袍设计者更加的谨慎和爱惜我们的国粹一样的国服——旗袍。而不是一味沿袭使用旧有的款式,和习惯对于传统旗袍面料的使用。并不是说使用了绸缎的旗袍才是旗袍,使用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缝制工艺的面料它就不能被称之为旗袍。旗袍也有内在的神与魂,并不是盲目和狭隘的理解和继承。

只有勇于尝试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才能赋予这古老的传统的艺术服装以更充沛的生命力和美感。

通过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深刻的体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先捧老师咋给高分?呵呵)。就是让我们从最基础最本质的结构与面料运用两方面去学习。深刻了解自己调研的服装类别的特点与特性,只有深刻的了解与学习,才能为今后更好的设计此类服装服饰打下坚实的根基。不明白此类服装的历史,服装结构和面料运用选择,何谈设计。一个不了解,不熟悉的此类服装特点的设计师设计出此类的服装,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设计出了不伦不类的无任何此类服装特点的服装服饰。因为不了解一个服装类别的精髓,以及现阶段此类服装具有优点以及缺点,就无法得心应手的去设计和改良。

此作业老师最终目的是使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只凭个人爱好停留在只喜欢了解和学习服装类别的皮毛上。而使我们更好的运用我们的才智,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来进行服装的设计。

通过此次学习与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o(∩_∩)o...

‘贰’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旗袍一般从长度来区分可分为中短款旗袍和长款旗袍。

再从服装细节来说:

按旗袍的开襟来看:
旗袍的开襟通常有七种,包括单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无襟。


按旗袍的领型来看:
旗袍的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样式:传统立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按旗袍的袖型来看:
大致上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等。

‘叁’ 环保设计的旗袍设计理念怎么写

环保服装设计理念
环保服装设计是基于人们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认识。
环保设计是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更多从回归大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界的形态;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使人们从新认识到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温情。可以废物利用,采用环保材料,穿着这些衣服,提醒大家保护环境面料环保,面料再造。

风格定位:原创设计、 简洁大方 、 优雅
年龄定位:20-35岁都市时尚女性
生活理念:追求轻松与自由的生活文化,体现女性活泼向上的精神,渴望前卫、新潮、浪漫并突出自我个性的理念,无时不释发青春活力的气息。
色彩搭配:粉、蓝、白等组合。另外,粉、蓝是这季主色调。经过面料采用特殊的洗水处理后。呈现出新的柔和色、中性色。冷色调与暖色调组合搭配或生动、活泼、欢快或迷离、绮丽。体现出新色调,新主题,新的时尚气息。

色彩搭配方案1
主色配色
粉色兰、白、杏
蓝色粉、白、杏

红 色 白、杏、蓝

面料:体现柔和、环保、自然的面料,细纹帆布,牛津布、塑料等凹凸机理条纹面料。同时结合涤纶、麻等面料,展现出设计灵感。

款式特色:

结合2009春夏流行趋势,在这一季的设计理念里,采用不同风格的服装互搭性,不同材质的组合性,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塑求一种新的着装理念,在这季根据流行趋势,在款式的设计中吸收了特殊材料成分。
不同材质面料的拼接,撞色线在服装设计中运用。
精致的细节变化设计都在这季节体现。
短裙的不同变化的设计 斜肩风格的中式旗袍、新颖的坎肩设计、束腰的丝带、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布料 。
设计理念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完美结合,诠释服饰时尚,自然,优雅.设计注重面料取材,以环保面料为主,配以别出心裁的饰品类系列,在现代时装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正装与休闲装的特点,既有上班时的大方感,又有着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使其免受伤害为目的,并有无毒,安全的优点。

‘肆’ 旗袍文化是什么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

‘伍’ 旗袍的起源是什么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陆’ 关于旗袍的特点,从美术角度分析,急!!!!!!

电影《花样年
华》中的色彩应用, 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变换是通过女主人
公的旗袍表现出来的, 这种旗袍的变换以及视觉上的欣赏表
现出来的是女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因为衣服的穿着
恰好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欣赏风格。因此,色彩在电影中的应
用, 是一种艺术嫁接于另一种艺术的表现, 能够将电影的主

‘柒’ 服装设计理念是什么

统一,加重,平衡,比例及韵律。
统一(Unity)也称为“一致”,与调和的意义相似。设计服装时,往往以调和为手段,达到统一的目的。良好的设计中,服装上的部分与部分间,及部分与整体间各要素-质料、色彩、线条等的安排,应有一致性。如果这些要素的变化太多,则破坏了一致的效果。形成统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如重复使用相同的色彩、线条等,就可以造成统一的特色。
加重(Emphasis)亦即“强调”或“重点设计”。虽然设计中注重统一的原则,但是过分统一的结果,往往使设计趋于平淡,最好能使某一部分特别醒目,以造成设计上的趣味中心。这种重点的设计,可以利用色彩的对照(如黑色洋装系上红色腰带)、质料的搭配(如毛呢大衣配以毛皮领子)、线条的安排(如洋装上自领口至底边的开口)、剪裁的特色(如肩轭布及公主线的设计),及饰物的使用(如黑色丝绒旗袍上配戴金色项链)等达成。但是上述强调的方法,不宜数法同时并用,强调的部位也不能过多,并应选择穿者身体上美好的部分,做为强调的中心。
平衡(Balance)使设计具有稳定、静止的感觉时,即是符合平衡的原则。平衡可分对称的平衡,及非对称的平衡两种。前者是以人体中心为想象线,左右两部分完全相同。这种款式的服装,有端正、庄严的感觉,但是较为呆板。后者是感觉上的平衡,也就是衣服左右部分设计虽不一样,但有平稳的感觉,常以斜线设计(如旗袍之前襟)达成目的。此种设计予人的感觉是优雅、柔顺。此外,亦须注意服装上身与下身的平衡,勿使有过分的上重下轻,或下重上轻的感觉
比例(Proportion)是指服装各部分间大小的分配,看来合宜适当,例如口袋与衣身大小的关系、衣领的宽窄等都应适当。“黄金分割”的比例,多适用于衣服上的设计。此外,对于饰物、附件等的大小比例,亦须重视。
韵律(Rhythm)指规律的反复,而产生柔和的动感。如色彩由深而浅,形状由大而小等渐层的韵律,线条、色彩等具规则性重复的反复的韵律,以及衣物上的飘带等飘垂的韵律,都是设计上常用的手法。

‘捌’ 白色立体旗袍,搭配银色高跟鞋,有没有很优雅古典美呢

汉服和旗袍裙都归属于是传统式的服饰,相比绮丽感十足的汉服,旗袍裙则更能轻轻松松展示出在我国女士的古典风格艺术美,清新迷人的设计方案在日常穿也会更为便捷,看上去更轻柔舒服,目前市面上的旗袍裙有许多,使用的花型布料也不尽相同,针对年老的成熟女性而言,更钟爱丝绒面料的大服装印花旗袍裙,针对年轻女生而言,则更为喜爱单色布料的素雅旗袍裙。

旗袍裙虽然是一种十分迷人的经典女裙,可是在挑选的情况下,还是要挑选修身样式,不必选太贴身的样式,让裙子与身形线框中间保存一些空间,这更非常容易突显旗袍裙温柔体贴的雅致气场,反过来太贴身的样式,不但穿在身上影响活动,也会将身形的缺陷都表明出去,非常容易令人看起来更显松垮,白色立体旗袍,搭配银色高跟鞋,很优雅又古典美。

‘玖’ 三国题材服装设计说明

汉服,即汉族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1])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2],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3]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4],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以儒教圣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5]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反应了汉族的文化信仰,是儒教礼制的一部分,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着《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于少数款式的服装上使用金属扣)。

清初,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中国人认识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教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6]“汉族”的形成,直接与周朝、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7]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教的周礼服制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8],源自黄帝制冕服[9],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

汉服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通过历代华夏王朝对周礼服制坚持和革新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在儒教礼典的永恒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18]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常服则是平常穿着。
上古时期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19]。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20]。这说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21]

[编辑]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则缟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22]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礼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已经具备汉服没有扭扣的特点,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还出现了襦裙。这都是后世汉服最常见的式样。

[编辑]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23]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现褙子。

[编辑] 元朝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只是风格上多少受到一些蒙古族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24]。明代出现纽扣,在部分常服及军服中使用较多,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不用扣子。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如孔子的后裔孔闻謤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服饰;郑成功的儿子明郑郑经以继承明朝为号召,将剃发易服作为拒绝投降的原因之一;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满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组织群臣学习《金世宗本纪》,告诫群臣不要学习汉人习俗,从北魏至辽金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旦从习汉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

据传,有“十从十不从”之民谣,譬如:“生从死不从”,指男子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服明朝衣冠;“男从女不从”、“老从少不从”,指女子及少年儿童可以不剃发易服。[25]然而这只是民谣,从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并且,即使因此残留了部分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也逐步满化。但直至清末仍然有一些童装和少数女装维持交领右衽的典型汉服款式。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编辑] 民国时期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之后,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主张全盘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于现实生活中或转以融合后的新样式存续,汉人也以为鞑虏强迫汉族穿着的旗袍、马褂就是汉族传统服装。

有少数儿童服饰仍然维持明代以来的交领右衽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26]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裈。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通常为颜色艳丽的外衣,如深衣袍、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裲裆、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27]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28]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编辑] 汉服的布料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蘖、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2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𫄸【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𫄸】。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30]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征,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韨象背拂于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编辑] 交领右衽
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汉服诞生之初即以出现,并一直延续,是汉服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我们就会被异族统治,像异族一样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31]可见“右衽”这一特征的重要性。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盘领又称“圆领”,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长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束带系扎。注意圆领也是右衽的。直领,又称“对领”,两边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右襟搭在左襟上,与现代韩服的领子接近,可以认为是程度极其微小的右衽。

[编辑] 系带
汉服一般用束带系扎,不用扣子。明代后期出现纽扣,但与满清服饰有明显不同,明代纽扣细小,以金属制造,一般位于不显眼位置,只在少数款式中比较显眼,见于女装及少数男装常服、军服;满清服饰以布制盘扣为主,扣带很长,极为显眼,大量用于礼服、官服、常服等各类型服装。

[编辑] 剪裁
汉服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在裁剪之时,看上去虽然是平面直线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会随着人体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线条,无论从正面、侧面、背面看,都十分动人,和环境共同成为灵动的艺术品。这与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共融关系,“万物与我为一”可谓互相辉映。因此汉服不仅重视人体的各个侧面的线型,而且还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继而成为服饰的特色。汉族传统服装中,贵族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官员与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后,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袖径宽大时可达四尺,这种宽大的剪裁,使得汉服在穿着起来之后,可以形成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线,随风而动,但毫不拖拉,给人洒脱飘逸、仙风道骨的感觉。

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搭配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汉服虽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款式,但基本特征始终不变,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以下介绍汉服的基本款式,详细介绍请参见汉服列表。

[编辑] 上衣下裳式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此处读为cháng)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

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期起,一直延续到明朝,形制基本没有变化。

‘拾’ 中国旗袍发展史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

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

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

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

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封闭,还

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那么最

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

,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

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

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

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

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

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

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

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