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是怎么来的啊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② 最后的裁缝褚宏生:86年做5000多件旗袍,靠手艺扮靓宋庆龄
一个有了坚定信念的人,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特定的目标,就会变得十分专注,极其努力地去实现它,甚至可以为了目标倾注自己一生的时间,而匠心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诞生了。愿意为拥有的信念,去坚定的努力着,这就是拥有匠心的前提条件。
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 做到极致的匠心精神让褚宏生成了上海滩最有名的男人 ,提到旗袍,谁会忘记那个为此坚持了86年之久的男人?
在上海长乐路, 那个旧时被叫做"蒲石路"的地方 ,自东向西贯穿了整个旧上海的法租界,是至今为止170多年,上海所有名媛绅士们演绎人生传奇的舞台。
即使现在看来已经消散了灯红酒绿的氛围,但是街巷小道之间仍然有一部分传奇还在延续,那一家老店,那一份老手艺,至今还倍受吹捧。
在上海,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关于旗袍的故事就没有消减过,而旗袍本是以前旗人的服饰,但却偏偏在上海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故事,成为了旧上海近代女装最美的代表,至于 "中国时装"的概念便由此而来 。
在褚宏生老先生的回忆里,在自己做裁缝店学徒的时期,老上海的裁缝店便关于旗袍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竞争,单单是 "枪针绣法"就被分出了正抢、叠抢和反抢的区别 。纯手工制作的旗袍上面的一颗精美的盘扣甚至要花费一个熟练的裁缝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才可以缝制完美。
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关于旗袍的更换不仅仅是要根据时令的不同,还要考究年龄、搭配甚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就要搭配"如意扣""凤凰扣"样式的盘扣等,这其中的门道是和积淀至今的时间一样复杂繁多的存在。
而支持这一样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除了中国女人对美和细节的独特执着追求,还有就是 旗袍制作者门持之以恒的匠人之心 。
在做裁缝只做旗袍的86年时间里, 褚宏生累计做了5000多件旗袍 ,还曾靠手艺扮靓宋庆龄、胡蝶等人,是上海现在仅存的"最后的手工裁缝"。
如果问褚宏生,为何如此坚持八十六年如一日的去制作全手工的旗袍,那老先生必定会答道:
"旧时,所有的裁缝工作都是没有机器协助的,需要我们靠全手工来制作,而一件最普通的旗袍最快也要一周的时间才可以完工。虽然后面出了机器代替手工,但是生产出来的旗袍却再也不能够像从前一样完美衬托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了。"
就这样, 旗袍的灵魂成了褚宏生坚守一生的理由 。
或许褚宏生曾经想过用机器来加快旗袍制作的速度,但是出品的旗袍缺失的灵魂却让他立刻终止了这样的想法,拒绝硬邦邦的面料和机械的走线,不仅自己坚持全手工制作,他还这样要求这自己的徒弟们, 只有手工才可以缝制出圆润的感觉。
现在看来,所有手工制作的服装饰品都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推向了高端定制的地位, 手工旗袍自然也走向了服装行业的高端定位之上 ,这是褚宏生坚持一生的必然结果。所有被倾注了独特感情的坚持和执着当然会收获不一样的成功。
但是在褚宏生的后代之中, 却没有人继承前辈的手艺 ,继续发扬手工旗袍的技艺,褚宏生对此也没有过多的意见。毕竟没有兴趣就是最大的阻碍,既然对这般手艺没有向往,褚宏生也只好容着自己成为了上海最后的手工裁缝。
现在他的太太和儿子已经过世,孙子和孙女也成为了普通的驾驶员和教师。虽然前辈是声名赫赫的裁缝,但是后代们默默无名的平民生活也展示了一个委婉柔和的家庭之风,自然而然地做着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一部分,不卑不亢。
在这个家庭里,褚宏生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精神的演绎,不卑不亢、处变不惊的匠人精神,在自己坚守的岗位之上, 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准则 ,实现了跨世纪的延续。面对人们对他八十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赞美,九十多岁的褚宏生只是玩笑地说道自己不过是活得久些、干得长些。
1918年,褚宏生出生于江苏吴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以纺织印刷闻名世界的吴江地区,十几岁的少年若是不再继续学堂的学习,便就要选择去单独学一门手艺,而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便是裁缝, 因为学裁缝就是学生意 。
1933年,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十七岁的褚宏生去到了上海的朱顺兴裁缝店的头号师傅朱汉章跟前学习裁缝手艺,在师傅的悉心带领之下, 褚宏生技成之后便有了一些名气 。
而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便是初出茅庐时刻, 制作的一件白色蕾丝旗袍 ,或许在现在看来这不足为奇,但是在老上海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那时的 影星胡蝶在穿着褚宏生制作的白色蕾丝旗袍出街之后 ,一时之间艳压群芳,这一度成为了新的 时尚 风向标,一改老式旗袍的"严冷方正",形成了带有上海韵味的新式旗袍的样式。
而四十岁,对于褚宏生来说就是一个分界点,如果说四十岁之前求的是手熟,那四十岁之后便是求心熟。
在 历史 的长河里,褚宏生坚持86年只做旗袍,至今超过5000件,在他晚年之际彻底红火于上海滩以外的人们的眼中,他的成就不再是人们口口传颂的赞美,而是一件又一件承载着心血和故事的旗袍的价值。
即使晚年离开了上海的旗袍店回到了苏州养老,但是褚宏生还是在周朱光的邀请之下,立马回到了裁缝事业上,即使只是目测尺码,但是 一眼就可以精准量出尺码的本领也令人惊叹不已 。
从内心里演绎出的对旗袍事业的专注,成了褚宏生最鲜明的特征,也成了世人最为称道的地方。
见过了悲欢,见过了繁华,风尚去又回,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褚宏生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匠人精神在旗袍事业上的意义 ,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沉静的魅力,即使是上海最后的手工裁缝,即使是以后再也没有了这一份手工的技艺,这一份精神都将永远留存,烙上褚宏生的独特印记。
③ 旗袍怎么来的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女与汉女的着装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http://b-113373.hotnews.alibaba.com.cn/news/detail/v3000103-d5327468.html
④ 民国时期的旗袍是怎么来的进口还是自己产的哪些品牌最着名
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实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星河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就将它定义为普遍的女子服装,生产这个旗袍的是自己生产的,并不是进口的。旗袍的品牌目前有这个龙凤旗袍,有上海滩,有格格旗袍。
⑤ 旗袍是怎么来的旗袍有什么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服饰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在我们国家,自清朝以来就一度流行的起泡至今为止仍受广大女性的喜爱。那么旗袍是怎么来的?旗袍有什么历史?旗袍最先是由清朝满洲贵族女性的长裙发展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被人们结合西方国家的服饰将其进行改装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旗袍。
所以说旗袍的流行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其实我们说旗袍得到了创新还不如说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更加确切,继承的是满洲女性的服饰,创新的是西方服饰的元素。所以说旗袍之所以流行是离不开它的创新的,它的创新满足了很多人对服饰的审美,所以才会在国内甚至国外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⑥ 旗袍是怎么来的
旗袍原是我国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并随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绣花红缎的旗袍上,领、襟、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式样也各异,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减低,穿起来轻便合体。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愈加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⑦ 怎么做旗袍
女旗袍打版规格
成品规格:160/86
衣长:60,胸围:94(加放常量),肩宽:39,领围:38,肩宽:24(这些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来)
外形概述前,后均片有公主分割线, 省前面中间开襟钉纽扣6粒. 侧缝腰节处收腰.,袖口压2.5---3厘米的贴边.
制图公式 前片: 前中线 首先画出的基础直线
上平线 垂直于前中线
下平线 按衣长规格平行于上平线
止口线 取1.5厘米,由前中线量进
袖笼深线@/10+胸围/10-1厘米(包含横胸省)
腰节线 @/4
横领宽 2领围/10-0.5
直领深 2领围/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宽 肩宽/2-0.2
肩斜 22度
胸围大 胸围/4+0.5
胸宽 1.5胸围/10+3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大1.5厘米
起翘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横胸省 2.8厘米
胸高点 胸高:@/10+胸围/10+1
胸距 :胸围/10
延长上平线,袖笼深线,腰节线,下平线衣长降低0.7
横领宽:2领围/10-0.4
直领深:横/3
肩宽:肩宽/2+0.3
肩斜:20度
胸围大:胸围/4-0.5
背宽:1.5
胸围/10+3.5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放1.5厘米,后侧缝起翘1.5厘米,后中起翘 0.7厘米.
后腰省大3.3
备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据人体胸腰差和穿着的习惯进行适当的分配及调整
短袖制图公式
先量取前,后袖肥的长度
上平线 下平线
袖中线: 袖长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后袖肥大=后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总袖肥大两边各小2---3厘米.
⑧ 有里布的旗袍怎么做
现在的裁缝店里一般很少会制作有里布的旗袍制作工艺,会稍微复杂一点
⑨ 怎么做旗袍 最好有详细的步骤 有图更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要领却不曾改变,那就是精细。首先,旗袍面料的选择很有讲究,真丝的柔软贴身,织锦的硬挺大方,全棉的舒适价廉,选择合适的面料是做旗袍的首要步骤。
其次是做工。老早做旗袍,最讲究的是师傅的手工。就说盘扣,缠好一个经常要2、3个小时,盘扣的花色很多,要根据客人的年龄、穿着的时节以及出席的场合进行搭配:春节配如意扣、凤尾扣,老太太过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人喜欢简单柔美的兰花扣、盘香扣。讲究的客人,会要求随月份不同搭配旗袍上盘扣的花型,一年12变。一件全手工的旗袍,往往需要制作一个多星期。
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电影里那种6、7厘米的高领其实现实生活中做的人很少,“8·13事件前,高领流行过一段时间。不过高领穿起来实在不舒服,转个头人要跟着一起转过去。一般人平时都穿低领,一粒扣子就够了。到了现在有的旗袍连这个扣子都省去,为了穿得更舒服。”
做一件旗袍要量26个尺寸,一点也马虎不得。“旗袍一般都是必须做得正正好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所以给人量身要非常仔细.
⑩ 旗袍如何挑选搭配 几个方法成就古典美女
选择旗袍一号和旗袍的颜色更老、更深、款式更宽松,以体现尊严和高贵;中年妇女应选择鲜艳、丰富和优雅的面料来体现优雅;年轻妇女应选择多彩、活泼、英俊的风格来体现青春活力。,查询到云衣服装搭配与微公众同一个号码:云衣aircloset一套女性衣服全身量身搭配(10000累计已帮助一万用户解决服装搭配问题)包邮试新衣,深红色:适合稳定、自足的知识女性。白:适合女性,更注重生活质量,有良好的收入。其中一些可以滚动红色边缘,或大面积的银光泽补丁。他们会显得非常优雅和豪华。选择旗袍的款式和大小旗袍旗袍最能体现人体的美丽,所以穿起来一定要特别合身,运动太紧不方便,而且太松,很难表现出女性身体的美。穿旗袍时,要特别注意身体是否舒服。其次,我们必须仔细检查衣领、衣服、袖子、纽扣等细节,否则我们会失去旗袍的独特魅力。选择旗袍3,旗袍的颈部和人脸优雅的气质和长颈的女性非常适合穿高领旗袍。脖子较短的妇女适合戴衣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