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人的腰带并不简单,堪比爱马仕
一个成熟的大唐男子可以没有娘子,但不能没有腰带。腰带作为大唐男士日常穿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能体现出时唐朝的时髦品味。一条简约而不简单的蹀躞带,让长安城的男女们散发着成熟笃信的自信光芒,成为全身上下的点睛之笔。相比之下,今人皮带上大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硕大logo简直不忍直视。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需要用一条带子来束缚不羁的服饰。关于衣带的记载,早见于《诗经》: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
秦汉之前男子服饰中的腰带以革带和丝带为主。春秋时就已有带钩的革带。战国时期,由于赵武灵王亲自为“胡服骑射”站台代言,革带进一步在北方推广。
随后各种形制的带钩逐渐在革带中得以应用。一部分用于带首,也有一部分将钩纽嵌入带身,钩首朝下,用于外挂各种佩饰。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匹马就成了他们移动的家,日常所用的生活必备品往往随身佩带。大件的器物多拴系在马上,小型的物件用一条革带佩在腰间。这可视为初代蹀躞带的雏形。
先秦时期,和诸多衣冠制度一样,从皇帝到百姓所使用的丝带样式和材质有着巨大的区别。就连当带子系好打结后,剩余下垂的部分的长度也有严格的规定。郑玄在作品中提及: “言惠公佩容刀与瑞及垂绅带三尺,则悸悸然行止有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 “带,绅也。男子带鞶 ,妇人带丝。” 男子日常着革带,女子用丝带成了 社会 普遍现象。三国以后,出现了结构更为严密,造型为环形带扣的带𫔎,最后完全取代了曾风靡一时的带钩。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不断融合的加强,汉胡骑士们腰间悬挂的佩饰越来越多,最终一种特殊形式的腰带应运而生。 “蹀躞”一词一作“鞢(革燮)”,也作“(韦占)韘”、“(革占)鞢”。 本意是指小步行走。卓文君在苦情诗《白头吟》中提到: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一条经典款的蹀躞带,主要由带扣、带鞓、带銙、铊尾、下垂小带以及佩挂的小饰件构成,阳刚之气十足。《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各部分都有着实际的用途:
①“带扣”:唐人也称为“玦”。通过它才能把革带固定在腰间。带扣由扣环、舌(扣针)轴、以及扣尾(带柄)组成,类似于今天腰带的腰带头。
②“带銙”: 唐人也称为“胯”。銙的造型多样,有圆形以及半圆形,被称为“圆銙”或“团銙”;有方形称“方銙”;同时使用两种造型的复合銙称为“方团銙”;只使用方銙称“纯方銙”;玉銙紧密排在革带上的称“排方”,排得稀疏不紧的,称为“稀方”。张祜有诗: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銙下面开出可直接挂鞢带的扁孔,称为古眼。銙是一条革带的门面担当,往往谁佩戴的质地好,那么谁的地位就高。
③“鞓”:即腰带本带。唐代的“鞓”往往是黑色皮质革带,相当于我们今天腰带的主体部分。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中描述: “唐朝帝王带虽犀玉,然皆黑鞓。五代始有红鞓。潞州明皇画像,黑鞓也。其大臣亦然。” 唐人已然深知,深色的腰带收腰效果会更好。
④“铊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其作用有二,一是为了保护腰带头避免磨损,二是起到美观的作用,唐代金带和玉带的末端都会刻有铭文。带尾佩戴方式也很是讲究,原来由上向下反插,唐高宗诏令尾向下插垂头。《新唐书•车服志》说 “腰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日尾,取顺下之义。” 从中唐时期起,革带除单带扣、单尾的款式以外,又出现 了一种左、右腰部两侧各系一带扣和尾的双带扣双尾款式,系紧之后,双尾分垂一旁,起对称装饰效果。这种革带到宋金时期十分流行。
纵观整条蹀躞带,其中带銙内容最为丰富,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力,撑起了整个颜值。唐代的带銙质地有很多,如玉、金、银、犀、铜、铁等,都可以磨成相关的形状做成带銙。所有的材质中,玉石最为珍贵,质量上佳,用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因而玉带就成了大唐服饰中革带的杠把子。《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腰间的带銙即为玉片,与身上尊贵的紫袍相得益彰。
除了材质,带銙的块数以及纹样不流露着低调的奢华,时刻在彰显着代表着佩戴人的身份。唐代常见带銙有素面的,也有雕琢人物动物纹样,其中以异域风气的胡人胡兽纹饰最为普遍。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白玉銙,上雕狮子纹。辽宁辽阳曾出土蹀躞带,玉銙上浮雕抱瓶童子纹。
唐朝,蹀躞带不仅成了流行款式,而且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大唐政府专门为子民制定了“大带制度”,用蹀躞带来区别官品等级。杜佑在《通典》中记载: “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胯;四品,金鱼袋,十一胯;五品,金带,十胯;六品、七品,并银带九胯;八品、九品,服并用𨱎石带,八胯;庻人服黄铜铁带,六胯。” 不同品级的官员身着不同带銙材质和数量的蹀躞带,等级森严。
自腰带诞生之日起,功能性就被放在设计的第一位,有人用它悬挂佩饰,有人用它上吊。蹀躞带沿袭前朝设计理念,将功能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可以区分官员品级还具有强大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诸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算袋等物品。只要你用得上的家当,都可以挂在腰带上。他们的腰间俨然成了一座移动小仓库。
蹀躞带上有通常挂着“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这七件物品,有一个响亮又不失文雅的名字“蹀躞七事”。杜佑的《通典》再次记载: “景云二年四月赦文,勅令内外官依上元元年勅,文官武官咸带七事(注:谓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眞、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唐朝人之所以要悬挂这些东西,离不开佩饰的强大实用功能。
刀子是一种匕首类小型刀具,在古代用途广泛。类似于今日备受野外生存爱好者喜爱的多功能瑞士军刀。砺石即磨刀石。唐人爱刀如生命,即便锋利如唐刀也禁不起锈蚀,所以勤劳的唐人把磨刀石挂在腰间,随用随磨。
针筒一般为竹制,相当于现在的文件带。唐人把一些重要的纸张、帛书装进竹筒里,易于随身携带,又避免了损伤。火石,古人取火工具,相当于今天的打火机。唐人用钢制的“火镰”击打火石取火,不管走到哪里,火就可以点到哪里。
契苾真即契苾针。契苾,本是铁勒族的部落之一,是鲜卑族一支强悍而善战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却很落后,写字基本用刻。契苾针就是他们专门用来刻字的工具。
哕厥的作用比较神奇。这种外观类似锥子的物品用来解绳结。周朝时,贵族们宽衣博带,穿衣系带时,为了避免衣服披散,可爱的人们经常把衣带打成死结。如此打结有效避免了走光,但解开衣结真得令人头大。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发明了专门用来解绳结的哕厥。
蹀躞带曾经一度是男人的秀场专利,但随着唐朝女子男装的盛行,唐朝女子也开始使用蹀躞带。严肃规矩的圆领袍和蹀躞带似乎是天生一对,足以令女性腰间线条更明显。长安美妆领袖太平公主就很喜欢这种装扮。《新唐书》记载:“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
唐玄宗开元以后,朝廷规定一般官吏不必再佩挂蹀躞带。从此蹀躞带于是更名正言顺走进了唐代女子的衣柜。她们省去了原来的“七事”,将蹀躞带改成了狭窄的皮条,功能性渐渐消失,纯粹成为女子的一个配饰,精致却不夸张,无论是宫斗职场还是外出约会都能hold住全场。
《一代宗师》里,叶问拜师陈华顺,师父告诫他:“一条腰带,一口气,往后要凭这口气做人。”对于千年前的大唐男女来说,一条蹀躞带就代表了他们的 时尚 一生。
㈡ u2万能磨刀机怎么调节皮带松紧
U2万能磨刀机的皮带松紧度可以通过调节电机底座上的螺丝来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将磨刀机倒置,使其电机朝上。
2. 然后,在电机底部找到两个固定螺丝,并使用扳手或者扭力扳手逆时针旋转这些螺丝,以松开皮带。
3. 接着,用手轻轻拉友袜动皮带,直到达到所需的松紧程度为止。注意不要过于紧绷或者过于松弛。
4. 最后,再次使用扳手或者扭力扳手顺时针旋转固定螺丝以夹紧皮带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任何操作之裂拦前,请务必断开磨刀机的电源并等待其完全停止运转。此外,在调整皮带张力时应该小心谨慎,并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坏或人身伤害。如果您不好源激确定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请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处理。
㈢ 古代腰带是什么,主要是用来做什么
用来连接衣服,防止衣服掉落。
别尊卑贵贱。
显示所有者的富贵。
具体为;
1、用来连接衣服,防止衣服掉落。
古代的服装,不用纽扣,没有衣带,只是在本服的衣襟之间用一根小带子系结起来,起着现在纽扣的作用。这种系结的小带子叫“铃”。《礼记·内则》:“拎缨聂履二”郑玄注:“拎,犹结也。”而在衣服外面的腰部,则总束一根大带,把衣服裹好,随身携带的东西就挂在这根腰带上。
2、别尊卑贵贱。
①平民的腰带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腰带也有贵贱等级、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带是熟牛皮制成的“韦带”。因平民百姓腰韦带,穿布衣,故“韦带布衣”(简称作“韦布”)就成了平民的代称
②贵族、官吏的腰带
贵族、官吏的腰带有两种。
一种是用绢织成的“绅”,大夫以上用生绢,宽四寸,士以上用熟绢,宽二寸。因“绅”为古代士大夫束在衣服外的大带,故引申以指束绅的人士,如“乡绅”、“绅士”—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古时,大臣上朝面君言事,事先得将所言内容记在“妨”上,飞‘妨”亦叫“朝笛”,俗称叫“手板”,是一种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狭长板子。未呈奏前,妨是给(亦作“措”,意气为插)在绅带里的,故“绪绅”便用作官宦的代称。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叫“革带”,也叫“最早的革带,不加装饰,从魏晋以后,用金、银、铜装饰腰带,以区别身份高低。唐、宋以后,这种区别更加严格,据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载:“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又“本朝(宋朝)亲王皆服玉带。”只据《宋史·舆服志》五载:“太平兴国七年正月,斡林学士承旨李防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摩,请从二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下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至于庶民和郡县小吏,则只能用铜、铁、角、石、墨玉之类饰带。
3、显示所有者的富贵
为了显示富有、豪华,古代贵族阶级的腰带上,还常系着珠缨宝石等装饰物。《礼记·内则芳云:“左佩纷、帆、刀、砺、小脂、金隧。”纷—抹布“帆”—巾绢,“砺”一一磨刀石,稍—解结的用具,犹如今之开刀。“隧’——打火石.这些都是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此外,还少不了长穗、佩玉等。至于腰带上的佩玉,其作用除了装饰外还取其在行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肃穆庄严的表示。
㈣ 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区别是什么皮带传送中,皮带与皮带轮的摩擦为什么是有益的我知道可以传送物品,但
1、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是相对的。
如果正面效益多于负面因素就是有益的,皮带与皮带轮的磨擦虽然会磨损皮带,但是与它所能传动的能效与输送的物料相比,这种磨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是非常值得的。
类似电梯钢丝绳,磨损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钢丝绳的磨损就停止使用电梯,或者因为轮胎会磨损就停止使用汽车。
2、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
可以在压力一定时,通过打皮带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也可以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拉紧皮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摩擦相关知识
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有益的摩擦要增大。增大摩擦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
3、有害的摩擦要减。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